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麼多聖旨,都哪兒去了?

本人太帥名字無法顯了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古代的聖旨,大多隨著改朝換代的戰火而化為灰燼。

比如明朝的內廷檔案文書,被明末李自成的一把火燒了。這是標準的毀於戰火者。

但是清代的聖旨還是保存的比較多的,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就保存有不少的清代聖旨等文書。

這主要得益於兩個原因。

一是清朝距離現在時間相對來說比較近。

第二個原因是清朝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奏摺收回保存制度。

從康熙末年開始,清朝制定了一個政策,下發到地方的經過皇帝批覆的奏摺,都要在一定時間內繳回宮中,不能私自留下來。

明朝的聖旨,就有流落民間的,但是這些東西,保存下來的屬鳳毛麟角,因為到了清朝,如果家裡有前朝的聖旨,這可是殺頭的重罪。所以有前朝這些東西的,換代之後,銷燬的佔絕大多數。

到了近代之後,外國列強屢次入侵中國,也搶走了一些清宮中收藏的檔案。所以現在海外也偶有明清聖旨之類的文物出現。

說到聖旨,比較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有些地方的村民,竟然也收藏有所謂的明清聖旨,不過,顯然是假的。

如上圖所示。且不論材質與聖旨格式,單從上圖滿文寫法來看,簡直是畫虎類貓,弄巧成拙。

這些鄉野之民,為何要偽造這些聖旨呢?原因很簡單,這些多是從外面遷入的人,為了證明其悠久的歷史合法性,於是就想出這樣的辦法。於是挺可笑的。



歷史寶藏


中國古代就有400多位皇上,那麼每個皇上都會頒發數不清的聖旨。照一般人的想象,聖旨都去哪兒了呢?彆著急,我們慢慢來了解。

一、古代聖旨的相關知識

1、聖旨是什麼材質?

聖旨可不是紙做的,它的材質是蠶絲,有十八道工序,並且做工力求精益求精。 這種材質是皇家專供,製作的人也是專門從事這項工作,每道工藝完成後都需要負責人員簽字畫押,有人監督。

2、古代的聖旨長和寬是多少?

聖旨不是小小的,窄窄的。而是有一定尺寸的,聖旨的寬為33釐米,長度在3米到5米之間,字數不等,多的甚至是上千字。

3、聖旨有何不同?

聖旨的軸根據官員的等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設計: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

4、圖案有沒有?

聖旨上的圖案多為祥雲瑞鶴,富麗堂皇。 聖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官銜越高。

5、聖旨如何防偽?

有一種看法是,聖旨上的第一個字寫在右上角第一朵祥雲上。

6、聖旨的價值

聖旨基本上分為賜命和誥命:

單彩的聖旨一般封五品官員以下的,稱為賜命;而多彩一般是封五品以上官員的,稱為誥命。

內容多為官品職銜和事蹟,以及封賜的官職等,價值也不同:

  • 首先,年代早的價值高一些;

  • 其次,內容牽涉到歷史人物、事件的價值高;

  • 第三,皇上御筆價值高。

二、聖旨都去哪兒了?

1、被老百姓所收藏

我們常看到電視劇中有這樣的場面,有人大喊,“聖旨到!”於是,齊刷刷的,所有在場的人都跪下了,聆聽來人宣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那麼,這聖旨會怎樣被對待呢?當然是像是供奉自己的祖先一般供奉起來。這可是象徵著皇恩浩蕩啊!一般人是沒有機會得到的。當然,降職、抄家另說。

河北省的一位孫姓老人家中,有一長達3.6米,寬33釐米,是青黃兩色絹本,有織錦雲紋,字跡清晰可辨的明朝聖旨。聖旨的內容是讚揚孫維城為國事日夜操勞,表揚其成績顯著,敕封其為山西布政使 。而這位孫維城就是孫姓老人的先人,曾中進士,做到了山西布政使。

2018年,河北省南宮市文物部門在一戶白姓人家發現一件明成化年間聖旨,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

