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朱元璋幼时为了汤和杀地主的牛,做皇帝后杀尽功臣也不杀他,汤和有何过人之处?

湘西木鱼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可以频繁的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种种卸磨杀驴的事情数不胜数。这种事情在历朝历代都在重复上演,不过,在明朝初年的洪武时期显得异常激烈。



大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当机立断,以“谋不轨”罪诛杀宰相胡惟庸九族。其后大肆株连蔓引,无数淮西勋贵遭到屠戮,三万颗人头瞬间落地,就连被朱元璋称赞超越萧何的开国功臣李善长,最终也没能幸免于难,一家七十余口全部被杀。

接下来是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礼部、刑部尚书,兵部、工部、户部侍郎,另外还有六部左右侍郎以下所有官员,尽皆处死,死者万余人。

最后,又到了蓝玉案。这个案件爆发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包括蓝玉在内的大量功臣宿将被杀,死者达到了一万五千余人。



看到这儿可以说,明朝初年的官场,朝廷大臣、功臣宿将被杀是常态,能够活下来,并且得到善终,反而成了一个少有的现象。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在大部分开国功臣被屠戮的时候,有一个人却顺利的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最终以七十岁高龄寿终正寝,这个人就是明初开国功臣汤和。

汤和之所以能够得到善终,实际上是因为汤和懂得历史的趋势,也懂得在朝廷斗争中该如何进退取舍。




首先颠覆一下大家的固有思想。在传统思维中,“狡兔死、走狗烹”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是不对的,但实际上,这种事情是历史的大趋势,既是完全正确,也是无可避免的,而且这种做法对朝廷政权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首先,狡兔已死,走狗已经不能产出任何价值,留着它只能徒增成本。其次,烹杀走狗可以获得狗肉,增加主人的收益。再者,狗也是有寿命的,也不可能无限的保持最好的状态,烹杀这一只狗,也可以给后来的狗多一些锻炼的机会,激励后来的狗努力拼搏。

如果把这一理论套用在古代朝廷,功臣宿将被免职,甚至被杀,就可以清楚的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第一、在战争年代,皇帝需要的确实是平天下的将军,但当天下平定后,皇帝需要的是治天下的文臣。而此时,由于将军的学识、能力以平天下为目的,治天下则相形见绌了。所以,在和平年代,将军被淘汰是必然结果。

第二、朝廷官职是有限的,一些开国功臣靠着资历,霸占着很多重要岗位,开始倚老卖老。这样一来,导致了朝廷无法培养后备力量,从长远角度考虑,很可能会导致朝廷人才断层。所以,开国老臣在发挥完光和热之后如果长期霸占职位,被皇帝清理也是必然的。

第三、一些开国功臣在朝廷任职时间过长之后,会形成自己的利益共同体,导致阶级固化,使得整个社会丧失良好的竞争机制。更严重的是,这些利益共同体内的人团结起来甚至可能会威胁皇权。所以,为了保证朝廷有活力,并且杜绝潜在威胁,开国功臣也不可能会在某一个关键岗位上长期任职,把握权力。

说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汤和为什么能笑到最后,成为明朝初年少有得到善终的开国功臣。



汤和与朱元璋是老乡,而且是住在一条街上的老乡。童年时,两个人可以说是光着屁股长大的玩伴,也因此,两个人的感情异常深厚。

当然,在卸磨杀驴的历史必然趋势下,光有感情显然是不够的,毕竟被杀的周德兴等人和朱元璋也是同乡好友。

汤和相比于朱元璋,加入起义队伍的时间较早,也因此,汤和都混到了千户了,朱元璋还在皇觉寺里敲钟,发愁下一顿饭的着落。

1352年,汤和给朱元璋写信,希望朱元璋可以放弃当和尚的生活,跟着自己参加起义。

起初,朱元璋收到信件后,觉得造反起义掉脑袋的事情,根本没打算去。不过,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有人举报了朱元璋要去投奔红巾军。就这样,朱元璋赶鸭子上架,稀里糊涂的加入了起义军。

是金子总会发光,到了起义的队伍里,朱元璋很快崭露头角,成为了镇抚,级别在汤和之上。



这时,朱元璋手下很多将领不满,原因就是朱元璋年龄小、资历浅,他们觉得朱元璋根本不配指挥他们。不过,这时的汤和却站出来力挺朱元璋,非常恭敬的接受朱元璋的指挥。

随后的岁月里,汤和认真的执行着朱元璋的每一道命令,可以说是唯朱元璋马首是瞻。也因此,后来汤和虽然有一些过错或者失误,朱元璋也选择了视而不见。

大明建立后,天下趋于稳定,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勋贵们也准备享受成果。但这些人准备享受的成果不是荣华富贵,而是权力!

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勋贵开始拉帮结派,和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系打的如火如荼。

此时,按说汤和是淮西勋贵,应该支持李善长和胡惟庸,但聪明的汤和并没有介入其中。因为他已经看淡了功名利禄,懂得放手。而且他也知道,在朱元璋眼里,这些长年把持重要岗位的人,迟早会被迫退休、下台。



果然,浙东派系失去刘伯温后,淮西勋贵开始拉帮结派,打压异己,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这种情况不仅威胁了皇帝的权威,更加让朝廷陷入阶层固化,新鲜的血液丧失了向上拼搏的动力。最终朱元璋下狠手,解决了淮西勋贵。而汤和因为没有参与其中,顺利躲过。

解决了大部分淮西勋贵后,朱元璋开始解除大将军们的兵权。

此时,朱元璋已经向群臣透露了意愿,只是没有采取公开的措施。而汤和看淡这种情况,立刻上表请辞,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虽然解除了汤和的兵权,但马上给他在凤阳修建了府邸。而那些不愿意辞职放权的人,在蓝玉案爆发后,都成为了刀下之鬼。

汤和回到老家后,深居简出,晚年含饴弄孙,闭门谢客,而且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孙和家仆遵纪守法,不可欺压百姓。朱元璋见到这种情况,也赏赐了他大量财物,让汤和的晚年过得非常舒心。




