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凌煙閣二十四人都是誰?你覺得誰的貢獻和名氣大?

大侃歷史


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司空、揚州都督、河間元王李孝恭、司空、萊國成公杜如晦、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師、鄭國文貞公魏徵、司空、梁國公房玄齡、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申國公高士廉、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尉遲敬德、特進、衛國公李靖、特進、宋國公蕭瑀、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褒忠壯公段志玄、輔國大將軍、夔國公劉弘基、尚書左僕射、蔣忠公屈突通、陝東道行臺右僕射、鄖節公殷開山、荊州都督、譙襄公柴紹、荊州都督、邳襄公長孫順德、洛州都督、鄖國公張亮、光祿大夫、吏部尚書、潞國公侯君集、左驍衛大將軍、郯襄公張公謹、左領軍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戶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唐儉、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英國公李勣和徐州都督、胡國公秦瓊。

名氣最大的當然是秦瓊秦叔寶,尉遲恭尉遲敬德,門神嘛!

侯君集名氣也不小,參與了玄武門事變,參與兩次謀反。在參與太子李承乾謀反後被處死。一生都在參與各種謀反啊!

房玄齡和長孫無忌對太宗皇帝的政治影響最大,李世民對其稱讚 籌謀帷幄 定社稷之功

長孫無忌可以算的上顧命大臣了,太宗在貞觀二十三年去世。遺命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共同輔政。在新舊皇權交替時,長孫無忌能穩定大局,讓太子李治順利繼位。





西門吹牛


二十四位功臣依次排名: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和秦瓊。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母親高氏為漢族,文德皇后同母兄。

長孫無忌出身於河南長孫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撫養成人,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後又結為姻親。唐高祖起兵後,無忌前往投奔,並隨太宗征戰,成為其心腹謀臣,後參與策劃玄武門事變。

貞觀年間,無忌歷任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封趙國公,在凌煙閣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儲之爭時支持高宗,後被任為顧命大臣,授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

永徽年間,長孫無忌在《貞觀律》基礎上主持修訂《唐律疏議》,後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顯慶四年(659年),無忌被許敬宗誣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終自縊而死。上元年間平反。


醉美崑崙山


歷史的前世今生來回答,先看一首詩: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這首唐朝大文學家李賀的詩《南園十三首其五》,就是表達士人對於登上凌煙閣的渴望。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畫像

題主問的是怎樣的排名,按上圖排序即是。那麼誰的功勞最大呢?這功勳薄是一個綜合排序,按照宗族勢力大小、是否參於玄武門奪嫡和逐鹿天下的文治武功三個方面來確定的。其中長孫無忌、長孫順德、李孝恭、蕭瑀和柴紹是宗族勢力的代表,分別是長孫皇后一系、李淵家族和隋煬帝蕭皇后的弟弟。玄武門奪嫡功臣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恭等。而治國文臣分別是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統一全國的武將分別是李靖、秦瓊、程知節、李勣、屈突通、殷開山等十二人。經綜合評定,長孫無忌位列兩項第一,故排名最高,位列第一,秦瓊只參於了統一戰爭,故排名最末。漢朝有漢宣帝張榜的麒麟閣可與其比美。凌煙閣上的人員都是王公大臣,全部是候爺以上的級別,所以後人都以能上凌煙閣為人生目標,如本答案開頭詩句。還有宋朝鬱郁不得志的陸游的詩: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凌煙閣功臣被殺的分別是李世民殺了隨太子謀反的侯君集;武則天殺了長孫無忌打破關隴貴族特權;其餘二十二人全為病故。


歷史的前世今生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

歷朝歷代都會出臺一些獎賞功臣的政策,其中有些就被視為一個朝代最頂級的榮耀,放到唐朝,這個頂級榮耀就是圖畫凌煙閣。

凌煙閣是長安皇宮內一個不起眼的小樓,修建於貞觀十七年(64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下令修建,裡面陳列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由大畫家閻立本所繪,皆真人比例。

