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元璋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元勋,为何只留下汤和一人?

半溪


汤和生于公元1326年,濠州钟离人,也就是安徽凤阳人,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而且两家离得不远。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2年,汤和带着十几个人参加了濠州郭子兴的红巾军,因为作战勇敢有功被封为千户,汤和就给朱元璋写信,让他也来投奔郭子兴,此时朱元璋正在皇觉寺。

朱元璋犹豫不决,但是汤和的信被人发现了,说要去告发朱元璋。朱元璋别无选择,也到了濠州城来投奔郭子兴,朱元璋没多久就获得郭子兴的赏识,还把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朱元璋带着徐达和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了濠州城,到定远去,队伍不断扩大,最到达到两万多人。汤和随朱元璋攻打大洪山,攻取了滁州,汤和被任命为管军总管

当时诸将的年纪都和朱元璋差不多,不怎么听朱元璋的指挥,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但是很听从朱元璋的指挥,朱元璋十分高兴。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汤和随朱元璋攻下应天府,又跟着徐达攻下了镇江,被封为统军元帅。

明军打下常州后,汤和驻守常州,而常州与张士诚的东吴相连,张士诚常派斥候来打探消息,汤和防守严密,张士诚派的人得不到什么消息。张十诚多次派军攻打常州,都被汤和击败。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汤和随朱元璋攻打张士诚,汤和被飞炮打中左臂,回到应天府养伤,伤好之后就继续回到战场。朱元璋称吴王,汤和被任命为左御史大夫。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汤和被任命为征南将军,攻打方国珍,方国珍最后投降。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汤和担任右副将军,随徐达北伐。回京后,被封为中山侯。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汤和被封为信国公。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朱元璋不希望诸将继续统领军队。

汤和看出了朱元璋的意思,主动跟朱元璋说自己年事已高,应该卸甲归田了,朱元璋十分高兴,派人在凤阳给汤和修了宅府。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汤和到京城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病,突然不能说话,朱元璋亲自去看望汤和,叹息良久之后,就让汤和回去了。汤和病重之后,朱元璋又去看望汤和,朱元璋跟汤和讲了很多话,汤和不说话只是不断的叩首。

朱元璋看到汤和这样,也是一直流泪。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汤和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为襄武,追封为东瓯王。朱元璋之所以对汤和没有下手,我觉得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朱元璋是汤和介绍至郭子兴的红巾军的。第二,汤和很低调谨慎,也一直很支持朱元璋。第三,汤和重病,朱元璋也就放心了,不会再对汤和下手了。


历史简单说


与朱元璋关系最好的人并非汤和,而是徐达!

朱元璋、汤和、徐达从小就认识,但朱元璋的家里是穷的,常常揭不开锅,其他两人家境也好不到哪里去,汤和的心眼多,怂恿他杀了地主家的小牛犊子,因此几人吃上了肉,可是为首的朱元璋却差点被打死!因此对于汤和他早已怀恨在心。但徐达都被其杀了,汤和为什么没有,这就要说他非常有心机了。

1、没有野心

朱元璋能打下天下,主要靠的就是汤和、李善长、刘伯温,此三人,开国后,其余二人都被朱元璋封为公,而汤和却被封了一个侯,要注意的是公爵是世袭罔替的,而侯爵是要一代一代掉级的,就算是这样汤和也是非常开心的领了自己的侯爵位。

不久后,朱元璋将其召入宫中,询问:你为什么不生俺的气?汤和的回答让朱元璋对他放松了警惕,“上位,我的出生您也知道,能够封到侯爵我认为已经相当不易了,哪里还会生气呢?”

