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你想不到,饅頭是誰發明的

你想不到,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食品。河南人稱饅頭為“饃”,但“饃”是一個廣義的稱謂,它包括採用蒸、炕、烙、炸等方法做成的各種麵食;就蒸的饃來說,又可分為無餡和有餡的兩種。北方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而在江南地區,在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的此類麵食,都通通叫做饅頭,無餡的饅頭則叫白饅頭。

你想不到,饅頭是誰發明的

關於饅頭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民間傳說是在1700多年前由諸葛亮發明的。據說諸葛亮率領大軍七擒孟獲,平定西南,大勝而歸。一天,全軍到達瀘水岸邊,忽然陰雲密佈、狂風大作,江面波濤洶湧,瘴氣瀰漫,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迷惑不解。他忙向熟悉當地情況的人請教,有的說是河神擋道,有的說是打仗戰死在這裡的士兵的冤魂在此作怪,要想在這裡渡水,必須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來祭供,否則就會船翻人亡。諸葛亮想,祭奠客死異鄉的戰士是應該的,但豈能再枉殺無辜?思慮再三,他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肉剁成肉泥,拌成肉餡,包在麵糰中,做成人頭形狀,入籠屜蒸熟。再沾以鮮血,遠遠望去跟人的頭顱開關一樣。這一天,諸葛亮命人將做好的這種“人頭”拿到河邊,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河裡。不一會兒,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利地渡過了河。因為這是用面和肉做成的假人頭去瞞河神和冤魂,所以,人們就稱這種供品為“瞞頭”。宋代的高承在《事物紀原·酒醴飲食·饅頭》也記載有:“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為出兵也。’ 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麵,象人頭,以祠。神亦向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


後來,有一個做“瞞頭”的士兵解甲歸田,回到家鄉。一天,他突然想起此事,就動手做起了這種吃食,蒸熟後請鄰居們品嚐,大家都說好吃。遂問其名,隨口答到“瞞頭”,口耳相傳,諧音轉化變成了“饅頭”。附近有一座寺廟,和尚們聽說後就跑來取經,求得一塊剩下的麵糰,帶回廟中。但因不準吃葷,和尚們只好做成沒餡的。時值盛夏,麵糰發酵,蒸出的無餡饅頭,又松又軟,香甜適口,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老百姓的日常主食。

你想不到,饅頭是誰發明的

這個傳說雖然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實,但由此可知,最初的饅頭是帶餡的。把有餡的叫“包子”,無餡的叫“饅頭”,那是後來的事了,直到現在有的地方仍把包子叫做饅頭,最有名莫過於上海的“生前饅頭”了。當然,正史的記載與此有出入,關於吃饅頭的最早的記載可追溯的戰國時期,有“秦昭王作蒸餅”,又叫籠餅,就是後來的饅頭。在兩漢、兩晉、兩宋等都有吃、做饅頭的記載。

不要說古代,就是在解放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饅頭也是一種奢侈品,普通百姓飯桌上常見的是玉米餅子、窩窩頭、雜麵饃、菜糰子等,如有白麵饅頭出現在飯桌上,要麼是過年的時候,要麼是家裡來了貴客。在人們的心目中,只要有饅頭吃,根本用不著搭配別的菜,最多是把饅頭一掰為二,中間放些辣椒醬,就著稀飯,就吃得津津有味、心滿意足。這樣的情形相信四五十歲的人都經歷過。

當一人嚐遍了世間所有的酸甜苦辣,當他需要簡簡單單填飽肚子,需要重新品味往昔的記憶時,就會想起傳統的蒸饅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