总结来说,汤和之所以能够善终,是懂得历史的大趋势,懂得如何进退取舍。如果不是这两点,即便他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没有任何作用。

最后多说一句话,很多人说刘邦和朱元璋不应该杀戮功臣,而应该仿效李世民、赵匡胤,让他们颐养天年。

说句实话,朱元璋其实也想。如果所有的功臣都像汤和一样,懂得进取舍退,而不是像胡惟庸一样拉帮结派,垄断官员晋升渠道,像李善长一样退而不休,安排亲信入朝为官,像蓝玉一样桀骜不驯,在军队中安插义子,或许朱元璋也不会将他们连根拔起。



究其根本原因,朱元璋也是无奈。毕竟阶级固化导致社会矛盾重重,最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洗牌,朱元璋都有可能被历史的洪流淹没。如果朱元璋念及感情,纵容了这些淮西勋贵,那将来导致流民遍地、起义四起的时候,那些攻入京城的起义军会不会念及感情,放过朱元璋呢?

所以,与其说是朱元璋屠戮了那些不肯放权的开国功臣,不如说他们是被滚滚的历史洪流所淹没了。


我是越关


汤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小,比他年长两岁,朱元璋17岁的时候,老家安徽凤阳闹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都死于瘟疫,那时候穷,至于穷到什么程度,老鼠去他家都能哭着走,是汤和大哥用一顶席子帮朱元璋将他的父母和大哥埋葬,我想这个恩情在朱元璋的心里恐怕能记一辈子。


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刘德家放牛,在他小的时候,就有领导才能,所以每天有一帮小伙伴跟着他,称呼他为大哥,看着伙伴们挨饿,朱元璋也受不了,于是乎,他偷偷的杀了地主刘德家的牛,这才让小伙伴们吃了一顿饱饭,这件事被刘德知道之后,朱元璋免不了遭受一顿毒打,但是他觉得,就能让伙伴们吃上饭自己遭受一顿打还是值得的,所以他并不感觉身上疼,反而觉得心里美滋滋的。

朱元璋父母和大哥去世以后,嫂子也带着小侄子回了娘家,家里实在是混不下去了,朱元璋听说,附近的皇觉寺正在招收小和尚,于是他便和二哥一起去了皇觉寺,但是那个时候,人们都食不果腹,所以寺庙的日子也不好过,没过多久,寺庙竟然揭不开锅了,老方丈把大家召集起来说:“我实在养不起你们了,大家去云游吧”说是云游,其实就是要饭,于是乎,朱元璋又踏上了要饭之路。



这一要饭便是三年,在要饭这条路上,朱元璋不但不觉得苦,反而学了不少东西,让他知道什么是苦难,什么是坚韧不拔,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经历,让朱元璋受益匪浅,正当他悠哉悠哉要饭的时候,有一天,他碰到了一个老乡,这个老乡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个人就是汤和,汤和告诉朱元璋,郭子兴那边儿正在招收兵丁,让朱元璋去投军,朱元璋先是犹豫,后来觉得他和大哥说的话确实有道理,于是他们就结伴而行去了郭子兴那里。



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这句话放在朱元璋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去了没多久,他就开始崭露头角,他骁勇善战,又颇有头脑,让郭子兴很是喜欢,不但封他为元帅,而且把自己的义女马秀英嫁给他,这对朱元璋来说,简直就是如虎添翼啊,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的队伍,他灭了陈友亮,灭了大元朝,于1368年,在奉天称帝(今江苏南京)。


总结:朱元璋的晚年大开杀戒,有三十个开国功臣的脑袋被朱元璋搬了家,但是汤和,却得到了善终,我想他是因为汤和对朱元璋来说,既是发小,又是恩人,还是引路人,朱元璋虽然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但他还比较念旧的人,他是人,不是木头,他觉得,他和汤和感情和别人不一样,汤个是他患难与共的兄弟。


佳宁说历史


首先明确一点:说朱元璋登基之后杀尽功臣有失偏颇。

首先从两个角度来看看朱元璋到底杀了多少有功之臣。

淮西二十四将最终结局:

淮西二十四将是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时所带的二十四个人,这些人是朱元璋自主创业的最初班底。

他们分别是:徐达、汤和、吴良、吴祯、顾时、陈德、华云龙、郭兴、国英、胡海、张龙、张赫、耿再成、耿君用、郑遇霖、花云、费聚、陆仲亨、郑遇春、陈桓、谢成、唐胜宗、周德兴、李新材。

其中在创业过程中战死的有:耿再成、耿君用、郑遇霖、花云,共计4人。

善终的有:徐达、汤和、吴良、吴祯、顾时、陈德、华云龙、郭兴、国英、胡海、张龙、张赫,共计12人。

李新材死因不详,大概率为善终。

受胡惟庸案、蓝玉案牵连被朱元璋诛杀的有:费聚、陆仲亨、郑遇春、陈桓、谢成、唐胜宗六人。

明初前36位功臣最终结局:

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按照功劳大小先后有150人被列入明朝功臣录。

排名前34位的公爵、侯爵分别为:

徐达、常茂、李文忠、邓禹、汤和、李善长、冯胜、华云龙、顾时、陈德、郭兴、王志、吴良、吴祯、廖永忠、俞通、源华、高康铎、杨璟、韩政、梅思祖、曹良臣、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郑遇春、费聚、赵庸、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黄彬、陆聚、 耿炳文

因牵扯胡惟庸案被诛杀的有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费聚、赵庸、黄彬、陆聚8人。

因猜忌被逼自杀的有傅友德,冯胜,耿炳文(永乐二年自杀,非朱元璋的原因),共3人;

因犯罪被杀的有胡美、周德兴、朱亮祖3人;

战死的有曹良臣1人;

善终者有19人。

综上,因蓝玉案、胡惟庸案被牵连遭朱元璋诛杀的有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费聚、赵庸、黄彬、陆聚、陈桓、谢成

因遭朱元璋猜忌自杀的有傅友德,冯胜;

