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什麼樣的電影是好電影?

旅英海歸導演李廣博


從劇本到導演,從資金投入再到演員,一部電影能夠和觀眾見面,是通過一個團體的努力,製作出來的。

那麼,這其中便夾雜了各式各樣的審美癖好。

比如,

你喜歡那種非常有節奏感,緊張刺激不斷的編排,或者意境滿滿,節奏緩慢但不失條理的電影,那麼好的劇本和優秀的剪輯,能使你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

如果你單純的喜歡某個演員的個人魅力,那麼僅僅是這個演員的出演,這部影片本身就已經得到你的認可了,哪怕你看過之後,再也不想看第二遍。

而電影往往最強烈的標籤是導演個人的風格演繹。

很多喜歡看電影的人,從最初只看同一類型的電影,瘋狂惡補這一類自己非常喜歡的。

過渡到,會去關注這一類電影當中某個出色的演員,所出演的全部作品。

而往往事實是一個出色的演員,在整個表演生涯裡,出演的電影類型肯定是多種多樣。

這個過程中,接觸到了很多類型的電影,但即便是不同類型的電影,還是能感覺到風格的類似。加上市場的導向,關注點便集中到了導演身上。

如此多要素構成的一部電影,哪怕只有一丁點閃光,就會喜歡看的人。因為電影欣賞只是個人的。我也看了很多電影,電影的好看與否在我看來,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這一部時長一個半小時,甚至兩個小時,三個小時的電影,能不能從頭到尾吸引住你的注意力,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渡過這一段時間,直到結束你還會意猶未盡。





Cary剪輯


我判斷好電影的標準就是能不能讓我觸動,我還記得大一那一年,我在網吧裡看完三個小時的《本傑明巴頓奇事》,整個人都呆住了,思緒萬千,回味無窮,腦海裡不斷重現著裡面的情節,沒想到竟然還有這樣的故事,太好看了,直到現在那種觸動依然讓我熱淚盈眶。

後來,我的閱片量越來越多,有時候甚至一天一部,也學會了如何判斷電影的好壞,看到那種敘事空洞,演技差,邏輯差,沒有記憶點的電影,就感覺自己的時間白白浪費。


楊八妹偏愛看劇


下面說的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四個晝夜》是我這麼久以來看到的挺淚人的電影

周總理帶病下鄉視察,饑荒年代的人們已經餓到吃樹葉了,周總理進村的第一句“我進來的時候發現一句上的樹葉都掉光了,這是怎麼回事”村裡的幹部們都撒謊試圖騙總理,最後被一個小女孩揭穿了

待到總理進村以後幹部想讓總理吃個飯,總理前腳剛踏入門,看到滿桌的肉時,總理又把腳縮了回去,最後總理和村民幹部一起吃的樹葉湯,這裡我覺得特別的觸人心旋,還有很多抨擊心靈的片段我就不一一說了,你們自己去看吧,

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再做中國人🇨🇳






小福子觀電影


早在今年年初,我立下了接下來一年要刷1000部電影的flag。後來將這個想法講給朋友聽的時候,坦誠如他,覺得數量劃分並不能代表你的觀影閱歷。

“與其你看1000部所謂的榜單電影,倒不如看1部好的電影。”他語氣平靜地勸告我說,並表示自己從來不去在乎數量上的盲目追求。

於是我問他,照你這麼說,什麼樣的電影,才算是好的電影呢?大概是當時問得比較突然,朋友愣了一愣,然後迅速拋下一個隨意的答案,匆匆作罷那次的談話。

後來我去知乎看了下,同樣意思的問題下約有300多個花樣頻出的答案。每個答案的角度盡不相同,但真正讓我覺得說得好的寥寥無幾。

知名編劇張小北說,好的電影,技術層面上要有突破,內容層面要有情懷與靈魂,最重要的是,能夠激發觀眾內心“最隱秘的慾望”。也有人直言觀影一事屬個人審美,判斷一部電影的好壞,最主要的是“看得爽不爽”。而某些資深經典電影愛好者又說,所謂的好電影,那必定是經受得起時間考驗的電影。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大家的出發點不同,給出的答案也各有千秋。

