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重新定義公司估值:技術產業的中國機會

重新定義公司估值:技術產業的中國機會

陳洪武/文從產業發展來說,過去很多年我們都在強調要主導、要把控自己的命運。但事實上,相比自己辛苦開發,從市場上直接購買的成本更低。原來看過一些企業,一般會買一個國產產品放著,相關部門過來考察時把國產產品擺出來,實際使用的都是國外產品。雖然政府一直在強調自主可控,但實際執行上打了折扣,這種情況下,會失去更新迭代的機會,差距被拉開。

中國以前用市場換技術,通過開放培養了大量的精英人才,使中國迎來巨大發展,但還是有很多問題。這兩年的貿易摩擦,讓我們需要思考到底我們的能力在哪,能力的邊界在哪。

投資人要真正懂行

我們作為從業者,渴望的就是科創板這樣的資本市場,為創新體制改革提供創新供給。過去中國的資本市場,對科創類的企業其實不友好,原因是以前的主板市場都要求盈利,甚至於要求這個企業要彌補歷史虧損,這種要求對於前期需要大量投資、進行技術開發積累的企業。即使盈利,要把歷史的虧損彌補回來,可能又要花掉若干年,這種情況等到彌補歷史虧損以後再上市,可能技術保險期已經過了,很容易失去機會。

一個有很好發展機會的企業,由於資本市場對它不友好,錯過發展機會是非常可惜的。大量的科技類企業,在過去只能都跑到美國上市,原因是美國的資本制度設計上就對科技類企業是歡迎的。

現在科創板對於企業的科技和研發等方面有明顯的導向性。如果科創板能夠貫徹制度,於能夠縮短科技企業從成立到IPO的時間,至少可以縮短三年以上。也就是說更多的企業在發展態勢上升的情況與資本市場結合,更好地用社會資本壯大企業。

我們專注做科技企業的投資。科技企業能夠成功需要解決不同階段的問題。科技企業從初創時期的技術創造和創新,再到中試階段的工程化和產品化、團隊成員的擴充和多元化,再到最後走向市場,進行運營、整合資源,要經歷很多的門檻,這些問題哪一個沒解決好都會造成企業的失敗。

客觀來說,我們也應該看到大量不盈利的科創企業,成功率不高。即使能夠上科創板還是魚龍混雜,這對二級市場的投資人就有很高要求。

以前A股市場是風險前置,上市之前有審核,上市之後走向另一個極端,投機性炒作。現在科創板實行註冊制,風險後置,對於投資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需要監管層或是真正的市場參與者有風險意識。

科創板要求更加符合實際運作的合理估值,能有一個更遠的眼光、長線的投資思維,而不是說期盼一夜暴富的投機。對於投資機構來說,中國很多行業還沒有定型,行業從業者經驗不足,造成大量泡沫。

科技企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這意味著它們僅僅在某一方面突出,或者是某兩三方面突出,不可能是企業經營管理當中方方面面都突出。這樣的情況需要藉助外力支持幫忙,讓它們發展得更好。但很多投資機構自身就很弱小,更沒有資源貢獻,這種情下對於這些投資機構所投資的企業,或者是對於企業增值方面就做得不夠。

我們去美國考察,那邊的投資機構不超過3000個,但中國的投資機構光註冊就超過了2萬多個。實際上,中國市場再怎麼大,不可能是十倍以上,泡沫化還是很嚴重的。很多機構並沒有太多增值管理的能力,這對於他們所投資的企業,某種意義上也是不負責任的。

科技產業的中國機會

科技產業領域裡,贏者通吃。規模與成本之間呈現明顯的負相關,規模越大成本越低,使用場景下打磨的機會越多,技術越完善,有非常明顯的馬太效應。中國的機會就在此。

中國與世界科技發達的國家在某些領域上劣勢明顯。當政府能夠在早期主導和扶持時,發展就會比較順,所以早期很重要。

改革開放40年給我們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和人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是聯合國產業分類的裡面唯一的擁有全產業的國家,但我們在很多方面還處在突破的邊緣。例如在戰略新興產業、高技術製造業、高技術服務業等方面,需要再上一層樓。科技戰略的主戰場將會在人工智能、智能製造、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醫療這些領域。

華為事件更進一步明確目前國家在工業2025需要解決不少問題。中國在這方面基本上沒有任何選擇,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踏踏實實的把自己做好,使中國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前幾年我到硅谷出差的時候看到很多中國投資機構,在硅谷看項目做投資。今年由於整體的環境不好,很多朋友從硅谷回來後說,基本都撤了。美中國之間人為的隔離牆會越修越高。我們怎麼突破美國的技術封鎖?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來解決這些問題。

(作者系國科嘉和基金執行合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