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炎帝究竟是哪兒人?

資產在線


炎帝神農氏及其部落所處的歷史時期大體上相當於龍山文化早期階段,距今約5000年。從文獻記載看,炎帝與黃帝同為少典之後,少典氏娶有嶠氏之女安登為妻而生炎、黃。《國語·晉語》《帝王世紀》等文獻都是這樣記載的,並認為炎帝部落生活在姜水流域,故以姜為氏;黃帝部落生活在姬水一帶,遂以姬為氏。需要指出的是,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學者否認這一切,認為這都是後人樹立起來的偶像,原本是不存在的。然而作為流傳數千年之久的神話與傳說,也不是全然沒有根據的希臘神話中所說的一些城市,後來不也是逐漸被考古發掘所證實了嗎?因此簡單地否定顯然是不可取的,這傳說直到現在仍然具有很大的價值。至於他們是生活在西北的哪一支原始部落的後裔,由於當時文字還未發明,故目前尚無法考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他們一定與前述眾多的陝西地區的原始文化存在著承繼的關係。

姜水是岐水的一段,而岐水發源於岐山,即今陝西岐山縣東流經武功,注入渭水,這一區域正好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境內。新石器時代的地下遺址在寶雞市境內十分豐富,僅在市區東西20公里、南北10公里的範圍內就發現了80多處新石器時期的遺址,甚至在現代村落之下幾乎都有遺址存在。寶雞市境內的龍山文化遺址達200餘處,而且每處遺址的面積也頗大,最大的雙庵龍山文化遺址達100萬平方米,賀家灣面積達80萬平方米。據統計遺址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佔總遺址數的15%,超5萬平方米的達40%。所有的遺址堆積厚、文化內涵十分豐富。距岐山不遠的寶雞市境內有姜城堡、清姜河和神農廟等,所有這一切都與姜姓和炎帝有著一定的聯繫,說明炎帝部落就出自關中西部渭水流域一帶。

至於神農氏與炎帝的關係,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佔主流地位的觀點是神農氏與炎帝為同一人,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神農氏是前仰韶時代初期對農業生產發展有突出貢獻的氏族首領,炎帝為仰韶文化末期或龍山文化早期的氏族首領。目前要搞清他們之間的關係,或者肯定其中一種觀點,顯然是無法做到的,但是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即他們都曾生活在今陝西西部的寶雞地區。從上述的寶雞地區的龍山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看,農耕文化已經比較發達了。發現了較大的貯糧窖藏,說明糧食產量有較大的提高,有多餘的收穫物可用於窖藏。在發現穀物種子的同時,還發現了蔬菜種子,這也是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證據,證明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傳說中說神農曾經遍嘗百草,為氏族成員防治疾病。人骨的年齡測定也證明這一時期人們的壽命比以前有所增長。發現的遺址規模越大,證明人口增長的越多,生產規模越大。在這一時期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了大量用火的遺蹟,火的使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由吃生食變為吃熟食,結束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加速了人類體質的進化,而且也對社會生產活動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如陶器的燒製就離不開火,同時也為金屬的現和冶煉創造了前提條件。當然人類使用火的時代很早,舊石器時代就已經使用火了,但是那時多是利用天然火,還不知道如何人工取火。傳說炎帝發明了人工取火,正因為如此,後世遂以五行之說附會之,說炎帝乃火德又說他是火神。《左傳·哀公九年》載:“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不管人工取火是否是炎帝發明的,在炎帝時代火的使用範圍明顯進一步擴大了,對改變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考古已經證實了的事實。

當這個部族在寶雞地區的姜水流域崛起後促成了龍山文化時期移民浪潮的興起,他們開始大規模地向外遷徙,除一支繼續留在關中西部外,其餘的分別向西南、西北和向東往黃河中下游方向遷移。向東遷移的一支到達華北平原和黃河中下游後,與黃帝部落在阪泉打了一仗,之後又向西南方向發展,進入了今湖北、湖南地區,這就是這一帶也有炎帝傳說的根本原因。炎帝部落向西遷徙的一支沿著渭水及汧隴古道直達河湟地區,與生活在那裡的羌人融合,有的過著農耕生活,有的則過著遊牧生活。據說其中有一支一直進入了西藏地區,與當地土人融合,成為藏族的祖先。

