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孝庄真的嫁给多尔衮了吗?为什么多尔衮被称为“皇父”?

美丝丽人


皇父二字在中国古代是有着特殊含义的,通常情况下只有皇子才有资格称自己的皇帝父亲为皇父或父皇,别人如果使用便是“僭越”,轻则受到责罚、重则丢掉脑袋!或许很多人要说了,清朝皇子不是称皇帝为皇阿玛吗?怎么又冒出一个皇父?

关于皇阿玛的问题

现而今清宫戏几乎霸占了大半个荧幕,皇子、公主们一口一个皇阿玛,似乎皇阿玛就是清朝皇子对皇帝唯一的称呼一般!其实,清朝根本就没有皇阿玛这么一个称呼。据晚清摄政王载沣的后代们回忆,在醇王府里,摄政王子女都直接称他为阿玛,并没有什么“王阿玛”“父王”之类的说法!既然皇上他亲爹的其他子女称其为阿玛,难道皇帝的儿子就不能直接称皇帝为阿玛吗?当然能!换言之,皇子在私人场合是可以和普通旗人一样称皇帝父亲为阿玛的,并不是什么皇阿玛!

再就是皇阿玛这个称呼,清王朝源自女真,即便入关之后,宗室依然保留了具有女真特色的称呼,阿玛便是其中之一。说白了,阿玛是满语词汇,皇却是汉语词汇!满汉混搭,岂非不伦不类?清朝入关之后,虽然对外用皇帝的称呼,但满洲人内部依然是称罕(汗)的,皇子公主亦然!因此,皇子和公主们称呼皇帝父亲应该是满语“罕(汗)阿玛”而不是什么皇阿玛!这一点清宫档案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再强调一遍,清朝皇子称呼皇帝为“罕(汗)阿玛”,不是皇阿玛!

虽然清朝皇子、公主可以称呼皇帝父亲为阿玛或者罕(汗)阿玛,但这仅限于口头语或者较为私人的场合。在正式行文和公开场合,通常还是要用皇上、陛下之类的称呼。当然,称父皇之类也是可以的,要看具体场合而定。那么,除了“皇父摄政王”之外,皇父这一称呼在清朝真的存在吗?

废太子胤礽之子——理亲王弘晳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五十一年,清圣祖(康熙帝)两次废黜皇太子胤礽。之后,废太子胤礽被长期幽禁在咸安宫。康熙六十一年,清圣祖驾崩,皇四子胤禛即位,是为清世宗(雍正帝)。雍正二年腊月,废太子胤礽死于幽禁之所,后清世宗追封这位已故的废太子为理亲王、谥“密”并以亲王之礼下葬黄花山理密亲王园寝。胤礽去世之后,他的庶次子、事实庶长子弘晳依例承袭理郡王爵位,之后又被晋封为理亲王。为了彰显对废太子一门的“优待”,清世宗给了大侄子弘晳一项特殊待遇,在奏疏之中可以称自己为“皇父”!这是史籍和清宫档案中有明确记载的。“皇父”何意?皇帝父亲!换言之,这其实是清世宗给了弘晳“皇子”待遇,虽说只是名义上的,但“皇父”二字代表皇帝父亲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清世宗距离摄政王多尔衮并不十分遥远,前后也就七十年上下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还不足以使人与人之间的称谓发生质的改变。换言之,“皇父摄政王”中的“皇父”二字要么是皇帝父亲之意,要么是皇帝的父亲之意,不是吗?这个“父”是由“皇叔父摄政王”的“叔父”改称而来,很显然它不代表叔父之意,那就只能是父亲之意了!