這道聖旨為明成化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對明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白圭進行的誥封,內容為對白圭生前功績的褒揚,並封贈其為榮祿大夫、少傅,諡號為恭敏。 此聖旨總長2.5米、寬0.29米,共計25行,145個漢字。尾處蓋有篆書"制誥之寶"璽印。

2、被老百姓焚燒了

朝代更迭之後,為了避免災難,焚燒者前朝聖旨者居多。但也有因為對前朝的感情特別深厚,而藏在私密之處的。但是這樣做的風險特別大,如果抓到,是被抄家殺頭的。

3、自然風化一部分

2003年,河南新鄉市一戶任氏家族保存有聖旨,已經開始風化。最後轉交給新鄉市檔案館代為保管。聖旨不是鋼鐵之軀,所以時間久了容易風化,最後被毀。

4、隨葬一部分

聖旨作為一種榮耀,會隨著擁有者的逝去,而被放入其棺木中,陪伴他的左右。

5、被人走私到海外一部分

在國外,也有一部分聖旨,有一些就是被一些不法的商人都走私過去的。

6、被列強搶奪了一部分

比如,外國侵華時,就曾擄走了一部分的聖旨。

綜上:

古代聖旨但是這樣一分散,也就不多了。所以,聖旨都去哪兒了?您瞭解了嗎?歡迎大家留言,關注,謝謝!


教書郎工作室,柒月夏


歷史漫談君


這實際上就是聖旨的保存問題。聖旨一般都是有備份的。也就是說除了接旨的人能夠獲得一份以外,皇宮自己也會備案一份。

按照當時的習慣,接到聖旨以後,要將聖旨放到祠堂裡邊焚香供奉,以示敬重。這種聖旨一般會傳承下來,留在民間。比如陝西某家族,在清代的時候,因為祖上當官,所以保存了一批聖旨,長期在祠堂內部傳承。後來捐給了博物館。但是這樣的聖旨往往在家道衰落以後被毀,因此保留下來的不多。我們國家目前保存下來的聖旨主要以清代為主,明代的就非常少見了。再往前就沒有真品傳世。

至於宮廷內部保存的副本,現在確實有流傳,但基本上都在博物館。主要收藏在故宮。當然也有少部分外流。

另外,再談一下數量問題。古代聖旨實際上是比較隆重的,一般只針對重大事件發出指示。在很多的時候沒有必要專門書寫聖旨。當時可以採用其他的方式進行傳遞,比如上諭口諭。電視劇當中出現的那種皇帝動不動就發到聖旨的情況是後人臆想出來的,並不符合歷史。所以聖旨的數量不會太多。從民間現存的甚至數量來看,不能說特別多,但也不是特別少。有收藏家專門從事此類收藏,甚至於民間也有好幾座聖旨博物館。但是不是其中都是真品,那就不好說了。從這個收藏情況來看,還是有一定數量的。

其實從現存聖旨所傳達的信息來看,很多時候是制度性禮儀性的事件。比如對於官員的功績進行通令嘉獎,對於其家族進行嘉獎等等。而涉及到重要軍政事務的,一般不採用這種方式進行信息交流。在明清時,採用奏摺的方式進行此類信息的交流處理。晚清時期,隨著技術的進步,甚至於通過電報的方式進行奏摺的上呈。也就是所謂的電奏。


用戶4325101516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產生過80多個朝代,有過400多位皇帝,2萬多份聖旨。但到現在為什麼聖旨的古董卻少之又少,都到哪裡去了呢?

長期以來很多人都在猜測:

1,有人認為,聖旨作為皇帝下達給官員或貴族的命令,那麼基於保密的原則,接旨的一方應該會將聖旨燒燬,以免皇帝的某些機密被洩露。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為了防止有些心懷不軌的人造假聖旨,皇帝的聖旨除了傳給官員的那一份,宮裡還要有一份存檔。也就是說所有聖旨都是一式兩份的,宮裡那一份有專人保管,另一份在接旨官員家中。

2,皇帝獨尊,封建社會更朝換代的速度還是挺快的。新上任皇帝都會給留在宮中的以往皇帝聖旨當垃圾銷燬。新皇帝的指令才是“聖旨”,很多官員家裡懼怕新朝會認為,他們有恢復舊朝的企圖,也會將聖旨燒燬,以免惹來殺身之禍。,