沒有遷徙而留在關中西部的炎帝部族後裔,與先周文化的形成有著緊密的關係。關於周人的發源地,《國語·晉語》說是在姬水與姜水之間,雖然姬水的具體流域目前尚說不清楚,但姜水的流域卻是很清楚的,據此判斷周人的祖先應該生活在關中西部地區。傳說周人的始祖棄生於邰,其母為有邰氏之女曰姜嫄,而有邰氏居於渭水邊,即今陝西武功、岐山一帶,因此這裡應是周人始祖的出生地。這個姜嫄即炎帝部族的後裔,所以炎帝與周部族的關係是十分親密的。在今關中地區的一些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過早期周文化的堆積層,即先周文化層,就很能說明它們之間的密切關係。


苦茶庵


炎帝究竟是哪裡人?現在有五省相爭。有的說是陝西寶雞,有的說是湖北隨州,有的說是山西高平,有的說是湖南株洲,有的說是河南拓城。


炎帝出生有一個傳奇的故事:距今5000年前的上古時期,神龍部落的東南則又崛起一個少典部落。少典酋長為了躲避洪災,帶領族人從平原遷到一個名叫“華陽"的土塬上(今寶雞市天台山一帶)。少典酋長有十多個女人,但他最喜歡的只有正妃女登和側妃附寶。一天少典酋長和正妃女登過夜,天亮後女登感覺肚子餓了,正打算爬樹摘野果,突然頭頂上空金光一閃,隨著"誇嚓"一聲巨響,她恍惚間看見一條金龍,迎面向自己撲來,嚇得女登昏了過去。隨後女登懷上身孕,過了一年卻不見分娩,側妃附寶出於和女登爭寵的心態,就串通巫醫說:正妃懷的是"鬼胎"。三年後的春天,女登在一個名叫蒙峪溝的地方踏青,突然肚子疼地暈了過去。侍女叫來酋長和巫醫等人,只見女登已經生出一個似人非人的男嬰,身體像人面孔像牛犢似的,還滿身瘡癤。當時巫醫嚇得一聲尖叫"啊!果然是妖怪!"這就是《周易.繫辭下》所記“神龍氏……人身牛首"的原因。酋長命巫醫趁女登昏迷,將嬰兒扔掉,巫醫就抱著嬰兒翻過一山又一山,將嬰兒扔到一個人跡罕至的岩石洞窟裡。嬰兒的哭聲驚動了山神,山神作法搬來了神泉水,將嬰兒漂浮在山洞裡的水池裡。一個獵人趕到山洞救起嬰兒一看,渾身的瘡癤不見了,臉面也變得正常了。這個獵人住在山後姜水(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邊的瓦峪堡,決定自己將嬰兒撫養成人。誰料這嬰兒三天就開口說話,五天會走路,七天長出了牙齒……三歲以後就跟大人上山打獵。再後來部落群民見他天資聰慧、勇力超群,都擁戴他做了神龍部落的酋長。這就是被後人稱為"炎帝",位於“三皇"第二的炎帝神龍氏。《國語》指出:"炎帝身號,神龍代號也"。意思是說,炎帝是他自身的稱號,神龍是他統轄那個部落的稱號。這畢竟是個神話故事。


也有一說,炎帝的誕生地在烈山。也就是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厲山鎮九龍山南麓。古神農洞位於九龍山腰。史書記載"神農母安登,感農而生炎帝"於此。上圖是炎帝神龍牌坊。


各地為了打歷史文化牌,都在爭炎帝的出生地。上圖是山西省高平的炎帝像。


湖南省株洲市炎帝廣場,聳立著高大魁偉的神龍像。見上圖。
上圖是河南拓城的炎帝像。


言勸


最初的炎帝出自湖南會同,是女媧的屬下,因此,講炎帝要先講女媧。

伏羲和女媧均出自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距今約9000年,二人可能是夫妻,也可能前後不同時代。

女媧生活在會同縣連山鄉的連山洞,是部落首領。該部落崇拜蜥蜴,俗名狗皮蛇、狗婆蛇、狗步蛇、四腳蛇等。狗皮蛇生性機敏,善鑽草叢隱藏,有變色的本領,人們在生活中常模仿它,於是民間傳說女媧人首蛇身,一日七十化變。從漢墓出土的磚上常有伏義女媧人首蛇身交尾像,且蛇身有足,可以為證。會同縣歷史上俗稱狗皮縣,是中國蜥蜴崇拜文化的發祥地,在連山鄉尚有一狗皮城遺址,鳥瞰酷似蜥蜴(見附圖)。

女媧上位後,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她熟練地掌握了製陶技術,能製作小陶俑,故而民間傳說我們都是女媧娘娘用泥捏出來的。