可是如果要我來說呢,到底怎樣才能算是一部好的電影。在這個問題下我更遵循影志的三條不成文規則:真正優秀的電影,必然同時滿足“啟迪”、“共鳴”、“娛樂”三大共性。不要看這隻有區區三個貌似平淡無奇的詞,它們在我(作為一名普通觀影者)的心中,足以代表所有高品質電影。

啟迪

知名獨立影評人魏知超曾調度自身擅長的心理學將所有電影區分為十二個維度,而這十二個不同的維度內,每三個都包含一個劃分的臨界點。這四個臨界點分別是“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理之外”。

私以為這樣的劃分很有道理,縱然我非心理學研究者,更對心理學一竅不通,但僅僅從臨界點名稱的字面意思上來理解,“意料”代表的是客觀,而“情理”更多的是主觀。

而他的答案,表示“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區塊的好電影居多。前半句指代作品的顛覆性,後半句指代作品的合理性。而這兩個性質組合起來看,即為啟發或啟迪。

啟迪這東西,一定是我們曾經沒有過的,這樣的啟迪能夠帶給你顛覆性的認知,但放在常理邏輯中,它又合乎其道。這是好電影理應具備的要素,它能讓你以一個嶄新的角度看待某些事情。

再看骨灰級文青們奉若神明的豆瓣電影TOP250榜單,它們無不闡述著各自的道理,輸送著所謂的啟迪或啟發。《申肖克的救贖》講自由與釋放;《英國病人》講愛情與慾望;《海上鋼琴師》講才華與天賦......優秀的電影,大概就像中國古代神話裡所說的那般,“八仙過海,各有神通。”

共鳴

在我還只有十三四歲的時候,和很多青春期男孩女孩一樣,都曾對安妮寶貝、郭敬明的文字有過浪漫的幻想。後來想想,文字創作者之所以能夠輕鬆俘虜受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都曾帶給我們別人給不了的共鳴。

放在電影作品的評價體系中亦如此,一部好的電影,一定像是“老友”一樣貼心貼己。它替你說出你放在心裡的話,讓你有“我也有這種感受”的奇妙讚歎。

這也就能解釋郭敬明的改編作品總是讓人失望的原因,因為他的電影相比於文字總是缺乏青春期的共鳴。他或許擅長用筆觸造夢,編織一個夢幻風情的國度讓我們如痴如醉,但一旦將那些美妙的文字換成視聽畫面,就缺乏了他慣有的單薄、敏感、脆弱的青春文學氣息。

同類型的《七月與安生》作為一部青春文學改編作,顯然口碑方面趕超《小時代》。暫且不談其他方面,只從懷舊角度入手。《七月與安生》的兩位女主人公總是能夠讓女性觀眾找到歸屬感,要麼漂泊,要麼安穩,加上極具年代感的服化道與場布及合乎常理的劇情發展線,國產青春片黑馬實至名歸。

娛樂

娛樂性主要為商業片正名,相比於獨立電影而言,市場普及廣度更大的商業電影似乎沒有高深立意、深刻主題,但這並不能埋沒商業電影的優秀。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也應當被稱作一部成功的電影。

比較知名的是《哈利波特》系列、《星球大戰》系列、《指環王》系列、《泰坦尼克號》等等,它們往往通俗易懂,更大程度上為簡單娛樂而生。但這樣並非拉低自身檔次,相反,這樣的電影作品在感官體驗上更具苛刻要求。

而能將娛樂性與藝術性權衡較好的一票名導裡,首推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為一部披著商業電影外套內核卻充滿文藝氣息的劇作盛宴,在帶給我們奇幻繽紛的3D視聽體驗之外,更給予觀眾飽含哲理的啟迪。所以說《少年派》是一部優秀電影毫不為過,而上映之際狂攬N億的超高票房和IMDB、豆瓣後生難以匹敵的觀眾評分,也是大家對它的最好肯定。

綜上所述,一部成功的電影,應該能夠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啟發,震撼心靈的共鳴以及曼妙享受的體驗。或許這不是對於優秀電影定義的標準答案,但就像知名影評人艾小柯說的那樣:

如果你的回答不再是“好”和“壞”的兩分法,那麼恭喜你,你終於開始看電影了,而不僅僅是看故事。而只有真正開始看電影,什麼是“好電影”這個問題才能真正開始討論。


我愛吃果園蔬菜


我是一名初學電影剪輯的愛好著,我來說一下我對好電影的認識,我認為不同的年齡段所喜歡的電影都不一樣,例如我家二寶三歲,喜歡看小豬佩奇,光頭強熊大熊二,等等一些動畫片,我家大寶上六年級喜歡看走路上學,唸書的孩子,摔跤吧爸爸,這也可能是學校要求看的,但我認為這些都是好電影,大家喜歡看,而且題材也特別新穎。我喜歡看戰狼,大師兄,警察故事等一些動作題材的電影,老年人喜歡看一些家庭劇。我對好電影的理解是,人人都喜歡看的電影,積極向上,有正能量,有教育意義,或者真人真事,有歷史記載等等一些電影,都屬於是好電影。前段時間剛上映的天火,我們一家四口去看的,除了我小兒子一直哭著喊“怕,怕,怕,怕”我們三個人都喜歡看,最後我問我女兒看完有什麼感受,她說,這是一部災難片,他教育我們要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人在火山爆發面前是多麼的渺小,和無可奈何,所有我們要敬畏自然,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所以我認為她說的很對,這些都是好的電影,好電影有很多,我們要從中發現他的美,導演想想傳達給觀眾的題材意義是什麼,受到了什麼啟發。





天天剪劇情


我是傳媒公司裡的一名文案編輯,我非常感性,對於我來說,好的電影一定是能夠打動我,並且讓我有所感受的,而不是看完一遍就忘記了,我非常喜歡二刷電影,但是不停看的電影,一種是你喜歡的,一種是有想法有內容有深度,值得你去再看一次的。近幾年,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不是藥神》(就我個人而言)我非常喜歡,我在電影院看了三次,哭了三次,每一次都能夠哭暈在電影院。好的電影,一定是打動人心,並且值得你回味和反思的!!!


賽歐傳媒


早在今年年初,我立下了接下來一年要刷1000部電影的flag。後來將這個想法講給朋友聽的時候,坦誠如他,覺得數量劃分並不能代表你的觀影閱歷。

“與其你看1000部所謂的榜單電影,倒不如看1部好的電影。”他語氣平靜地勸告我說,並表示自己從來不去在乎數量上的盲目追求。

於是我問他,照你這麼說,什麼樣的電影,才算是好的電影呢?大概是當時問得比較突然,朋友愣了一愣,然後迅速拋下一個隨意的答案,匆匆作罷那次的談話。

後來我去知乎看了下,同樣意思的問題下約有300多個花樣頻出的答案。每個答案的角度盡不相同,但真正讓我覺得說得好的寥寥無幾。

知名編劇張小北說,好的電影,技術層面上要有突破,內容層面要有情懷與靈魂,最重要的是,能夠激發觀眾內心“最隱秘的慾望”。也有人直言觀影一事屬個人審美,判斷一部電影的好壞,最主要的是“看得爽不爽”。而某些資深經典電影愛好者又說,所謂的好電影,那必定是經受得起時間考驗的電影。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大家的出發點不同,給出的答案也各有千秋。

可是如果要我來說呢,到底怎樣才能算是一部好的電影。在這個問題下我更遵循影志的三條不成文規則:真正優秀的電影,必然同時滿足“啟迪”、“共鳴”、“娛樂”三大共性。不要看這隻有區區三個貌似平淡無奇的詞,它們在我(作為一名普通觀影者)的心中,足以代表所有高品質電影。

啟迪

知名獨立影評人魏知超曾調度自身擅長的心理學將所有電影區分為十二個維度,而這十二個不同的維度內,每三個都包含一個劃分的臨界點。這四個臨界點分別是“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理之外”。

私以為這樣的劃分很有道理,縱然我非心理學研究者,更對心理學一竅不通,但僅僅從臨界點名稱的字面意思上來理解,“意料”代表的是客觀,而“情理”更多的是主觀。

而他的答案,表示“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區塊的好電影居多。前半句指代作品的顛覆性,後半句指代作品的合理性。而這兩個性質組合起來看,即為啟發或啟迪。

啟迪這東西,一定是我們曾經沒有過的,這樣的啟迪能夠帶給你顛覆性的認知,但放在常理邏輯中,它又合乎其道。這是好電影理應具備的要素,它能讓你以一個嶄新的角度看待某些事情。