相信这样的说法,能够成为让朱元璋不杀他的主要原因。但并不能证明二人的关系是最好的。

2、聪明才智

在消灭元朝之后,汤和的兵权立马被剥夺,此时的他是没有一点脾气的,并不像蓝玉等人一直在背后发牢骚,要知道朱元璋的锦衣卫并不是吃干饭的,大臣,将军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全部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谁有异心没有疑问的会被直接杀掉。


汤和从来不抱怨,与汤和、刘伯温的交谈甚是小心,他知道有一双眼睛一直在暗处盯着自己,所以从来不会说出以下犯上或是对于朱元璋各种不服的话,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样的人朱元璋是一定要留下来帮助自己的后代建功立业的,因此不能动。


朱元璋不是笨蛋,杀其他功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收敛,而徐达的内敛让这些人根本无话可说,重要的汤和后期也看出了朱元璋的杀心,因此在任何事情上,都在装傻,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野心,所以他才能够活下来。

汤和的实力毋庸置疑,带兵、政治上都是一流的,如若将全部的人才都杀死的话,明朝也就离灭亡不远的,以朱元璋的聪明一定不会杀死这位忠心耿耿的人的。


历史红尘


汤和虽然不是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劳最大的一个,但确实和朱元璋最亲近的一个,更难得的是汤和从来不恃宠而骄,居功自傲,对朱元璋从始至终都十分恭敬。



汤和是朱元璋的老乡,朱元璋参加郭子兴起义军的时候汤和已经是郭子兴手下的一个小头目了,朱元璋虽然只是一个大头兵,但是汤和仍然十分尊重他,把自己的马给朱元璋骑并且亲自为朱元璋牵马。


汤和虽然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不贪图富贵,在朝廷也是谨小慎微。据《明史·汤和列传》: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


汤和非常了解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开始对朝中的开国大将疑心,汤和洞察上意于是对朱元璋说:我年纪大了,不能带兵打仗了,希望能回去为自己找一片百年之后的容身之所。朱元璋听了果然很高兴,解除了他的兵权,给汤和在凤阳修建府邸。而且对汤和大加赏赐,诸功臣无人能与之相比,正是猜出了朱元璋的心思,所以汤和才能够得以善终。


何以知世


在中国古代,无数胸怀大志的枭雄白手起家,但是其中成功的人少之又少,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更是传奇,他从贫民出生,家中父母双亡,年轻的时候一口饱饭都吃不上,然而他还是夺得了天下,但是当他登上皇位之后,他开始将屠刀挥向手下的功臣。其中有一位将领他通过自己的智谋。明朝最聪明的开国功臣,辅佐朱元璋顺利登基,为何早早告老还乡?

这位聪明的将领就是汤和,汤和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汤和和朱元璋之间的联系很密切,汤和也是出生在安徽凤阳的贫农家庭,并且和朱元璋从小玩到大,两人关系非常不错,汤和从小就谨慎小心,为人处世都将分寸把握的很好,在1352年,他和很多个相识的勇士一起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但是汤和也没有忘记还在乡下的老朋友朱元璋,他写信让朱元璋一起加入叛军。

当时的朱元璋没有办法取舍,但是当时朱元璋所在的寺庙有人拿信去告密,朱元璋只能投靠汤和,所以汤和可以说是朱元璋一生的转折点。汤和也是最了解朱元璋的人,他知道朱元璋不是凡人,他在从军的时候,哪怕自己职位比朱元璋高,汤和还是对朱元璋很恭敬,所以朱元璋对汤和一向有着好感。

因此这样八面玲珑的汤和在朱元璋登基后,就告诉朱元璋自己年岁已高,要告老还乡休养去了,朱元璋也很高兴,因为当时的朱元璋正愁着自己年岁已高,想把将领手中的兵权都收回来,于是大笔一挥批准汤和回家,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朱元璋向手下功臣颁发免死金牌来鼓励他们,但是聪明的汤和就看出了端倪,即使有了免死金牌也不允许自己的子女胡作非为。果然朱元璋趁着功臣们麻痹的时候,一举将他们抓捕入狱,杀害了很多功臣,而汤和一家却没有受到任何波及。

并且汤和在告老回乡之后,将自己的房子设计的像宫殿一样,购置了上百个舞姬,每天都喝酒享乐,一副纸醉金迷的表现。对于外来拜访的官员也从不交涉,与政治彻底的划开了关系,表现出自己胸无大志,只想苟且偷生的样子。