女媧生話在連山洞,天花板風化漏水,女媧帶領人們到附近的石年山開採石灰石,拿到附近的山洞(現叫藥王洞)燒成生石灰,再搬到連山洞前,加水調成石灰漿,加些石仔、紅土,拿去補天花板的縫隙,人稱“女媧煉石補天”。為防止天花板垮掉,女媧用木頭、竹杆頂住薄弱處,人稱“天柱”,即頂天花板的柱子。為了防止柱子陷入土中,用烏龜做墊腳,為防止它亂爬,於是就砍掉它的四足,人稱“女媧斷鰲足以立四極”,至今在窯洞石壁上仍可以看到石刻文字。然後用生石灰渣鋪在地上,吸乾潮溼的水份,人稱“女媧積蘆灰以止氵㸒水”。後常去石年山開採石灰石,有些地方堅硬異常,殘留下來形成石柱,所以石年山俗稱五指山。

女媧用石灰修補天花板在當時是創新的偉大工程,震驚天下,八方來朝,方圓百里皆歸女媧一族,女媧以天下共主的身份接見周邊部落領袖來朝拜,人稱“會同”(《周禮》曰“時見曰會、殷見為同),會同這個古地名就這麼來的,北宋始置會同縣,是採用古地名,並非新創。

女媧燒俑燒陶燒石灰,需要兩個助手,一個取水和泥,由女性助手共工擔任,另一個打柴燒窯,由男性助手祝融(也有的說是顓頊)擔任。由於部落壯大,領導權利有特殊利益,引起了屬下的明爭暗鬥。女媧去世後,按母系社會規矩,本該是女性助手共工接位,但祝融依靠力量強行奪位。共工氣憤祝融破壞政治規矩,但又打不過祝融,於是將怒氣發洩到“皇宮”連山洞,撞斷天柱,天花板垮塌,人稱“共工怒觸不周山”,(《山海經》記載“有山不合曰不周”,山洞天花板有縫叫有山不合。)與夫妻離婚時女方砸傢俱一樣,典型女性心理。連山所在小山脈為西北東南走向,東南方的山洞垮塌,西北山頂兀立,這叫“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山洞主體部分垮塌,周邊應力改變,正南邊的一小洞天窗發生細微移動,通過天窗為參照觀察日月星辰均不在原位置了,故《淮南子》說共工撞斷天柱後“日月星辰移焉”。

祝融帶領百姓到附近修建房子居住,將用火的本領發揮到極致,人稱炎帝。炎帝按照連山地形寫了一本書,教人按季節務農,即《連山易》,易經之源。《連山易》在貴州水族人的手抄本中世代相傳,用水書文字書寫,人稱“鬼書”,最後一本保存在荔波縣檔案館(封面見附圖)。

隨著氣候變暖,炎帝部落沿沅水向北遷移,在距今7800年前創造了輝煌的高廟文化,距今6500年前創造了輝煌的城頭山文化,然後沿長江向下遊、向北傳播,伏羲女媧炎帝文化就傳到了全中國,狗皮蛇也逐漸演化成了龍。當時各地勢大的領袖都自稱炎帝,後期只有部落聯盟首領才稱炎帝。

距今4600年前,從帕米爾高原進入東方的草原民族黃帝族與南邊的炎帝族發生衝突,炎帝族失敗,炎帝不問政治,專研草藥,遇斷腸草中毒而亡。炎帝族的蚩尤繼續反抗,兵敗被殺,族人逃到西南,形成苗族。黃帝派二兒子昌意帶兵駐紮在今會同縣若水鎮一帶監視苗民(《史記》記載“昌意降居若水”,從繁華京都到偏遠地方居住才叫“降居”,好比公主嫁給地位低的男子叫“下嫁”)。若水鎮至今有黃姓和明姓兩大姓,黃姓為昌意後人,明姓為炎黃兩族後人。

共工族由於政治上被邊緣化,沒有隨炎帝北遷,後因戰亂向西遷入貴州,形成水族。今會同西邊為天柱縣,東北為洪江(即共工),可為佐證。











女媧故里會同新說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自古以來,關於炎帝究竟是哪裡人這一問題,一直充滿著爭議。

首先,讓我們先來明確一個問題——炎帝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一個部落首領的統稱?