为何清世祖(顺治帝)要称多尔衮为父

众所周知,清世宗的父亲是清太宗皇太极!中国人是极其重视家族传承的,父亲可不是随便乱认的。有个词叫“认贼作父”,是什么意思想必不用本人多说,这可不是什么褒义词。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父亲都是不能随便乱认的!除了亲生父亲,能够被称为父亲的只有嗣父、养父、继父和义父!其实,义父都不能算,因为他前面多了一个义字!义者何意?假的!如义肢……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就连伯父、叔父也不能成为父亲!很显然,嗣父、养父、义父多尔衮都沾不上边!能够沾上边的恐怕就只有“继父”了……

有人说清世祖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是一种“抬举”,或者叫巴结也可以。可巴结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什么非要选择将“叔父”变成“父”?将叔叔叫做爹就是巴结了?这显然是说不通的。更何况,彼时的多尔衮虽然权倾天下,但宗室王公的势力还是事实存在的。对这些人,多尔衮多少是要给出一个交代的,清世祖已经有清太宗一个爹了,平白无故又冒出一个爹来,这算哪门子事儿?

孝庄文皇后和多尔衮到底有没有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清世祖实录》《清史稿》和清宫旧档几乎都保持了一致的缄默。但是,有一点记载非常可疑,那就是清算多尔衮时清世祖给他议出的一项罪名——亲到皇宫内院!众所周知,在后宫之中,皇帝是唯一的男人,即便值班太医、侍卫,也只能一个萝卜一个坑,待在固定区域、不得随意走动!多尔衮去后宫干什么?彼时的清世祖还年幼,并没有太多妃嫔(顺治八年,多尔衮去世后清世祖才正式立后),多尔衮和清世祖的妃嫔通奸可能性显然不大、几乎为零。如果多尔衮只是看中了哪位宫女,以彼时他的权势,正大光明弄回家做小妾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又为何要亲到皇宫内院?除非多尔衮有特殊癖好,否则只能有一种解释,他和孝庄文皇后有一腿!

再就是,多尔衮已经权倾天下了,几乎架空了清世祖。为何他不直接篡位?最大的原因莫过于他没有儿子。如果篡位,皇位只能传给过继嗣子多尔博。多尔博和清世祖都是侄子不假,可多尔博的亲生父亲多铎与多尔衮可是一母同胞!多尔衮为何没有篡位?很显然,清世祖不仅是侄子,而且自己还是这个侄子的继父!在亲生儿子没有到来之前,保持原状最为有利。因此,个人认为,孝庄文皇后与多尔衮之间很可能还是存在一些暧昧关系的!

有无太后下嫁之事

前面说到了,孝庄文皇后很可能与多尔衮存在暧昧关系。那么,她下嫁多尔衮了吗?换言之,他们办仪式了吗?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如果公开举行仪式,等于是公诸与众,档案之中不太可能没有任何记载。因为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完全没有必要掩饰。

再就是时势,彼时清王朝已经入关,作为统治庞大汉民族的统治阶层,满洲人不得不考虑汉族官僚、士子、百姓的感受。皇太后改嫁,这在汉民族的传统意识里是大逆不道”!小叔子娶寡嫂,虽然汉民族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多为他人所不齿。所以,为了用汉民族传统道德框架约束汉族官僚、士子、百姓,满洲统治阶层不太可能公开搞出太后下嫁这样的事情来,史籍、档案都保持了缄默也就可以说得通了。

但是,对于入关之初的满洲贵族而言,收继婚制的习俗事实存在。多尔衮、阿济格和济尔哈朗就曾经收编了豪格的三房小妾!换言之,多尔衮和孝庄文皇后发生点什么,对于宗室王公、满洲贵族而言,算不得是什么逆天的事情!大家都能接受,甚至包括清世祖本人,也同样可以接受。所以,个人认为,很可能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只是“事实婚姻”,并没有举行公开的仪式之类,自然也就没有“太后下嫁”之事。

