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我那手机照片后面的有趣故事(二)

范良君

谈到旅行途中的人物抓拍,手机的确有照相机所无法抹杀的特长.

我第一次深入到穆斯林集居的国家是我七年前的埃及之旅,一下子见到身披各种颜色与样式头巾的穆斯林女性,我按奈不住想给她们多照一些相片。那时,手机的照相功能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只能使用相机,可等你刚刚将相机对准面前的穆斯林女性,对方不是迅速躲闪,就是叫喊:No,no !穆斯林女性不高兴外人将相机对准自己无疑与她们所尊从的宗教习俗有关,我们这些外乡人不认真对待是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的,“独在他乡为异客”,谁愿意在异国他乡自找麻烦呢?我在埃及的收获非常有限,如果说有几张穆斯林女性的照片,也是躲在汽车玻璃窗后的作品,其效果就只有老天知晓啦!

我那手机照片后面的有趣故事(二)






我那手机照片后面的有趣故事(二)

(躲在汽车玻璃窗后面拍摄的穆斯林)

而我2014年的土耳其之旅,因为懂得使用手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只是,这些相片中的土耳其女性没有一个是戴了头巾的!那是我即将离开土耳其的一天,我们一行前往伊斯坦布尔市区观光,来到繁华的独立大街,我发现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伊斯坦布尔女性十个中有八个没有戴头巾!戴了头巾足可代表她们是穆斯林,不戴头巾就可断定她们不是穆斯林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种不戴头巾的人数明显超过头戴头巾的现象在同是穆斯林集居地的埃及开罗是不可能出现的,即使是伊斯坦布尔的其他街区我也未能见到,而且,从她们比较欧洲女人的略显黝黑的皮肤上,从她们中不少有青年男士相伴的情况看,她们应该是当地市民,而非我们这样的游客。总之,当时的我,对眼前一些不戴头巾的女性中不乏穆斯林女性这一点是深信不疑的!

我手机屏幕上的年轻女性一个比一个妩媚、靓丽也是我坚持自己的判断的一个理由,眼前的土耳其女性外表美,在她们身上表现出自信、沉稳的气质,这是我在巴黎街头,在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所没能体会到的,是十分值得她们为之骄傲的。年轻女孩谁不爱美,谁不期盼自己的美能被人欣赏,而不是被严严实实遮掩住呢?

在这些我自以为的没有戴头巾的穆斯林女性身上,我所感受到的还有土耳其这个伊斯兰国家的“不同一般”,她在处理宗教组织与世俗政权的关系上、在如何摆正宗教教义与世俗生活习俗的关系上所做的种种努力。我相信没有忘却当今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1998年因当众颂扬宗教诗篇被判刑入狱10个月这段历史的人们一定会理解我的这一感受,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才有胆量对独立大街上不戴头巾的女性的身份作出自己大胆的猜测。

我那手机照片后面的有趣故事(二)



我那手机照片后面的有趣故事(二)

(在伊斯坦布尔独立大街上手机抓拍的土耳其女性,她们的美丽,她们身上所表现的自信与沉稳)

我自个儿最喜爱的手机摄影作品是我在伦敦街头抓拍到一英国绅士。那是我在伦敦观光的时候,我们一伙走到白金汉宫对面的马路上——白金汉宫不对游客开放,人们只能站在铁质栏杆外面打量它,就像在美国华盛顿的白宫那样.远离白金汉宫、颇觉无聊的我很快就将注意力放到了街头的景致上,那里的从头到脚被油漆得通红的邮筒和浑身上下同样都是红色的双层大巴——这是“雾都伦敦”时代给留下的记忆,“红色”是为着人们能在雾霾中迅速辨认出这些人们平日接触很多的物质。毫无疑义,邮筒与双层大巴很快就成为我手机照相的“猎物”,但我也决不会忘却匆匆而过的伦敦人,就在我举着手机装模做样似在拍摄景物的时候,一位中年男人撞进我的手机屏幕,我毫不迟疑地按下快门:西装革履,外罩浅灰的风衣,左手把着一系着短短绳带的手机,右手握着一长把雨伞,目不斜视、大步流星,其面部表情与肢体传递给人们的是自信、是果敢与坚定。这张照片的摄制抹去了我心头因为未能进入白金汉宫所导致的不快,为它得意了好一会,因为它的角度、光线都恰倒好处,回到国内,我未经任何处理就将其编进我写英国的文章中。

我是个摄影门外汉,心底深处,我从未将它视作是一门可与绘画平起平坐的艺术,在绘画与写作这样的“艺术”面前,摄影只算的上是一门“技艺”,人家达芬奇需要在画布上忙碌大半年的得意作品,摄影师食指轻轻一按就OK——将摄影社的摄影师与达芬奇、巴尔扎克相提并论,公平吗?尽管前者几十年如一日从没有离开过他的摄影房。

正是这位英国绅士——从伦敦街头的这位英国男人进入我的手机屏幕的那一刻起,“英国绅士”就成了他的名字,让我重新审视摄影这门艺术的价值、它在艺术这座宫殿里的地位。

我在“英国绅士”身上所感受到的是英国人的成熟,而这种成熟是我从踏上英伦三岛的那一刻起就强烈感受到的,是我在曾经去过的法国、美国、日本等所谓发达国家以及埃及、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旅行时没有能感受到的,我回国后所写的有关英国的四篇文字的第一篇的题目就是《在英伦,有人告诉我什么叫成熟?》,你能说,我这一文章的写作不是受到这“英国绅士”的启示?

我那手机照片后面的有趣故事(二)

我那手机照片后面的有趣故事(二)

(分别在英国与巴西拍摄的人物)

后来,我去了巴西,见到许多巴西人,也给他们用手机拍摄了许多照片,当我在一篇介绍我的新书的文字里,我将一张巴西青年的照片与“英国绅士”并排放在一张A4纸上,有意无意间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一张照片上的人物上身赤裸,另一张则是衣冠楚楚,在“英国绅士”身上我看到了在事关“联合王国”将因苏格兰独立而“解体”的大事面前众多英国人所表现的沉着,在那巴西青年身后我看到的是桑巴舞,是吉普赛人的大棚车,是他们的热情、豪爽……此刻,我突然觉悟:我这实际上是在进行两种文化的比较,人们可以在他们身上了解到这俩人物身后、他们国家的历史与现实,他们的文化背景,民族以及人民的所喜、所好、所爱、所恨……

须知,这些所谓作品都是出自我这摄影门外汉,而非出自于我下面转发的许多得奖摄影作品的主人、他们这些专门家的手里啊!摄影,够我琢磨的东西太多、太多!

我那手机照片后面的有趣故事(二)



我那手机照片后面的有趣故事(二)(优秀人物摄影,来之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