不言而喻,炎帝當然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啦。據史書記載炎帝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其中烈山氏和連山氏讀音近似,因此很有可能是誤傳所致,而神農、朱襄等差別較大,這便有可能是因為炎帝歲為整個兒部落的首領,卻可能來自不同的氏族。

關於炎帝的故鄉便更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炎帝故里是陝西寶雞,也有人說是湖南會同縣連山,還有人說是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和河南柘城的。

  • 《國語·晉語》中曾經記載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而“炎帝以姜水成”中的姜水指的便是今陝西寶雞清姜河,這也就是炎帝故里是陝西寶雞的由來。
  • 湖南民俗學者陽國勝則認湖南會同就是炎帝的發祥之地。《晉書》中《文苑傳·伏滔》一卷說炎帝生於“黔中之地”,因此炎帝又號“連山氏”。《晉書》中的記載為炎帝出生在湖南會同提供了史籍上的證據。

以上兩種觀點是現在最為廣受學者認同的兩種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同的“炎帝故鄉”呢?

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兩點:

  • 首先,炎帝之所以有多個故鄉,很有可能其實每個故鄉都是真的,只不過是不同炎帝的故鄉。
其次,也很有可能是因為古代環境惡劣因此炎帝作為首領要一直帶領部落遷徙,而這種遷徙可能不僅僅是一位炎帝可以做到的。




葉臨青鸞面紫辰


炎帝故里有五處地方,陝西寶雞、湖北隨州、湖南炎陵縣以及會同縣、山西高平,其中,由於炎帝種植五穀,五穀裡面有水稻,野生的水稻適合南方生長,而不適合北方生長,所以,陝西寶雞和山西高平都是後來從別處搬過來的。

炎帝是一個部落 傳有八世,最後一任炎帝死在湖南,湖南的炎帝陵是大家公認的,就不必說了。湖南那一帶屬於苗族人的地方,所以,會同縣的炎帝也可以排除。

剩下的也就只有隨州了,隨州能夠發現所有的野生五穀,以及神農本草經所記載的藥物,考古又發現先很多舊石器遺址,新石器遺址,隨便一處就能完爆其他地方。


拾光童集


炎帝跟黃帝、蚩尤同時代,切都帶有傳說的色彩,被視作是中華民族始祖的象徵,據傳生於陝西寶雞姜水(有爭議)。

姓:伊耆,也姓姜

氏:烈山氏

號:神農(神農也是氏,可能是這個部落區別於其他部落的稱呼,神農氏即對該部落或部落首領的稱呼)

名:石年(可能是後世的人給加的)

誕辰:農曆四月二十六日

出生地:陝西寶雞姜水

生母:任姒(名女登,有嬌氏之女,有熊氏少典之正妃)


古早人文化


廣義上炎帝是一個氏族部落,存在了若干世紀。

據傳,在距今5600多年前,炎帝生活於姜水之濱,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鄉,炎帝氏族大約在此生活有一、二代人,此為寶雞炎帝陵。隨著歲月流逝、部落遷徙,山西省高平市故關村、河南省商丘市的朱襄陸續有了炎帝氏族生活的傳說,故此二地後世也有了高平炎帝陵、商丘朱襄陵。此三為黃河流域炎帝三陵。

長江流域有一處,即湖南省炎陵縣炎帝陵。據《帝王世紀》等史書記載,炎帝為民治病,採藥來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輟,最終因誤嘗斷腸草而“崩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就是今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從漢代開始,人們就在這裡奉祀炎帝,建造了炎帝廟。

炎帝是中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是所有炎黃子孫的人文始祖。不論他生、興於何時;亡、陵於何處,我們華夏兒女都理應膜拜在心、祭祀不絕。


般若5


一看到題目,我以經驗判斷,樓主不是吸晴者,便是地域黑者。以前本人遇之,忙不迭地引經據典,辛苦答題,結果是N次被耍弄。

鑑於教訓,現答覆如下:

一,肯定地說,炎帝是中國人!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自稱炎黃子孫,那麼炎帝便是我們的祖先,這是無疑的。不知你同意否?

二,炎帝的寢陵在本人故里——寶雞。閣下如清明節慾祭拜先祖,到炎帝陵來的話,本人可盡地主之誼。敬候迴音!


太白山人5911


炎帝生於寶雞濛峪溝,長於姜水即清姜河之濱的姜城堡舅家,活動於秦嶺腳下的神農鎮,歿後葬於常羊山。


上善若水201323688


【春日遊覽炎帝陵♥卓力】

https://m.toutiaocdn.com/item/6647816928297484807/?iid=63846020877&app=news_article×tamp=1551332338&group_id=66478169282974848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