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我國古代王朝一般在幾代皇帝之後便衰落?

詩書彭城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孟子

一個有品德有能力的君子,經過多年辛苦打拼成就了一番事業,留給子孫恩德福祿。經過幾代後人消耗,一切又都煙消雲散了。

我國古代王朝大多如此。哪怕是強盛的漢唐,富庶的宋,都逃不出這個興亡盛衰的週期律。以至於正如《三國演義》所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每個王朝幾乎都會經歷這個過程:

休養期——興盛期——衰落期——中興期——滅亡。

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大原因:家天下,農業社會。

家天下

無論哪個王朝,創建者能夠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都有一身的本事。漢高祖劉邦知人善任,唐太宗李世民鐵騎縱橫天下,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明太祖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各自都有非常突出的技能,或者勇武超群,或者智謀過人,或者眼界深遠,能夠做到安邦定國。

而且他們親身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和動亂,親眼見證了民間疾苦,知道民眾吃不起飯,交不出稅。他們為此往往在開國後實行輕徭薄賦的修養政策,給民間減小壓力,讓民眾安居樂業。

他們對後代的教育也會比較重視,接下來的接班人受到言傳身教,弱者能夠維持統治,強者還可以向外擴張。經歷幾代人的安定之後,情況開始慢慢變化。新的皇帝們一代代都生長於深宮之中,被女眷和太監們培養長大,他們對外部真實的社會缺乏瞭解。皇家的教育也逐漸流於表面套路,哪怕熟讀四書五經也和現實已經脫節。

再加上長子繼承製雖然穩定了政局,減少了多方爭位。但長子的聰明愚鈍都是不可控制的因素。遇到愚鈍或者性格存在缺陷的皇帝,政令就容易出現偏差,大權可能旁落,整個國家就會陷入混亂。甚至出現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天大笑話。

而且即便是英明的皇帝,在缺乏制約之時也難免出現疏漏,一個上層的錯誤政令,需要民間付出重大的代價。整個封建社會我國一直在希望尋找到一種制衡皇帝權力的途徑,即王朝的自我糾錯能力,如建立文官集團和內閣制,但都因後代皇帝無法正確繼承這種良好的制度而作罷。

這時,文官集團和權貴集團的內鬥,以及民間對不合適政策的反彈,各種因素合作,足以讓國家萬劫不復。


農業社會

我們幾千年一直是傳統的農業社會。自耕農為國家提供糧食,稅收,勞役,兵員,他們是國家穩定的關鍵。讓“耕者有其田”是人們的共同理想。

王朝建立之初,原有大地產擁有者被打倒,土地被重新分配,普通農民能夠分到屬於自己的田地。而中國農民對土地的珍視可謂世界之最,他們日日夜夜辛勤勞作,給自己全家帶來了溫飽,也給國家提供了錢糧。

然而,隨著王朝在和平時期的發展,皇室家族和地方利益階層人數膨脹,對賦稅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但田地產出始終有限,並且民眾自身的數量也在大大增長。農民和普通市民肩上的單子越來越重。自耕農不得不出讓土地,淪為佃農。佃農受盤剝很重,勞動積極性也不能和耕種自己的土地相比。隨著土地的集中,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大量財富逐漸聚集到少數人手中。一些掌握實權的豪族和地方大族崛起,他們逐漸發展起自己的私人勢力,有了政治上的訴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帝國政府能掌控的財政實際並沒有增加,民眾更是一貧如洗,造成了國窮民窮的情形。於是,民間的不滿聚集,野心家暗地覬覦,在一撥一撥的農民起義和外敵入侵中,皇帝的寶座只能改名換姓。


由此可見,封建王朝的侷限性導致這種週期律無法避免,也正是幾千年來仁人志士希望尋找出路的原因。


文史小茶館


首先,一個王朝首先得經歷過幾代皇帝,那就是經過了將近100年。你要知道,目前世界上並最為成功的國家美國,也僅僅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一個朝代進了100年還沒有倒坦,已經可以說明他們的統治還可以。再者說來,古代的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小農社會,由於農業的不夠發達,使得農民只能靠天吃飯。靠天吃飯的後果就是一旦有一天。吃不上飯,而且如果政府又加了重說他們就會揭竿而起,推翻一箇舊的政權,建立一個新的政權。農民作為整個社會構成的主體,一旦全部截竿而起,朝廷是沒法對抗的。第二古代的人治本身就有很多不確定性。為每個人在智商情商還有一些嗯,其他方面都千差萬別。有些人出生在剛剛好的時候卻沒有獲得一個稱為好的君王的天賦。一不小心讓國家滅亡的事情也是有的。因為他們沒有法律和制度可以給整個國家的運行和發展提供一個合理的框架,一旦出現昏君的情況,就只好倒塌。