因犯罪被杀的有胡美、周德兴、朱亮祖

朱元璋合计诛杀功臣14人。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朱元璋虽然刚愎雄猜,对功臣勋贵充满警惕,但他并非像传说中的那些将所有功臣屠戮殆尽。

很多人是获得了善终的,我们不能说死在了朱元璋前面就是被朱元璋诛杀,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汤和为何能够善终

汤和与朱元璋关系非同一般

事实证明,只要足够听话,知道进退,安分守己,要在朱元璋手里获得善终并不是太难的。

更何况是汤和这种跟朱元璋关系非比寻常的人。

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两人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耍,还一起给地主家放过牛,可谓从小就是“至交”。

他们的家乡闹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及哥哥都在这场瘟疫中去世,朱元璋家里很穷,买不起棺材,是汤和用席子帮助朱元璋把自己的父母埋葬的。

后来,汤和投了义军,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

很快汤和便在义军中展露头角,当上了千户,有了权势地位的汤和没有忘记自己的发小,他写信给在寺里当和尚的朱元璋,让他来投义军。

后来,朱元璋决定投奔汤和,加入了义军,开启了革命生涯。

朱元璋是天生的领导材料,在义军中表现突出,被郭子兴招为干女婿。

但是他的精明强干遭到了郭子兴的猜忌,朱元璋决定脱离郭子兴自己单干。

汤和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支持,毅然抛弃原来打下的基础跟朱元璋一起创业。

综上可以看出,汤和不仅是朱元璋的发小、铁哥们儿、还是他的革命领路人及坚定的支持者,二人的关系当然非同一般。

汤和深谙功臣保命之道

明朝建立后,论与朱元璋关系,无人能与汤和相比,论革命资历也只有徐达能与之比肩,论功劳汤和虽比不上徐达,但是却比别人也不差,从各方面说汤和也得封个公爵。

但是朱元璋偏偏找借口封了他一个侯爵,为何?

分封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再怎么公正也无法保证全部都满意。

封了汤和为侯爵,朱元璋也能把那些嚷嚷着自己爵位低的人的嘴巴堵上了。

当很多人为汤和打抱不平的时候,汤和自己却很不以为然,乐呵呵的谢恩受封,没有任何的怨言。

在以后的日子里,有任务汤和就立马受命,二话不说,没任务就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对朱元璋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毫无怨言。

对于朝廷之上的朋党纷争,汤和一概不参与,表现出一副对权利丝毫没有眷恋的态度。

朱元璋晚年,对武将的猜忌日益加重,如何解除骄兵悍将的兵权成了他一件心事。

精明的汤和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于是找机会上奏说自己年事已高,想回到老家,以便死后能葬在哪里。

朱元璋很高兴,很快就批准了他的辞职,还在凤阳送了他一座宅子。

新宅落成之后,汤和迅速带家人搬回了老家,离开了京城这块是非之地。

到了第二年,汤和入朝给朱元璋拜年,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亲自探望。看到自己幼年的伙伴已经风烛残年,不仅悲从中来,使他更加珍视他与汤和的情谊。

汤和病稍好以后,朱元璋命人把他接到京城,对他关怀备至,给了很多的赏赐。

过了几年,汤和病重,朱元璋命人把他接到宫里。

见面以后,朱元璋用手抚摸汤和,动情的与他详细的回顾了二人的友谊及创业的艰难经历,说的两眼泪汪汪。

汤和这个时候已经不能说话,只是不停地叩首。

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总结:

朱元璋晚年虽然对功臣大加猜忌,但是并没有像有些书上记载的那样对功臣大开杀戒。

他杀的那些骄兵悍将多是贪赃枉法、结党营私之辈,他们的作为使朱元璋感到皇权受到了威胁,这是草根起家的朱元璋决不能忍受的。

汤和的善终根本在于他读懂了朱元璋,急流勇退,不贪权,不恋位,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在适当的时候急流勇退,对于这样一个安分守己的汤和,朱元璋当然没有理由要杀他了。


我有观点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汤和这可是个明白人,军事能力咱就不说了,虽然比不过徐达,常遇春这些个名将,一般的大胳膊小腿的,也掰扯不过人家的。

但让俺来说他这揣摩人心的能力比军事能力更胜一筹,刘伯温刘基这都欠点火候。咱就不说揣摩别人,尤其是揣摩朱元璋,一摸一个准,不然跟着朱元璋一起起事闹腾的小伙伴,这地盘开大了,都能容下一个帝国的时候,独独他落了个善终,其他人都不得好死。

话说,读史可以明智,那么今个咱就把汤和的事掰扯掰扯和大家伙聊聊。

小时候的汤和

话说汤和和朱元璋,这不仅仅是同乡,而且还是一条街面上,光屁股溜达大的发小,一起吹鼻涕泡,一起玩鸟泥,就这情义一般人还真比不了。

当年一帮子小屁孩聚集起来给东家打工放牛,两人还是一起的。

还一起饿了,一起扒了牛的皮,一起抽了牛的骨头,不管不顾的一起烤了一头小牛犊子吃了。

为了这事,朱元璋不仅丢了差事,还遭到一顿毒打。

您就说吧,俩人都掰扯到这份上了,情义当然深厚了。

也因为如此,汤和深深的知道,朱元璋这人要么不做,要么就一定会把事做绝了。留后路,这三字压根就不在朱元璋的字典里。

但这三字在有着相同情义,也一起吃过牛犊子的周德兴不明白,落了全家被杀的死局。

所以打小汤和都很尊重朱元璋,朱元璋杵到前边,他总是落后半步,甚至更多,他明白自己的位子在哪?