3,在古代每當改朝換代的時候,新皇帝都會把前朝的遺物銷燬。前朝的遺物大臣是不能私自收藏的,如果被搜出收藏前朝的東西的大臣可是要殺頭的。同樣老百姓也是不可以收藏的,所以古代官員都會把前朝的聖旨銷燬。

4,也有的膽子較大的,不銷燬皇上的聖旨,聖旨都會秘密的收藏起來,當做家族傳家寶,一般不會輕易拿出來給別人看的。經過長期戰亂和變遷,消失的無影無蹤,不知去向。古代戰亂很多,戰亂中無數宅邸被毀,人們在逃生中帶金銀財寶還來不及,所以聖旨大都下落不明。

5,由於聖旨不是普通紙張,通常是蠶絲絹面,兩根軸用料非常金貴,還需要專業的護理,這麼金貴的材料做的聖旨,碰上代代下來沒人護理它,很容易腐朽損壞,變為塵土。

6,還有一些聖旨經過長時間的流逝,很多聖旨由於潮溼,被螞蟻咬爛等原因腐爛了,而一些由蠶絲製成的聖旨,經過長時間的放置,圖案和文字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了,最後,當垃級處理了。

7,還有一部分聖旨被用於陪葬了,在大官死後,作為榮耀象徵的聖旨跟其他陪葬品一起下葬。我們今天在博物館看到的聖旨,都是挖掘出土的陪葬品。

8,八國聯軍及其各帝國主義的侵略,大量掠奪中國的寶貴財富,其中,掠奪走一些聖旨。如今,大英帝國博物館裡還展示出中國聖旨。

9,文革期間,誰家還存有聖旨,這是件天大的事,後果很嚴重,比現在誰家藏有槍支彈藥,窩藏毒品還嚴重,如果僅僅當作四舊燒燬算是最幸運的事了。

10,至今,聖旨在民間還存在少量,大都在農村,很多人不願意上交國家,作為私人藏品保存下來,因為他們覺得上交國家也沒什麼好處,不如保存下來當作傳家寶,因為聖旨一方面象徵著整個家族和姓氏的榮譽,是要作傳家之寶的,一方面象徵著帝王的龍氣,他們想留在家裡沾沾龍氣。

11,如今,聖旨作為一件稀罕古董,其價值和價格是任價古董都無法相比的,可以說是真正的無價之寶,價值連城。所以,聖旨持有者一般不會為錢財而拍賣。


王松林


有人說,聖旨作為皇帝下達給官員或貴族的命令,那麼基於保密的原則,接到聖旨的官員或貴族應該就已經將聖旨給銷燬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聖旨作為皇帝意志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著皇帝本人或皇權的體現,銷燬聖旨就等於在否定皇帝的權威,所以沒有哪一個官員膽敢將聖旨銷燬了,除非他已經打算謀反了。

皇帝的聖旨不但不可以銷燬,接旨的人員還必須走上一套接旨的流程,以示自己對皇帝的忠誠。接旨的流程一般就是幾個太監帶著一批侍衛前往官員駐地或府邸,然後得到消息的官員再準備好香案,並帶著屬官或家眷一起跪在香案旁,等著宣旨的太監宣讀聖旨。宣旨太監宣讀完聖旨,並將聖旨交到官員手中之時,接旨的流程才算走完了。

除此之外,皇帝的聖旨在一般情況下,還是一式兩份的格式。一份聖旨被皇宮中的相應機構保管著,作為聖旨的存檔和備份,其主要作用就是防止假傳聖旨和編寫史書。另一份聖旨就被接旨的官員們鄭重地保存在了自己的家中,甚至有些身份較為低微的官員,還將聖旨供奉在家中的祠堂裡,因為他們覺得接到聖旨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榮耀。

既然聖旨都被官員們保存地非常的好,那麼現在流傳下來的聖旨為什麼這麼少呢?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就是古代頻繁的改朝換代了。在新朝之時,還保留著或供奉著前朝的聖旨,很明顯是一項重罪。所以在新朝建立後,前朝的聖旨一般都會被銷燬掉。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流傳下來的聖旨很少的原因了。