像如今的工業國家由於具備完善的體系和法律政策框架,所以可以保持一種態勢運行很久。人們只需不斷調整著階級之間的矛盾,就可以以一種模式以逸待勞。你說的古代君王,只能經過幾代的這一個條件是人治與現代法治的根本行不通,所以不能夠進行比較。過一個朝代,如果連續出現幾代明君,那麼這個朝代還是會。保持一種相當強的穩定性及繼續下去經過幾百年。並不是說在一定情況下人知的跟法治是對等的,他只能說明法治可以在人治不靈的時候給與巨大的支持。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俗話說得好,創業容易守業難。題主所問的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從兩方面來看。

根本原因,土地兼併

縱觀歷史,很容易發現,幾乎所有的戰爭都是為了爭奪土地而發生,在以農業為主體的封建社會下,更是如此。一個王朝創立之初,一般都會大肆封賞功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田地。樣就導致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裡,開國之君在位時這時候還可以有效控制一下集中程度。可是他的後繼者就難保有這個能力,又隨著經常性的災害的發生,大量農民為了活命,又得不到有效的救助,只能把土地典當甚至賤買給了趁機發財的人--王公貴族,這樣的結果就是土地高度集中,統治階級窮奢極欲,大量的災民卻生活都難以維持,隨著這個群體數量越來越多,社會矛盾加劇,最終導致民變的發生,造成國立急劇下降。

個人原因

創業之君目睹前朝的興衰加上自身的創業經歷,大都會自我剋制,同時選舉賢能,整頓吏治,關心百姓疾苦。但是,人是天生的享樂主義者,他的後代從下長在最頂級的社會環境裡,大都會狂妄自大,同時更加脫離基層百姓,所以很少有能克勤克儉,關心民間疾苦的,最典型就像西晉司馬衷那樣問受災百姓何不食肉糜。這種情況下必然是奸佞當道,小人立國,朝綱不振,吏治敗壞,自然國家也就慢慢衰退了。


慣與長夜


小編的訴說比較渣。秦二世的落敗只因為當世能守成的君王,估計能在亂世當一代雄主。楊廣也是如此。

康熙時期整個王朝已經開始落敗了,所以不能這樣舉例。

一個王朝的建立,重點是有一位雄才偉略的君主,有一批能征善戰的武將,有一群才華橫溢的治理財政的大臣,文武大臣齊心協力,還有就是一批百戰勇士,此外百姓除了拼命和團結無法存活的亂世,還有就是大批的地主豪強淪落被殺,新時期的新貴族還思考著百姓的生計,所以整個社會都欣欣向榮,整個民族鬥志昂揚,百姓用於參軍敢死敢拼,國內精銳部隊眾多,名將尚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國家一窮二白,照樣暴打聯合國。

幾代之後,不需多,三五十年便可以,當年的百戰勇士都退役了,新兵都安逸慣了,不經歷戰火的部隊都是新兵部隊。第二代君王開始,治國用權謀不用或少用實力,用勢不用力,整個社會和國家的風氣開始變化。新貴族第一代開始老死,貴二代不經歷當年的苦難,開始作威作福欺負百信,各種土地兼併又重新開始。國家穩定,武將地位開始下滑,文官壓制武將重新開始,君王時時提防武將。

看看大唐帝國,李世民死後,只用邊軍便能守衛邊疆,結果安祿山之亂,天子親軍不堪一擊。再看宋明,都是文官壓制武將,最慘的時候,二品武官見到六品文官需要行禮,見到三品以上文官則需要下跪,如此行為風氣,誰肯從軍。李世民時期文武官員和睦相處,貴為國舅宰相長孫無忌照樣不能向武將下死手,隨時都可能被武將KO。