综上所述,孝庄文皇后虽然没有公开下嫁多尔衮,但与多尔衮保持事情上的男女关系应该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的。换言之,多尔衮是清世祖事实上的继父,这一点不仅清世祖清楚,在宗室王公、满洲贵族圈子里也不是什么秘密。既然是继父,清世祖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这也正好应证了宗室王公、满洲贵族一致沉默、无人反对的原因。因为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有“事实婚姻”,他们还能说什么?既不违法、也不违背满洲传统习俗!唯一需要的只是一个搪塞汉族官僚、士子、百姓的理由而已……


农民工歪说历史


孝庄下嫁之谜:孝庄真的嫁给多尔衮了吗?说起孝庄,我们都知道她是一位有名的贤后,但是关于孝庄下嫁一说,却是各种说法都有有的人支持她确实下嫁的观点,有的人则支持她没有下嫁的观点。那么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历史上的孝庄是什么样的的吧。

孝庄本名为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顺治帝福临之母,康熙帝玄烨之祖母。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孝庄文皇后。

在民间以及各种小说和影视剧中都将孝庄称作大玉儿,但是这是不合理的。大玉儿这个名字一听就是个汉名,而满族人和蒙古人也确实有取汉名的习惯,但那是在清军入关之后的顺治朝和康熙朝才开始流行的,所以孝庄作为一个蒙古人,在大清未入关前对汉语又是不太精通的,有大玉儿这个汉名的可能性不大。

而影视剧《孝庄秘史》中又说孝庄与多尔衮是青梅竹马,两情相悦,而皇太极则是因为有一个喇嘛说孝庄未来会母仪天下就横刀夺爱,娶了大玉儿。其实这种说法挺扯的。据记载,孝庄和多尔衮在孝庄嫁给皇太极之前只见过三面。第一面是孝庄的姑姑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当时他们一个两岁,一个三岁,从年龄上说,是不存在一见钟情的。而第二面则是多尔衮娶亲的时候,当时他们一个十岁,一个十一岁,而且大婚步骤繁杂冗长,年仅十一岁多尔衮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看别人。第三面是孝庄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当时他们一个十二岁,一个十三岁,总不能在兄长的婚礼上对嫂子或者小叔子一见钟情吧。所以说青梅竹马,两情相悦的说法是不对的。

至于下嫁一说,主要依据是张煌言的一首诗中提到“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的说法,但是因为张煌言明朝旧臣,对清王朝怀有敌意,所作之诗难免有不实之处;至于关于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一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毕竟周武王就称姜子牙为尚父,所以也不能说名什么;至于孝庄临死之前特意嘱咐康熙不要将自己与皇太极合葬一事,并不一定就代表了孝庄做了对不起皇太极的事,毕竟昭陵中已有孝端皇后与皇太极合葬,何况皇后不与皇帝合葬也并非没有先例。所以从这些来看,孝庄是没有下嫁多尔衮的。

孝庄这一生历经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朝,先是辅佐幼子,后又扶持孙儿,平时生活更是朴素节俭,并经常将后宫省下来的银子抚恤士兵,填补国库,并在除鳌拜,平三藩等重要的事情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当然,康熙也十分孝顺孝庄,在他出巡盛京时,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在孝庄病危时,康熙更是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且康熙曾评价孝庄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

这一代贤后,明明有能力垂帘听政,但是她却选择了在幕后默默支持着儿子和孙儿,一心为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在是值得敬佩。你们怎么看待孝庄呢?



勇哥哥品影视剧


要说大清的顺治皇帝能成功即位,真要好好感谢一下多尔衮,如果不是多尔衮与豪格相互之间争夺皇,从而弄了个两败俱伤,也不会便宜了顺治这个软弱到极点的皇子头上。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可以顺利的保住皇位,历史上很多人表示当时的孝庄直接把自己嫁给了多尔衮,不然的话如何会出现“皇父”这样的字眼呢?

其实这件事存在于两种说法,也许在多尔衮大权在握的时候,孝庄皇后死皮赖脸的想要嫁给多尔衮,而多尔衮可能过不去这个所谓的美人观,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此事。

听起来好像很诡异,并且孝庄皇后的身份怎么介绍呢?

