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中國傳統年俗年文化:每一個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意義,值得借鑑

又到一年新春佳節至,自小生活在南方的我,對老家關於年的記憶十分鮮明。

小的時候,巴不得每一天都是新年。因為新年到,可以穿新衣、點爆竹,跟歡蹦亂跳的小夥伴一起到處竄,父母親總是很忙碌,他們的身影朦朧又溫暖,可以把紅紅火火的新年變得更加香濃。

貼福字、寫對聯,領壓歲錢,是每一年都玩不膩的遊戲……

只是,年味漸淡,父母變老,風霜雪雨之中,傳說中遙遠的2020年已經來到眼前,再次想起童年關於年的記憶,那些熟悉的嘮叨聲,像門口貼的大大的福字,像街面掛著的紅紅的燈籠,總是能夠溫暖心田。

那些年,南方娃的年,總是難以忘記,總是會放在心底,也需要慢慢咀嚼。過一年,長一歲,因此,過年的許多風俗並不是憑空而設,它們存在著一定的教育理念,對現今的父母有一些啟示。

中國傳統年俗年文化:每一個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意義,值得借鑑

從過小年,請“灶神”中,學會了感恩。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也許南北稍有不同,在距離春節沒幾的時間,有些講究的人家,要做好吃的,打掃乾淨屋子,是要過小年的。

在老家,小年又稱“祭灶節”、“灶王節”等。小舅是一個很講究的人,成家以後,他總是要在小年的前一天“除舊”,即打掃衛生;然後用紙糊滿牆,說這是“迎新”。小年的這一天,要請“灶神”。因此,要過小年的小舅,每年過年都忙著。除了要敬“灶神”,還要熬糖稀、炸年貨。不過,每一家,也都是炊煙不斷,笑聲不斷,漸漸新年的氣息充滿了角角落落。

那時候,小舅見我好奇,眼睛裡寫滿了問題,就給我講了灶王的故事,他說自己在書上看到灶王是一個了不起的神仙,他能夠做到“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所以是一個還挺厲害的神仙。所以,他每年都要敬“灶神”。從小舅的話中,我聽出了兩層意思:➀書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➁人要學會感恩,灶王保佑了我們家一年,所以我們過年要感謝他。

啟示現今父母,如果想要孩子真正過一個有意義的年,就要多帶孩子去體驗真正的年味兒,讓孩子聽古老的故事,感知傳統文化。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己體悟出閱讀的好,從內心學會感恩。

中國傳統年俗年文化:每一個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意義,值得借鑑


在“新年到,穿新衣”,感受到了家的溫暖,父母的關愛。

由家人親手縫製的新衣,實在、厚實、暖和、嶄新。

新年一到,起床就可以穿上新衣,意為新年新衣新期盼。而且在過年這一天,父母往往都變得特別寬容和溫柔,我如果說錯了話,他們會說“童言無忌”;我如果打碎了碗,他們會說“碎碎平安”……父母這麼說,並沒有寵壞我,只會讓我感覺到溫暖,下次更加小心一些,儘量不說錯話,也不打碎東西。我也因此常常認為:穿上新衣,就是新的起點,也是新的期盼。

以至於長大以後,我常常也有這種感覺,每個新年,我都會放下從前,輕裝上陣,而且只要想到自己在新的一年,有可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就無比興奮和快樂!我從此一生都相信:每一年,我都有重新出發的力量,然後成為新的人,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在這個風俗中,給父母的啟示是:如果想要孩子以後成為更好的自己,就要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家的溫暖和愛的撫慰。

中國傳統年俗年文化:每一個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意義,值得借鑑


從“吃年飯,慶團圓”中,學會基本的餐桌禮儀。

一般到吃年飯的這天,外出打工的家人也回到時了老家,大家歡聚一堂,桌上擺滿了可口的飯菜,熱氣騰騰,香味誘人。小孩子再饞嘴,也要等到長輩入座,動了筷子以後,自己才吃,更不可在飯桌上把愛吃的菜放自己面前,也不可到處跑,吃完以後要說:“我吃飽了,你們慢慢吃”。然後再離開飯桌等等,這是家中大人早日教好的禮數。

說起禮數,老家的禮數也真不少。比如座次都有講究,要長輩座上席,晚輩分別次序坐左右兩邊,團圓飯要有12道菜,而魚是不能動的,要留下,到隔天才吃,意為“年年有魚”。

這個習俗,啟示父母:中國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度,素來是“禮儀之邦”的稱呼。想要讓孩子以後待人接物有禮有節,成長為一個有氣質、有修養的人,就要讓孩子接觸中國年的“團圓飯”,學會中國人在餐桌上的禮儀。

中國傳統年俗年文化:每一個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意義,值得借鑑


從“守年夜,也守歲”中,體驗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智慧。

“勸君今夕不須眠,大家沉醉對芒筵。”小時不懂為什麼要守年夜那麼辛苦,一定要燈火通明,困到眼睛眯成一條縫也不去睡,現在想來,這其實是守歲,是一種長大,類似“吃一塹,長一智”,守一年夜,長一歲啊!

後來看書,發現古人更會玩,他們會在四更天,即今天的凌晨1-3點,看飄飛的雪,寫出桃符,這,也是一種守歲。

因此,守年夜,守歲是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燈火通宵,最好一家人熬夜迎春。這個習俗,最早記載在西晉的《風土記》一書中。

我國宋代著名詩人曾經寫過一首詩:“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寫的就是這一傳統習俗。在守歲的這個風俗中,啟示父母:一年中,起碼要讓孩子體驗一次“吃苦”教育,讓孩子悟出成長的不易,以後遇見挫折和困難,才不至於退縮。

中國傳統年俗年文化:每一個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意義,值得借鑑


從“送祝福,收紅包”,訓練出落落大方的態度。

守歲過後,零點到,可以去向長輩送祝福,祝福他們長命百歲,身體健康,恭喜發財。說這些的時候越響亮,長輩就笑得越開懷,為了紅包,我們都會立正、抱拳,用自己最大的聲音說這些吉祥話。

長輩們一般還躺在被窩裡,但早早就準備好了紅包,當我們前去,他們不會樂呵呵地從枕頭底下摸出紅包或者是“毛爺爺”,一邊說:“娃好乖,明天考100分啊。”一邊把壓歲錢能我們。我們可以笑得很開心,但要說謝謝,放進口袋,不當面打開或數數,然後才跑開。

周圍的左鄰右舍也要跑個遍,不管有沒有零食獎勵,一定要把嘴皮子練利索了,要表示得落落大方,要把好聽的話講了又講,回家再安心看電視、吃飯,這個年才過得圓滿了。

在“送祝福,收紅包”的這個風俗中,啟示父母:除了要讓孩子尊嚴別人,懂一些禮儀,還要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

中國傳統年俗年文化:每一個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意義,值得借鑑

結語:

傳統的年俗,綿延千年,是有一定道理的,每一個都有不同的育兒啟示。鼠年想和娃度過一個充滿年味的春節,同時還要讓新年更有意義,有條件的可以帶娃去體驗,現在非常時期,不妨把這些傳統的年俗講給孩子聽,或者通過看電視、繪本的方式,讓娃充分感受過年的意義,感知中國的傳統文化。





今日話題:各位老師,您所在的地方都有些什麼風俗習慣?

今日一語: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我是 ,育兒問題達人,健康領域創作者,多平臺育兒領域原創作者,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圖片來自網絡,侵則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