05.06 活著的古鎮——臨縣磧口

活著的古鎮——臨縣磧口

磧口位於山西省臨縣城南48公里處的黃河邊,因黃河第二大磧——大同磧得名。磧口從清代乾隆年間興起,此後200餘年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民間有“馱不盡的磧口,填不滿的吳城”“青定頭,南峪口,拴起騾子跑磧口”之說,可見當年的繁華。正所謂“水旱碼頭小都會”“九曲黃河第一鎮”。由於古鎮至今還是原始質樸的居民生活形態,所以又有“活著的古鎮”之稱。

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奔騰不息的萬里黃河、山巒起伏的黃土高原,讓綺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磧口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形成了以磧口古鎮為中心的磧口風景名勝區,並獲得了全國首批旅遊文化示範地、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地質公園等稱號。磧口風景名勝區是一處集晉商文化、黃河風光、黃土高原地貌、革命紀念地、民俗風情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景區,是中國唯一同時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景區:磧口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景區內的西灣村、李家山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寨則山村是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景區主要包括磧口古鎮,西灣、李家山和寨則山民居,黑龍廟,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黃土柱林,黃河峽谷天然石雕等。

磧口古鎮

活著的古鎮——臨縣磧口

磧口古鎮雛形於金末元初,今存多為明清建築。11條巷道依山順坡、梳織匯通於一條五里商街(俗稱明清一條街),街巷交織,形成古肆。

活著的古鎮——臨縣磧口

古鎮總體建築風格粗獷豪放,以“明柱廈簷高圪臺”為主線,鼎盛時期,曾容納過380多家字號、300多個攤點。因此,多為“樓上樓”建築,最高處層疊六層,最大一處院有40孔窯洞,甚是壯觀。商街用石板鋪砌,以功能劃分為三大區,即以碼頭、大型糧油貨棧等批發業為主的西市街,建築形制多是大四合院、窯上坐窯;以百貨、五金、雜貨、金融等服務性行業為主的中市街,大多為硬山頂形制,鋪面樸實無華,排列緊湊無隙,風格各異,謂之“南腔北調”;以駱駝店、騾馬店等運輸業為主的東市街,街面陡然變寬,建築風格多為“高圪臺”形制。

2004年,磧口古鎮先後被中國互聯網評為“人生必去的十座中國小城之一”,被《京華時報》推崇為“中國最具年味的八個目的地之一”;2005年被評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7年被評為首批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地;2011年8月入選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古鎮。

西灣民居

活著的古鎮——臨縣磧口

西灣民居位於湫水河西岸、磧口東北1公里處,創建於明末,為陳氏“一村一大院”的城堡式封閉建築,故亦稱“陳家大院”。

大院內橫有兩條街,豎有五條巷,把全院有序地聯繫起來。五條石巷以“五行相生說”命名,第一道巷為木巷,依次往西分別為火巷、土巷、金巷、水巷,將40餘座宅院連為一體,院與院之間都有小門相通,形成了院套院、巷串巷,走進一院便可遍串全村的格局。真可謂“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

西灣民居整村宅院的建築風格,多以明清四合院佈局,窯上坐樓形制。標誌性建築為位於木巷的陳氏始祖的四層宅院。西灣村多個宅院的大門上嵌刻著木、石匾額,如“歲進士”“恩進士”“明經第”“竹苞松茂”“桂鬱蘭芳”“福履長新”“居人由義”等,隱溢著縷縷文化氣息。今村牆僅留遺址。2003年,西灣村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7年,電視連續劇《蘭花花》在西灣村實景拍攝。

李家山民居

活著的古鎮——臨縣磧口

李家山民居位於磧口鎮南3公里處的山澗中,山型中間突凸,東西兩翼彎凹展開,形似“鳳凰雙展翅”,故亦稱鳳凰山,整個村莊就坐落在“鳳身”和“鳳翼”中。

村落住宅以窯洞式建築為主,彈丸之地幾乎涵蓋了傳統窯洞制式的全部,被戲稱為“民間窯洞博物院”。村依70度山體窯上座窯,從溝底層層疊疊、錯落有致、一氣呵成到山頂,多者九層,形成了風格獨特的立體村落,被專家們譽為“黃土高原上立體交融式鄉土建築的範本”。

1989年,著名國畫大師吳冠中造訪李家山,被隱於深山、空靈幽雅的“世外桃源”所驚倒,稱之為“漢墓”,呼之“這樣的村莊,這樣的房子,就是走遍世界都難找到了。”2007年,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授予首批“中國景觀村落”稱號;2008年,被評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寨則山民居

活著的古鎮——臨縣磧口

寨則山村,坐東向西,依山傍河,與磧口古鎮僅一河之隔,它不僅是百里湫川南端孔道的“瓶頸”,而且在磧口未興起前一直是磧口地區最早的商貿集鎮,所以歷來為兵家之扼要。

陳懋勇莊院最有特色,建築堅固,全宅共有窯洞、房子50餘間,另有馬棚一處,四周圍牆全部為石砌構築,易於防守。1948年3月,毛澤東東渡黃河,夜宿於此,又給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寨則山增添了一筆重彩。2006年,寨則山被評為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被評為山西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

黑龍廟

活著的古鎮——臨縣磧口

黑龍廟是磧口古鎮的標誌性建築,位於磧口臥虎山半山腰。黑龍廟建於明代,雍正年間增建樂樓。黑龍廟坐東北向西南,依山傍水,面積4800平方米。站在廟門前,居高臨下,可以俯瞰古鎮全貌,也可以遠眺黃河。樂樓的音響效果很奇特,不用擴音設備,萬人看戲,聲音清脆,乃至響徹數里,故有“黃濤共鳴,湫水助唱”之說,也有“山西唱戲陝西聽”之說。廟宇楹聯“物阜民熙小都會,河聲嶽色大文章”,當是磧口繁榮歷史的精闢總結。

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

活著的古鎮——臨縣磧口

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位於磧口古鎮上溯五公里處,這裡是1948年毛澤東東渡黃河的登岸處。為了迎接全國革命的勝利,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率領中央機關,於1948年3月23日,由陝西吳堡縣川口村乘船東渡黃河,在山西臨縣磧口鎮高家塔村登岸,從此離開了陝北,最後輾轉到達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紀念碑高27米,意為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至1948年東渡黃河,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浴血奮戰27年。碑字為著名書法家趙樸初所寫。

黃土柱林

活著的古鎮——臨縣磧口

黃土柱林位於磧口鎮馮家會村的東山溝,因土柱錯落、層疊,自然形成規模,故稱“黃土柱林”。黃土柱林在一座被風化山體的山坡上,土柱高低、粗細不一,高者10餘米,低者2米多,不規則地錯落排列,頂端都蓋一石塊,是為景緻。土柱的形成緣於十萬年前的地震,被震垮的山頭將石頭散落在山坡上,在長年累月的雨水沖刷、風化剝落下,這些石塊“滴水穿孔”式地逐漸剝離出根根土柱,自然形成罕見的“土柱戴石帽”的奇妙景觀。

天然石壁浮雕

活著的古鎮——臨縣磧口

從磧口溯黃河北上20公里的開陽段,黃河東岸石壁陡立,壁上有黃河水千百年來沖刷侵蝕形成的純天然水蝕浮雕群。這些天然石雕,鬼斧神工,人物山水、飛鳥走獸,任人聯想。天然畫卷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十分壯觀,極具觀賞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