不过这一切在当时都不是问题,孝庄母子捡了个大便宜的同时,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就好像一个三岁的孩子拿着巨额资产一样,很容易被人给惦记上。

而多尔衮就是第一野心最大的哪个,如果不是豪格跟自己争的太狠,也许大清的皇位根本就落不到顺治头上。

就算此时顺治成为了大清的天子,可是整个天下的大权依然还在多尔衮与豪格的手上,所以孝庄就一定要给其中一个进行妥协。

很明显多尔衮看中了孝庄的美貌,也就是说此时的孝庄能够吸引的人只有多尔衮,所以才会传出孝庄要嫁给多尔衮的事件。

说白了这件事孝庄是相当的乐意,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可能在这次的事件当中活到最后,如果没有靠山的话,或许孝庄母子两个早就被朝中的一群狼给吃干抹净了。

于是多尔衮的称号当中就有了“皇父”,但是所有的事情不可能是一层不变的,也许前期的孝庄真心弱不禁风。

就好像零级的ADC一样,没装备没等级,如果没有一个好辅助的话,也许早就被打成狗了,可是等ADC发展起来后,瞬间战斗力超神了,不要说一个辅助了,前方站着五个辅助,自己也能打爆。

也就说孝庄到了后期,有了自己的势力,不在需要多尔衮来帮自己了,这个时候所谓的“皇父”,就成了一种耻辱。

就好像说顺治现在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老妈孝庄拿身体换来的,当年孝庄还下嫁过多尔衮。

这就让人相当的尴尬了,当年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是天,你就是地,你就是顺治的再生阿玛,不要说让孝庄下嫁了,就算给多尔衮当妾又如何,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可是现在自己的公司发展起来了,多尔衮已经不重要了,并且现在为了公司的形象,多尔衮的存在,反而成为了孝庄的痛脚。

于是孝庄就开始各种洗白自己,尤其是在多尔衮已经挂掉之后,更是拼命的跟多尔衮保持距离,以前是为了生存,而现在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就好比现代的某些大学生一样,在自己一贫如洗的时候,没钱上大学,所以需要村里备胎供自己上大学,等自己学业有成的时候。

村里的备胎就成了自己人生当中的污点,这个时候就到了极力撇清的时候,什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之类的话就全部出现了,表示还义正言辞的表示,你自己不努力,就不要阻碍别人努力上进了。

可是他们却没有想过,如果当初没有村里的备胎,你们有今天的成就吗?

而孝庄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多尔衮当初的庇护,孝庄与顺治能安全的达到今天的地位吗?

什么叫过河拆桥,这就是。也许当初的多尔衮有着别的想法,但是当初表示要下嫁的人是孝庄,如今自己有能力了,就开始嫌弃对方。

如果早知道有现在的结果,多尔衮还会拼尽全力的帮助孝庄母子吗?以当时多尔衮的实力再重新扶持一个新的势力,并非难事吧,只能说孝庄困难的时候,多尔衮就是顺治的“皇父”,等多尔衮没用的时候,他就是一个路人。


虎头山小妖


当然不会。

虽然满清有这个习俗,但皇太极建政之后已经不大可能在太后头上出这事。

毕竟,孝庄布木布泰是皇太后,多尔衮到死还是个摄政王,嫡妻就只能是福晋。这孝庄下嫁,是皇太后兼任福晋,还是不要皇太后专任福晋,或者福晋兼任皇太后?

