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現在農村為何種植甘蔗越來越少?

張同天


甘蔗分為果蔗和糖蔗。顧名思義,果蔗是食用的,糖蔗是用來製糖的。就題名而言,題主想問的是糖蔗為什麼越來越少人種。

糖蔗種植的最大基地在廣西,廣西蔗糖約佔全國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作為一個廣西人,我對題主的提問深有體會。曾經的廣西,在政策的支持和糖廠的補貼下,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種植糖蔗,是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而近年來農民散戶的種植卻是越來越少。究其原因,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勞動力缺失。甘蔗種植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種植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中青年勞動力。尤其在收蔗的時候,砍蔗和上車都是重度勞作。而現時農村中青年大都選擇外出務工,不僅收入高而且輕鬆。一些優質的水田都大量荒廢,更不要說勞動強度更大的種蔗。

二、機械化難以推廣。廣西屬於丘陵地帶


,難以有成片廣闊的平原種植區。農民種蔗都是在丘陵坡地上種,開荒開成類似梯田的形式。一些大型機械,如中拖,收蔗機等,很難有操作的空間。加之廣西雨水豐富,如在收蔗季節遇雨,這些機械因自重大,很容易陷進地裡面,根本就派不上用場。而且昂貴的機械即使有政府補貼,一般人也是用不起的。更別說後期的維修。

三、利潤低。糖蔗畝產在四到六噸之間。按照去年糖廠的收購價在每噸480元到540元之間。取最高產量和收購價,每畝產值3240元加上糖廠補80元一畝就是3320。除去蔗種,人工,農藥化肥等成本,約2500元。每畝淨賺820元,十畝才8200。相當於外出務工三個月的工資,還吃力。

由以上幾個原因,我認為散戶種植一定會逐漸消亡。以後的甘蔗種植只能由專業種植大戶來生產。


柱子126


甘蔗吃起來很甜蜜,但是在農村種植甘蔗可絕不是件甜蜜的事。相反,還能數出一堆種植甘蔗的苦來!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有兩三年村裡人開始在水田和地裡大面積種植甘蔗。收穫的季節,甘蔗像小山一樣堆在馬路邊,那時的收購價大約是280-300元一噸。村裡沒種甘蔗的人都覺得種甘蔗的人是發大財了。

然而,兩三年之後,村裡大面積的甘蔗忽然像一陣風過,消失得無影無蹤,再也沒見誰家種甘蔗了。

後來,聽大人們說,種甘蔗不划算,還特別辛苦。買甘蔗種要掏錢、農藥化肥要掏錢,還要除草、根據甘蔗生長情況時不時地剝葉,這都是成本和人工。

在甘蔗種植中,最辛苦最耗費人工的,就數給甘蔗剝葉了。夏秋季節高溫,甘蔗林密集不通風,蔗葉鋒利有毛,人工剝葉不僅要忍受高溫,還時常被劃傷皮膚,幹過的人都知道其中有多辛苦。

甘蔗剝葉只能靠人工,如果不進行剝葉,甘蔗長出來的品質很差,價錢很低,甚至難以賣得出去。

甘蔗長成後,連收穫都還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人工收穫甘蔗是件重體力活,需要剝葉去根去尾、捆紮,收割一天甘蔗下來,往往精疲力盡。很多情況下,收割完之後,還要人扛馬馱搬運。如果甘蔗種植面積大的話,就要請人工收割,這又是一筆成本。

收割下來的甘蔗,還不一定能找到人收購,一些甘蔗老闆收購完甘蔗以後,還會延遲支付甘蔗款,辛苦了一年,還要去跟老闆討要賣甘蔗的錢,箇中辛酸,實在不要太苦!

