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欲成大事者,必先謀定而後動,謀深,慮遠,成之因也


欲成大事者,必先謀定而後動,謀深,慮遠,成之因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兵法·計篇》

意思是:在開戰之前,如果經過周密籌劃,就有較大把握獲勝;如果事先考慮不周,獲勝的把握就很小。計劃周密就能取勝,推算不嚴謹就不能取勝,更何況根本不籌劃呢?根據這些來觀察,就可以判定勝負了。

欲成大事者,必先謀定而後動,謀深,慮遠,成之因也

用兵講究深謀遠慮,事先籌劃。《孫子兵法》開篇之計,就講到了多算勝,少算不勝的重要性。確實,成功永遠屬於那些有遠見的人。

我們在作出決策之前,要全面分析形勢,估計到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不同對策。事前考慮得越周到,勝算的把握也就越大。想有一番作為的人,做事時一定要有謀略,有遠見。深謀遠慮才能佔據優勢,才能獲得長遠的利益。

欲成大事者,必先謀定而後動,謀深,慮遠,成之因也

劉邦建立漢朝後不久,淮南王英布興兵反叛。

漢高祖問薛公:“英布能征善戰,我親率大軍前去平叛,你認為勝敗如何?”

薛公回答:“陛下一定會取勝。英布反叛後,知道陛下肯定會去討伐他,所以他會從三種可能的決策中選擇其一來應對。”

漢高祖道:“請你具體講講。”

薛公說:“東取吳,西取楚,北並齊魯,將燕趙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然後固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這樣,陛下也奈何不了他,這是上策。”

漢高祖又問:“第二種對策呢?”

薛公說:“東取吳,西取楚,奪取韓、魏保住糧食,以重兵守衛成皋,斷絕入關之路。這樣的話,陛下與他難決勝負。這是中策。”

漢高祖說:“那麼下策是什麼呢?”

薛公說:“東取吳,西取下蔡,將重兵置於淮南。我料到英布必用此策,所以陛下只要長驅直入,定能大獲全勝。”

漢高祖又問道:“你是怎麼知道英布必用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一個刑徒,雖有勇而無謀,鼠目寸光。只知道為眼前的利益考慮,所以我想他一定會選用此下策的。”

於是,當年十月,劉邦親率大軍揮師急進,殺得英布落荒而逃。英布逃到江南後,被長沙王吳芮的兒子設計殺死,叛亂最終被平定了。

欲成大事者,必先謀定而後動,謀深,慮遠,成之因也

劉邦能平定叛亂,憑藉的是運籌帷幄,考慮到了多種情況;英布最終落敗,就敗在不知精心謀劃上。善於謀算者,就能把握先機,掌握主動。

用兵作戰講究“廟算”,在日常生活以及商業競爭中,把目光放遠,事前充分謀劃,也是十分重要的。春秋時期的商人就已經懂得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的原則,就是要對事物今後的發展狀況進行全面合理的分析,並提前想好對策,而絕對不能目光短淺。

正如英國作家查爾斯·巴克斯頓所說:“人生如下棋,深謀遠慮者勝。”只要多算、精算、算在人先,就能佔據主動,明確目標,有信心去迎接挑戰。

欲成大事者,必先謀定而後動,謀深,慮遠,成之因也

二戰後,新加坡豐隆集團董事長郭芳楓意識到,戰後重建的高潮很快就會到來,各種物資在短期內將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於是他立即投入大量資金,大規模地收購戰爭期間留下的殘餘物資,也別是鋼材、水泥等建築材料。

果然,這些戰爭剩餘物資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持續上漲,不到半年的時間就翻了一倍。

豐隆集團也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很快就成為新加坡實力雄厚的企業。

郭芳楓又開始思索企業今後的發展方向。他預料到,隨著經濟逐步恢復,工業用地和住宅用地需要大量地皮,地價將會迅速上漲。於是他立即著手將資金轉移到地產投資上來。

由於戰爭剛剛結束,一些黃金地段的地皮並沒有體現出價值,郭芳楓便以十分低廉的價格買進。而其價格上漲速度卻是十分驚人的,十年之間漲了十倍!於是,豐隆集團的房地產開發事業也就迅速發展壯大了。

欲成大事者,必先謀定而後動,謀深,慮遠,成之因也

優秀的企業家,要能夠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精準地預測未來變化情況,做出及時的科學的決策。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古人云:“謀深,慮遠,成之因也。”人的一生就像是在海上航行,臨行前,要做好充分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不測。哪怕是一張航海圖,一個羅盤,都不至於令你毫無準備地陷入旋渦之中。

有謀略,有遠見,深刻認識到謀與慮在成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謀得深,慮得遠,才會獲得更多成就和更長遠的利益,才能擁有成功的人生。

欲成大事者,必先謀定而後動,謀深,慮遠,成之因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