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请问昆山奥灶面红汤和白汤是怎么做的?焖肉爆鱼什么的浇头是怎么做的?

人在风上走


您好题主,其实我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是有点犹豫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不断融合和发展的老汤面。)

  1. 餐饮发展到今天,老汤面早已不是几十,一百年前的那副模样。时代在发展,苏式汤面也是不断改良和进步的。所以,所谓的最正宗最地道就无从谈起。但很多朋友的心里是有正宗情结的,所以我下面如果提到做法的话,必有争议。
  2. 昆山的红油面馆少说几百家。虽然大致的做法相似;但每家的细节操作,配料都有不同点。所以,我这里只能说我知道的做法。口味很好,但不一定是您喜欢的那个味道。
  3. 一碗面究竟更注重面的本身?还是更注重汤头?我觉得就光这个问题就够南北打的头破血流的。地方美食之所以不符合外地的胃口,因为他必定是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所以,这个回答必定会引起争议。
  4. 写之前特地上网去搜了下,发现网上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资料。有的只是一些笼统的介绍性的东西。所以我写出来的话,多少有些泄露行业内幕的嫌疑。

但我还是决定写出来,给喜爱苏式汤面的朋友们一个了解的窗口,这也是我的初衷吧。那么开始。


奥灶面的历史就不说了,跟康熙乾隆可以说一点关系没有。他就是一碗江南劳动人民的普普通通的面,只不过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而附会罢了。

(其实,老汤面的手法也是很霸气的。)

几年前我去某土豆粉连锁机构做培训,看到了他们的宣传材料。简单地说,就是曹植被大哥逼做七步诗饶了一条命后。在街上看到卖土豆的,就磨成粉做成粉条,加上辣椒,边吃边流泪…

我和他们说,这个宣传材料谁写的?小学毕业了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个豆是土豆吗?我先不说曹魏时期有没有做粉条的技术,明末才传进来的土豆和辣椒,怎么穿越了一千多年跑到曹植的餐桌上了?

我说的这个故事,就是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您真的要学习一种美食的做法,津津乐道那些错漏百出的历史故事是没有必要的。


话不多说,下面开始说下奥灶面的较普遍的做法。

第一步:炸爆鱼。



  1. 为何要将爆鱼放到第一步,是因为最终汤头的勾兑中,爆鱼油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然在面馆,肯定是分工合作,也就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了。
  2. 首选8斤以上大青鱼。如果没有或者出于成本考量,完全可以用同等大小的草鱼代替。
  3. 将青鱼宰杀,去鳞片,刮去表面粘液,去内脏后洗净。而鳞片粘液以及内脏去苦胆后千万不要丢弃,因为这也是汤头的组成部分。
  4. 洗净的青鱼擦干水分,横劈成两片。再用锋利的菜刀直接铡切成厚1.5厘米左右的片。马上放入清水中反复揉洗,彻底洗去血污后控水纳入盆中。
  5. 加盐,胡椒粉,黄酒,少许生粉,少许植物油腌制十分钟待用。加入胡椒粉,黄酒是为了去腥,放入生粉可以变得细嫩还不易碎,而加入少许植物油是为了防止下锅炸制的时候黏连。
  6. 准备料汁:姜切末放入容器内待用。将八角,桂皮,香叶,丁香倒入铁锅内,干锅小火炒到出香。冲入清水,酱油,再放入盐,白糖调味。大火烧开,小火熬制15分钟后,冲入有姜末的容器内即可。
  7. 起油锅,锅内油温7成热时,放入鱼片炸到肉质硬挺,表面金黄后捞出控油。继续加热油温到8成,将鱼块放入彻底炸酥后捞出待用。鱼头下锅炸到金黄捞出待用。
  8. 将鱼片倒入料汁内大火烧开,小火炖十分钟左右直接大火收汁。直到汤汁粘稠,可以贴附在鱼片表面即可。

第二步:焖肉或者大排。


(焖肉酥嫩无渣,入口浓香,是最受欢迎的浇头之一。)