唐太宗時期以後,圖畫凌煙閣成了唐朝所有男兒從軍報國功成名就的最高榮耀,也有人獲得這項榮耀,如郭子儀等,不過一般說凌煙閣功臣,所提的都是第一批二十四人。

第一:趙國公長孫無忌

豪族出身,李世民的大舅子,屬於外戚,本人非常好學,很早就與李世民相交,感情深厚。

唐高祖李淵自太原起兵後,長孫無忌就加入李世民賬下,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深受李世民信任。

長孫無忌最大的功勞來自於玄武門之變,他是玄武門之變功勞最大的五人之一,是李世民奪得皇位最堅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貞觀年間又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對貞觀之治也有不小貢獻。

長孫無忌對李世民晚年的立儲施加了不小影響,成功推外甥李治上位,即唐高宗,後被唐高宗逼迫自殺。

長孫無忌始封齊國公,後徙趙國公,歷任尚書僕射、司空、司徒,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一。

第二:河間王李孝恭

李淵從侄,唐朝宗室大將,負責經略巴蜀及平定南方,是唐朝開國功臣。

玄武門之變中李孝恭保持中立,貞觀年間任禮部尚書,逐漸退出權力核心,以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640年)病逝。

第三:萊國公杜如晦

出身名門,自幼好談文史,李世民攻入長安時投奔成為秦王府兵曹參軍,成為李世民心腹。

杜如晦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玄武門之變為功臣第一,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

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逝,贈司空,徒封萊國公。

第四:鄭國公魏徵

出身貧困的魏徵屬於輾轉投奔,開始投奔瓦崗軍,瓦崗軍失敗後投靠唐軍,後被竇建德俘虜,等到竇建德被唐朝擊敗,又被太子李建成收為東宮近臣,官至太子洗馬。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被殺,魏徵被李世民任命為諫議大夫,後遷秘書監、侍中等職,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貞觀十七年(643年)病逝。

第五:梁國公房玄齡

隋朝進士,在渭北投奔李世民,出任秦王府典管書記,為李世民出謀劃策,是玄武門之變功臣第一。

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後改尚書左僕射,進位司空,封梁國公,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

第六:申國公高士廉

李世民妻子長孫皇后的舅舅兼養父,深受李世民敬重,是玄武門之變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因功升任侍中。

貞觀年間高士廉歷任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太子太傅,進封許國公,後改封申國公。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病逝。

第七:鄂國公尉遲敬德

唐初名將,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被滅後投降李世民,在平定王世充時立下大功,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

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敬德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第一。

貞觀年間因居功自傲引發李世民不滿,逐漸退出軍界,閉門不出,煉製丹藥自服,最終得享天年,唐高宗時期高壽而終。

第八:衛國公李靖

官宦之後,曾想向隋朝告發李淵謀反,差點被李淵處死,因自辯成為唐將,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為唐朝的建立與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靖是唐初最頂級的將領,善於明哲保身,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病逝。

第九:宋國公蕭瑀

隋煬帝的皇后蕭氏的弟弟,隋朝重臣,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為李淵重用。

李世民繼位後,蕭瑀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因政務處理之功名列功臣,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去世。

第十:褒國公段志玄

隨父跟從李淵起兵,與李世民相交,很受信任,在李淵起兵初期多次立功,先後參與征討王世充、竇建德的戰役,受封為褒國公,拜右衛大將軍、鎮軍大將軍。貞觀十六年(642年)病逝,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

第十一:夔國公劉弘基

隨父跟從李淵起兵,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

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後因多次貪汙被貶官,高宗年間病逝。

第十二:蔣國公屈突通

隋朝大將,鎮守長安,長安城破後自殺未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後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升右僕射,鎮守洛陽,於貞觀元年(627年)病故。


第十三:勳國公殷開山

自起兵時即跟隨李世民,經常四處招慰流民、群盜,首入京城,賜爵陳郡公,以軍功進爵勳國公。在征伐劉黑闥的路上病逝,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第十四:譙國公柴紹

李世民的姐夫,出身將門,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後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638年)病故。

第十五:邳國公長孫順德

長孫皇后的叔父,自太原起兵就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拜為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

玄武門之變中,長孫順德參與打擊李建成的餘黨,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汙被貶官,貞觀十三年(639年)追封為邳國公。

