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Eason錄罷《我們》這首歌后跟我說,在唱的過程中,他竟然清晰地感受到後背有一條肌肉在隱隱作痛,而這條肌肉,是他在平時唱歌時,基本不太會用到的。”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我們》MV的導演薇薇安沈這樣告訴我,作為陳奕迅的摯交,她曾見證過他很多作品的出爐,深知他的演唱習慣,這句話讓她覺得,《我們》這首歌,應該是給了Eason一種很特別的觸痛。

而更被觸痛的,應該是我們這些有過情感飄浪離散經歷的人們吧,尤其是當這首歌出現在電影《後來的我們》行將結束的片段中時。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由井柏然周冬雨主演的劉若英導演處女作《後來的我們》,就是這樣一個講訴北漂人情感飄浪離散的故事: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林見清和方小曉這樣兩個來自東北遙鄉鎮的北漂,邂逅於2007年除夕返鄉的歸程火車上,從此一路相互扶持,苦難共扛不離不棄,從難友變成情侶,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卻終在苦盡甘來之際,才意外醒悟,原來你的“我們”和我的“我”可能根本就是兩條道路,於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方小曉留下一句:“分手後,我們就不要再見面了。”便自此決然而去,消散在人海。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方小曉的突然離開,讓林見清一直為之打拼的“我們”陡然只剩下了“我”,生活和目標裡少了一個人,後背上卻多出一道時時在刺激的隱痛。這隱痛刺激了他人生的靈感,意外讓他的事業開出了花,這隱痛卻也終結了他人生的彩色,慢慢結成了他心裡永恆的疤。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10年後,二人再次邂逅於一次除夕的歸鄉之路,人生的意外重逢對於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種難得的姿彩,而導演劉若英卻將重逢後的段落全部處理成黑白影像,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我們》,唱的正是這樣一種如黑白片一樣失去色彩的,清晰的落寞。那種難以抑制而又不好爆發的隱痛感,被小提琴的弦拉長繃緊,被鋼琴的鍵敲擊點撥,陳奕迅輕輕吐出一句:“該說的,別說了,你懂得,就夠了”,一上來就是“千帆過盡卻一言難盡”的複雜心緒,馬上就懂了。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真的有某一種悲哀,連淚也不能流只能目送。”

但哪能夠呢?《戀愛的犀牛》中有一句話:“也有很多次我想要放棄了,但是它在我身體的某個地方留下了疼痛的感覺,一想到它會永遠在那兒隱隱作痛,一想到以後我看待一切的目光都會因為那一點疼痛而變得黯淡了,我就怕了。”那些長在身體裡的痛,怕是很多人一輩子都甚至可以在日後笑對也難以在今生抹去的。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後來的我們》中,於我而言,最痛的可能就是那些個無法流淚只能目送的道別。

譬如十年前方小曉留下那吃了一半的面走後,林見清也不是沒有瘋狂的追尋過,也不是沒讓他追上過,可追上又怎樣?道已不同,去意已決,兩人也只能隔著地鐵的車窗,看著彼此分道揚鑣,連淚都沒有流,這是傷心的目送。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再譬如,十年後,林見清歷經風雪,將方小曉送到家門口,臨別時,方小曉突然轉身說:“這一次,讓我們正式地說一聲再見吧!”然後,兩人在彼此的注視裡,各自踏上歸程,沒有流一滴淚,這是釋然的目送。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還譬如,片尾,方小曉在家中收到林見清父親寄過來的快遞以及遺信,生死相隔,卻關懷不斷,彼此在撥開生活表面探視心靈深處的注目中,心意交會然後天涯作別,也沒有流淚,這是溫暖的目送。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而和方小曉林見清同為北漂的我們,又何嘗比他們少了多少如斯的目送?就單說我吧,譬如那年慫恿我辭職來北京的A,一出火車站,我就目送著他頭也不回地走開,又譬如那個在酒吧門口等了我幾次才過來攀談的B,在一夜歡愉之後說出一句“這是我在北京的最後一夜”,也只能在我的目送中依依不捨的走掉,又或者那個我們曾相濡以沫的C,因為一兩句誤會,也在我的目送中奪門而去,從此18年,再也沒有回來……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漂的本身,就註定了其間包含的各種別來送往,臨別時,你總想為TA做點什麼,你總想對TA說些什麼,但凡能做的到說的出的,哪怕從此再也不見,人生的這段相聚也算圓滿了,而那些什麼也做不了,什麼也說不出的目送,卻大多會從此長進我們的身體裡,成為一時或一生的悲哀和遺憾,成為我們後背上那條唱歌時會痛的肌肉,一用力,一用情,就像針鑽進了骨頭縫裡。