都说不通嘛。

所以,孝庄可以与多尔衮有点什么,但不可能正式嫁人。

其次,这个时期,虽然多尔衮拥有实际上的皇帝权力,但依旧只掌握正蓝两白三旗,其他五旗还是坚定支持孝庄与福临,所以也不存在孝庄下嫁保儿子皇位的事。

此外,多尔衮拥有权力,是因为个人能力与带领满清入关的功劳,八旗听命是因为他是公议的辅政王。如果多尔衮夺位,则自然成为叛逆,其余五旗特别是守备京畿防御皇宫的两黄旗则必定平叛。

最后,关于太后下嫁,只张煌言诗词这一个证据,而张煌言是南明人,与满清是敌国关系,用诗词攻击满清乱伦并非不可能。

同时,满清可以篡改档案,但当时众多私人笔记及朝鲜、蒙古、越南等国都没有孝庄下嫁的记录则可做旁证。

至于为何多尔衮要自称皇父?

辅政王、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这是一脉相承,是多尔衮逐步突出自己地位,控制权力的原因。


四川達州


这件事之所以到今天让我们去探究,归根结底是我们今天的人还是没有全面的证据去判断这个事情是否真实发生过:

时光转到明末清初,因为皇太极的猝死,导致了满蒙领导集团权利阶层发生了调整,之所以冲龄之年继承大统是福临。这是经过了权利阶层各派势力之间协调的结果。但是掌管人事权利、军事权利的是青壮年多尔衮。此时他的个人声望影响在满蒙系统内部、同明朝这边都即将要达到顶峰!所以福临若想坐稳皇位,是必要同多尔衮结成同盟关系才可以争取更高的全面掌控权!

因此,孝庄同多尔衮接近从剖析事情本质上说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但是到底有没有下嫁?得从几个方面去分析:1这个时候是创业初期,满蒙核心都才接触汉文化时间不长,汉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四维八德都还不被核心阶层所深谙,君不见唐朝时:唐朝掌权者都有胡人血统,唐玄宗看上自己儿子寿王妃,想了个法子把美女弄到手,时世人也未见羞耻舆论[害羞],这边情况差不多,当时的满蒙舆论中也许根本就没有汉文化中的那些条条框框,哥哥死了,哥哥的孩子是幼主,嫂子为了眼前和以后嫁给目前掌握权利的小叔子这在当时的胡人看来可能就是司空见惯的。

只不过在这个满蒙集团里有投靠过来饱读诗书的汉人知识分子上班,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无法接受,但是又不敢明着反对,只能通过自己偷偷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2随着时间的延续,清朝的统治越来越稳,统治阶级的汉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他们自己都认为这个事在伦理道德方面接受不了,便依靠行政力量把官方记录、文档都予以销毁,但是民间的版本不会完全削掉,所以最终导致了我们今天的人去评判这个事存在了困难,无论在依着哪个方面去评判这个事都听着好像很合理。但这些都是高度猜想,真正的历史史实已经随着时间的车轮湮灭,除非有一天人类真的掌握控制时间的能力,到那时所有发生过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呲牙]。

以上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耶]