第十六:鄖國公張亮

出身貧寒,隋末投靠瓦崗,隸屬於徐世勣部下,後勸徐世勣降唐,經房玄齡推薦,擔任秦王府車騎將軍。

玄武門之變前,張亮在洛陽招募私黨,被李建成告發下獄,拒不招供,政變後以功封長平郡公,歷任御史大夫、光祿卿、豳夏鄜三州都督、相州大都督長史、工部尚書、洛州都督,封鄖國公。

貞觀二十年(646年),張亮被告謀反,斬於西市。

第十七:陳國公侯君集

唐初名將,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玄武門之變中功勞第一,封潞國公,歷任右衛大將軍、兵部尚書。

貞觀年間參與滅東突厥、高昌戰役,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先後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張亮告發處死。

第十八:郯國公張公瑾

原為王世充屬下,與刺史崔樞一同降唐,在徐世勣等人的推薦下成為秦王府幕僚,輔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封定遠郡公。

貞觀年間隨李靖征討東突厥,進封鄒國公,貞觀六年(632年)去世,改封郯國公。

第十九:盧國公程知節

程知節先後入瓦崗軍、投王世充、降唐,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國公。

在玄武門之變立功,改封盧國公,高宗年間去世。

第二十:永興公虞世南

隋朝官員,隋朝滅亡後落入竇建德陣營,竇建德被滅後,成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貞觀十二年(638年)去世。

第二十一:邢國公劉政會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唐朝建立後仍留守太原,經營後方。

劉武周攻陷太原後,劉政會被俘,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

劉武周被滅後歸唐,歷任刑部尚書、光祿卿、洪州都督等職,封邢國公。貞觀九年(635年)逝世。

第二十二:莒國公唐儉

其父唐鑑與唐高祖李淵為世交,參與李淵太原起兵,也曾被劉武周俘獲,劉武周敗亡後,唐儉拜禮部尚書,授天策府長史,封莒國公。

貞觀初年,唐朝一面派唐儉為使說降突厥,一面派李靖進軍,李靖奇襲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唐儉於亂軍之中逃生,授民部尚書。高宗時期去世。

第二十三:英國公李勣

原名徐世勣,與衛國公李靖並稱。

他早年投身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是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

李勣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高宗年間去世。

第二十四:胡國公秦瓊

隋唐猛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又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投唐後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每戰必先,常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但也因此渾身是傷,晚年因傷不再參與軍事行動。貞觀十二年(638年)去世,追封為胡國公。

總的來說,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按照官階排的,而不是貢獻,所以外戚和宗室在這方面比較佔優勢,向秦瓊這種站隊不乾脆(玄武門之變)、治世沒功勞(傷病),雖然因為小說的原因名氣很大,實際上官階並不高,能夠入選二十四功臣已經說明他的地位了。


平沙趣說歷史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而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這二十四位功臣是:趙國公長孫無忌、河間王李孝恭、萊國公杜如晦、鄭國公魏徵、梁國公房玄齡、申國公高士廉、鄂國公尉遲敬德、衛國公李靖、宋國公蕭瑀、褒國公段志玄、夔國公劉弘基、蔣國公屈突通、勳國公殷開山、譙國公柴紹、邳國公長孫順德、鄖國公張亮、陳國公侯君集、郯國公張公瑾、盧國公程咬金、永興公虞世南、邢國公劉政會、莒國公唐儉、英國公李勣、胡國公秦叔寶。

凌煙閣功臣是指對唐朝有功勞的人,所以說不只是看武將帶兵打仗的戰績,同時也看文官安邦治天下。因此我心中這二十四位功臣貢獻最大的是鄭國公魏徵。

魏徵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這可不是浪得虛名。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於臥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後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毫無疑問的是這裡面有李世民作為一個開明君主的原由。但魏徵這份勇氣值得我們欽佩,如眾人皆知伴君如伴虎。無論是在哪個朝代,統治者的決定無疑都能影響一個朝代的命運。而魏徵是那個去為李世民糾錯的人,這樣的作用對後來的“貞觀之治”的出現無疑是巨大的。

凌煙閣功臣中名氣最大的無疑是胡國公秦叔寶和盧國公程咬金了。相信大家“關公戰秦瓊”和“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這兩句話應都相當熟悉了。