再看骨灰級文青們奉若神明的豆瓣電影TOP250榜單,它們無不闡述著各自的道理,輸送著所謂的啟迪或啟發。《申肖克的救贖》講自由與釋放;《英國病人》講愛情與慾望;《海上鋼琴師》講才華與天賦......優秀的電影,大概就像中國古代神話裡所說的那般,“八仙過海,各有神通。”

共鳴

在我還只有十三四歲的時候,和很多青春期男孩女孩一樣,都曾對安妮寶貝、郭敬明的文字有過浪漫的幻想。後來想想,文字創作者之所以能夠輕鬆俘虜受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都曾帶給我們別人給不了的共鳴。

放在電影作品的評價體系中亦如此,一部好的電影,一定像是“老友”一樣貼心貼己。它替你說出你放在心裡的話,讓你有“我也有這種感受”的奇妙讚歎。

這也就能解釋郭敬明的改編作品總是讓人失望的原因,因為他的電影相比於文字總是缺乏青春期的共鳴。他或許擅長用筆觸造夢,編織一個夢幻風情的國度讓我們如痴如醉,但一旦將那些美妙的文字換成視聽畫面,就缺乏了他慣有的單薄、敏感、脆弱的青春文學氣息。

同類型的《七月與安生》作為一部青春文學改編作,顯然口碑方面趕超《小時代》。暫且不談其他方面,只從懷舊角度入手。《七月與安生》的兩位女主人公總是能夠讓女性觀眾找到歸屬感,要麼漂泊,要麼安穩,加上極具年代感的服化道與場布及合乎常理的劇情發展線,國產青春片黑馬實至名歸。

娛樂

娛樂性主要為商業片正名,相比於獨立電影而言,市場普及廣度更大的商業電影似乎沒有高深立意、深刻主題,但這並不能埋沒商業電影的優秀。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也應當被稱作一部成功的電影。

比較知名的是《哈利波特》系列、《星球大戰》系列、《指環王》系列、《泰坦尼克號》等等,它們往往通俗易懂,更大程度上為簡單娛樂而生。但這樣並非拉低自身檔次,相反,這樣的電影作品在感官體驗上更具苛刻要求。

而能將娛樂性與藝術性權衡較好的一票名導裡,首推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為一部披著商業電影外套內核卻充滿文藝氣息的劇作盛宴,在帶給我們奇幻繽紛的3D視聽體驗之外,更給予觀眾飽含哲理的啟迪。所以說《少年派》是一部優秀電影毫不為過,而上映之際狂攬N億的超高票房和IMDB、豆瓣後生難以匹敵的觀眾評分,也是大家對它的最好肯定。

綜上所述,一部成功的電影,應該能夠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啟發,震撼心靈的共鳴以及曼妙享受的體驗。或許這不是對於優秀電影定義的標準答案,但就像知名影評人艾小柯說的那樣:

如果你的回答不再是“好”和“壞”的兩分法,那麼恭喜你,你終於開始看電影了,而不僅僅是看故事。而只有真正開始看電影,什麼是“好電影”這個問題才能真正開始討論。


每日娛樂匯a


早在今年年初,我立下了接下來一年要刷1000部電影的flag。後來將這個想法講給朋友聽的時候,坦誠如他,覺得數量劃分並不能代表你的觀影閱歷。

“與其你看1000部所謂的榜單電影,倒不如看1部好的電影。”他語氣平靜地勸告我說,並表示自己從來不去在乎數量上的盲目追求。

於是我問他,照你這麼說,什麼樣的電影,才算是好的電影呢?大概是當時問得比較突然,朋友愣了一愣,然後迅速拋下一個隨意的答案,匆匆作罷那次的談話。

後來我去知乎看了下,同樣意思的問題下約有300多個花樣頻出的答案。每個答案的角度盡不相同,但真正讓我覺得說得好的寥寥無幾。

知名編劇張小北說,好的電影,技術層面上要有突破,內容層面要有情懷與靈魂,最重要的是,能夠激發觀眾內心“最隱秘的慾望”。也有人直言觀影一事屬個人審美,判斷一部電影的好壞,最主要的是“看得爽不爽”。而某些資深經典電影愛好者又說,所謂的好電影,那必定是經受得起時間考驗的電影。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大家的出發點不同,給出的答案也各有千秋。

