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二戰時期日本軍艦艦橋設計得那麼高?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戰前夕,隨著水面艦艇噸位的增加,特別是新科技的發展,影響到了海軍艦艇艦橋的發展,操控艦艇和指揮作戰,通常就設置在艦艇上層建築中。

於是,一戰時期水面艦艇上常見的單一的主桅杆,就徹底變成了具備指揮、通訊、觀察等綜合性能的“寶塔”式艦橋。

至於艦橋設計得很高,與一戰時期水面艦艇上的主桅杆上,圈出一個觀察臺,起觀察和瞭望的性質一樣,可謂站得高看得遠,瞭望兵僅憑望遠鏡,就能發現遠處地平線上出現的目標,此其一。

其二,二戰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雷達技術要遠遠落後於美英海軍,因此就將巡洋艦級別以上的大型水面艦艇的艦橋設計得非常高,將雷達和無線電等設備,儘可能地望高處搬,用來彌補雷達性能的不足。

無線電天線高,就能接受到更強的無線電訊號,同理無線電發報的距離也更遠。

其三,當時重型巡洋艦以上級別的水面艦艇,排水量都在萬噸級別,為了賦予艦艇30節以上的高航速,日本海軍採用了大功率鍋爐驅動的蒸汽輪機,由於鍋爐的煙道是和艦橋融為一體的,排煙道很高勢必導致艦橋位置提高,即艦橋是建在煙囪之上的。

從一戰時大型水面艦艇僅是一根柱子桅杆,在上面非常簡陋地搭個觀測臺,有1-2個手持望遠鏡的瞭望兵;到二戰時的大型水面艦艇已普及了艦橋,艦艇航行、通訊、觀察、指揮等各部門集中安置在艦橋內。

此時,一體化的“寶塔”式艦橋就逐漸成了主流,有了雷達和無線電,加上登高的瞭望兵,海戰時較之一戰時的指揮和通訊手段領先了一大步。


國平軍史


高雄級是被煙囪的煙道給頂上去,才那麼高的……

高雄級重巡洋艦是二戰前日本聯合艦隊設計建造的一款相當成功的重巡洋艦,首艦高雄號1927年開工建造,1932年服役,以日本京都的高雄山來命名(並非臺灣高雄)。該艦艦長192.5米,艦寬19米,標準排水量985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15490噸。主要武器為5座2聯裝50倍口徑203mm艦炮(五十口徑三年式二〇糎炮),最高航速35.5節。

高雄級重巡洋艦外觀最大特色就是其前部高聳的巨大艦橋,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非常時髦,頗有現在美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這些宙斯盾艦的一體化艦橋。但這可不是本子二戰時期就像搞什麼C4I信息化指揮中心,也不是一貫愛好的建賓館飯店。完全是被煙囪的煙道給逼上去的。

為了能夠實現能夠跑出35節的高航速,高雄級巡洋艦動力配置跟大和級戰列艦一樣水平,12個艦本式鍋爐驅動4臺蒸汽輪機。所以高雄級鍋爐艙佔用的體積非常大,艦橋下面就是鍋爐。所以艦橋下面的鍋爐通過彎曲的彎道,斜上方通向外面。艦橋內一半左右的空間實際上都被煙道給佔據,他的一體化艦橋實際上是與煙囪一體化。高雄級重巡洋艦前甲板剖面圖,整個艦橋下面都是樓梯和煙囪,因而指揮塔需要建在上面。高雄級重巡洋艦艦橋各艙室,艦橋下三層基本沒有利用。

二戰時期時期,日本聯合艦隊那幫海軍馬鹿們是出了名的喜歡搞違章建築,目的是為了方便進行遠距離炮擊戰,所以特別喜歡建造桅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從而為火炮提供更高、更穩定的火控觀測平臺。著名的違章建築—扶桑級戰列艦


五嶽掩赤城


俗話說,站的高看的遠。日本當年的戰列艦基本都是37年之前建造的,所以沒有雷達這高等玩意。而且日本的火控還不咋樣,炮兵們都苦練炮術。為了更好的觀察,艦橋越建越高,並融入了日本建築特色,所以。。。。


Richeliue


日本二戰時的雷達技術很落後,所以只能將艦橋搭高,將雷達放到更高的位置上以彌補雷達性能的不足。


小心情111


這其實是鬼子雷達技術不發達的鍋。

我們有句古話叫站的高看的遠,為了看的更遠,所以光學裝置裝的就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直接導致鬼子在設計軍艦時把艦橋設計的又高又粗。而放眼天下英美蘇德哪個國家設計軍艦時把艦橋設計成幾十米高?


虎式車組


個子矮,凳子就要做高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