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只有老西安才知道 曾经的西安城为什么中午放炮

在民国初年,收音机和钟表是少数富裕人家的奢侈物,而且当时还没有广播,人们对时就全凭午炮了。

所以经常听到这样的问话:“午炮想过了没有?”“午炮刚刚响过。”午炮对于人们准确对时,真的是相当重要。

只有老西安才知道 曾经的西安城为什么中午放炮

在清代,西安城有放午炮的习俗,用来向人们报时,在钟表没有传到西安的时候,放午炮依据的是日晷,等到钟表传到了西安,放午炮就依据钟表了。

每天正午12时,西安市区便可听到一声炮响。那时市区的车辆不多,也没有制造噪音和污染的工业和重工业;那时西安城属于农业和手工业城市。所以,午炮的声音传播得很远,东至灞河桥、西至三桥,都能听到午炮的声音。城里城外的庄户人、手艺人,学堂、钱庄等都跟着午炮的声音作息。午炮响过,学堂开始“放羊”(那时把学生放学叫放羊),钱庄开始歇晌,手艺人听到午炮响,担担的放下挑担,弯腰的直起腰杆,放下手里的家什开始张罗着“吃晌午”(吃中午饭)。就连戏园子的午场演出也是以午炮为拉幕看戏的信号,那时候午炮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参考。

只有老西安才知道 曾经的西安城为什么中午放炮

光复以后,新名词满天飞,庙院改成了学堂,衙门改成政府了,男人们不在续辫子了,女人不在缠小脚了,连时辰都改成时间了。清朝亡了所有的清规戒律一夜间成了废物,但放午炮的传统却保存了下来。

从1911年后至1926年放午炮的地点就在老满城西南角的城墙上。1926年“拆满城西南城墙”之后,放炮就改在了长安县衙门前(西大街社会路口偏西)。所谓“炮”,其实不过是一根黑铁筒子,其形状就像现今的下水道管子,粗约十五厘米,长不到一米。每日午前,放炮人将火药填进炮筒,再把硬木塞子砸进炮筒,然后将炮筒直立在地上,静等时辰的到来。由于放午炮使用的是“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黑色火药,所以,放炮人身上的“司辰礼装”一年四季都是黑色的,脸也抹得黑一道、白一道。

距十二时差一分时开始点火,火点着后,放炮人用两只手捂住耳朵,退到距“炮”五六米远的地方。只听轰隆一声响,那炮从原地弹起约两尺高,然后咣啷一声落在地上,炮口窜出经久不散的硝烟。

只有老西安才知道 曾经的西安城为什么中午放炮

在旧小说里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在午时三刻中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这是对于罪大恶极的刑犯,寓意着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对于一般的斩刑是正午开刀,让犯人有鬼可做,以前执行普通犯人必须在午炮前就临刑场,单等了午炮轰然一响,行刑者噙一口酒喷向犯人,刀起头落干净利落。这一点与北京的宣武午炮类似,午炮都成了人头落地的时间信号了。

只有老西安才知道 曾经的西安城为什么中午放炮

午时鸣炮的制度一直延续到五十年代,由于鸣炮的费用太大,最后不得不停止了这项报时活动,随着钟表慢慢普及,1952年,午炮彻底“哑了”,不知不觉中午炮已静静的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