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此老汉自称太监养子,珍藏一皇帝御用物,专家上门鉴定,激动万分

此老汉自称太监养子,珍藏一皇帝御用物,专家上门鉴定,激动万分

在封建社会,太监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

这个群体专门服务于皇家,依附于皇家而活,可以想象得到,一旦皇家覆灭,这个群体也就不复存在了。

很多人会奇怪,大清王朝说亡就亡,而且是封建王朝的终结,中国走向共和,那么,众多的太监,都哪儿去了?

实际上,用不着等到封建王朝结束,宫中的太监一旦年老,失去了劳动能力,也都是要按律出宫的。

不过,出宫后的太监,绝大多是在京城度过晚年生活的。

年老出宫的太监,原本是要返还原籍的,但往往会饱受原籍村民歧视。他们没有子女,本家的亲戚又不愿赡养,就只好倒流回京。回京后的安身之处在哪呢?

寺庙,一些有权势、有钱财的宫中亲信太监出资修建的寺庙。

此老汉自称太监养子,珍藏一皇帝御用物,专家上门鉴定,激动万分

如明英宗时的太监王振修建在东城的智化寺,明景泰年间太监刘通修建在东城报房胡同的法华寺,明英宗时太监李童修建在石景山区模式口的法海寺,明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修建在西山的碧云寺,明万历年间太监谷大用修建在西郊的万寿寺,明英宗时太监尹奉修建在西山凤凰岭的妙觉禅寺(明照洞瑞云庵)等等。

不过,到了清末,大多数寺庙因各种原因不再接受太监养老,最后只剩北长街的万寿兴隆寺、鼓楼附近的宏恩寺等寥寥几处。

说一下,万寿兴隆寺是清康熙纪念生母所重修的寺庙,其前身是明代的兵仗局佛堂,盖因康熙生母孝惠章皇后佟佳氏出生于这个兵仗局佛堂,故康熙曾两次重修,并特改为“万寿”兴隆寺。

在清朝末年,太监们进住万寿兴隆寺的条件非常苛刻,即要早早加入“养老义会”,定期交纳银两,则出宫后才能进庙养老。

话说,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当时以袁世凯为代表,议定了优待清室条件八条:清室退位后暂居官中,日后移居颐和园;仍用皇帝尊号,每年可享用400万两费用、保护清宫财物等等。

此老汉自称太监养子,珍藏一皇帝御用物,专家上门鉴定,激动万分

这样,宣统溥仪虽已成为退位皇帝,但仍住在紫禁城内,其用膳的奢侈,排场程度上毫不逊色从前皇帝生活,故人称“逊清小朝廷”。

即紫禁城城内,还生活着大量太监。

1924年,冯玉祥为了彻底铲除封建制,割掉封建尾巴,无视优待条件,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历史上称这为“北京政变”。

经过这次“政变”,紫禁城里的太监纷纷如鸟兽散,各逃生路。

之前的优待清室八条条件中,有保护清宫财物这一条,但冯玉祥军却缴去了很多宫中财物。

即乱哄哄中,溥仪也散发了一定数量的财物、宝贝给身边的人,包括那些服侍过他的太监。

此老汉自称太监养子,珍藏一皇帝御用物,专家上门鉴定,激动万分

有一个曾姓太监,在遣散后,没有入住万寿兴隆寺、宏恩寺的资格,就像一片落叶,飘回了长春故乡。

曾太监在老家收养了一个男孩,凭着手中的财物,度过了个舒心的晚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太监的养子,因生活困顿,拿出了一支玉管毛笔,私下里找人兜售,声称这是皇帝御笔。

曾老汉的行为引起文物部门的注意。

文物专家专门到老汉家拜访,要一睹“皇帝御笔”的真面目。

老汉以为他们是买家,出示玉笔。

此老汉自称太监养子,珍藏一皇帝御用物,专家上门鉴定,激动万分

那笔笔管,为白玉所制,温如羊脂,润如秋水,上面还刻有“浩然朱笔”四字。

“浩然”就是溥仪的号——溥仪字耀之,号浩然。

一番鉴定后,专家们证实此笔确实是溥仪的御笔,并对其给出了90万元的估价。

想想看,当时是八十年代,90万元可不是小数目!

专家们非常激动,劝老汉把这支笔无偿捐献给博物馆。

老汉哪里肯?他明确表示自己还指望着这支笔换钱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呢。

此老汉自称太监养子,珍藏一皇帝御用物,专家上门鉴定,激动万分

劝说无果,专家们只能怅然若失的离开了。

不久,御笔被老汉卖掉,不知道流落到哪儿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