文方壯


公元643年,唐太宗命畫家閻立本在皇宮內的凌煙閣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畫像的比例都是同真人一樣大小,此即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世人皆稱此舉是李世民為懷念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舊部,其實並非如此。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包括: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尉遲恭)、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程咬金)、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績(徐茂公)、秦瓊。

這份名單裡很多大將都廣為人知,比如尉遲恭、李靖、程知節、秦瓊、徐茂公等人,但是大多數不被人熟知,甚至意想不到:這個人怎麼會被唐太宗列入其中。

下面我們從各個功臣與兩任皇帝的關係來分析一下。

二十四人中的皇親國戚:

(1)與李淵有直接關係的包括:李淵的堂侄李孝恭,女婿柴紹,表姐夫蕭瑀(李淵同蕭瑀的妻子是表兄妹關係)。

李孝恭、柴紹自李淵起兵反隋就受到了高祖李淵的重用,尤其是李孝恭,在南方地區東征西討,戰功幾乎可與李世民相提並論。李世民稱帝后,李孝恭及時退身並以酒色自保,只可惜早亡。

蕭瑀剛開始雖然沒有跟隨李淵,但歸降大唐是在李淵稱帝期間,李淵對其也是十分器重,玄武門事變前曾欲命蕭瑀等人調查三個皇子之間的衝突,足見其在李淵心中的地位。

以上三人效忠的是整個唐王朝,也效忠於李淵,但都不是李世民的嫡系;李世民將三者入列,不僅是為了公正,也避免了非自己嫡系大臣的非議。

(2)同李世民有直接關係的包括:李世民的大舅哥長孫無忌、妻舅高士廉、妻叔長孫順德、親家公房玄齡。因高士廉將外甥女嫁給李世民,所以三人也都成為了李世民的心腹,當然三者對唐王朝也是忠心耿耿。

長孫無忌自年少時就與李世民交好,後成為了李世民的大舅哥,更加堅定追隨李世民,從資歷方面,無人能出其右。資歷、身份、擁立之功,再加上貞觀時期的治理天下,長孫無忌位列第一無人敢悖。

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雖在後期娶了李世民的女兒,但在李世民稱帝前也已是李世民的心腹謀士。

二十四人中涉及玄武門事變的有以下人等:

(1)參與謀劃與廝殺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房玄齡、高士廉、張公謹、侯君集、尉遲敬德、段志玄、程知節、屈突通、秦瓊等人。以上十一人因參與事變,均有擁立之功,因此都被李世民視為心腹,再加上本身各有功勞,入選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2)未參與但受到牽連的:張亮。張亮早期曾投奔李密,並一度成為了李績的下屬,但後期歸入李世民的天策府。李世民與李建成爭位期間,張亮被李世民派到洛陽,暗中結交豪傑,後被齊王李元吉告發下獄,高祖李淵命人嚴加審訊,但張亮緊咬牙關,最終得以無罪釋放。張亮軍功不及尉遲敬德等將領,不過善於行政,治理國家有功。

在玄武門事變中保持中立的有:李靖、李績。

此二人效忠的都是整個大唐江山,而且不願意捲入皇室糾紛,但因軍功卓著,均入列其中。

李靖一直低調隱忍,雖然身為大唐第一名將,但沒有擁立之功,且早期曾與李唐作對,因此排名在長孫無忌甚至尉遲敬德等人的後面,也就不難理解了。

也有很多人對李績(就是隋唐演義中的徐茂公,屬於山東集團的首領)排名如此靠後不解,比較認同的一種看法是,李世民想把提拔重用李績的機會留給自己的兒子。

剩餘的功臣包括:魏徵、劉弘基、殷開山、虞世南、劉政會、唐儉。

魏徵是二十四功臣中最特殊的一位。他起初也是瓦崗軍的一員,後成為太子李建成的近臣。之所以也被列其中,是因為一則魏徵有才,而且直言敢諫,深受李世民的重用;二則魏徵也是李建成、李元吉二者舊臣的代表。李世民曾說貞觀之前輔佐之功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後魏徵第一,但凌煙閣排名是考慮資歷、軍功等各個方面,並非只參照貞觀時期的功勞,因此魏徵排名在長孫無忌等人後面也就不難理解了。

