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常見茶識,我總算找到了!不多說收藏了

喝茶已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喝了幾十年的老茶友,也有剛剛愛上的新秀,在我國光茶葉能夠叫的上名字的茶葉品種有上萬種,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琳琅滿目的茶葉品種也越來越多,如何在眾多品種中挑選出適合自己喜好的茶,並且避免買到假茶是我們眾多愛茶人的共鳴,今天茶老根參考眾多文獻給各位茶友們重點總結出我們生活中常喝到的幾種茶鑑別真偽的方法已經注意事項,大家可以參考借鑑

西湖龍井,茶中的“西施”

產於杭州西湖而得名,以擁有茶四絕“色綠、香郁、味甘、形美”而聞名。

常見茶識,我總算找到了!不多說收藏了

起源傳說: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學著採起了茶葉, 剛採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告太后生病了。 乾隆皇帝隨手將一把茶葉向口袋裡一放,急忙趕回京城。 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上火,雙眼紅腫,胃裡不適。

此時乾隆皇帝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往口袋裡一摸,原來是採的一把茶葉,已經幹了。宮女將茶泡好,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紅腫消了,胃也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立即傳令將獅峰山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

常見茶識,我總算找到了!不多說收藏了

茶葉表現

① 湯色:清澈明亮,翠綠嫩黃。

② 香氣:持久,青嫩香或板栗香。

③ 滋味:鮮爽回甘,滋味醇厚。

④ 外形: 平扁、光滑、挺直。

⑤ 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

真假鑑別方法

► 真:一芽一葉或二葉,不帶夾蒂、碎片,手感光滑;茶葉為扁形,葉細嫩,條形整齊,寬度一致;茶湯色嫩綠(黃)明亮,清香或嫩板栗香。

► 假:夾蒂較多,手感不光滑;茶湯色暗沉,味道苦澀伴有青草味。

建議沖泡水溫:75~85度。

安溪鐵觀音,茶王不是吹得

產於福建安溪縣,以“砂綠明顯、青蒂綠腹紅鑲邊,甜花高香、七泡仍有餘香”而聞名。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

常見茶識,我總算找到了!不多說收藏了

傳說起源

唐末宋初,有位裴姓(俗名)高僧住在安溪駟馬山東邊聖泉巖的安常院,他自己做茶並傳授鄉民,鄉民稱茶為聖樹。元豐六年(1083年),安溪大旱,請來普足大師祈雨果驗,鄉親留普足大師於清水巖,他建寺修路恩澤於鄉民。他聽說聖茶的藥效,不遠百里到聖泉巖向鄉民請教種茶和做茶,並移栽聖樹。

一天,普足大師(清水祖師)沐浴更衣梵香後前往聖樹準備採茶,發現有美麗的鳳凰正品茗紅芽,不久又有山羌(俗稱小黃鹿)來吃茶葉,他眼見此情景,非常感嘆:“天地造物,果真聖樹”。清水祖師回寺做茶,用聖泉泡茶,他思忖:神鳥、神獸、僧人共享聖茶,天聖也。此後,天聖茶成為他為鄉民治病之聖方。

清水祖師也將自己種茶及作茶的方式傳給鄉民。南巖山麓,一位退隱打獵將軍 “烏龍”,因他上山採茶追獵無意發明搖青工藝及發酵工藝,做出的天聖茶香氣更足,味更甘醇。鄉親向他學習,以後,用此工藝做的茶大家都叫烏龍茶。

王士讓告假回鄉訪親會友,在南巖山麓發現此茶。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讓奉召赴京師拜謁禮部侍郎方苞,攜茶相贈。方苞品後,自感為茶中珍品,遂轉獻乾隆,乾隆召見王士讓詢茶來處,王細說茶之來源,乾隆細觀茶葉形似觀音臉重如鐵,便賜名為“鐵觀音”。

