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河南滑縣民間絕藝:吹糖人

河南滑縣民間絕藝:吹糖人

據河南省安陽市《滑縣誌》記載,馬氏糖人起源於宋代,時稱“戲劇糖果”。在明、清、民國時期作為一種營生,在農村廣泛流行。

吹糖人是一種民間手工藝術品,匯手工食品、兒童玩具於一身,集可觀、可賞、可玩、可食於一體,深受兒童喜愛。其造型主要有人物、動物、花草等。吹糖人用的原料是飴糖,是以玉米、紅薯等原料碎粒熬製而成,成品多為咖啡色。藝師們都有自己獨到的配料和熬製方法,整個熬製過程全憑經驗來判斷,所以積累的操作經驗顯得十分珍貴。熬製飴吹糖時,將飴糖適溫,揪下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形成一個空心的糖管。快速拉長,拉到一定細度時,把管的最上端掐掉後就可以吹了。吹糖人鼓起腮幫子,不一會兒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圓球狀,再用靈巧多變的手法,捏出造型各異的花鳥魚蟲、人物百態等,有的還圖上花花綠綠的顏色。

河南滑縣民間絕藝:吹糖人

吹糖人,技術含量較高。講究的是“手、眼、心、氣、火”五個字,即手要靈、眼要準、心要平、氣要勻、火要溫。吹好糖人,先捏胎,薄厚一定要均勻;再有就是氣道,許多動態的糖人兒,關節處非常薄,一口氣大了,就吹漏氣了;這火更重要,飴糖硬了難塑形,軟了叫糖稀,瀝瀝拉拉的不成形。只有經過幾年的苦練,才能做到手法準確、造型逼真生動。

“馬氏吹糖人”十六代傳人馬電坤,憑著高超的技藝走遍了全國各地,帶出徒弟300多人。多次應邀到廣東、四川等省以及泰國、韓國參加“非遺”展示。被國內外多家媒體採訪。2011年12月,馬氏吹糖被確定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南滑縣民間絕藝:吹糖人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吹糖人已不再作為謀生手段,但這種融藝術、食品、玩具為一體的“藝術品”,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實屬罕見,她顯示了中原地區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聰明才智,對研究我國民間藝術具有極高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