劉弘基、劉政會、唐儉屬於兩朝元老。前二人均為李淵的舊部,後跟隨李淵父子起兵,南征北戰,功勳卓著;唐儉雖非李淵舊部,同李世民交情卻非同一般,三人都以兩朝元老的身份入選凌煙閣也無非議。

殷開山是二十四人唯一在李淵稱帝時期病逝的,雖然不是兩朝元老,但殷開山跟隨李淵起兵太原,前期跟隨李建成,後期作為李世民的長史,深受李淵父子三人的賞識與信任,從資歷和威望方面入選也是理所當然。

虞世南雖是前朝舊臣,但歸順大唐後一直在李世民府中效力,後又成為“十八學士”之一,最高官職是秘書監,功勞主要在貞觀之治期間。虞世南之所以入列,主要原因估計是自身德才俱佳,在貞觀前期治國有功。

綜合以上,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只有一半是李世民的親信,而且幾乎都是兩朝老臣,可見李世民此舉並非是懷念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舊部,而是為了紀念自開國以來的文臣武將,當然人太多,就把功勞比較大的一部分老臣入列。

由名單也能夠看出,唐太宗在功臣入選與排名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不僅考慮了各個功臣的資歷、軍功、威望、聲譽等各個方面,同時堅持儘量公正的原則,最終才有了這麼一個令大多數人滿意的名單。李世民此舉不僅為自己掙得了“推心待士”的美名,同時也達到了既穩定人心,又激勵士人繼續為李唐效力的目的,真可謂是“一石三鳥”!

此外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將領沒有入選,包括張士貴、李道宗、蘇定方、薛仁貴等人,這是為何?

張士貴也參與了玄武門事變,但張士貴中期多充任禁衛軍首領角色,軍功不如李靖等將領,因此未被列入其中。

李道宗即是皇親,又有軍功,之所以未入選,是因為在評選凌煙閣功臣之前,李道宗貪贓受賄惹怒了李世民。為了避免非議,同時也為壓制李道宗,李世民將其排除在外。

蘇定方同薛仁貴雖都是名將,但是二人都不是開國功臣,而是在貞觀時期才被李世民提拔並重用的,未被入選只能是因為自己沒有早日投奔李世民了。


江左V九


這二十四位功臣是: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司空、揚州都督、河間元王李孝恭、司空、萊國成公杜如晦、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師、鄭國文貞公魏徵、司空、梁國公房玄齡、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申國公高士廉、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尉遲敬德、特進、衛國公李靖、特進、宋國公蕭瑀、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褒忠壯公段志玄、輔國大將軍、夔國公劉弘基、尚書左僕射、蔣忠公屈突通、陝東道行臺右僕射、鄖節公殷開山、荊州都督、譙襄公柴紹、荊州都督、邳襄公長孫順德、洛州都督、鄖國公張亮、光祿大夫、吏部尚書、潞國公侯君集、左驍衛大將軍、郯襄公張公謹、左領軍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戶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唐儉、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英國公李勣和徐州都督、胡國公秦瓊。

唐朝開國三大功臣為房玄齡、杜如晦、李靖。



星三克油69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而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又稱《二十四功臣圖》 ,比例皆真人大小,畫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時常前往懷舊。閣中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勳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


功臣排序如下:

  1、趙公長孫無忌:司徒。

  2、趙郡元王孝恭:贈司空、揚州都督。貞觀十四年卒。

  3、萊成公杜如晦:贈司空。貞觀四年卒。

  4、鄭文貞公魏徵:贈司空、相州都督。貞觀十七年卒。

  5、梁公房玄齡:司空。

  以上為正一品。

  司徒高於司空,故長孫無忌居首,這點毫無疑義。

  其餘四人均為司空,官相同。據《舊唐書·職官志》:凡文武百僚之班序,官同者先爵,爵同者先齒。李孝恭爵為郡王,高於國公。這應是他居先的原因。

  而杜魏房三人,生前居官次序當為房杜魏,論齒序則是房魏杜,均與排名不合。不過貞觀二年九月有詔: 內外文武群官年高致仕、抗表去職者,參朝之日,宜在本品見任之上。類推一下,已故者在本品之上,也未嘗沒有可能。房玄齡還在世,杜如晦生前官位在魏徵之前,故次序為杜魏房。