常見茶識,我總算找到了!不多說收藏了

茶葉表現

① 湯色:通透,嫩綠有黃,明亮有光澤。

② 香氣:高強,刺激清銳,花香四溢。

③ 滋味:嫩滑,醇厚甘爽。

④ 外形:緊結圓潤,顆粒均勻,肥壯,色澤砂綠。

⑤ 葉底:肥厚通透,青蒂綠腹,色澤均勻,葉脈明顯,葉面呈波狀。

真假鑑別方法

► 真:多呈螺旋形,葉體沉重如鐵,青綠紅邊,葉底肥厚明亮,色澤砂綠,光潤,綠蒂,具有天然蘭花香。沖泡湯色清澈金黃,葉底肥厚、軟亮紅邊鮮明,葉面光滑隆起,漂看葉底時葉面似有“綢緞面”現象,葉尖略鈍並有小缺口,入口微苦,立即轉甜,耐泡。

► 假:葉形長且薄,條索較粗,無青心紅鑲邊,沖泡三泡後便無香味。

建議沖泡水溫:90~100度。

武夷巖茶,東南茶中的極品

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因“茶樹生長在巖峰之中,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而聞名。

傳說起源

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製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常見茶識,我總算找到了!不多說收藏了

茶葉表現

① 湯色:橙紅透亮。

② 香氣:高銳、濃郁。

③ 滋味:微苦澀,溫和順滑,口齒留香。

④ 外形:呈壯實條狀,色澤灰褐烏潤。

⑤ 葉底:綠葉紅鑲邊,色澤青褐且紅潤,柔軟有光澤。

常見茶識,我總算找到了!不多說收藏了

真假鑑別方法

► 真: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蜻蜓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蛤蟆背”。沖泡湯色橙黃,葉底勻亮,邊緣硃紅或紅點,中央葉肉為黃綠色,葉脈為淺黃色,耐泡,滋味醇厚回苦。

► 假:味淡欠韻味,色澤枯暗。

建議沖泡水溫:95~100度。

洞庭碧螺春,怎一個好字了得

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因為茶樹與果樹間種,以“具有特殊的自然花果香味”而聞名。

常見茶識,我總算找到了!不多說收藏了

傳說起源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關於此茶名稱的來歷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親賜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時就已有茶名的傳說,還有一種巧妙的解釋說取其色澤碧綠,捲曲如螺,春季採製,又採自碧螺峰這些特點,因而命名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歷史,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茶葉表現

① 湯色:色澤銀綠、明亮清澈。(毫渾)

② 香氣:花果清香。

③ 滋味:味鮮生津、回甘持久。

④ 外形:“滿身毛、銅絲條、蜜蜂腿”。

滿身毛是指碧螺春茶以茸毛多者為優;

銅絲條是指茶葉條索緊密重實,沖泡時迅速沉底;

蜜蜂腿是指這種茶的形態像蜜蜂的腿細而長,而非螺狀,這是區分真假碧螺春和加工技術好壞的重要特徵之一。

⑤葉底:嫩綠明亮,大小均勻。

常見茶識,我總算找到了!不多說收藏了

真假鑑別方法

► 真:一芽一葉,滿披茸毛卷曲形,沖泡後,茶葉發,芽葉壯實,清香怡人,味道鮮美,湯綠水澈,葉底細嫩。

► 假:一芽二葉,芽葉長度不齊,色呈黃色。

建議沖泡水溫:70~80度。

祁門紅茶,香名遠播的“紅茶皇后”

產於安徽祁門縣,以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門香”而聞名,是英國王室的至愛飲品。

常見茶識,我總算找到了!不多說收藏了

傳說起源

1875年前後,祁門人士胡元龍借鑑了外省的紅茶製法,在祁門加工出了紅茶,後由北平同盛祥茶莊引入北平,在市場獲得了成功。

光緒元年(1875),胡元龍在培桂山房籌建日順茶廠,用自產茶葉,請寧州師傅舒基立按寧紅經驗試製紅茶。

清朝光緒年間以前,祁門只產綠茶,不產紅茶。

1875 年,安徽黟縣有個名叫餘干臣的人,在福建罷官回原籍經商,因見了紅茶暢銷多利,便在至德縣堯渡街設立紅茶莊,仿 " 閩紅茶 " 製法,開始試製紅茶。

1876 年,餘氏又先後在祁門西路鎮、閃裡設紅茶分莊,擴大經營。由於祁門一帶自然條件優越,所制紅茶品質超群出眾,因此,產地不斷擴大,產量不斷提高,聲譽越來越高,在國際紅茶市場上引起了茶商的極大注意,日本人稱其為玫瑰 ,英國商人稱之 " 祁門 " 。 [1]