  1. 枫镇大肉面就是焖肉浇头。而焖肉在奥灶面中也有制作,但昆山最常见的不是大肉,而是大排。最早的大排是红烧或者卤制的,这些年成本增加,又费工费时,昆山本地也多以油炸大排替代了。当然如果真的深究的话,还得制作焖肉和红烧或者卤大排,因为最后勾兑的汤头里也需要添加焖肉汤的。
  2. 做法不复杂,先说焖肉。五花肉切成宽四指,高五指,长一掌的块。先用盐抹一遍,再用重物压半天时间,榨去多余的水分。这样做出的焖肉肉质紧实,不容易碎。猪骨几根,砍开洗净待用。
  3. 锅内下清水,放入姜片料酒,将腌制好的肉块和猪骨下锅煮开后小火煮几分钟。彻底煮出血沫后捞出清洗干净。
  4. 卤汤锅内加入酱油,姜片,葱段,白糖,黄酒,倒入肉块,大火烧开后继续中火滚大约10分钟,直到肉皮变红为止。
  5. 此时放入猪骨,大火滚开二十分钟后转小火焖制三小时以上关火虚焖,不烫手时捞出放凉后即可切片。
  6. 红烧大排相对更加简单。和家常做法无异。唯一的区别可能会加一点八角桂皮来增加厚味。
  7. 锅内放清水加姜片,放入大排烧开后过一道水,捞出洗净待用。
  8. 炒锅放油,放入姜片炒香。倒入大排翻炒到表面泛黄,加入白糖(差不多一斤大排二两糖),酱油,八角,桂皮,香叶翻炒。
  9. 加入清水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小火焖制一个半小时后大火收汁即可。

第三步:红汤汤头的烧制和勾兑。



(红汤滋味醇厚,咸中带甜,为苏式汤面最具特色的汤头。)

  1. 先说传统的做法。这个汤头的做法现在基本已经没人用了。但是说出来给大家一览。
  2. 选用青鱼头,青鱼骨,鳝骨,地龙,河蚌,螺蛳,猪皮,鸡爪,鸭爪,鱼鳞,粘液,鱼鳃,内脏,猪骨,以及搭配少许香料熬制后,兑入爆鱼油,焖肉汁,调味调色而成。这里我们说下现在基本的做法,做法简略好操作。
  3. 刚才炸爆鱼的鱼头待用,猪皮一块待用,猪骨一根连同鸡架一个汆水待用,螺蛳适量洗净去尾待用。红枣一把待用。
  4. 鱼鳞洗净,放入油锅内炒干待用。粘液待用。内脏下油锅,加姜片,料酒,胡椒粉爆香待用。
  5. 准备香料包:八角,桂皮,丁香,香叶,山柰,草果,陈皮,白蔻,细辛,广香或者沉香,砂仁,冬草各少许包入纱布包内待用。香料少许即可,千万不要多。
  6. 汤桶内加入清水,将姜片,黄酒,红枣,鱼头,猪皮,猪骨放入。螺蛳,鱼鳞,鱼内脏放入纱布包内放入桶中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
  7. 放入香料包,倒入酱油,白糖,粘液,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焖够8个小时即可。
  8. 到时间后,将一部分汤引入另外的汤锅内,加入适量爆鱼油,焖肉汁后再次烧开,适当调味即可使用。
  9. 红汤汤底最好快要用完再勾兑新的,不要一锅全兑完。时间过长爆鱼油会变性,导致汤头味道变坏。

第四步:卤鸭浇头的制作和白汤汤头的制作。


(白汤汤头清爽鲜美,对于不喜欢红汤的食客是个不错的选择。)

