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只有老西安才知道 曾經的西安城為什麼中午放炮

在民國初年,收音機和鐘錶是少數富裕人家的奢侈物,而且當時還沒有廣播,人們對時就全憑午炮了。

所以經常聽到這樣的問話:“午炮想過了沒有?”“午炮剛剛響過。”午炮對於人們準確對時,真的是相當重要。

只有老西安才知道 曾經的西安城為什麼中午放炮

在清代,西安城有放午炮的習俗,用來向人們報時,在鐘錶沒有傳到西安的時候,放午炮依據的是日晷,等到鐘錶傳到了西安,放午炮就依據鐘錶了。

每天正午12時,西安市區便可聽到一聲炮響。那時市區的車輛不多,也沒有製造噪音和汙染的工業和重工業;那時西安城屬於農業和手工業城市。所以,午炮的聲音傳播得很遠,東至灞河橋、西至三橋,都能聽到午炮的聲音。城裡城外的莊戶人、手藝人,學堂、錢莊等都跟著午炮的聲音作息。午炮響過,學堂開始“放羊”(那時把學生放學叫放羊),錢莊開始歇晌,手藝人聽到午炮響,擔擔的放下挑擔,彎腰的直起腰桿,放下手裡的傢什開始張羅著“吃晌午”(吃中午飯)。就連戲園子的午場演出也是以午炮為拉幕看戲的信號,那時候午炮是人們生活的重要參考。

只有老西安才知道 曾經的西安城為什麼中午放炮

光復以後,新名詞滿天飛,廟院改成了學堂,衙門改成政府了,男人們不在續辮子了,女人不在纏小腳了,連時辰都改成時間了。清朝亡了所有的清規戒律一夜間成了廢物,但放午炮的傳統卻保存了下來。

從1911年後至1926年放午炮的地點就在老滿城西南角的城牆上。1926年“拆滿城西南城牆”之後,放炮就改在了長安縣衙門前(西大街社會路口偏西)。所謂“炮”,其實不過是一根黑鐵筒子,其形狀就像現今的下水道管子,粗約十五釐米,長不到一米。每日午前,放炮人將火藥填進炮筒,再把硬木塞子砸進炮筒,然後將炮筒直立在地上,靜等時辰的到來。由於放午炮使用的是“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黑色火藥,所以,放炮人身上的“司辰禮裝”一年四季都是黑色的,臉也抹得黑一道、白一道。

距十二時差一分時開始點火,火點著後,放炮人用兩隻手捂住耳朵,退到距“炮”五六米遠的地方。只聽轟隆一聲響,那炮從原地彈起約兩尺高,然後咣啷一聲落在地上,炮口竄出經久不散的硝煙。

只有老西安才知道 曾經的西安城為什麼中午放炮

在舊小說裡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在午時三刻中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這是對於罪大惡極的刑犯,寓意著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對於一般的斬刑是正午開刀,讓犯人有鬼可做,以前執行普通犯人必須在午炮前就臨刑場,單等了午炮轟然一響,行刑者噙一口酒噴向犯人,刀起頭落乾淨利落。這一點與北京的宣武午炮類似,午炮都成了人頭落地的時間信號了。

只有老西安才知道 曾經的西安城為什麼中午放炮

午時鳴炮的制度一直延續到五十年代,由於鳴炮的費用太大,最後不得不停止了這項報時活動,隨著鐘錶慢慢普及,1952年,午炮徹底“啞了”,不知不覺中午炮已靜靜的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