可是如果要我來說呢,到底怎樣才能算是一部好的電影。在這個問題下我更遵循影志的三條不成文規則:真正優秀的電影,必然同時滿足“啟迪”、“共鳴”、“娛樂”三大共性。不要看這隻有區區三個貌似平淡無奇的詞,它們在我(作為一名普通觀影者)的心中,足以代表所有高品質電影。

啟迪

知名獨立影評人魏知超曾調度自身擅長的心理學將所有電影區分為十二個維度,而這十二個不同的維度內,每三個都包含一個劃分的臨界點。這四個臨界點分別是“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理之外”。

私以為這樣的劃分很有道理,縱然我非心理學研究者,更對心理學一竅不通,但僅僅從臨界點名稱的字面意思上來理解,“意料”代表的是客觀,而“情理”更多的是主觀。

而他的答案,表示“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區塊的好電影居多。前半句指代作品的顛覆性,後半句指代作品的合理性。而這兩個性質組合起來看,即為啟發或啟迪。

啟迪這東西,一定是我們曾經沒有過的,這樣的啟迪能夠帶給你顛覆性的認知,但放在常理邏輯中,它又合乎其道。這是好電影理應具備的要素,它能讓你以一個嶄新的角度看待某些事情。

再看骨灰級文青們奉若神明的豆瓣電影TOP250榜單,它們無不闡述著各自的道理,輸送著所謂的啟迪或啟發。《申肖克的救贖》講自由與釋放;《英國病人》講愛情與慾望;《海上鋼琴師》講才華與天賦......優秀的電影,大概就像中國古代神話裡所說的那般,“八仙過海,各有神通。”

共鳴

在我還只有十三四歲的時候,和很多青春期男孩女孩一樣,都曾對安妮寶貝、郭敬明的文字有過浪漫的幻想。後來想想,文字創作者之所以能夠輕鬆俘虜受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都曾帶給我們別人給不了的共鳴。

放在電影作品的評價體系中亦如此,一部好的電影,一定像是“老友”一樣貼心貼己。它替你說出你放在心裡的話,讓你有“我也有這種感受”的奇妙讚歎。

這也就能解釋郭敬明的改編作品總是讓人失望的原因,因為他的電影相比於文字總是缺乏青春期的共鳴。他或許擅長用筆觸造夢,編織一個夢幻風情的國度讓我們如痴如醉,但一旦將那些美妙的文字換成視聽畫面,就缺乏了他慣有的單薄、敏感、脆弱的青春文學氣息。

同類型的《七月與安生》作為一部青春文學改編作,顯然口碑方面趕超《小時代》。暫且不談其他方面,只從懷舊角度入手。《七月與安生》的兩位女主人公總是能夠讓女性觀眾找到歸屬感,要麼漂泊,要麼安穩,加上極具年代感的服化道與場布及合乎常理的劇情發展線,國產青春片黑馬實至名歸。

娛樂

娛樂性主要為商業片正名,相比於獨立電影而言,市場普及廣度更大的商業電影似乎沒有高深立意、深刻主題,但這並不能埋沒商業電影的優秀。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也應當被稱作一部成功的電影。

比較知名的是《哈利波特》系列、《星球大戰》系列、《指環王》系列、《泰坦尼克號》等等,它們往往通俗易懂,更大程度上為簡單娛樂而生。但這樣並非拉低自身檔次,相反,這樣的電影作品在感官體驗上更具苛刻要求。

而能將娛樂性與藝術性權衡較好的一票名導裡,首推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為一部披著商業電影外套內核卻充滿文藝氣息的劇作盛宴,在帶給我們奇幻繽紛的3D視聽體驗之外,更給予觀眾飽含哲理的啟迪。所以說《少年派》是一部優秀電影毫不為過,而上映之際狂攬N億的超高票房和IMDB、豆瓣後生難以匹敵的觀眾評分,也是大家對它的最好肯定。

綜上所述,一部成功的電影,應該能夠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啟發,震撼心靈的共鳴以及曼妙享受的體驗。或許這不是對於優秀電影定義的標準答案,但就像知名影評人艾小柯說的那樣:

如果你的回答不再是“好”和“壞”的兩分法,那麼恭喜你,你終於開始看電影了,而不僅僅是看故事。而只有真正開始看電影,什麼是“好電影”這個問題才能真正開始討論。


金ri逞


#說說看你認為什麼樣的電影是好電影#

如今電影已經成為娛樂行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成為了眾多電影愛好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究竟什麼樣的電影才稱的上是一部好電影呢?

