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感覺子彈、炮彈底火部分那麼薄弱,為何沒被炸開?

1沒有女朋友


當你把子彈剖開之後,你會發現底火其實比彈壁那邊厚實的多,這就是為了防止殼底開裂,導致火藥燃氣往後漏出。

看上邊這個圖,子彈入膛之後,整枚子彈與彈膛都是完美貼合,底部由槍機機頭抓著,抵入彈膛並閉鎖,正常情況下銅殼彈底不會裂。但也有意外,比方說裝藥過多,或者說步槍彈裝了手槍的速燃火藥,導致瞬間膛壓過高,還是會導致殼底碎裂,然後火藥燃氣會通過槍機的間隙往後糊射手一臉。

總的來說,子彈側邊被彈膛包著,底部則被槍機頂著,只要合理使用,就不會炸開。如果子彈離開了槍,那就會變成這樣


瘋狗的輕武


底火雖然薄,但它背後有槍機頂著呢,如下圖,中間是擊針孔,周圍的槍機端面也就是那個圓形平面恰好頂住包括底火的子彈後端,幫助底火承擔火藥燃氣的壓力,而底火另一端,有傳火孔,供底火藥燃氣瀉出。一邊堵一邊放,底火雖薄,也不會被衝破了。另外說一句,彈殼雖然比底火厚,仍然是靠槍膛承受火藥燃氣壓力的。



薺菜糰子


對於任何事物的認知,在未經實地考察的情況下,感覺往往就是錯覺。無論子彈還是炮彈,其結構均由四部分組成:彈頭、彈殼、發射藥和底火。



其中,彈殼的作用是約束彈頭並承載發射藥,底火的作用是引燃發射藥。通過觀察子彈或炮彈的剖面圖,可以一目瞭然:底火的厚度遠遠大於彈殼,彈體的薄弱部位應該是彈殼而不是底火!



目前,軍用子彈的底火分為伯爾丹式和博克賽式兩種類型。我國採用的是伯爾丹式底火,其構造包括底火殼、擊發藥和蓋箔片。底火殼由鋼、銅或其它複合金屬衝壓而成,具有較強的硬度和延展性,並且其厚度通常比彈殼內壁大五至六倍。因此,當彈殼內的發射藥被引燃後,底火部位擁有比彈殼大得多的火藥氣體承受力。



軍工技術人員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在子彈不受任何約束的情況下敲擊底火,發射藥瞬間爆燃,產生的火藥氣體先由彈殼與彈頭的結合部溢出,爾後,隨著氣體強度的瞬間遞增,彈殼發生炸裂,彈頭呈不規則方向被剩餘氣體彈出。



如果是在正常情況下,對閉鎖狀態下的槍彈或炮彈實施擊發,彈殼內的發射藥被底火引燃後,火藥氣體發生急劇膨脹。其中,向後膨脹的壓力由槍機或炮閂承受,向側面膨脹的壓力由槍、炮膛內壁承受。



無論槍機、炮閂,還是槍、炮膛體,均是由硬度較高、強度較大的鋼材鑄造而成,足以承受發射藥燃燒後形成的高溫高壓氣體。在向後和側方均無法溢出的情況下,火藥氣體只剩下一個出口——向前推動彈頭。於是,彈頭在火藥氣體推動,和槍、炮管及其膛線的約束下從槍(炮)口射出,從而完成一次正常發射。

如有錯訛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您的關注!


慕什塔戈


覺得子彈地或部分薄弱其實是存在武器,首先子彈的底火併不是與但可分離的,在製造時彈殼的底部與彈殼本身其實是一體的,而且底部的材料要比彈殼厚得多。只有在底部中心位置會開一個小孔,用來安裝火帽。當火帽被塞進小孔之後會被壓制成型,然後裝上火藥與彈頭再次壓制,就製造出一顆完整的子彈。

至於為什麼彈頭在發射時明明是因火藥爆燃而產生的推力,但彈殼和底部卻不會因為壓力而炸開呢?其實這只是一種很簡單的現象。當子彈被槍機推進彈膛之後,無論是彈殼還是底部都被槍管與槍機牢牢的包裹住,只有彈頭部分是沒有束縛的。

當子彈內的火藥被火帽點燃,強大的力量瞬間將彈頭推了出去,雖然有膛線輸出阻力,但依舊能使彈頭快速向前推動,再加上彈頭行進至前段時,爆燃的氣體還會被導氣裝置吸收一部分作為裝填下一顆子彈的動能,所以等到子彈飛出槍口的時候,剩下的爆燃氣體已經不多了。

這種原理其實就好像壓力鍋,只要一個小小的氣閥在不停的排氣,壓力鍋就永遠不會發生爆炸,而彈殼與底座就好像壓力鍋的鍋體。


九品侍衛


因為炸藥也跟人一樣,那個路寬就往那走,所以它不去狹窄的底層,而是從寬廣的彈口出來,所以底層沒被炸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