说道这里,您千万可别不信。

再大一点的事

想当年朱元璋全家挨饿,父亲饿死,母亲饿死,大哥一家子全饿死,顺带三哥当了人家的上门女婿的时候,汤和已经带着十几个人参加了起义军。

当汤和都熬成了千户的时候,朱元璋还蹲在皇觉寺做和尚呢,过着吃一天饭,撞一天钟的日子。

这不汤和知道了朱元璋的地址,一家伙就写信给老朱,让他和自己个一起带兵。

咱说造化弄人,其实老朱开头的时候,就一个想法,有口饭吃,有个疼自己的老婆给自己缝缝补补,弄几个大小子,随便起个名字,啥朱九六,朱三四啥的,这就得了,也没啥大的想法,一辈子糊弄糊弄也就过去了。

搁皇觉寺当和尚,那也是为了那小肚皮能吃饱了而已。但架不住老天爷他就不答应,非要找个人,要举报他(汤和的信),这要是举报成功了,这小命可就没了。

那会大元已经是强弩之末,就等着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他了。大家伙也知道,这老朱就是这最后一根稻草,没得说了,老朱直接就奔着汤和去了。

话说,老朱这人长的不地道,瞅见过月牙吗?他那张脸就这样,脑门突突着,下巴突突着,到了地,想要投军。

郭子兴(汤和的顶头上司)好悬没把他给剁了,以为是大元派来的间谍。

等把这事掰扯清楚了,郭子兴也就赏了他一个九夫长的职务,搁现在也就是个班长。

但汤和可不这么看,他可是千户,搁现在少说也是个团长。

但凡汤和和朱元璋凑一块,还是向小时候那样,老朱杵前头,他蹲在后边跟着。您要知道这俩人开头的地位不仅悬殊,而且汤和还比老朱大三岁,您要搁在红巾军里头,汤和算是领路人。

但汤和可不这么认为,他一直就把自己个当朱元璋的小弟看待,这也是汤和能得善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打仗的事

话说汤和把朱元璋给坑到了当皇帝的路上,但这一路走过来,这汤和可真是至死不渝。

后来朱元璋在红巾军中一路可就崛起了,毕竟是块金子,您搁那他都发光不是。

就在这红巾军的队伍里,别人都不听朱元璋的话,毕竟他出道晚,论资排辈也轮不到他朱元璋。独独这汤和竖着俩耳朵听着,您老朱说吧,这事咋干,一条道俺就跟着你干到底了,就算是黑的俺也认了,大不了咱再重新来一把。

所以小时候玩鸟泥和一起啃牛犊子的情义,加上出道之后听指挥的情义,汤和在老朱的心里不可谓不重。

朱元璋表示很喜欢汤和,但当朱元璋这个平台容纳了徐达,常遇春这些个名将之后,汤和的地位就开始靠后了,毕竟论军事能力汤和差这两位可有一截。

当然汤和也没啥怨言,该干嘛干嘛。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那么汤和和朱元璋就没有啥冲突吗?”

瞧你说的,这小两口日子过久了,还有一个七年之痒的,锅台做饭做久了,还有一个锅勺碰锅檐的时候,俩人起矛盾哪能没有呢?但也仅有一次。

唯一一次的冲突

其实这也不算啥冲突,当年汤和奉命蹲在常州这地防守,结果好死不死的周围全都是敌人,张士诚那私盐贩子,瞪着俩大眼珠子玩命的盯着他,还时不时的搞个间谍啥的,往汤和的地盘上溜达。

大家伙也知道,开头的时候,朱元璋是在张士诚和陈友谅两人之间生存的小萝卜,两人要是掉起膀子弄他,一家伙就能挤掉老朱。

汤和那叫个小心谨慎的防守,话说这事还真不好弄,期间张士诚还时不时的搞点小动作弄他一下,这让汤和不好受。

“咋弄呀?”汤和想问问老朱。

可老朱就没功夫搭理他,连一句回话都没有。

这一下子,汤和就闹点小脾气,蹲在家里的屋脊上喝酒,吹风。他就感觉自己的处境,就和屋脊差不离,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不然都得掉下去,可问题是他的屋脊在哪,没人告诉他,哎!

“骑虎难下啊!”汤和自己个蹲在屋脊上发了一通牢骚。

得咧,这事后来让老朱知道了,老朱心里有了个小疙瘩。

所以有人就说了,开国六公爵里头塞了个文臣李善长,也没把汤和塞进去,原因就在这里。

可让俺看,老朱确实是个小心眼,但也不至于这么小心眼,咱看事情,不能单独拿出来瞅,这要搁到大局上瞅。

汤和没有进入六公爵里头,何尝不是老朱拿这事敲打一帮子老哥们,老家伙。

“瞅见没,俺这领路人,光屁股长大的发小都没当公爵,把公爵给了别人了,其他人消停消停,吵吵啥?做啥事,咱得论功劳来,谁让他汤和舟山作战被人偷袭,丢了咱大明两指挥使,不办你就不错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汤和这就让朱元璋给做了个样子,毕竟论功行赏这种事,弄不好就要出乱子不是,所以汤和在开国的时候,就捞了一个侯爵。

这不八年后,汤和还是捞了一个信国公回去。

后来的事

后来没有战事,汤和蹲在朝堂上干脆就做起了哑巴,毕竟他就是个武官,您没事跑到文官堆里搞事,这搞不好就要进入朱元璋的眼珠子里。

所以这个时候的汤和是谨小慎微,不该问的不问,就算是该问的,你老朱没问俺,俺也不搭话。

因为汤和知道,朱元璋这人可是有个有主见的人,一旦他拿话来问你,基本上他的肚子里已经形成了计划,所以操哪闲心干嘛?

当年李善长的淮西集团和刘伯温的浙东集团,搁朝堂上斗的你死我活的,最后刘伯温败了一层,结果就是浙东集团败了稀里哗啦。

其实明眼人瞅到这里,都知道朝堂上就剩下个淮西集团,老朱能让淮西集团一家独大吗?显然不能,这不后来就收拾了淮西集团。

而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灵魂人物,老朱老早就想弄他了,但因为李善长毕竟是有功的,不能随随便便的弄了,他就差最后一根稻草了。

赶巧了,李善长想要修房子,最后就找到了汤和,让他找三百人来修一修。

得咧,汤和那就是朱元璋的肚子里的蛔虫,回头就把李善长给卖了,最后一根稻草落到老朱的手里,李善长也就玩完了。

其实,这事有人说是汤和出卖了李善长,但照俺看,汤和何尝不是自保。

那会老朱的眼线遍布天下,这三百人的事是瞒不住老朱的,与其最后被挑开,还不如自己挑开了了事。

这不后来,老朱不想老人们把持着兵权,汤和又是第一个找机会:“俺老了,这打仗的事干不了了,这就想着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退休了。”

你说老朱这是瞌睡了,汤和又给送来了枕头,榜样的力量又给树立了起来,立马就解除了汤和兵权,还在凤阳这地给汤和修了个大宅子。

赏赐的黄金布匹啊,那都是双份的,一份是汤和的,一份是他老婆的。

这马骨头有了,就等着其他人效仿了。

您就说吧,汤和都做到这份上了,老朱还能干嘛呢?

