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面對各種各樣的信息,在各個app、網站上收藏了很多文章來不及看,是我們大部分人面臨的難題。

最近我在整理自己的收藏,想改進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於是找到了這本書《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作者是奧野宣之,曾經在出版社和報社工作過,因為出版了好幾本教別人怎麼記筆記、怎麼讀書之類的書,被成為“筆記本作家”。

這本書資歷很老了,從第一版到現在已經有10多年,我讀的這個是2013年版本,作者已經根據時代的變化做了修訂。

即使修訂過,這本書的主角仍然紙質筆記本和筆。相信很多人在現在已經不怎麼動筆了,但是,這不意味著這本書落伍。

裡面整理信息的原理和方法,放在今天還是很有啟發。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1.整理信息的三大原則

作者說,整理信息有三大原則:

第一,統一用一個筆記本記錄所有東西;第二,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不需要對不同內容記在不同的地方;第三,建立索引,方便查找內容。

尤其是第一個原則,這簡直是為迷失在信息海洋的大眾們提供瞭解藥。我們從各個app、各個平臺都能接收信息,通常我們習慣用它們自帶的收藏功能,但是這樣會造成信息的分散、容易被遺忘。統一收集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2.除了收藏文章,我們還可以記錄哪些信息

是的,收藏只是信息的一種來源,其實,可以記下來的東西還有很多,總的來說有四類:

發現了什麼事、疑惑的事、在意關注的事、所思所想。

比如,看書、雜誌、報紙遇到的內容;在路上看到有意思的傳單、海報、廣告牌;坐車的時候突然有了什麼感想……

本書的作者就是一個收集控,除了上面提到的,他還收集過咖啡廳的杯墊、筷子包裝、飯店名片、ATM交易明細......

他到哪裡都會隨著攜帶筆記本,就算在看電視的時候也會把筆記本在身邊,看到感興趣的內容就記下來。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作者還推薦了一種筆記方法,叫“蔥鮪火鍋式”筆記法,聽上去有點雲裡霧裡,其實就是:

客觀事實+自己想法

如果是讀一本書,就是:

書摘+自己的想法

比如,作者參加一個市場營銷學的課程,他觀察到大約有50人參加,於是寫了下面的筆記:

○參加者大約有50人左右?多為商業人士

☆每個行業都有“商品號卻賣出不出去”的煩惱

○表示記錄客觀事實,☆表示作者的感想。

為什麼總是要記下來,哪怕是記下這樣的小事?

因為主動的記錄能打開你觀察的觸角,能啟發你思考,並且,這樣的記錄做多了,你會更容易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看問題的視角更寬廣。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3.如何利用記錄下來的信息

記錄之後的任務,就是要解決如何把筆記利用起來。我們可以這樣做:

(1)回顧筆記,但不是簡單重讀,而是要換個角度重讀。再讀的時候肯定有新想法,把新想法記錄在原有筆記旁邊;

(2)思考這條筆記可以運用在哪些地方?

(3)不要侷限在一條筆記,放眼整個筆記本,思考這條筆記和其他筆記是否有聯繫?

如果你要進行“知識生產”,也就是將這些筆記作為素材,寫一個報告、進行專題研究、進行一些問題的思考,還可以使用“信息卡片法”:

(1)帶著問題重讀筆記;

(2)將有關的筆記的要點簡短的記在一張卡片上,一張卡片對應一條信息,背面留空白;

(3)寫好所有卡片後,將它們在桌上或地上鋪開;

(4)對這些卡片進行自由組合,挖掘聯繫。比如,你會發現,筆記A可以作為筆記B的論據,將它們排列在一起。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但是,如果在面對一堆信息,還是思考不暢的時候怎麼辦呢?作者建議多動手,就是拿張紙寫寫畫畫,削鉛筆、用剪刀和膠水做剪貼。另外,儘量做一些複雜和需要力道控制的動作,比如寫毛筆字。

上面提到的方法,其實不侷限於手寫筆記本,這些方法都可以遷移到電子產品應用上的。比如你想要剪貼一份報紙的某個文章,可以用手機拍照儲存來代替,還省時省力。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但是,縱觀整本書,其實“動手有益於思考”是作者最想要強調的中心思想。他認為這是知識生產的訣竅。他說:

在紙上書寫時鋼筆的分量、墨水的清香、筆尖傳達上來的觸感、形形色色紙張的質感、記錄時紙業的厚度和手感……這一切都有益於我們思考。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電子設備方便、快速的好處、沒有空間限制的好處。

但是,電子設備無法讓我們感受書寫鋼筆的分量、筆尖的觸感、紙張的質感,除了視覺,我們的其它觸覺都是封閉的。

重新重視“手腦並用”,重視其他感官在處理信息上的作用,這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發和思考。

最後附上這本書的思維導圖: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參考書籍:

奧野宣之,《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