國家風氣最重要,文武同等不偏不倚才能使得國人勇於參軍,時時練兵時時戰鬥方能練得百戰勇士。治國用實力少陰謀才能讓朝政充滿正能量。項羽滅秦劉邦立漢朝是正能量,曹操也是帶有正能量,曹丕和司馬家族充滿著負能量,隋唐也是充滿著正能量,宋也是負能量,這些是建國的正能量,以正為主陰謀詭計為輔。


諾53632213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經歷起始、上升、鼎盛、衰落、滅亡的過程。小到一個細胞,大到整個宇宙,都脫離不了這個規律。自有記錄歷來的中國曆代王朝,同樣逃脫不了這個命運,這是自然發展的規律。

一: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別問我為什麼,這是哲學問題,不會去解釋。

二:我們自商周開始的奴隸社會一直到秦漢時期,然後到明清時代的封建社會,近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始終是以農業立國的。而朝代的興衰必然也會和農業有很重要的聯繫。一個新王朝的開創必然是在一箇舊王朝滅亡的基礎上的,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戰亂,人口銳減,有大量的荒地等待開墾。而這時候必然會有一批治世能臣實行一些列的政策來鼓勵農民開墾土地,休養生息。人口是立國的根本,而人生存的基礎就是糧食。農業得到發展,自然而然的帶動商業和其他行業的發展。農民豐衣足食,上交賦稅,國家富強,國泰民安,這時候就會達到盛世。在十幾年或者幾十年的盛世階段,人口大量增長,而土地並不會增加,賦稅也不會減少,這時候的結果必然就是農民吃不飽,一遇到天災人禍那就到處都是流民。國家這時候能做的只能是開倉放糧。如果有糧可放,且來年可以得到豐收,可以緩和一段時間,否則帶來的結果必然是農民的起義,最後必然又是一波戰亂,新的朝代取代舊的王朝,再循環一次。

三:人為原因,能夠創建一個王朝的,必然是有宏偉才能之人,且手下有一批能人幫其治理國家,這些人都是自然選擇的,沒有能力的必然得不到重要。建立王朝之後就是分封能臣,順帶著帝王的一些親屬也會被封為高官。第一代第二代人經歷過苦日子,知道怎麼樣去對待農民,而幾代之後這些高官的後代始終生活在朱門之內,不知民間疾苦,最後甚至會講出:何不食肉糜之聲。最後的結果必然會走向衰落。


頑石88214


誰都知道,打江山不容易,所以剛打下江山的時候,開國的皇帝都會勵精圖治,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江山,想方設法把自己的江山社稷經營好,等國家富強了以後,這些達官貴族就開始講究自己享樂了,就不會再用心的去經營國家,從而導致國家越來越衰弱,慢慢的就會被其他朝代取代。

我們從這個過程上不難看出,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就是人的慾望發生了變化,打江山的時候,想的是打下江山,建立千秋偉業,而當坐穩了江山以後,則想的就是儘可能的去享受更多的榮華富貴,人的想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個朝代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飢餓想窩頭,飽暖思淫慾。這就是人的真實寫照。


驕然


一般封建王朝的皇帝大可分為:創業型,守成型,中興型,衰落型的。皇帝代表著地主階級,官僚階級利益,必然在制度方面縱容其對土地的兼併,地主階級,官僚階級內部利益分配的爭奪也日益嚴重。制度的延續化,思想比較保守,不能與時俱進。如大宋的抑武揚文,始終未變。封建王朝是以農業立國的,以法律形式保障下來。農業本身投入產出比較小,生產力低下,國家開支巨大,這就造成很大矛盾。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國家稅收較少。一旦農業受損,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將激化,衰落是必然的。制度上的缺陷,產業結構片面化,科技投入少生產力低下,是重要原因。


詩書彭城


皇帝不是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夫多妻,看似好象卻保龍種,實則破壞人倫。實際更是事與願諱,家大而亂,家天下的皇家,自己家都弄不好,怎麼治國,往往是家先亂,繼而國亂。家事即是國事,國事即為家事。越是子孫多的皇帝,給後代們留下的影患越多。而歷史學家很少,甚至根本不考慮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