我們現在在博物館裡看到的聖旨,一般都是明清時期的聖旨,其主要原因就是這兩個朝代距離我們現在的時間較近,所以保存地比較完整。而其他朝代,比如漢唐的聖旨就基本上已經絕跡了,這些聖旨要麼被人為地銷燬了,要麼因為保管不善而損毀了,不得不說一聲可惜了。


匹諾曹jun


1.聖旨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大臣來說聖旨是一份榮耀,都是收藏起來一代接一代的傳下去,但是如果換了朝代就不能再張揚這份聖旨了,因為這樣做會被皇帝覺得是想造反,他們就會選擇偷偷秘密保留著。傳到現在屬於非常稀少的文物。


2.受材料的限制,聖旨的材質非常容易受到蟻蟲的咬噬、所以非常難保存下來。



3.古代聖旨一般都是桑絲製成,屬於動物纖維的一種,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氧化的,正常存放五六年應該是沒問題的,想要長時間的保存是非常不易的


徐小楓X


詔書不能亂用

扯淡聖旨這玩意之前先普及一個冷知識,咱們看電視劇裡皇帝給人送兩個核桃,太監衝進家中叫喚“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其實是完全不對的。大抵上這麼做完要麼皇帝被御史噴個臭死,要那太監背鍋個矯詔的罪名,小命肯定是難保的。

古代的詔只有皇帝本人登基、登基、大婚、親政、殯天,或者國家遭遇重大變故、重大革新、重大慶典時才能使用。其作用是昭告天下,使所有人知曉,也就是說詔書沒有特定接旨對象。

比如清朝的詔書就是由內閣草擬,大學士定稿進呈,皇帝硃筆御批,再以正楷謄寫於大張黃紙上。中間和紙張接縫處加蓋皇帝寶璽(你就理解成騎縫章),如此才做出詔書的內膽“詔黃”。再經種種複雜禮儀後,由專人於天安門宣讀,象徵佈告天下。最終禮部接詔,大量分印後用驛馬傳達全國。

明清聖旨樣式

故此聖旨這東西下發給個人一般都是“誥”、“敕”或者是“制”三種形式的文書,明朝以前的聖旨咱們就不論了,繁雜無比又沒有太多成規。明朝認為統治承於天命,建立了完善的誥封制度,相對討論容易些。

大體上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的品級大多跟丈夫一致,原則上不可以高於丈夫,這也就是後來俗稱“誥命夫人”的由來。至於“制”一般不涉及官職,是皇帝送禮物或者要東西,要麼就給個榮譽稱號時使用,但是到了後來有點用亂了,和“敕”的用法開始混淆。於是俗意上用“制”表示恩寵提拔,不涉及百姓;而用“敕”則有一絲警告的意味,告訴你別驕傲自滿。

清朝的聖旨大體繼承了明朝的模式,只是左側多了滿文而已。另外在顏色上清朝聖旨也更復雜,通常五品下都是一片白綾,級別越高的顏色也越多,據說最高有七色聖旨。吐槽機私以為搞個彩虹聖旨在現代應該滿值錢的。

聖旨都去哪了?

現在可以扯淡一下聖旨都跑哪去了,通常來說歷朝的詔書都會被妥善的保存,但是問題在於那玩意都是紙或者布做的,保存起來特別麻煩。而且歷朝的文檔存放機構都有著火的記錄,連《永樂大典》都能燒掉,幾道聖旨倖免的更少。

另外興替之際通常會京師大亂,各部衙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搶劫,聖旨這玩意是最沒搶劫價值的東西,基本也就被霍霍了。再加上後朝不理前朝事,那些東西肯定不如土地黃冊、稅收記錄有用,基本都廢掉了。

而給個人的誥命、敕命之類的聖旨更慘,保存條件有限,留前朝聖旨易惹事端,自然大部分都留不下來。目前咱們能見到的大多是明清聖旨,尤以清朝數量為多,大體上這和民國不追索前朝有很大關係。也就這些吧,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想起前段時間聽大伯講的一個事兒,我們村村南邊有一片古代墓地,荒廢已久,無人管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要在這篇地上建學校,村裡大伯這個年紀的人被招工去勞作。一群人就在修建地基時有人就挖出了一面破破爛爛用玉軸卷著的錦布。還沒等一群人看個究竟就被監工收上去了……

現在想來這極有可能就是一道聖旨了。那麼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無數的王朝更迭,期間聖旨的下發數以千計,數以萬計,為什麼時至今日我們能夠看到的卻少之又少呢?