等汤和老来得病之后,他就将自己的财产分给子女,让他们低调做人,自己则遣散了舞姬,一个人养老生活。由于他老来的这些举措,也让汤和没有卷进任何政治风波中,等汤和病情非常严重的时候,朱元璋还唤他进京,和他一起谈论年少时候的事情,汤和已经老得不能说话了,只能拖着病躯磕头,朱元璋十分感动,给了他很多财宝。

最终汤和终老凤阳,享年七十岁,死后被封王。汤和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要懂得把握时局,遇到险境时要懂得激流勇退,这才是人生之道。


历史云顶


汤和没有被朱元璋杀死,并非全部依托运气,而且有着非常超前的思想觉悟。汤和的能力很强,无论是作战能力还是说政治能力,他都是一等一。可惜由于他在朱元璋开国之前在常州大发怨言,才会导致在开国受封之时他的爵位非常低,功劳不如他的徐达却成为了开国六公之首的魏国公。当时的汤和心中怨言满腹,不过不久后一下子想通,最终才明哲保身、安享晚年。他是怎么做的呢?

1、善于揣摩上意

汤和在开国时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他心中一定是有怨言的,为此在1372年带兵出征大胜归来后封为中山侯。而且还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汤和不愧是咱的兄弟。当场他听到这话后便跪下来一边磕头一边说:臣怎敢与上位称兄道弟。朱元璋听后并没有多说什么,不过这件事情让汤和久久不能平复。


日后与徐达谈论此事时,徐达还大大咧咧的说:二哥多心了,大哥怎会对咱兄弟们下手呢?听到此后汤和直接捂住了徐达的嘴巴,并且吩咐伺候的下人下去,在其耳边悄悄的说:有些话不能瞎说,咱们的大哥是当今圣上,怎么还能称大哥呢?小心祸从口出。徐达听后冷汗一身。

1378年汤和成为了信国公,此时已经是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准备要对功臣的动手的讯号就是欲扬先抑,汤和认为现在朝廷内外太安静了,不出十年必定会有一场惊天骇浪席卷整个大明王朝。他必须得明哲保身,就算不要这个信国公的位子,也不能丢了性命。于是他在十年后洪武二十一年选择了辞职想要回老家种田。


刚开始朱元璋假装不开心,告知汤和:我们几个从老家出来不易,怎的还能回去呢?就留下来陪我在京城好好享受。汤和却说:臣战伤复发,还是想回老家休养,恳请陛下恩准。朱元璋非常开心,心想功劳如此大的汤和都辞官回乡了,其他的功臣也应当会效仿,实则不然。


朱元璋很开心的为汤和在凤阳修建了一座特别豪华的府邸,汤和谢恩。没有被牵连进蓝玉案以及胡惟庸案。

2、居功而不自傲

前文讲过汤和有很大的功劳,可最终被封得的爵位并不是很高,首先他没有去拿着自己先前的功绩去找朱元璋要官,以他的资历、战功做开国六公之首绰绰有余。这就让朱元璋非常的欣慰。这就相当于朱元璋打了汤和的脸,然后他在所有人面前为自己留足了面子,这样的人怎么能杀呢?


汤和在军中的威望是非常高的,可以说是一呼百万应。受辱之后他并没有去集结自己当时手中的部队去策划谋反,反而是在想朱元璋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由此可见徐达是一个非常机智的人,居功而不自傲,让朱元璋看到了这位战场上大帅不为人知的一面。要知道不论是谁都会说的话都会被锦衣卫告知朱元璋。


可以说当时大臣们并不了解自己,真正了解他们的是他们至高无上的皇帝以及暗中勘察的锦衣卫。知道汤和居功不自傲后自己心中是有一些懊悔的,不过当初汤和在常州说的一番话真的让朱元璋非常的心寒,不然汤和是妥妥的六公之首位,无人能及,就算是他的好兄弟徐达都没有一点机会。

总结:汤和与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 一起玩耍。自然是比常人知道朱元璋心中所想,因此才会猜朱元璋的内心猜的那么准,相比于其他功臣,汤和的结局是最好的,并且善终。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关注我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


