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老年人患有眩暈症 需對症進補

  眩暈是老年人的常見病

  眩暈在中老年人群中並不少見,它並非是一種單獨的疾病, 而是一組綜合徵。患者苦於眩暈症的種種症狀(如頭暈旋轉、步履踉蹌、目眩耳鳴、噁心嘔吐以及冷汗淋漓等)的折磨,痛苦萬分。

老年人患有眩暈症 需對症進補

  病理學認為,“眩”為目眩,即眼花或眼睛發黑;“暈”為頭暈,即感覺天旋地轉。可發生眩暈症狀的疾病有很多,如美尼爾病、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症、頸椎病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低血壓病、低血糖和顱內腫瘤等由於發病原因較多,因此醫生一時也難以作出正確的診斷,故無法給予有效的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眩暈症有虛證,也有實證。虛者有氣血虛、腎虛;實者有肝陽上亢、痰濁中阻、腎精不足型和氣滯血淤型,臨床上多以虛證多見。根據中醫“辨證施補”的原則, 不同的類型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有氣血雙補法、平肝潛陽法、補腎壯陽法、燥溼祛痰法和活血化瘀法等。  許多中老年人每到冬天時,身體虛虧就會發作眩暈,十分苦惱,但又查不出什麼實質性疾病這便是中醫的“虛證”,具體表現為:心悸氣短、頭暈失眠、四肢乏力、面色蔞黃、苔白脈微等,中醫認為氣虛、血虛或氣血雙虛,只有這種眩暈,補以民間常規的滋補品,如桂圓、人參、蓮心、蜂蜜、銀耳、阿膠和黃芪等,才是“對症”下藥。而對其他多種眩暈,進補“補氣血”的補品是無效的,有時反會貽誤與加重病情。

  眩暈症因在中醫歷史沿革中逐漸形成經典“三大不作眩說”,即無風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無痰不作眩,後世總結眩暈的主要病機即“風、火、痰、虛、瘀”,病在清竅。當分虛實,虛為氣血虧虛或髓海不足,清竅失養;實則為痰瘀作祟,上擾清空。多種因素相兼致病者多,單一病因者少。主要是補虛瀉實,調整陰陽。虛證以腎精虧虛、氣血衰少居多,精虛者填精生髄、滋補肝腎;氣血虛者宜益氣養血、調補脾腎。實證則以潛陽、瀉火、化痰、逐瘀為主要治法。

老年人患有眩暈症 需對症進補

  1.無風不作眩 (由肝氣不調引起的)。中醫認為,肝為風木之髒,主動主升。憂鬱惱怒,可致肝氣不調,氣鬱化火,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上擾清竅,發為眩暈。此型的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頭脹或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耳鳴口苦,面色紅赤,血壓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誘發。治療此症應以平肝熄風為主。

  2.無痰不作眩 (由痰阻引起的)。飲食失節,過食肥甘,會使脾胃運化失常而聚溼生痰,痰濁中阻,矇蔽清陽,發為眩暈。此型的臨床表現為頭重昏蒙,胸悶噁心,時嘔痰涎,不思飲食。治療此症應以化溼祛痰為主。

  3.無虛不作眩 (由氣血虧虛引起的)。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思慮勞倦或飲食不節,可損傷脾胃,或因脾胃素虛,皆能導致氣血不足,氣虛清陽不升,血虛使腦失濡養,發為眩暈。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腦為髓海。房勞過度,或有遺精滑洩之疾,或年老體衰,腎精耗傷,腦髓不足,也為眩暈之因。氣血虧虛型眩暈者,動則加劇,勞則即發,面色萎黃或蒼白,唇甲無華,心慌氣短,食少身倦。治療此症應以補益心脾,培補氣血為主。

  

中醫“熄風、化痰、補虛”三步定眩法治療眩暈症

  我院眩暈專科在長期臨床過程中,結合當地氣候、居民體質及飲食習慣等因素,總結歸納出眩暈患者的三大主要證型:肝陽上亢、痰濁上擾及氣血虧虛,並分別制定出中醫“熄風、化痰、補虛”三步定眩法,以"平肝熄風、化痰祛溼、益氣養血"為原則,精選地道優質中藥材合理組方:三眩定暈湯,藥性平和,不躁不滯。

  三眩定暈湯方劑加減辯證施治,具有益肝、補腎、健脾、利溼、和胃、化痰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惡心、嘔吐、耳鳴、頭脹、眩暈等症狀。

老年人患有眩暈症 需對症進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