后来汤和得病,已经不能说话了,其实搁现在也就是脑血栓,朱元璋专门去瞅了瞅汤和。

老哥俩还能说啥,用手摸着这汤和,啥也不用说了,老朱自己慢慢的说,说他们的家乡,说他们的战斗,说他们的艰难。

因为只有这个老蛔虫,才能知道老朱想啥,但这个老家伙也快死了。

死后,老朱追封汤和为东瓯王。

好了,今天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汤和最后得以善终,有老朱晚年对童年美好的怀念,更多的是汤和这个人下面几个原因:

  1. 两人知根知底,关系从小就好。和朱元璋是发小,汤和是个朱元璋一个村的,比朱大了三岁,小时候一起给地主家放牛,还偷过一头牛,一起杀了吃了。可见两个人小时候是有过患难经历的,感情基础比较好。
  2. 汤和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尊敬有加。汤和先在郭子仪军中干上了千户,然后邀请朱元璋参军,在他手下干的时候,汤和就对朱元璋很好。很快,朱元璋干到了汤和的上司,汤和仍然一心为朱元璋唯亲,听从他的安排,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到郭子仪去世,朱元璋接任,此时有很多人并不服从朱元璋的首领位置,而汤和是第一个支持朱元璋的人,帮其顺利渡过了困难的时期。

  3. 汤和懂得审时度势,及时放弃兵权。大明建国之后,汤和又带兵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从候被封为国公,此时,汤和知道朱元璋已经对开国功臣痛下杀手了,就及时交出了兵权,告老还乡。
  4. 汤和懂得低调做人,做事不逾规。回到老家以后,汤和深知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自己的性命,所以他非常低调,像闲云野鹤一般,不敛财,也不与乡绅和官员过多交往。终于得以善终。

汤和可以善终,一是自己的豁达,二是与朱元璋的感情,也可是说自己把自己变得没有威胁了。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汤和在激流中能全身而退,在血雨腥风中能寿终正寝,他的确有高明的为人之道和为官之道。洪武年间许多功臣被杀,其中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等无一幸免,只有信国公汤和平安活了下来。



一、汤和和朱元璋有不同寻常的关系。

史载,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他和朱元璋同是凤阳人,二人还在同一条街上长大,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也就是说汤和和朱元璋二人是一块光屁股长大的玩伴,他们一块给地主放牛、捣鸟窝、一同忍饥挨饿,偷地里的东西吃,还一起偷杀了地主家的牛吃肉。汤和童年时就有壮志,在和朱元璋一块嬉戏玩耍时,喜欢听朱元璋指挥,他坐镇指挥带领众儿童练习骑马射箭。

朱元璋和汤和两个壮志小儿从小关系就很铁。朱元璋有老乡情节,他当了皇帝后不忘父老乡亲,经常请家乡父老来皇宫做客,朱元璋亲自作陪,好酒好菜金银礼品相赠,朱元璋对老乡、玩伴汤和自然有一种无人替代的老乡情。

二、汤和是朱元璋的引路人

1352年,26岁的汤和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升官为千户,而此时朱元璋还在皇觉寺念经干杂活。汤和发达不忘好哥们,写信邀请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集团,并一直帮助朱元璋,为老朱在郭子兴面前美言。朱元璋的长相异于常人,又因表现出色,郭子兴就把心爱的养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从此朱元璋在事业上平步青云,爱情事业双丰收。




三、汤和的眼界与众不同

朱元璋初到郭子兴这个公司时,汤和的资格比朱元璋老、年龄比朱元璋大、官位比朱元璋高,但对朱元璋这个刚入职的新人,不但不摆任何架子,而且对朱元璋还屈尊相待。他用一双超凡的眼睛,看到朱元璋定会有龙腾虎跃的那一天。这个公司里的众多高层根本不拿朱元璋当回事,只有汤和对朱元璋至始至终都毕恭毕敬,关键时刻为朱元璋树立不少威信,这让朱元璋心存感激,把他的恩情牢记心中。


“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 之。”《明太祖实录》

四、汤和尽忠职守且是朱元璋不可多得的人才

朱元璋这只鸿鹄有更远大的志向,他不愿受制于人,想另辟门户,拥有自己的一片江山。尽管朱元璋被提拔为镇抚,他宁愿放弃手下700多人的队伍,汤和选择陪他一起沉浮。


汤和有勇有谋打起仗来像一头勇猛的狮子,多次击败张士诚部,接着继续出生入死,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汤和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汤和、廖永忠等进攻延平。围城十日,城破,陈友定自杀未果,执送应天处死。又平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

五、汤和在功名利禄面前,懂得进退,让朱元璋感到他对大明江山无任何威胁。

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大封功臣,只给了汤和一顶中山候的帽子,按功劳封赏汤和的官职不该比其他人还低,但汤和的这个官职却低人一等,也可能是老朱有意为之。此时的汤和明处暗处都没有表现出任何怨言和不满的情绪,仍然不减对战斗的热情。这也正是考验他为官、为人之道的重要时期。



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北伐,汤和受命在明州造船运粮。接着汤和被授以偏将军,跟随徐达西征。同年五月,汤和随徐达攻占兴元(今陕西汉中)。

洪武四年(1371年)拜征西将军,率廖永忠、杨璟等部由瞿塘趋重庆,大军进至重庆,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降明。跟随徐达北伐,伯颜帖木儿降……