陳奕迅的聲音在此時,便成了那根鑽進骨頭縫裡的針。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我們”,或許是這世上最具有情感濃度的詞彙之一,卻也可能暗含著最深不可測的情感雷區——多少情感的分崩離析,或許不是因為利益,也或許不是因為環境,甚至無關情感,只是因為後來的我們無法再成為“我們”。

《後來的我們》中,方小曉和林見清最大的分歧,或許就在於各自對“我”和“我們”的認知。林見清愛方小曉,便愛了她的一切,包括她的夢想,因為她夢想在北京有錢有房子有家,林見清便開始為了她的這個夢想而開始奮鬥,受苦受累受辱都甘之如飴——這是多少相愛的人至為推崇感動淚下的大愛啊,然而方小曉卻因此和林見清翻臉,並怒責他說:“你得知道你自己想要什麼,而不是我想要什麼你才想要什麼。”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我們可以是我們,但不能是因為有了我們,便沒有了你也沒有了我而只剩下我們,那樣,只可能是連我們也剩不下了。正如陳奕迅唱的那樣:“我感覺到幸福,是看見你幸福。曾經親手把時間變慢,可惜我們沒有等我們。”

這其實是一個多麼淺顯的道理,但人生的遺憾正是,並沒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和領會,最終,在我們之間,埋下裂縫,並延綿成不可彌合的深溝。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而你的這點遺憾,恰恰與我有關,於是,這便成了我最大的遺憾。

“在我懷疑世界時,你給過我答案”

《我們》這首歌,出現在《後來的我們》這段故事的結尾,像一種解釋,也像一個答案,故事到這裡似乎畫上了一個句點,留給觀眾的,卻是一個回不去的遠方,成了我們心裡的戀戀不捨和惴惴不安,想到我們這一生,可曾錯失過哪些個我們,又可能曾為哪些個我們錯失過我,忍不住也要開始質疑一下自己的人生和世界。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有人說,“傷心不聽陳奕迅”,尤其是陳奕迅的慢歌,陳奕迅最深入人心的那些慢歌,似乎很少會有療愈的撫慰劑,更多是揭開紗布的探照燈,讓你清楚可見,你的傷心遺憾所謂何來,你的糾結掙扎又將何往。譬如,“即使再見面,成熟地表演,不如不見”,以及“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還可以問候,只是那種溫柔,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情人最後難免淪為朋友”,又譬如“如若你非我不嫁,彼此終必火化,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價”以及“其實你知道,煩惱會解決煩惱”,又或者“我一想念,你就那麼近,但終究你都不能,陪我到回不去的遠方”。傷心時,都害怕知曉答案,都不敢面對答案,而陳奕迅,偏偏就要給你答案,更殘忍的是,他還要讓你把答案從耳朵聽進心裡,聽進身體裡,聽成你後背那一條一用力一用情便會疼的肌肉。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很痛吧?很無奈吧?卻也很清醒,清醒的一如黑白照片。似乎很不像陳奕迅了——現在很多人眼裡的陳奕迅,顯然更多是彩色的,表情嘻哈,動作抓馬,舞臺上熱烈狂放,舞臺下好動不羈。但我從開始認識陳奕迅時,他就是黑白的,1995年那個如黑白紳士般的英國留學生,在臺上一曲憂怨黑白分明的《望月》,一舉拿下無線新秀大賽的冠軍。而我印象中最深刻最清晰的陳奕迅,也多是黑白的,《一滴眼淚》,《富士山下》,《不如不見》,《十年》、《一絲不掛》,《陀飛輪》,,,,,,等等等等,還有《我們》,那個認真唱慢歌的陳奕迅,那個深刻而深切的陳奕迅,唱起慢歌時,總能給我一種浪蕩過人生,終於幡然徹悟的醍醐灌頂之感,從容,清晰而動人。

或許人生都是這樣,過程都是彩色的,而答案都是黑白的,而過程往往都在日子裡或來或往,答案卻常常只在人生裡,紮下了根。陳奕迅,就是那個常常會在我們懷疑人生時,用歌聲給我們答案的人,因此,他也一直紮根在了我們的人生裡。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就像聽陳奕迅的《我們》,我們便有了一個契機,卻認真地思索一下關於我和我們。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於是,後來的我們,終於慢慢學會了,如何去愛。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日子從彩色過成黑白,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彼此後背上的隱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