仔細琢磨,聖旨的去向無外乎以下幾處:

聖旨禁不起歲月侵蝕

聖旨在接受聖旨的人看來這是皇帝給自己的賞賜,是莫大的榮幸,在他們有生之年他們會視若珍寶好好保存,時不時拿出來膜拜瞻仰一番。在他們死後,也會將聖旨作為陪葬,莊嚴肅穆的帶到墓穴中去。

聖旨的材料一般是上好蠶絲,這種有機材料最多能夠保持十五到二十年的時間。二十年後聖旨能夠剩下的也就只剩中間的玉軸、犀牛角軸等經得起時間消磨的的一杆光禿禿的卷軸了。

就算聖旨在墓地中密封措施好,能夠保存較長時間,但是在考古技術欠缺,盜墓現象普遍的年代,這些聖旨也早就損壞殆盡了!


聖旨被摧毀破壞

王朝更迭,一個新的王朝自然不會再容忍上一代王朝皇帝的旨意留在世上。聖旨雖然一般都是一式兩份,一份給予接受旨意的臣子,一份由皇家專門備份。但是當這個王朝被替代時,皇宮的這些聖旨一般都會被全部銷燬。

而作為那些接受聖旨的臣子們,忠心耿耿拒絕投降的會被抄家殺頭;變節投降的又怎麼會再保存先朝的遺物而承擔謀反的罪名呢?

所以雖然兩千多年來有太多的聖旨下發,但是它們也都隨著王朝更迭而被銷燬了!


接觸聖旨的人目不識珠

現在我們提到到聖旨想到的是它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而在戰亂年代人們天天為了能夠活著而努力,又有誰去思考這些偏於理論的東西呢?

所以在古代人們對聖旨可能看重的更是組成它的金絲和名貴卷軸。不管是有幸接觸它的普通大眾,還是為了錢財發死人財的盜墓賊,他們看到聖旨的時候又怎麼回去特意保存一塊破破爛爛的錦帛呢?同時將錦帛銷燬也能夠掩蓋自己的盜墓行為。

所以就算一些保存較好具有收藏價值的聖旨被發現,它也是有著很大的概率被得到的人破壞,抽取其中材料換取眼前的微利!


以上就是關於聖旨去向的推測了,歡迎大家吐槽!


以史勵人


聖旨是指代封建社會皇帝下達的命令或者發表的言論,是權力的展示和象徵,聖旨的材料十分考究,一般都是上好蠶絲或者綾錦織品,團案多為祥雲瑞鶴,富麗堂皇。

封建王朝更迭,產生的聖旨肯定不計其數,但是在目前流傳下來的文物以及出土文物中,卻很少找到聖旨的蹤跡,因此很多人有個疑惑,古代有那麼多聖旨,都哪兒去了呢?


聖旨用的都是上好的面料,寓意吉祥富貴,而且作為文物,價值不言而喻,應該好好保存,可惜聖旨卻是最不容易保存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改朝換代,聖旨被清理

改朝換代的時候,皇宮都會遭到清理,聖旨也就變成了“無用之物”,新國君會燒燬前朝所有的檔案書卷等,因此皇宮裡面的聖旨會遭到破壞。

況且就算很多大臣家裡有聖旨,那也不敢留著啊,畢竟已經改朝換代,倘若家裡還私藏前朝聖旨,被人發現就是掉腦袋,為了保命,很多有聖旨的官員家裡都會偷偷燒燬聖旨。

官員帶著聖旨陪葬

聖旨是皇權的象徵,有些官員會把接到的聖旨供奉在家中的祠堂裡,因為聖旨作為榮耀的象徵,很多官員臨死前都有遺囑,會選擇帶著一起下葬。

因此很多聖旨被官員帶著陪葬了,而聖旨陪葬後,到了墓碑裡面,沒有好的防腐措施,聖旨很快就腐爛了,因此出土的文物中,很少見聖旨。

流落海外

在晚清時期,大量珍貴文物被列強洗劫到海外,或者聖旨被商人走私到海外,流入一些私人收藏的博物館中,不在市面上流通,那些海外私人博物館也對聖旨等文物閉口不談,也造成了如今真正的聖旨難得一見的事實。