在打仗过程中,汤和有做的令朱元璋不满的地方,他都会诚恳接受批评。例如洪武四年,他和傅友德、廖永忠等分路进军重庆。凯旋而归后,其他人都受到朱元璋的表扬和嘉奖,只有他受到了批评,而且当众批,说他进军不迅速、态度不给力,吓得汤和磕头如捣蒜,连声认罪。

后来朱元璋在封他为信国公时,仍然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还命人刻在世袭凭证之上,汤和一再谢罪,反省自己的过失。

朱元璋立的太子朱标,还有太孙朱允炆,性格都太温柔仁厚。朱元璋很担心将来的储君玩不转这些战功赫赫的老臣。历朝历代,大臣谋朝篡位历历在目,朱元璋真怕自己死后会出现类似刘裕、曹操、司马懿、赵匡胤等这样的危险人物。因此他不得不在自己驾崩前帮子孙后代扫清障碍。

据《名山藏》记载,

一日太祖又大开杀戒,太子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第二天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后来朱元璋大开杀戒,历经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被杀官员多达三万余人,功臣几乎被他杀绝。)

汤和本来也属于这个棍子上的“刺”,但他选择主动退去,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汤和被封为信国公,聪慧机敏的他看出来朱元璋想要“除刺”,于是就找了个合适的机会主动上书给朱元璋,说自己年来体衰,请允许自己告老还乡。并彻底、干净利索地交出兵权。朱元璋看到汤和做出来的正是自己心中所想,十分高兴。立刻批了他的辞职信,还拿出大量的银子让汤和在老家购置房产。

《明史汤和传》记“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老朱对兵权在握的老臣不放心)汤和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和以间从容曰:‘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

六、做人做事认真负责独受恩宠

归乡期间朱元璋有需要他的地方仍然义不容辞。当时明朝边境倭寇侵扰,朱元璋对他说:“你虽已年迈,再请你替朕一行吧!”汤和欣然应允。他到实地巡视后,决定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

他在修工程的过程中,严格排查豆腐渣工程,绝不允许偷工减料,所以这些城池异常坚固,经久不腐,直至嘉靖年间还在使用,使江浙一带百姓在倭寇侵扰下能得以自保,老百姓感激他为他立庙祭祀。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汤和带领家眷向朱元璋告辞还乡。

朱元璋十分高兴,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见。

史载,“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

汤和至死都在保持低调做人,他返乡后还严格要求家人:坚决不能违法,要善待乡邻,凭良心做人做事。他闲来就游山玩水、喝茶下棋、育儿抱孙,不结交各地官吏乡绅,回避国家大事。他让朱元璋看到,他只是个贪图享受、与世无争的小老头。朱元璋对他自然放心。他的子孙爵位也一直传至明朝灭亡。


《明史·汤和列传》: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他有妾百余人,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将她们打发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每当见到布衣时的故交遗老时,汤和总是显得非常高兴。

洪武二十三年的大年初一,汤和在南京病重失语。朱元璋亲自看望,流泪不止。朱元璋让他回凤阳养病。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生怕汤和来日不多,派人接他来南京,直接特批让他坐车进宫,朱拉着他的手,和他回忆儿时的人和事,回忆当初起兵时的艰难。

“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汤和死去,时年七十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

综上,汤和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忠于职守、不贪官位、把自己位置摆到恰到好处,他淡泊功名利禄,对上司极为忠心,知进退,懂规矩这的确是汤和的高明之处。在乱世立功,在和平年代能寿终正寝这是人生最大的成功,正是由于汤和的高明才使他成为当时是最幸运的人。


小姐姐讲史


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是汤和推荐的,而且直接推荐到郭子兴的耳中。

朱元璋当时还是和尚,他加入红巾军的时候,因为长得丑陋,被红巾军抓住,还被五花大绑,郭子兴一问才知道他就是汤和推荐的朱元璋。

朱元璋后来成了红巾军的首领,手底下的大将,大都是他的同乡,谁也不服谁,朱元璋很难管教,只有汤和很听话,对朱元璋很恭敬,而且汤和比朱元璋年长几岁,汤和从来也不以老大哥自居。因此朱元璋很喜欢汤和。

明朝建立的过程中,汤和立了很多战功,但是他从来不像别人一样暗自尊大,以功臣自居,对朱元璋也没有什么怨言,让他打哪,他就打哪。

只有一次,汤和奉命镇守常州,因为常州左右都是敌人,汤和就去问朱元璋,怎么办?朱元璋没理会他,他就喝了点小酒,醉后抱怨说,自己就像坐在屋檐上,往左会掉下去摔死,往右也会掉下去摔死,只能蹲着,一点也不能动弹,简直是骑虎难下。这话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很不高兴,这是史书里记载的朱元璋唯一一次对汤和不悦。

平定浙东时,汤和的功劳尤其大,后来他又跟着大将军徐达北伐元朝,一次性缴获十多万头牛马羊。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徐达常遇春等大将都封了公爵,汤和只封了个侯爵,他也不抱怨,等到平定浙东和北元以后,汤和也被加官进爵,才加封了一个公爵。

汤和在明朝建立后,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变得越来越胆小怕事,因此,他对朱元璋越来越听话,什么事都不敢自作主张,都要请示朱元璋。

他听话,他谨小慎微,他胆小怕事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他上朝的时候,朱元璋不问他,他从来不会主动讨论国家大事,在朝廷内外,他也从来不肯多发表任何意见,反倒是见了他小时候村里的老乡,跟老乡们聊家常时,却相谈甚欢。

丞相李善长回家养老,为了享乐,便大兴土木,建造府邸工程,由于短缺工人,李善长便去找汤和,让汤和从手底下借给他三百兵马。

如果换做别人,面对李善长和淮西集团的势力,派了兵也就完事了,可是汤和比较胆小怕事啊,他一面派兵给李善长,另一面,又把这事告诉了朱元璋。因为此事,朱元璋又找到了一条李善长的罪状,为打倒李善长加了一把火。