慕容鉴史


在历史上都说朱元璋是一个非常狠毒的皇帝,在他当上皇帝之后大杀功臣。一些和他打天下,帮他建立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都被他屠杀一空。很多说法最终只留下了汤和一个人而已。

汤和和朱元璋关系非常好,从小就是发小,一起光屁股长大,一起给地主放过牛。在发生灾荒的年代,汤和和朱元璋一路乞讨,后来汤和劝朱元璋加入到起义军的队伍中去,朱元璋经过考虑之后和汤和一起加入到了郭子兴的起义军中,很快就一路飞黄腾达。最后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的军队,打败了陈友谅等竞争对手,最后又灭掉了元朝,建立了统一的大明江山。

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汤和开始是被封为侯,后来才升为国公。随着朱元璋日渐年长,他开始担心功臣对江山的威胁,所以开始对付自认为对江山造成威胁的功臣。而汤和则看得非常的明白,所以在第一时间就交出兵权,希望能够告老还乡回到凤阳老家颐养天年。朱元璋自然相当的高兴,给他在凤阳建立了豪华的住宅。汤和回到凤阳去居住,并且经常回京见朱元璋,让朱元璋安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功臣都这么幸运,事实上有一些功臣也意识到了危机,例如李善长,发现了危机,也向其朱元璋提出退休,但是由于和朝廷的重臣胡惟庸等牵扯过深,最终还是被朱元璋给杀了。当然朱元璋也不是把所有的功臣都屠杀一尽,徐达李文忠等人是在朱元璋杀功臣之前就已经死了,而沐英,耿炳文等人一直没有事。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一、汤和懂得急流勇退。不邀功,并及早退出政治圈。也没做出格的事,让朱元璋实在找不到把柄。这是主因。

二、汤和是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的人。解除军权回家后也是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不结党营私。这也是主因。

二、汤和和朱元璋是老乡,且是发小。这是次因。

三、汤和对朱元璋有知遇之恩。这也是次因。

再来说说刘基和李善长,刘基李善长虽然后来也告老还乡了,但是刘基李善长还是犯了一条:结党营私。明朝建立初始,就形成了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和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两派明争暗斗,朱元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但是朱元璋还并未下毒手(刘基李善长也不是善荐,不会让朱元璋明显抓到自己的把柄)。

后来,刘基李善长相继告老还乡,但是他们的派系还在,他们培养的亲信势力也还在。这个时候,淮西派的代表人物胡惟庸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物,这正好成了朱元璋的绝佳的棋子。利用这颗棋子,朱元璋杀了很多人。


投笔从戎君


向敬之

朱元璋坐稳江山后,大肆屠戮功臣,但也留了几个人,如沐英、耿炳文,非唯独汤和一人。

汤和很幸运。他曾因发酒疯遭到了朱元璋的忌恨。《明史·汤和传》记载:汤“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

汤和和徐达,早在元至正十六年,同时晋升为统军元帅,但因酒后狂言及被偷袭失利,而在朱元璋建国后首次论功行赏时,徐达爵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而汤和榜上无名,更与公爵无缘。第二年,汤和才因新立军功,被封为中山侯,岁禄一千五百石。

电视剧《朱元璋》中汤和(左)与徐达剧照

汤和进位信国公,则是洪武十一年的事,岁禄只有三千石,朱元璋还把他的常州过失镌刻铁券丹书。朱元璋厚此薄彼,怀恨一个人可谓持久。

然而,汤和还是很聪明的。《明史》称赞他:“东瓯乞身归第,以明哲自全”,“卓然非人所能及”。他最早洞察到朱元璋集权的帝王心术,第一个主动释兵权,告老还乡:“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大将主动交权,让朱元璋龙心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给他一个监工防倭戍海城的肥差,还让第十子朱檀娶了汤和的女儿做王妃,使汤和也同徐达一样做了皇亲国戚。

汤和晚年更加恭谨,“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汤和远离是非,不搀和拉结,自然就没有了朱元璋最怕的培植私党了。汤和的老部下颍国公、儿女亲家傅友德就是因为与蓝玉走得近,被朱元璋赐死,全家流放。

