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王凤雅之死:农村家庭残酷物语》想到的?值得每个人深思

我第一次看到关于王凤雅的报道,是说“用给女儿的募捐给儿子治病”,当时我在想,怎么可以这样,不论男女,总归都是自己的孩子啊,怎么可以因为女儿绝症就放弃治疗呢?

在这样一个思想几乎解放的新时代,怎么还会有这样一个狠心的母亲啊?相信看过这种报道的读者跟我是一样的感受吧,然而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被以讹传讹的疯狂广播蒙蔽了双眼,这些不实的报道都是被网络流言蜚语“改造”后的,并非事情的真相。

《王凤雅之死:农村家庭残酷物语》想到的?值得每个人深思

然而,现在的人们似乎都懒得去剖析事情的发展过程,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抨击一切他们觉得有悖伦理道德的事情。更有甚者居然说凤雅的母亲不仅把社会好心人给凤雅募捐的钱用于治疗儿子的兔唇,还将凤雅关在小黑房子里虐待,我不懂说这些话的人是何居心,也正是这些不实的报道将凤雅的母亲一次又一次推上道德的风口浪尖。

后来随着真相的进一步还原,才了解到事情本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这是一位可怜的母亲,她给儿子治疗兔唇是由另一个基金——嫣然天使基金支持的,并非是用于给女儿筹款的水滴筹以及视频直播的打赏。

作为一个出身艰苦的农村母亲,对癌症的认识仅停留在他们村子里的癌症患者身上,她认为癌症就是绝症,患癌必死,甚至死相难看,对于她来说,她不忍心让自己的亲生骨肉去承受在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痛苦煎熬,她选择了保守治疗,她想尽可能减轻孩子的痛苦,在保守治疗的同时,她将爱心人士们捐来的钱给凤雅买了好的奶粉、好的玩具等等,想让凤雅在最后的时日里享受平时享受不到的优越条件,她认为面对癌症,这样的做法好过抱着渺茫的治愈希望带着小小的凤雅四处奔波。

《王凤雅之死:农村家庭残酷物语》想到的?值得每个人深思

在我们看来也许得了病就得不顾一切倾家荡产去救治,但面对残酷的现实,智障的父亲,其他四个孩子以及年迈的父母,凤雅的母亲有整个破烂的家庭要去支撑,而她对凤雅也做了她尽力能做的她认为合适的所有事情,儿是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孩子被病痛折磨得那样难受,做母亲的心里能好到哪里去?

然而,网友们和所谓的志愿者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之中有些人觉得,自己捐了钱,就是你的救世主,就有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要求你去大医院给孩子进行治疗,尽可能让孩子多活些时日,但他们又和孩子有什么关系吗?难道他们真的比孩子的母亲更在乎孩子的死活吗?

《王凤雅之死:农村家庭残酷物语》想到的?值得每个人深思

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不过想让自己所谓的爱心有个着落,更有甚者比如去凤雅家劝说凤雅母亲带孩子去北京儿童医院做治疗的志愿者,她并没有在整个过程关心小凤雅的吃喝拉撒,而是一直在拍照,对于承诺凤雅母亲的事情也并没有实现,仿佛做慈善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失去对人的关怀的同时也失去了慈善本身的意义。

我在微博相关评论里看到一句话:“慈善家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前提是你得是个富人,若你穷得响叮当,拿做慈善糊口营生,这样是没有道德说服力的。”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全对也不是不对,每个人都能做慈善,但我们要本着利他的想法,你募捐给别人物资,是因为你同情他人的处境,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并不是说我们捐了物资就要让受赠者完全按照我们所认为合适的做法解决事情,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合理的事情也许对于当事人来说并不是。

《王凤雅之死:农村家庭残酷物语》想到的?值得每个人深思

最后,站在医生的角度,我们当然希望每一位病患都能得到应有的治疗,但在疾病治疗的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并非是治疗,而是充满人情味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形式主的,这是我们当下社会所有医务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

正如西方医生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言越过时空,久久地流传在人间,至今仍熠熠闪光。我们说,医学不是万能的,医学技术到达不了的地方太多了,对于凤雅所患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来说,现在欧美国家的5年生存率已达90%。

《王凤雅之死:农村家庭残酷物语》想到的?值得每个人深思

但世界许多地区包括我们国家,该病的死亡率仍较高尤其是晚期或较晚期,凤雅确诊时已到达中晚期,虽然相关专家表示如果当时及时治疗,还是有可能救活的,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治愈机率患儿预后的生存状态,特别是针对这样一个生活困难的家庭来说,当我们提出治疗方案,除了我们要进行相关的权衡之外,还是需要经过家属做最后的决定,凤雅的母亲也并没有放弃对凤雅的治疗,她选择了保守治疗,在她看来,也许这就是对他们整个家庭和凤雅来说最合适的决定。

这场闹剧已经过去,希望网友们能放下对凤雅母亲的责备,这些都不应该是这个可怜的母亲在丧女之后所该承受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希望小凤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开心快乐,愿天堂没有病痛。

注:该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