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獨特的“漿麵條”

獨特的“漿麵條”

漿麵條雖然也屬湯麵條中的一種,但它那特殊的原料和特殊的做法,使之與普通麵條的味道截然不同。

這種麵條是把麵條放在粉漿中煮熟,所以稱為“漿麵條”或“粉漿麵條”。它是中原民間常吃的一種飯食,民間很多人會做漿麵條。

關於漿麵條的來歷,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由一位開小飯店的人在情急之下發明的。傳說明朝正德年間,河南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家飯店地處交通要道,生意十分紅火。這一年,此地小麥欠收,豌豆卻收成極好。飯店天天賣豌豆麵飯,無人問津。一天,一位欽差大臣從這裡路過,來到飯店。店主一時不知拿什麼來招待,急得團團轉。突然,他看到盆裡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麵條,急中生智,將豌豆漿倒在鍋中燒開,把麵條下進去,再放入花椒、茴香、菜葉等。飯做好後,小心翼翼地端到欽差面前。沒想到欽差吃後,十分滿意,連連誇讚。此後,店主經常做這種飲食來賣,生意又興隆起來。

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朝末年有一戶人家,家中很窮,把撿來的綠豆磨成豆漿喝。隔了數日,發現豆漿變餿變酸,但捨不得倒掉,胡亂丟些菜葉,熬成糊狀,一吃味道鮮美,後來就家家效仿,使這種做法廣為流傳。

漿麵條的主要原料是麵條和漿水,其中最關鍵的是漿水,漿水做得如何,決定漿麵條的質量。

最好吃的是綠豆漿。做綠豆漿時,先把綠豆用水浸泡,膨脹後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漿,用紗布過濾去渣,然後放在盆中或罐裡。一兩天後,漿水發酵變酸,這酸漿就算做好了。家庭最常用的是麵漿,在面中放入發酵物,加入適量的水,放入少許曲,然後放置一至兩天,等發酵物溶解或者漿味很醇厚的時候就可以用了。在農村還有一種紅薯粉漿,這種漿有一定的季節性。初冬時節,紅薯豐收了,人們把一個個鮮紅水靈的大紅薯打成糊狀,加水攪拌,用布濾去紅薯渣。過濾出的水盛在大缸裡沉澱,下面是沉澱好的澱粉,上面的水就成了做漿麵條的原料。

漿麵條的做法也有講究。把漿水倒在鍋裡煮至快開的時候,漿水的表層會泛起一層白沫,這時,要用勺子輕輕打漿,漿沫消失後,把麵條下鍋。等麵條八成熟時放入青菜等,比較講究的還要放入花椒、大茴、小茴、蔥、姜、花生、黃豆、芝麻等。起鍋前再放入鹽、大蒜沫、芹菜丁、辣椒、香油等。但要記住,漿麵條絕對不能放醬油,否則顏色被破壞了,味道也全變了。

和漿麵條類似的還有一種吃法。過去日子窮,一般人家買不起麵粉,常常以菜代面。做法是,鍋中放入漿水,切少許蘿蔔絲或白菜葉下鍋,待漿起沫後勾點麵粉,稠稠的,謂之“漿糊塗”。如果再下點小米,叫做“漿米氣兒”,也非常好吃。

漿麵條吃到嘴裡,首先的感覺 是酸,但不是醋的酸味,而是一種淡淡的、綿綿的酸味。漿麵條屬發酵食品,像酸奶一樣有營養,還容易消化吸收。裡面的芹菜丁或其他蔬菜,含多種維生素,搭配合理,營養豐富。

做好的漿麵條,晶瑩透亮,色彩誘人,嘗一口,綿軟醇香,餘味無窮。在過去,漿麵條算是一種好飯,每到漿麵條做好時,滿院飄香,那些早已等得不耐煩的孩子們,更是三碗兩碗,風捲殘雲。所以,一般人家裡做漿麵條,往往都是一次做很多,中午吃不完,下午再吃。剩漿麵條可是飯中上品,民諺有“漿飯熱三遍,拿肉都不換”的說法,可見其好吃的程度。

說起漿麵條的味道,有一個故事不可不提。相傳乾隆皇帝有一次到河南,吃了一次漿麵條,回北京後,對這頓飯不能忘懷。可是他不知道這種麵條的名字,於是他對太監描述說“那麵條不稠不稀,酸酸的、香香的、辣辣的、鹹鹹的。”這可把太監給難住了,便派出一個廚子到河南尋找。這個人把大小飯館都跑遍了,也沒找到。最後實在餓了,就隨便在路邊吃了一碗漿麵條,吃完以後,才恍然大悟,回去做了一碗漿麵條給皇帝吃。乾隆皇帝一邊吃,一邊讚不絕口:“好吃!好吃!就是它!就是它!”還重重地獎賞了這個廚子。

這裡面可能有演繹的成分,但漿麵條獨特的風味確實會令人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