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宋徽宗曾有詩描寫鬥茶:“上春精擇建溪芽,攜向雲窗力鬥茶。點處未榮分品格,捧甌相近比瓊花。”可見點茶在宋代的興盛與普及。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劉松年 《攆茶圖》絹本設色

此圖中,六君子分別坐立於棕櫚樹前峭立的太湖石邊。畫幅左側一人坐於一方矮几上,正專注地磨茶。另一人佇立茶案邊,左手持茶盞,右手提湯瓶點茶,其身邊茶爐、茶器一應俱全。畫幅右側三人似在欣賞、交流書藝,並靜候茶湯奉上。整個畫面佈局閒雅、用筆生動,真實再現了宋代文人行茶事的風流雅趣。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李公麟《會昌九老圖》40cm×69cm絹本設色

宋朝的生活就像是一場夢,一桌一幾,一花一木,一茶一酒,美好得讓人舒心,尤其是宋人四般閒事:點茶,掛畫,插花,焚香。宋朝人過日子,無論是消愁解悶,還是走親訪友;無論是起房蓋屋,還是談婚論嫁,都離不開茶。百姓們將素菜館稱作「素分茶」,小費稱作「茶湯錢」,日常飲食稱作「茶飯」,酒館的服務人員則被稱為是「茶博士」。

何謂點茶?

幾片枯寂的葉芽,從來不足以消解茶世界裡蘊藏的大氣之象。茶道的表面是審美儀式,內裡則源遠流長,鉤沉於道家和禪宗的諸多思想。凡茶事,亦是與茶、與物、與人的一場因緣契合。而宋代的點茶程序,最能體現箇中境界。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宋徽宗 《文會圖》(局部)

所謂點茶,是指將茶餅經炙烤、碾磨成末後,投入茶盞調膏,然後以沸水(宋人稱“湯”)點注調出泡沫(宋人稱“湯花”)的一種茶品衝淪方法。點茶法由文人推行,後經宋徽宗趙佶所著《大觀茶論》上行下效的影響、皇室貴族對茶飲的重視與對茶事活動的廣泛介入,形成了宋代舉國飲茶之風。點茶法雖在華夏茶席式微已久,卻傳至東瀛,演化成了如今日本的國禮之粹——抹茶道。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日式抹茶道茶具

點茶的步驟

點茶法其實早在晚唐時期就已出現,只是當時的主流仍是煎茶法。煎茶法的步驟,簡單來說,便是將茶餅炙烤以後碾磨成末,經過細篩後倒入鍋中進行煎煮,還會加入些許鹽進行調味,使用的是蒸青製茶加工的方法。相比之下,煎茶法的技藝與流程則更為複雜。

2018年播出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便真實地還原了宋點茶的技法與場景。

首先,茶具就要擺上滿滿的一桌子。茶盞、燙瓶、盞託、茶碾子、絹羅、茶筅、煮水器、上等泉水等等。哪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事實上,宋代點茶的流程也比鏡頭裡展現得要複雜多了:

茶具齊全了,還要進行點茶前的準備工作。首先,將蒸青團餅茶烤軟以去除水分和苦澀味,再用研磨磨成茶末粉;接著,用茶羅細細篩取茶末粉

,裝入茶盒內貯存。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知否》中碾茶的片段

接下來,才算是正式進入了點茶的環節。

  • 第一步:煮水——將釜置於爐上,加水煮沸,裝入湯瓶。
  • 第二步:溫盞——用沸水燙洗茶盞,利於茶水香氣的散發。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將燒好的水灌入湯瓶

  • 第三步:調膏——將研細後的茶末放在茶盞中,再注入沸水,調成糊狀。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調膏

  • 第四步:加水——將湯瓶中的沸水倒入茶盞點泡,把茶末調勻,再慢慢地注入沸水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加水

  • 第五步:擊拂——用茶筅去拂,用"茶筅"邊轉動茶盞邊攪動茶湯,使盞中泛起“湯花”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擊拂

  • 第六步:品茗——調勻茶而後飲用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完成後的茶湯

嚴格說來,要創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膏,二要有節奏地注水,三是茶筅擊拂得視情,而有輕重緩急的運用。除此之外,點茶用水以“活”為上。點茶總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與水交融,茶湯表面現雪沫乳花,厚而白,經久不散。經過點茶的茶湯,味道上會呈現出乳香。

鬥茶

在宋人看來,茶的優劣以沫餑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是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幹,稱為“咬盞”。作為茶藝高度體現的“分茶”更具難度,可用湯花幻化成禽獸、魚蟲、花鳥等圖形,其精妙至今令人歎為觀止。

此類點茶標準的確定,推動了宋代茶葉生產和烹沏技藝的精益求精,繼而催生了鬥茶這一博弈遊戲的盛行。顧名思義,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又稱鬥茗、茗戰。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以點茶方法進行評茶及比試茶藝高下。同樣出自劉松年筆下的《茗園賭市圖》和《鬥茶圖》便是坊間鬥茶最真實的寫照。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劉松年 《茗園賭市圖》絹本設色

《知否》?為何宋代點茶這麼美…

劉松年《鬥茶圖》61.9cm×56.4cm 絹本設色

這些茶畫體現的,正是宋代從市井民間到帝王貴胄、文人士夫中盛行的飲茶時風。《茶錄》有載,趙佶以帝王之尊親自烹茗、點茶;歐陽修、范仲淹、蘇軾、黃庭堅、陸游等都有大量描寫茶事的詩詞流傳後世;宋代著名高僧宗賾禪師曾編纂《禪苑清規》一書,對禪門日常茶事、茶禮作了詳細規約。

這些早已化為塵土的古人,將杯中那或濃或淡的一葉之水升格為與著棋、寫字、彈琴、詠詩、賞畫、博古為一律的雅玩。如此,茶入詩、入畫,入皇宮廟堂、入尋常百姓家,終於開枝散葉,成為一種蔚為大觀的市井風俗與賢仕文化,並主導了中國茶文化四百餘年。


圖文 | 歲月知味、誰最中國、茶藝師聯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