有的人或許會說,票房高的就一定是好電影,這樣的判斷其實是很片面的,也是不公平的。如今商業電影在電影行業風頭無量,大家也喜歡拍商業電影,因為這樣的電影來錢快,而商業電影為了達到經濟利益和商業效果,通常都是鴻篇鉅製,藉助先進的科技,拍攝出各種震撼人心的大場面,以及狂拽炫酷吊炸天的無敵特效,給人的視覺震撼感比較強。同時這類電影上映前,各種包裝、營銷、策劃已經流量明星等工作一定會提前做好,還未上映,卻已擁有不少的潛在粉絲。並不是說商業電影全都不是好作品,而是說大部分這樣的電影,就像煙花一場,絢爛過後很快就沉寂下去,經不住時間的長久考驗。

一部優秀的電影應該具備以下幾個元素:

1、豐富的情感

一部好的電影應該具有豐富的情感,不單單之男女之情,同時也應包括友情、親情、民族情等。“情之溺人也甚於水”,創作者首先自己要陷入其中,觀眾才能同樣沉溺於情感之中。電影《城南舊事》中的宋媽,她對於僱主一家就飽含深刻的情感,不像一般的主僕關係,而更像朋友,親人。尤其是對僱主的孩子,更是展現了一個淳樸的農村婦女的母性光輝。

2、深刻的內容

電影其實就是一種表達內容,傳遞思想的一種藝術形式,好的電影思想內容時間跨度大,過去存在,現在存在,將來也存在。好的內容與思想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價值觀,所以他傳達給別的是一種我在看電影,但也是在讀你的深刻感覺,就如電影《雲水謠》,男主面對自己的追求,他是執著的,面對自己的愛人,他是執著的,面對自己信念他也是執著的,同時在這些執著之間他也是矛盾的。觀眾在這樣的故事中帶入感極強,是看電影,也是在感悟人生。

3、清晰縝密的邏輯

一個好的電影必需擁有清晰準確的邏輯,這樣故事才會具有合理性,觀眾不至於到處發現槽點,從而靜下心來好好的品味故事的內容。雖然說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發現邏輯的不合理之處,但並不代表沒有發現就是合理的,一部好的電影追求邏輯上的合理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4、具有創新精神

現在我們總會發現有很多抄襲或者翻拍的現象,觀眾對於這類作品往往都保持一個不喜的態度,而且往往抄襲和翻拍的作品難以比肩原創,因為人們只會記住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當然影視作品的創新,不單單指內容的創新,還包括拍攝技巧的創新,以及後期製作技術的創新。就如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故事》中120幀技術的使用將電影電影行業的發展空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以上就是一部好電影應該具有四大要素,歡迎大家前來評論。


小魚乾hy1


大家好,我是影視領域小編老五電影解說!

因為每個人思想觀點和境界不一樣,所以每個人觀看世界的角度也是不一樣的。哪怕是同一部電影,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小編還是認為好電影可以分為三大類。

1.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沉澱。

-《肖申克的救贖》,《千與千尋》,《記憶碎片》,《阿甘正傳》,《東方不敗》,《勇敢的心》,《辛德勒的名單》

這些都是可以影響人一生,甚至思想境界的好電影!

2.通過電影情節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電影才能算得上是好電影!

-《寄生蟲》:演繹了貧富差距的現實狀況的電影,群眾共鳴,分分感受生在其中!

-《勇敢的心》:演繹了一種生活下去的勇氣,任何人都用困境和順境,但是我們都需要一顆勇敢的心!

-《E.T.外星人》:演繹了質樸乾淨打動人心的情感,質樸純潔也是我們每個人嚮往做到的一種理想情感!

還有很多的電影,演繹了一種狀態,我們生活需要的或者真實發生的,讓我們引起共鳴!

3.另外演員是否能夠通過成功的演技,把真實的感情演繹表達出來。

斯皮爾伯格成功的掌控全局,事件的真實性和感人性最終拍出來《辛德勒的名單》這部經久耐看的好電影。

羅伯特·貝尼尼用細膩的感情演繹出父愛的偉大,最終拍出來經典的《美麗人生》

以上是小編對於好電影的個人定位,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或者看法,可以下方留言,我們共同探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