  另外,李孝恭贈揚州都督,魏徵贈相州都督,應該是上都督,也即從二品。

  6、申公高士廉:開府儀同三司。

  7、鄂公尉遲敬德:開府儀同三司。

  以上從一品。

  官爵均相同,但高士廉比尉遲敬德年長十歲,故在先。

  8、衛公李靖:特進。

  9、宋公蕭瑀:特進。

  10、褒忠壯公段志玄: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貞觀十六年卒。

  11、夔公劉弘基:輔國大將軍。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

  以上正二品。

  特進為文散官,在武散官輔國大將軍之上。李靖年長於蕭瑀。段志玄已故,在劉弘基之上。都與之前推測相符。

  12、蔣忠公屈突通:贈尚書左僕射。貞觀二年卒。

  13、鄖節公殷開山:贈陝東道大行臺右僕射。武德五年卒。

  14、譙襄公柴紹:贈荊州都督。貞觀十二年卒。

  15、邳襄公長孫順德:贈荊州都督。卒年不明,當在貞觀十三年長孫順德改追封邳公之前。

  16、鄖公張亮:洛州都督。

  以上從二品。

  按當時合班次序,為尚書僕射(從二品)>上都督(從二品)>尚書(正三品)>中都督(正三品)。張亮在吏部尚書侯君集上,故推斷荊洛均為上都督府。

  另柴紹生前為鎮軍大將軍(從二品),行右驍衛大將軍(正三品),長孫順德死前已罷官,故柴在長孫之前。

  17、陳公侯君集:光祿大夫、吏部尚書。

  18、郯襄公張公謹:贈左驍衛大將軍。貞觀六年卒。

  19、盧公程知節:左領軍大將軍。

  20、永興文懿公虞世南:贈禮部尚書。貞觀十二年卒。

  21、渝襄公劉政會:贈民部尚書。貞觀九年卒。

  22、莒公唐儉:光祿大夫、民部尚書。

  23、英公李世勣:光祿大夫、兵部尚書。

  24、胡壯公秦叔寶:贈徐州都督。貞觀十二年卒。

  以上正三品。

  按合班次序很明確,吏部尚書>諸衛大將軍(左驍衛>左領軍)>尚書(禮部>民部>兵部)>中都督。

  這裡有個特殊的地方。侯君集、唐儉、李世勣均加授光祿大夫,這是從二品的散官。但職官志有云:舊例,開府及特進,雖不職事,皆給俸祿,預朝會,行立在於本品之次。光祿大夫已下,朝散大夫已上,衣服依本品,無祿俸,不預朝會。也就是光祿大夫合班很可能是依照職事官,也就是吏部、民部、兵部尚書的班序。

  綜上所述,功臣排名原則大致是:

  1、按照官職排序,亡者以贈官為準。

  2、相同官職者,按照爵位;相同爵位則按照年齡。

  3、相同官職者,已故者在在生者之前;同為已故者,按生前官職排序。

4、光祿大夫以下文散官不作為排班依據,以本身職事官高低排班


烏龍茶和多米


唐貞觀十七年(643),太宗李世民叫來以創造《步輦圖》、《歷代帝王像》等名作而知名的著名畫家閻立本,命他在皇宮三清殿外一處小樓內繪出二十四幅肖像,且每幅都要是真人大小。隨後,他又親自寫讚語,並叫來大書法家褚遂良為其題字。這個小樓便是凌煙閣,其中的肖像畫,都是李世民感恩思念的功臣。那麼,凌煙閣二十四人都是誰,誰的貢獻大,誰的名氣大呢?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為: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和秦瓊。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便是趙國公長孫無忌。他是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之兄,與李世民交情頗深,後來李世民在晉陽起兵後,長孫無忌又跟隨他四處討伐,成為唐朝開國的重要謀臣。唐朝建立後,他又策劃了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登上皇位。李世民曾盛讚道:“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功臣中的第四名魏徵也是鼎鼎大名,他以犯顏直諫著稱,曾經多次不惜觸怒李世民也要發表自己的看法,勸說李世民。李世民那句著名的“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對魏徵貢獻的最好總結。魏徵對李世民的輔佐是在他稱帝之後,而太宗繼位前,輔佐功勞最大的無疑是房玄齡。