汤和难得糊涂,乐在其中,养了“媵妾百余”自娱自乐。汤和沉迷酒色,朱元璋毫不忌讳他的老婆多,还对汤和夫妻觐见时各“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钞三千锭、彩币四十有副”,“并降玺书褒谕,诸功臣莫得比焉”。若干年后,汤和患病失声,朱元璋闻讯即日探视。汤和病重,“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汤和死后,皇帝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以礼观书


因为在朱元璋眼里,汤和不具备“作案”的动机、时间和条件,所以他没必要杀他。

在一众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的兄弟当中,没有人比汤和更了解朱元璋,当他察觉朱元璋不满开国功臣执掌大权时,他主动告老还乡,卸甲归田,并想尽办法打消朱元璋的疑虑,最后得以善终。

无“作案”动机

在参加红巾军起义的时候,由于朱元璋加入红巾军较晚,诸位将领都不服朱元璋。唯独汤和一人十分尊敬朱元璋,并听从他的指挥。可见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汤和的儿子都死在了战场,家中只有年幼的孙子,这种情况他不可能花甲之年还去造反。

无“作案时间”

汤和告老还乡后,每年都去京城拜见朱元璋,名为拜见,实为报到,并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小住一段时间。每年一趟京城往返,加上在京城小住的时间,他根本在没有其他的时间去策划谋反的事情。

无“作案”条件

汤和在京城为官时,不结交朋党,远离“湘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他几乎没有政治盟友。

他告老还乡后,解散了侍妾、家丁,把大部分家产都分发给她们,余下部分都捐赠给了同乡的老人。没了家财,他如何起事?

不过就是这样,朱元璋仍不放心。在清除所有威胁后,朱元璋还专门去看望了一次汤和。

此时的汤和已经口不能言,寸步难行,只能躺在椅子上,跟朱元璋打招呼。这样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朱元璋还杀他何益?


花木童说史


首先,朱元璋并非杀尽功臣,如徐达、沐英、耿炳文等皆得善终,非信国公汤和一人!当然汤和能善终得益于其第一个读懂朱元璋的帝王之心,主动交出兵权退养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大封有功之臣。但彼时的汤和并没有被封为“公”,而是被朱元璋降一等封为侯。但,汤和并没有因此发任何牢骚。而是埋头苦干做好自己的事。朱元璋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后因军功汤和爵位也被提升为公爵,这期间里汤和也学会了捕捉朱元璋的心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越来越好,他害怕自己的子孙们无法压制住这一群骄兵悍将们,所以不愿在让诸将继续统领军队,毕竟诸将手握兵权始终是个危险的事,这让朱元璋寝食难安,只是迫于前元余孽未消灭殆尽,没有公开采取措施。

人精一般的汤和第一时间就意识到朱元璋问题,为保全自己,也为保全家人,他知道自己必须采取行动。


于是汤和找了个找了合适的时机,对朱元璋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主动交出兵权请辞致仕,回老家凤阳颐养天年。看见汤和这么懂自己,朱元璋便愉快的同意了,同时为了奖励汤和,下令在凤阳老家给汤和修建府第。

但在修建府邸的同时倭寇在沿海一带掠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汤和又被召了回来,汤和根据情况在江浙沿海修筑了59座堡垒来防范倭寇,一年后汤和向朱元璋复命。而后便带着妻儿去向朱元璋辞行,带着朱元璋赏赐的金银珠宝便回老家颐养天年了,之后朱元璋对汤和更是多次下诏褒奖,赏赐不断。而汤和也为了让朱元璋安心,更是每年一次上京觐见。


回到凤阳老家后的汤和每天除了游山玩水便是喝酒下棋,更是从不与地方乡绅结交、不谈论国事,更是要求子女严守法纪,看着汤和如此,朱元璋也渐渐对他完全放心了。


其实我们能看出来,汤和他是第一个读懂朱元璋的人,他懂得急流勇退。不过也不得不佩服他在功臣名就、位极人臣之时,能主动放弃手中的权利选择归隐,实属不易。但也正是因此才能得以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