還有,甘蔗的價格,九幾年的價格是280-300元每噸的,直至現在20年過去了,甘蔗的地頭收購價依然在300元左右每噸徘徊。當前的農藥化肥價格和以前相比,都增長了多少了,可是甘蔗的價格卻沒有跟隨上漲。

因此,農村種植甘蔗,耗費人工量大、辛苦,刨去成本,往往掙不了多少錢。就像農村蔗農說的,種幾年甘蔗還不如去外面打一年工。所以,農村種植甘蔗越來越少就不難理解了。


田園漫記


農村的甘蔗,在我們廣西大多說的是糖料蔗,就是砍收後運到糖廠榨糖用的原料蔗。這幾年,由於市場價格的波動等原因,廣西作為最大的糖料蔗生產基地,糖料蔗種植面積確實是越來越少了,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為什麼呢?

第一,種蔗的成本越來越高。糖料蔗的種植成本,主要體現在土地租金,化肥農藥、蔗種以及人工成本。

其中土地租金對於農村人來說可以省去,用自己的地來種。化肥農藥及蔗種的成本也在慢慢上漲中,但用量不大也不太明顯。成本最大的在於人工,特別是砍收甘蔗的人工。

由於廣西的地塊不平,面積小,無法大面積推廣機械化收蔗,大部分都只能用人工砍蔗。每畝糖料蔗大概6噸左右,砍收人工費至少要1噸蔗的錢。

第二,從種到砍收的環節太多。這裡說的意思是複雜。之前我在今日頭條上有寫過幾篇甘蔗產業的文章,大家反映都很熱烈,就是廣西農村人種甘蔗的平時管理倒比較粗放簡單,但到了砍收甘蔗環節太多。

首先要申請砍蔗票,沒有票不許砍,砍也也沒有人來收。其次要申請將砍下的蔗運走,運氣好的可以砍完就拉走,運氣不好的要等上幾天甚至十幾天,蔗都被曬乾了也不見有車來拉走。

再次是甘蔗進廠後要等付蔗款,政府明文規定進廠後一個月內要付清蔗款,可事實上有多少家糖廠能做得到?

而且據網上朋友反映,有個別企業還“搭車”付款,要你到指定地方買化肥農藥或是貸款,才能將蔗款付給你。因此,有些農民不喜歡再種甘蔗是有原因的。

第三,種蔗的收益確實不好。根據以上兩點,如果成本太高,如果蔗款被東扣西扣,砍運被東攔西阻,如果種的面積不多(廣西這樣的地方也不可能種得太多,除非去承包別人的地),算來算去,蔗農一年到頭還真沒有剩下多少錢。

一畝地的甘蔗收入,還不如外出打工一個月的工資那麼多。這樣的作物,除非是沒有人力或是資本投放種別的,否則將會越來越少的人種蔗了。

第四,越來越多的作物替代。在農村,地就這麼多,甘蔗不賺錢自然會有其他的作物可以賺錢。比如種果,柑橘、火龍果、百香果、番石榴、香蕉等等,甚至有人圖省事種上速生桉。

農村人最會算帳,什麼來錢就種什麼,如果種蔗沒什麼錢,只能改種別的作物了。這也是市場經濟下的必須趨勢。

甘蔗產業從以前的“東蔗西移”到“東糖西移”,移到廣西后就再也移不動了,再移就只能移到越南去了。確實,越南那邊已經有不少地方種植糖料蔗,這個產業今後如何發展還真的難說。


桂農通


說起甘蔗種植業在農村的退化,花腰妹最有發言權,因為我們當地曾經以甘蔗為主業,如今幾乎很少種植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是種植甘蔗利潤相對較低。十幾年前,在我們當地農村,幾乎家家戶戶種植甘蔗,除了少部分水果甘蔗外,其餘的都是種植榨糖的甘蔗品種,稻穀是我們的主要的糧食作物,而甘蔗則成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但是,種植甘蔗費工、費時、費力,如果一家人種植幾十畝的話,無論是栽種、砍削、拉運等環節都要請工。再加上種植甘蔗勞動強度非常大,需要一定的勞力和體力,最主要的是種植出來的甘蔗都是交售給榨糖廠,價格低,利潤少,一年辛苦下來,扣除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外,所剩無幾,所以好多農村人放棄甘蔗種植而改種其他作物。