光緒8年(1883),終於製成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紅茶,胡云龍也因此成為祁紅創始人之一。

茶葉表現

① 湯色:紅豔明亮。

② 香氣:酷似果香,又帶有蘭花香(稱祁門香),清鮮持久。

③ 滋味:甘鮮醇厚。

④ 外形:條索緊細苗秀,金毫顯露,金黃黑相間為優。

⑤葉底:紅亮。

常見茶識,我總算找到了!不多說收藏了

真假鑑別方法

► 真:條索細緊挺秀,色澤潤有毫毛,香氣甜爽,並帶蜜糖香或花香,沖泡紅豔,滋味嫩甜,葉底細嫩有芽。

► 假:一般帶有人工色素,味苦澀、淡薄,條葉形狀不齊。

建議沖泡水溫:90~95度。

信陽毛尖 名茶不是吹得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綠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主要產地在信陽市溮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和羅山縣。由漢族茶農創制。民國初年,因信陽茶區的五大茶社產出品質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為“信陽毛尖”。

起源傳說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製茶技術逐漸提升,製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末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常見茶識,我總算找到了!不多說收藏了

茶葉表現

觀形

首先要看一下信陽毛尖的外形,不論檔次高低的茶葉外形都要勻整,不含非茶葉夾雜物;茶葉要幹,拿到手裡要唰唰作響,這樣的茶葉含水量低。抓一把信陽毛尖,用力捻一捻,看看它的乾燥程度。信陽毛尖的含水量非常嚴格,不能過高也不能太低,最佳標準含水量要保持在6.5%左右。

嗅聞茶香

嗅聞香氣如何,是否清香或不同各類的品種香,是否有異味、焦味、酸味、雜味。

品嚐茶味

幹嚼信陽毛尖茶葉鮮爽濃醇,茶湯滋味以微苦中帶甘為最佳。

信陽毛尖的滋味分別為苦,澀,甘甜,清爽,放少許在舌尖上嘗一嘗,直到味蕾上都能感受到茶葉不同有效成分帶來的四種味道。

檢驗茶渣

看看喝完了的茶葉底,是否嫩黃明亮、比較均勻,不含雜質。

新茶與陳茶鑑別

外觀

新茶色澤鮮亮,泛綠色光澤,香氣濃爽而鮮活,白毫明顯;陳茶色澤較暗,光澤發暗甚至發烏,白毫損耗多,香氣低悶,無新鮮口感。

茶湯

新茶湯色新鮮淡綠、明亮、香氣鮮爽持久,滋味鮮濃、久長。葉底鮮綠清亮;陳茶湯色較淡,香氣較低欠爽,滋味較淡,葉底不鮮綠而發烏,欠明亮,保管不好的,5分鐘後泛黃。

常見茶識,我總算找到了!不多說收藏了

真假鑑別方法

► 真:湯色嫩綠、黃綠、明亮,香氣高爽、清香,滋味鮮濃、醇香、回甘。芽葉著生部位為互生,嫩莖圓形、葉緣有細小鋸齒,葉片肥厚綠亮。真毛尖無論陳茶,新茶,湯色俱偏黃綠,且口感因新陳而異,但都是清爽的口感。

► 假:湯色深綠、混暗,有苦臭氣,並無茶香,且滋味苦澀、發酸,入口感覺如同在口內覆蓋了一層苦澀薄膜,異味重或淡薄。茶葉泡開後,葉面寬大,芽葉著生部位一般為對生,嫩莖多為方型、葉緣一般無鋸齒、葉片暗綠、柳葉薄亮。

建議沖泡水溫:80度左右。

茶老根 懂茶 更懂你

把它分享出去讓更多人受益吧 同樣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