被民間百姓收藏

有極少一部分的聖旨被民間老百姓收藏了,這些人中大部分家族中收藏的聖旨來源於祖上,在2003年,河南新鄉市一戶任氏家族保存有聖旨,最後轉交給了新鄉市檔案館代為保管,但是因為聖旨時間長了容易風化,最後也被毀。

另外有民間百姓自己珍藏的祖上留下來的聖旨也大多沒辦法保留,因為聖旨特殊的材質決定了聖旨容易遭受歲月的侵蝕,沒辦法保存。

結語:

綜上所述,由於聖旨本身的材質以及聖旨所賦予的封建王朝更替內涵,導致了聖旨沒辦法在歷史的長河中保留下來,因此我們現在很少見到古代的聖旨。


小聰歷史客棧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詞兒熟不?影視裡經常會出現,這就是聖旨的抬頭,歷朝歷代這兩句基本成為標配。

整個封建社會共歷經400餘位帝王,那聖旨雖說不像漫天雪花一般多,但指定少不了。聖旨是帝王傳達命令的方式,不管大事小情。

比如任命、革職、賞賜或是交辦任務等,通常都會下一道聖旨。見聖旨猶如見帝王,都是要下跪磕頭才能接旨的。

根據官員品級,製作聖旨的材料也是有嚴格規制的。就聖旨的軸柄而言,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

它的面料多為上等蠶絲製作。圖案多為祥雲瑞鶴。顏色也多為品級而定,一般我們認為甚至都是黃綾的,其實不是。通常是白絲的,最為尊貴的同時會出現七種顏色。



聖旨一式兩份。一份交由接旨人保管。一份由專門的機構存檔。

按說接到聖旨那是官員的榮耀,應該頂禮膜拜,妥善保管。再加上機構的存檔,應該保存完整,存世很多才對。

可是我們發現,博物館現存的除了少量明清聖旨外,前朝歷代的聖旨幾乎不見蹤跡。

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說聖旨的材質易損,多為絲錦,不好保存。這確實是一個因素,但不應該絕跡。畢竟紙質的字畫都能保存下來。

其實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政治因素。改朝換代的時候,皇宮會被清理。新皇帝上位,錢潮的檔案書卷對他來說就是廢紙一堆,肯定會被焚燒殆盡。

那麼民間也是一樣,保留前朝皇帝的聖旨是要被殺頭的。不管是誰當皇帝,他都希望自己是天下唯一正主。前朝聖旨是個很敏感的東西,留有它就說明你絲絲念念與前朝。皇帝為了政權穩定,是不允許任何影響穩定的因素存在的。

所以迫於生存,大量的聖旨都被銷燬了。就算有一些被私藏了下來,也還有很多因素會導致後來被毀。

戰亂時期,房倒屋塌,戰火焚燬。逃難時,保命最要緊,金銀細軟最實用。能顧及到保存這些聖旨嗎?

大浪淘沙後,留下來的也就鳳毛麟角了。有些官員死後把象徵著榮耀的聖旨作為陪葬品也一併葬入墓中。

還有為數不多的被私人收藏。他們認為聖旨帶有龍氣,為了沾這龍氣,他們肯定也不會輕易拿出來亮相了。(在此多說一句,像聖旨這樣的物件上交國家,作為文物和文化研究是有重要作用的,且能妥善保存。其留在個人手中,不好保存,且沒有多大實際意義。)


都知道蠶絲這種材質,本身易損,要有專業技術才能保存好。希望流於民間的鳳毛麟角的聖旨能重見天日。否則我們真的再也沒有眼緣能見到前朝歷代的這些聖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