房玄齡在凌煙閣排名第五,年少聰慧,學識淵博的房玄齡十八歲就考中進士,後來他投奔李世民,隨同征戰立下汗馬功勞。玄武門之變時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事件的謀劃過程他也積極進言,於是同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並列玄武門首功。李世民對他也是絲毫不吝惜溢美之詞,他說房玄齡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

後世提到賢相,往往會提到“房杜”,房指的是房玄齡,杜則是指杜如晦,他們一個善於謀劃,一個善於決斷,於是人們稱他們的完美組合為“房謀杜斷”。

杜如晦也是同李世民一路走來,戰功赫赫,於是被封萊國公,位列凌煙閣第三位。

凌煙閣中自然也少不了武將,其中,名氣大而排名靠前的非尉遲恭莫屬。他被李世民重用,也因其武勇而被民間推崇,在宋朝後更是成為了家家戶戶貼在門上的“守護神”。唐朝建立前,李世民曾領軍討伐鄭帝王世充,尉遲恭單騎救主,從數萬敵軍手中保護了李世民,後來玄武門之變,他更是親手殺死李元吉,最終,他在凌煙閣排名第七。

尉遲恭之下,便是同樣知名的李靖。他雖然在唐朝建立過程中沒有立下太大功勳,並且未參加玄武門之變,不過貞觀年間,他帶兵征討突厥,並消滅東突厥、大破吐谷渾。為唐朝前期的邊界和平立下了卓越貢獻,爵至衛國公。

凌煙閣中供奉的都是立有功勳的重臣,他們或多或少都在唐朝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立下值得讚揚的功勞。只不過,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有的活躍在後世的口口相傳中,有的則始終鮮為人知。唐太宗之後,又有五位皇帝在凌煙閣增加了功臣畫像,沒有他們,就沒有唐朝的興盛繁榮和長治久安。


鄧海春


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寶座後,勵精圖治,虛心納諫,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於跟隨他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和出謀劃策的功臣元勳念念不忘,公元643年3月23日,為了褒彰功臣,李世民命人將24名功臣的像畫在凌煙閣上,他們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長孫順德、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程咬金)、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勣、秦叔寶。



凌煙閣在皇宮西南的三清殿側,閣中分隔三層,前一層畫的是功勳最高的宰輔大臣;中一層畫功勳卓著的侯王;後一層畫的是功勳重大的其他功臣。按古禮“君南臣北”的原則,畫像全部面北,而且都是真人大小。那麼,他們中誰的功勞、名分最大呢?


在民間野史中,名氣最大者莫過於與程咬金、秦瓊、徐茂公(後備賜姓李,也就是李績)。程咬金號稱混世魔王,三板斧的功夫是人人皆知。秦瓊人稱賽專諸、似孟嘗,不僅功夫高強,而且為人行俠仗義,對李淵有救命之恩。徐茂公是鼎鼎大名軍事,類似於諸葛亮,能掐會算。當然,這都是《隋唐演義》的一家之言,與真正的歷史有很大出入。歷史上的程咬金,是個老滑頭,秦瓊比演義中更加勇猛無比,堪稱隋唐第一名將,至於徐茂公則與演義中截然相反,他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大將,久經沙場,戰功顯赫,邊疆大患高句麗,就是徐茂公一手滅掉的。

在正史中,名氣最大的文推魏徵,武推李靖。當然,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的名氣也不小。

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手下,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因其耿直、感言,沒有殺他,反而重用魏徵。魏徵在歷史上以敢於直言犯諫而著稱,前後向李世民提出了200多條建議與意見,往往不顧場合,指出李世民的錯誤,弄的李世民常常下不了臺。魏徵死後,李世民非常傷心,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一面鏡子。

李靖是唐朝著名的軍事家、理論家,是唯一一個指揮打仗本領,可以和李世民相提並論的傑出軍事將領。是他帶領唐軍,千里奔襲,滅掉了不可一世東突厥,俘獲吉利可汗,為唐朝的長治久安立下不世之功。李靖著有《太公兵法》等軍事著作,可惜大部分遺失。後來,李靖被民間封為神,人稱托塔天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