  1. 以前啊,卤鸭面用的卤鸭,都是新鲜的大麻鸭。现在已经渐渐地被冷链的樱桃谷鸭替代。
  2. 准备3斤以上的光鸭洗净。小的话肉薄,而过大则肥。
  3. 清水下锅,放姜片料酒花椒。锅烧开后转小火,抓住鸭脖将鸭子提入沸水中汆烫三分钟后捞出,洗净待用。
  4. 锅内重新换水,加入姜片,黄酒,猪油,盐(一定要多,要保证白卤水发齁),大火烧开后放入鸭子。先大火滚2分钟使之定型后,改小火焖30分钟后关火浸泡。待卤汁不烫手时捞出卤鸭待用。卤鸭可以斩件作为浇头。
  5. 锅内卤鸭汤撇去猪油,重新放入鸡架,鸭架,汆烫过的猪骨一根,大火烧开,小火熬制一个半小时后即可。猪油可用作最后下面的时候放到碗底。
  6. 将卤鸭汤完全过滤一遍,不能带任何杂质。再按照1:6的比例加入清水大火烧开,即为昆山红油面的白汤。
  7. 白汤的勾兑和红汤一样,也是不要一次兑完。
  8. 另外,现在有些面馆,已经开始在红汤内兑入一定比例的白汤使用的。这个在过去是绝对不允许的,但现在也在用了。你说他错了吗?我觉得未必。餐饮的发展自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才是硬道理。

最后一步:成品上桌。



  1. 昆山红油面讲究三烫,碗烫,面烫,汤烫。过去还讲究五烫,即还有个浇头烫,油烫。现在已经不提了。只有三烫是必须的,所以碗需要事先放入保温箱内。
  2. 碗底放入青蒜沫,胡椒粉,少许盐,味精待用。宽水下面,面进滚水拨开15秒即捞放入碗中。浇上红汤或者白汤,放入雪菜。随浇头一起上桌即可。
  3. 当然奥灶面还有很多别的浇头,这里就不赘述了,有想知道的朋友的请在下面留言吧。

以上就是我对本问题的回答。还望对题主及大家有所帮助。如您有所疑问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会及时给您解答。码字不易,还望鼓励点赞留言。谢谢大家,本馋货鞠躬下台。


澜馋食记



暨阳君


昆山奥灶面吗?那可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啊,传说奥灶面红汤爆鱼面,红汤色重鲜香,面白细长有劲道;白汤卤鸭面,白汤味浓香重,白面原色原味,实在让人好生向往,想前去尝尝鲜。可是其中奥妙所在,听的多是流传之言,推敲不出其中奥义!爆鱼用的汤面,用的是青鱼的鱼鳞,鱼鳃,鱼肉,鱼的粘液,煎煮提出?实在无法推敲。卤鸭用的是“昆山大麻鸭”大火熬制而出,外地人应该是无法复制的了。奥灶面有一点是非常让我喜欢的就是他非常注重“五热一体”,就是要做到“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能做到这“五热”在这大冷天的,就是一碗泡面我也觉得很美味了,更不用说他的面做得这么好!


美食的仪式感


很简单,说什么青鱼鳞片和螺蛳的我倒不知道。我干爹是九十年代昆山南奥灶馆经理苏菊新,那时候都叫饮食服务公司,他对我说了,昆山奥灶面和苏州的面区别不大,还是黄鳝骨头,猪大骨熬汤。红汤拼爆鱼汁,偏甜,白汤拼卤鸭汤。卤鸭汤烧的鸭子是草鸭不是现在的什么肉鸭,昆山附近的麻鸭,肉质好,生长期长。用鸭汤的油拼入白汤。红汤不用草鱼,绝对用青鱼,成本高点可是好吃,爆鱼汁拼红汤。当然焖肉汤还是有的。可惜老人家十多年前过世了唉。


罂粟桐桥


特色小吃秦朝瓦罐面





扬州秦朝瓦罐面


五十年代出生的俺…、只听说过长辈说…、礼拜天带泥去昆山吃祸搓面…!!!浇头啥的就别说了…、就一地摊如卖柴爿馄饨及臭豆腐浇头…


有啥可玩


去昆山旅游时候吃过,很好吃,但是自己没有做过。


爱跳舞老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