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家庭教育:家長必須學習的兒童心理髮展基本規律

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有:遺傳素質是兒童發展的生物 前提,環境和教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決定因素,實踐活動是兒童心理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1.遺傳素質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

遺傳是一種生物現象,即生物體的子代同親代性狀相似。通過遺傳基因,傳遞著祖先的許多生物特徵。如人體的形態、構造、感官和神經系統的特徵等等。這些遺傳的生物特徵,叫做遺傳素質。遺傳素質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良好的遺傳素質,是兒童心理正常發展的物質基礎。例如:生來聾啞的孩子,聽覺不正常,就不可能發展為音樂家,生來色盲的孩子,視覺不正賞,也不可能發展為畫家。我國心理研究所研究的材料表明:低能兒童有50%以上是由於先天遺傳因素決定的。而各種才能的培養,就必須要有相應的遺傳素質。例如,江蘇省15歲少年徐德智和秘玉波,身高分別為1.93米和1.95米。經推薦報送到江蘇省體育學校接受訓練。說明身高為他們參加體育活動提供了可能性。遺傳對人的發展並不起決定的作用。遺傳素質並不能預示或決定兒童心理發展的方向、水平和成就。世界上的“狼孩”、“熊孩”雖然具有人的遺傳素質,但由於長期與動物在一起生活,脫離了人類社會,沒有受到應有的教育,也就沒有人的心理。因此,家長應該正確估量遺傳因素在兒童心理發展上的作用。

兒童的生理發展對其心理發展也是有重要的影響。例如:正常兒童在出生後4個月,就開始能分辨成人的聲音。他聽到媽媽說話的聲音,往往就高興起來,並能發出“呀呀”的音調。但是,要教會四、五個月的兒童說話,還是不可能的。這是由於這個時期兒童的大腦、言語、聽覺和發音器官,都沒有達到一定的發展水平。又如: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骨骼、肌肉逐漸成熟,兒童的活動範圍擴大了,這就給兒童的能力和個性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所以說,遺傳素質和生理發展的成熟條件是兒童心理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同時,還要正確對待遺傳和生理發展所造成兒童心理上的差異,做到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家長必須學習的兒童心理發展基本規律

2.環境影響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決定因素。

兒童心理發展是由兒童所處的環境條件(生活條件)決定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客觀現實是人的心理產生和發展的源泉。這就是說,兒童心理是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環境兩部分,而社會生活環境又是決定兒童心理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遺傳素質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這種可能性,能不能得到發展,決定於後天的社會生活條件和所受教育的影響。兒童從出生起,就過著社會生活,開始同家庭、親友、鄰居等建立聯繫,受到社會風氣、習俗的影響,以後又發展到系統的學校教育,這就使遺傳所提供的可能性,逐步發展成為現實性。

社會生活條件是由一定的生產方式決定的。馬克思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在不同生產方式的影響下,社會的物質文化水平不同,人們心理發展水平也不同。例如,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兒童在生活環境中所接觸到的事物,比歷代兒童要豐富得多,因此,今天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也就比歷代兒童心理發展水平大大提高,發展的速度也普遍加快。

社會環境和教育,決定著兒童心理發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內容。社會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是深刻的、複雜的,又是散漫的、無目的的,有時甚至是互相抵消的。同時,環境對人的影響也不是絕對的。

家庭教育:家長必須學習的兒童心理發展基本規律

3.學校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上起主導作用。

教育受社會性質的制約,它本身也是人的一種社會生活條件。但是,教育又跟一般社會生活條件或環境影響不同,這是因為: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影響對兒童心理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主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實現的。學校教育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主導作用,這是由於;第一,學校教育對於兒童心理的發展來說,是在受過專業訓練的教師領導下,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影響過程。它比社會生活中那些偶然的、自發的影響更自覺、更集中,因而也更為有效。第二,兒童進入學校後,主要的時間是在學校環境影響之中度過的。學校教育主要是通過教學工作向兒童進行教育的。教學任務就在於把人類積累起來的社會經驗傳授給新一代兒童,使兒童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前人千百年來積累的知識經驗。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兒童的感知,記憶、思維、想象、個性品質等逐步得到發展。

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還表現在:第一,它可以使兒童的遺傳素質得到充分的發展,也可以通過教育和教學工作,彌補兒童某些遺傳素質的不足(如對缺陷兒童的教育);第二,學校教育和家庭、社會對心理發展的影響,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當家庭和社會影響與學校教育一致的時候,學校就可以充分利用它來促進兒童心理的發展,如果家庭和社會環境影響,跟學校教育不一致,甚至對兒童心理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學校教育就會抵制這些不良影響,以保證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

家庭教育:家長必須學習的兒童心理發展基本規律

4.實踐活動是兒童心理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人的心理、意識是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是在勞動、學習和遊戲中不斷髮展起來的。由於兒童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所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不同,兒童參加實踐活動的形式,範圍、內容也就不同。不同的現實內容,反映在兒童的頭腦中,就產生兒童的不同心理面貌。兒童心理的複雜性,完全取決於兒童參加實踐活動的豐富性。

兒童的實踐活動是兒童積極主動的自覺活動。客觀現實並不可能直接地、主動地成為兒童心理的源泉和內容,各種現實和環境也不能機械地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只有當客觀現實成為兒童的需要,客觀現實變成兒童實踐的對象,這種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才能產生心理。誰都知道,我們不能強迫幼兒園的孩子去系統地學習數學,因為這時兒童僅有關於簡單數量的表象和概念。同樣,我們用講抽象理論的方法對小學低年級兒童進行政治思想教育,一定不會有多大效果,因為他們還沒有掌握那些高深的道德概念。

心理不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而且這種反映活動是能動的。兒童正是通過實踐活動,逐步認識客觀世界,掌握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並按照自己的需要引起客觀現實的某些變化,使之不斷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家長正確引導孩子從事一些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是促使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