江东六郡


顺治五年十一月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的婚礼在太后居所慈宁宫举行,福临当时曾有恩诏颁布天下: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母后丧偶之故,不忍母后愁烦抑郁之中,皇父摄政王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行尊下嫁…………。多尔衮是个精明强干,文韬武略的全才,他从少年的时候起就随皇太极东征西讨,征察哈尔,朝鲜,攻明围锦州有攻。尤其是皇太极死后,他率清军,大举入关,不失时机地击败李自成,占领了明都燕京,打击南明各政权,又力主迁都,为大清朝打下了半壁江山,可谓功勋卓著。只是他居功自傲,威福自专,表面对福临毕恭毕敬,持权窥位的气势却咄咄逼人。封弟弟多铎辅政王,罢免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王之位。对政敌豪格一直怀恨在心,只因当初争夺皇位的缘故,尽管豪格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多尔衮还是不放过豪格。用了不明不明白的罪名加在豪格头上,将豪格投之于狱,豪格随即不明不白而死!!这是孝庄亲眼所见的,孝庄眼见多尔衮对异己势力亳不留地陷害除掉,想到渐渐长大的儿子福临可能会成为多尔衮下一个打击目标,孝庄太后怎能不胆战心惊!为了太宗的基业,为了亲子福临的皇位和生命,她决定委身事贼,下嫁多尔衮!!多尔衮本来就是一个好色之徒,对与自己年岁相仿的漂亮皇嫂(孝庄小多尔衮一岁)早就垂涎三尺。平时他借请示政务经常出入皇宫内院(顺治清算多尔衮时有这一条罪状:出入皇宫内院),对孝庄不无眉目传情,今得孝庄首肯,自是喜不自胜。关于太后下嫁一说,有嫁了派,也有没嫁派,各有争议不一。历来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即多尔衮的名分是一天天提高了。入关之初,他以定鼎之功,借福临的名义封自己为《叔父摄政王》,比原与自己同级的辅政叔王济尔哈朗高了一级。顺治二年,有个拍马屁的御史赵开心给多尔衮上了一本奏疏,说是《称号必须正名》应该在《叔父》的前面加上一个:皇:字。这样就上下分明,尊卑有别了。多尔衮万分高兴采纳这个建议,不出十天,就让礼部重订了与《皇叔父摄政王》相称的各种礼规和仪注,凡奏章皆称《皇叔父摄政王》了。那么,皇父摄政王有如何产生的呢?叔字减去就成为福临的皇父了。由于太后下嫁的缘故,多尔衮称呼《皇叔父摄政王》的称号更进了一步的升级。在顺治五年十一月初八日,清廷为奉太祖配天,祭告天地并追尊四祖考妣帝后尊号大赦天下,让部院大臣们集议俱奏。结果就是:皇叔父摄政王改为:皇父摄政王,凡进呈本章旨意,俱书: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今后之地位和权势更非昔日可比,不仅仅是:与皇帝一体:,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太上皇》了。


茹叔敬


个人觉得这个虽然记载在野史里面,但是是真实发生的。

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一种习俗: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庶母;兄长死了,弟弟可以娶其嫂子。所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多尔衮是有可能和孝庄结婚的。

还有个重要的因素,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她才32岁,6岁的福临继承了皇位。但是,多尔衮手握重兵,是朝中最有权势的人,甚至连当时的玉玺也是掌握在他手中。对这种环境下,他们娘俩随时都会被多尔衮下狱甚至杀掉。都知道孝庄皇太后是个‘政治家’,而且是个智者。

从侧面看,按照清朝早期的丧葬制度,皇后是需要和皇帝合葬的。清太宗皇太极是葬在沈阳的昭陵,而孝庄皇后却是在东陵。也有人推测,这是因为孝庄因为改嫁而无颜面去见皇太极。

至于多尔衮的‘皇父摄政王’也是这些历史的作证,多尔衮才有护子情深地去守护福临的江山,才有后面顺治帝的过渡政治,更才有康熙乾隆的盛世。





打了八年铁抡不起小锤


大概历史书看的少。

其实皇父之类的称呼不是好称呼。

因为,这到底是比皇帝大还是比皇帝小?这是个问题。

比如,亚父范增,最后很惨结局。

再比如唐玄宗乾隆当了太上皇,也不高过。

因为他到底是比皇帝大还是比皇帝小,这是个问题。

所以看史书看到多尔衮做了皇父,就知道他命不久矣。


梦香寒冰


嫁了,古代以前有转房和收继婚,娶嫂子甚至娶后娘在周礼都是合理的,宋朝才开始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女子守贞。但边关少数民族影响不到。所以唐朝鼓励寡妇再嫁,李治娶父亲女人其实没现在这么惊世骇俗,孝庄嫁多尔衮按风俗叫声皇父,合理


品阅123


孝庄与多尔衮是两小无猜时的玩伴,情窦初开时的情人,被他哥哥皇太极抢先下手多爱,造成一对有情人终身未成眷属,一生暗恋。皇太极死后,孝庄儿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顺治帝),竭力反对孝庄下嫁多尔衮,因此两位有情人只能做“地下夫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