明朝洪武中期,朱元璋派大军平定了四方,国家一片安定,所以朱元璋开始担心手下的大功臣们,担心在和平时期还让他们带兵会有隐患,于是要削夺功臣们的兵权。

汤和是第一个站出来交兵权的,还说自己年老了,不适合再带兵了,自己想回家养老了。朱元璋听到以后大悦,狠狠得夸奖了汤和,还亲自给汤和在中都选定府邸,拨给银子,让手下给汤和盖了个好宅子。

同时,朱元璋也开始给其他的功臣盖府第,意思很明白,让他们效仿汤和,用兵权换取后半生的荣华富贵。

汤和主动交兵权,一方面是他胆小怕事,对朱元璋很听话,另一方面是他谨小慎微,察觉到了朱元璋这是不放心功臣。

所以因为这次事,朱元璋后来再也没有为难过汤和。

自从汤和在中都有了朱元璋御赐的府邸以后,他就整日和自己的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一年才去一次京城,点个卯了事。

因此,朝廷里的那些大案,胡蓝党案,李善长案等等,都没怎么牵扯到他。

在中都的时候,汤和喜欢跟自己的老乡在一起,这些老乡不是他的功臣老乡,而是他村里的那些穷苦乡亲,他把自己得到的俸禄,也分给老乡们很多。

古人说,苟富贵,勿相忘,汤和做到了。

汤和在朱元璋后期,还做了一件惠及后人的大好事。特别是对浙江老百姓。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倭寇就已经开始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了。

朱元璋于是请汤和出山,到东南打击倭寇,毕竟,当时朱元璋那些功臣老将杀得杀,死的死,只有汤和还堪一用。

汤和听到朱元璋的任命以后,没敢拒绝,但是他请求让方鸣谦一起去,因为方鸣谦懂海事,对海战很了解。这个方鸣谦是方国珍的侄子,而方国珍是靠从海上贩私盐起家的。所以汤和也有识人之能。

从汤和推荐方鸣谦也可以看出来,汤和即使老了,仍然非常谨小慎微。他不懂海事,让他去海上打倭寇,那不是赶鸭子上架吗?万一搞砸了,自己晚节不保事小,朱元璋以此为借口,把自己弄死,落得个满门抄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汤和带领方鸣谦到达浙江沿海以后,方鸣谦负责打造战船,训练海军,修建海上堡垒,而汤和则在浙江沿海陆地打造卫所。

汤和在浙江总共打造了59座卫所,后来嘉靖朝的时候,东南倭寇特别严重,攻陷了很多城市,而这些卫所所在地却阻挡了倭寇的侵略,保护了一方百姓,因此老百姓非常感恩汤和,朝廷还拨款给汤和修建了庙宇,让老百姓祭拜。

汤和共有五个儿子,其中长子和最小的儿子,都死于明朝军中,说起来,汤和家可谓满门忠烈。

朱元璋大杀功臣,却没有动汤和,除了汤和谨小慎微,审时度势,胆小怕事之外,汤家满门忠烈,忠于大明朝,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汤和死于七十岁,是病死的,他重病的时候,朱元璋派汤和的儿子把他接到京城养病,朱元璋还亲自去探望他。

据说汤和有一百多个小妾,也不知道这老小子怎么受得了,而且还活到七十岁高龄。当然,后来汤和把这些小妾给点钱都遣散了。


西堤君


其实不仅是汤和,实际上来讲,徐达他因为吃了烧鹅,然后病发身亡,这个事也不能够相信!总体来讲,朱元璋对自己这批老弟兄还不错,只要你们不去参加淮西勋贵集团,你就有可能善终。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刚刚创立了明朝,大家都是从战壕里面滚出来的生死弟兄,不至于说因为权力争斗的问题,朱元璋对自己曾经的生死弟兄下手,所以对于李善长为了防止出现类似于刘邦一样的悲剧,把自己的淮西勋贵抱成一个团,朱元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在这个时候,汤和就展现出了自己非同寻常的政治眼光,朱元璋起义那会儿,他指挥手底下的将领根本就指挥不动,谁也不听他的,当时只有汤和老老实实的在朱元璋手底下听他的指挥,为朱元璋对这个老兄弟也是抱有一种感激之情的,朱元璋后来开国工臣里面封侯,汤和更是表现的既不鞠躬,也不自傲,而且不去争抢,朱元璋对这个兄弟表示十分满意。

在李善长,这能够更加把控朝局,组建了淮西勋贵集团以后,汤和跟这个集团的利益往来相当少,他不像胡惟庸,李善长那样,甚至于希望利用这个集团来完成自己的某些事情,他更多的对朝堂之上的各大集团表示敬谢不敏,我既不参加,谁也不反对谁,我就作为一个孤立的臣子,但是又不同于刘伯温那样的,手里没有权力,像乱世浮萍一般,(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汤和手里面有兵权,而且是整个朱元璋集团里面的老大哥,谁也不敢招惹他,因此汤和可以稳稳当当的一直度过洪武前20个年头。

他自己不用像胡惟庸那一样受到朱元璋的猜忌,又不用像刘伯温一样被别人给害死,自己还无处申冤。

一直到洪武21年,胡惟庸案爆发以后,朱元璋开始清洗一些新权贵,就是借助胡惟庸,爬起来的那些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将,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去处理曾经的淮西勋贵,因为这个时候朱彪还在,兰玉还在,两个人之间的友谊还在,所以这也是淮西勋贵的一道保命符。

但是,汤和却在这件事情里面嗅到了危机。胡惟庸何许人也?胡惟庸是当朝宰相,跟淮西勋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于有的淮西勋贵将领就在他手底下听用,这样的人你都敢杀了,更何况是那些淮西勋贵曾经干的那些荒唐事,迟早会被你给清算,所以在朱元璋还没有动手对付怀胥勋贵的时候,汤和自己站出来,主动选择放手,他把兵权给交出去了。

朝堂之上都是自己的老弟兄,又没有人能够威胁他生死,冰泉现在在手里面简直就是一块烫手山芋,我以干脆就把这个军队直接交还给了朱元璋,自己选择告老还乡,朱元璋当然是不答应,他也不明白自己这个老弟兄究竟看到了什么,但是汤和想要离开的心思,没有人能够阻止。

也顾及到这位老兄弟戎马一生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年纪大了,想要回家享福都不行,所以朱元璋你就同意了他的奏请,让汤河远离了是非之地,从此汤和和朝宗的太子和淮西勋贵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才是他真正的保命手段,两边不靠我,谁都不去沾光,如果出了事情算到我头上,算我倒霉!