二是農村好多榨糖廠倒閉。以前,我們本地的甘蔗種植面積多,榨糖廠也有好幾個,為了圖省事和方便,農村人大多是選擇就近就地的原則,把自家的甘蔗賣到離家最近的榨糖廠,既省工又省錢。


可是慢慢的好多榨糖廠因甘蔗原料不足、糖業市場疲軟等原因相繼倒閉,於是農民辛苦種出來的甘蔗沒有人收購,即便有價格上不去,還要拉運到很遠的地方交售。雖然當地有幾家紅糖製作小作坊,甘蔗用量也是極少。


三是土地利用率低下。隨著農村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越來越多的農村人思想觀念開始轉變,從以前單一的農業種植模式轉為多樣化種植,能更好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根據自家的條件種植蔬菜、花卉、中藥材、經濟果木林等,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村村寨寨紛紛效仿,使得農村甘蔗種植面積下滑。

如今,走進以前種植甘蔗的村寨,偶爾可以看到一小部分甘蔗田,裡面種植的不再是榨糖的甘蔗品種,而是水果甘蔗,種植面積也是很少了。


花腰妹


甘蔗分為兩種,一種是果蔗,可以拿來直接食用。另一種是榨糖用的,叫糖蔗。其中,種植面積最大的是糖蔗,而廣西是全國最大的糖蔗生產基地,超過了1100萬畝。然而,從總體上來說,糖蔗種植面積是下降的,比如在2017年的時候糖料蔗種植面積為1364.28萬畝,減少了18.09萬畝,同比下降1.3%。



以上是很大的數據,很多人感覺不出甘蔗種植面積的減少。那麼,我們可以從身邊的甘蔗種植情況來看,確實很多甘蔗地都改回來種植玉米、水稻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甘蔗種植面積的減少呢?

不賺錢是甘蔗種植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

在農村,如果有一個項目可以賺到錢,就會引來很多村民跟風進入。而甘蔗種植面積越來越少,說明甘蔗種植不賺錢了。實際上,甘蔗種植確實利潤很微薄。

一畝甘蔗產量在6噸左右,按照我老家近幾年來的價格,大概是500~520元/噸,畝產值可以達到3000~3120元。而一畝甘蔗種植成本隨著人力成本的增加而增加到2500元/畝。那麼,一畝甘蔗辛苦一年的利潤僅為500~612元。

這個利潤水平比種植水稻、玉米要高,但是種植10畝下來,一年的利潤也僅是5000~6120元,不如外出務工來得多。所以,村民更願意外出打工,而放棄甘蔗的栽種。



勞動力缺乏也是農村甘蔗種植越來越少的一個因素

甘蔗種植對於勞動力的要求很高,是一個勞動強度很大的體力活,蔗種的搬運,肥料的運輸以及甘蔗收割的時候,等等,都需要年輕的勞動力。然而,在上面我們也提及到了,甘蔗不賺錢,促使農村很多的年輕勞動力都選擇了外出務工,這樣留在農村的勞動力就很少,而且勞動能力不強,無法滿足甘蔗大規模種植產生的人力需求。這樣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甘蔗不賺錢,導致農村留不住勞動力,而勞動力不足,又反過來無法滿足甘蔗栽種所需要的勞動力,種植的面積就很少了。所以,甘蔗種植的面積越來越少也就不奇怪了。



好了,以上關於農村甘蔗種植越來越少的問題,就分享到此,歡迎評論探討交流。


終歸農村


農民最關鍵看經濟效益,任何政策支持都是浮雲,種什麼收入高,農民就喜歡,目前好像只有廣西種植甘蔗比較多了,我們江西還是小時候家裡種過,砍甘蔗時還要請人,收入又低,慢慢就沒有了種了,最近幾十年都種贛南臍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