汤和最后活了下来,就好像当初有人劝商鞅一样,你如果能够做到激流勇退,善莫大焉,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的权利摆在手里面,总不想把它给放手。


漩涡鸣人yy


作为朱元璋手下仅有的几个能够善终的功臣,洪武二十八年,汤和以七十高龄去逝,死后追封为东瓯王。

对汤和的死,皇帝还伤心了好久。

在朱元璋手下活到善终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汤和能活到寿终正寝,有着他独到的本事。

(汤和)

那就是低调做人、不贪权势、忘记从前。 汤和与朱元璋一起长大,也是朱元璋的最初领导。

《明史》说汤和“沉敏多智数”,是个低调的聪明人。

汤和比朱元璋大,又是曾经的上级,可是当这个小弟崭露头角之时,那些资格比较老的都不大服气,只有汤和百分百服从指挥,朱元璋十分高兴(“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

领导也是需要支持的,汤和在一开始,就站在了和别人不同的起跑位置。

在与老朱的相处的过程中,他也犯过错。在与张士诚的战争中,汤和对领导也有过不满,他说:“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做,右顾则右。”

(汤与朱)

朱元璋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好多年,以至于后来封功臣时,只封汤和为侯,不肯封他为公爵。

朱元璋曾把汤和的缺点和错误刻在铁券上,赐给汤和。应该是这份礼物让汤和铭心刻骨的记住了,所以从此他夹着尾巴做人,不敢越雷池一步。

皇帝与开国功臣,关系向来很微妙。处置功臣是一门高深的帝王术,功臣如何处理与皇帝的关系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历代功臣结果各异,有惨死的文种、韩信;有归隐的范蠡、张良;也有一辈子富贵的郭子仪这样的智者。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越是出身高贵的开国帝王,对功臣越宽容,越是出身低微的对功臣越苛刻。


前者如唐之李氏,宋之赵氏;后者有汉之刘邦,明之朱元璋。钱穆先生认为,越是出身高贵的皇帝,自信心越强;而出身低微者,权力越大就越怕别人抢走,普遍多疑。

朱元璋废除宰相,是因为对权力极度迷恋。


黄宗羲评价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具体到汤和个人,保命绝招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低调做人、不贪权势、忘记从前。


当天下彻底平安无事之后,朱元璋是不希望军人出身的老兄弟们继续掌兵的。

汤和就能做到不贪图权势,主动提出:“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

这正是摸准了朱元璋的心理,大投所好。所以朱元璋对汤和大加赞赏,赐钱让他在中都修建府宅。

之后,倭寇犯境,汤和受命清剿。

在顺利完成任务之后,他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交还兵权,请求回中都养老。

这样的臣子,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圣心大悦,马上赐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帛四十多套,同时下诏褒奖,准许他他每年都能与自己见一面。


汤和行事非常谨慎。太师李善长与他是多年旧交,可是当李太师借三百士卒修房子时,多年的交情就是用来出卖的了。

汤和向朱元璋告密,所以后来胡惟庸案继续扩大时,李善长和许多老战友都牵连进去,死于非命,汤和安然无恙。

汤和的谨慎还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上。国家大事他从不外传,也不妄议,不让人抓住把柄。

他有上百个小妾,后来全部遣送光了,所有的赏赐,都分给了穷苦乡亲,言官拿着放大镜都找不到他的毛病,虽然活得累点,但总比被杀好多了。

所以洪武二十三年病重时,皇帝亲自上门探病。当时汤和病得说不出话来,拉着朱元璋的手叩头不止。

朱元璋也许是想起了以前的事,环顾自己身边,那些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兄弟都杀得差不多一个不剩了,也有点触景生情,泪流满面。

朱元璋很少如此流露真情,也这也说明在朱元璋心里,汤和这个人与其他大臣的区别。

汤和死后,子孙世袭灵璧侯,直至明亡。 汤和用一生写尽了与领导相处的艺术。

他不是个将领,他是个艺术家。 原创文章,请多关注!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橙汁答案:面对朱元璋不杀汤和我认为原因有3点

一、汤和对朱元璋有提携引荐之恩

二、汤和知晓为臣为人之道

三、汤和很听朱元璋的话,二人感情深厚

提携引荐之恩

朱元璋从小就家徒四壁,穷困潦倒,以给地主放牛为生,后来又是入职和尚又是混乞丐,朱元璋也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时,汤和已经是义军中一个头领了,汤和还把朱元璋推介给郭子兴,由此朱元璋才有了金子发光的平台和机会。朱元璋是感恩之人,没有汤和的引荐之恩,就没有朱元璋的出头之日和飞黄腾达,这也是朱元璋不杀汤和的原因。




汤和会做人

大明来国之后,那些有功之臣个个都骄横跋扈,不把谁放在眼里,而汤和与这些骄兵悍将不同,他为人谦逊,中规中矩。打下江山后朱元璋只封汤和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将领和大臣,都封了公的爵位。但汤和却很慎重,从不发怨言,继续兢兢业业屡立战功,这些朱元璋都是看在眼里的。


汤和听话,又和老朱感情深厚

朱元璋从小和汤和一块儿长大,二人是发小,朱元璋也一直拿汤和当弟弟看待,那时候朱元璋还为了汤和了杀了地主的牛,可见二人感情深厚。汤和回乡后,整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中央官吏和乡绅,也不议论国度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用,不问世事的样子,也让朱元璋十分放心。

【结语】综合几点原因来看,像汤和这样的人是笑到最后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不也是如此吗,汤和就很有参照意义。

橙汁历史,喜欢我的回答,加个关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