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曾国藩灭掉了太平天国,却为何搞不定捻军?

曾国藩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湖南湘乡人,27岁考中进士,十年之后已经升任为副部级高官。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老老实实熬资历,最多也就是一部尚书。毕竟,有那么多京官在排资论辈,无论是智商、情商、心机、背景……优于他的人并不在少数。至于后世,副部级官员则是只多不少。

曾国藩灭掉了太平天国,却为何搞不定捻军?

曾国藩

1852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曾国藩突然接到母亲的死讯。他悲痛欲绝,很快回家奔丧。正在这个时候,太平军已经席卷天下,并且迅速攻入湖南境内。在这个背景下,曾国藩奉命组建一支地方团练,围剿太平军。经过十几年的苦战,曾国藩终于击败了太平军的主力,并且攻克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城。

战后,曾国藩的部队已经发展到了10万人以上,也就是著名的湘军。他被朝廷加封为太子太保,并被封为一等侯爵,而且世袭罔替。此时,他的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然而就在清廷和湘军上下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时候,有一支名叫捻军的队伍却驰骋于黄淮流域,横扫千军如卷席,清军前后损失惨重。

曾国藩灭掉了太平天国,却为何搞不定捻军?

张乐行

捻军,是一支主要活动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一带的民间反清武装。他们最早起源于山东,是一种游民组织,后来逐渐扩展到淮河流域。他们劫富济贫,屡屡和清军对抗,并无明确的政治目标。太平天国兴盛的时候,他们一度和太平军联合作战,并且拥护地主出身的安徽涡阳人张乐行为盟主。

1862年,清军名将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攻入皖北地区,很快击溃捻军的主力,张乐行兵败被俘,不久被杀。他的侄儿张宗禹不愿意投降,率领残部继续活动于河南、安徽、湖北等地。1864年,他带领捻军在豫西和陈得才、赖文光等人率领的太平军会师,准备东进救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城。

曾国藩灭掉了太平天国,却为何搞不定捻军?

赖文光

途中,这支联军遭到僧格林沁的包围并且陷入绝境。听说天京已经被清军攻克,主帅陈得才万念俱灰,服毒自尽。余部纷纷向清军投降,只有张宗禹、任柱、赖文光等人不愿投敌,带着少数人血战突围。突围后赖文光整训部队,建立了全新的捻军,简称新捻军或者东捻军,以区别于张宗禹的西捻军。

东捻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易步为骑,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复振。逐渐变为一支数万人的骑兵部队,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剿灭这支队伍,清廷再次派出名将僧格林沁率部追杀东捻军。此时的僧格林沁因为曾经击溃过捻军的主力,所以比较骄横,以为可以迅速剿除东捻军。

曾国藩灭掉了太平天国,却为何搞不定捻军?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带着一万多人,跟在东捻军后面穷追不舍。东捻军利用他急于求战的心理,避而不战,一直拖着他兜圈子。僧格林沁越来越急,不分日夜行军,几乎连马背都不下。开始清军士气高昂,到了后来已是精疲力尽,累得甚至举不起马缰绳。僧格林沁经常吃不上饭,有时随便喝口酒然后继续追击。

最后僧格林沁由于过于急切,带着少数人脱离了大部队,被东捻军包围于山东曹州的高楼寨。经过激战,清军全军覆没,僧格林沁则被斩杀于麦田里。清廷闻讯以后,如丧考妣,据说“ 辍朝三日 ” 。却说曾国藩曾经接到援助僧格林沁的命令,但是湘军已经被裁,又和僧格林沁合不来,选择了婉拒。

曾国藩灭掉了太平天国,却为何搞不定捻军?

李鸿章

此时,清廷已经很难找到更骁勇的部队去围剿东捻军,最后只好下旨让两江总督曾国藩前往山东剿匪。说实话,清廷打心底并不愿意依靠汉人去剿除东捻军。但是朝中无人,也只能捏着鼻子请湘军和淮军出山。至于曾国藩此时已经54岁,进取之心大不如当年,加上湘军大多被裁,他并不愿意去山东。

但是清廷屡次催促,皇命难违,曾国藩只好带着不到1万湘军和李鸿章的两万淮军向苏北进军。他的部队看似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实际上战斗力却不怎么样。主要有三个原因:1湘军进城后,堕落了。2淮军不驯服,只听命于李鸿章。3东捻军以骑兵为主,参战清军缺乏马队,更缺乏骑兵作战经验。

曾国藩灭掉了太平天国,却为何搞不定捻军?

捻军

来到徐州后,曾国藩吸取了僧格林沁兵败被杀的教训。针对东捻军机动灵活、以骑兵为主、精于游击战的特点,他提出了“重镇设防”,“布置河防”,并结合“查圩”的战术。就是以重兵把守安徽临淮、山东济宁、河南周家口、江苏徐州四地,并在东捻军经常出没的蒙城、亳州等地驻扎少量人对其进行阻击。

同时布置河防,东以运河为防线,西以沙河,贾鲁河为防线,派水师和步兵联防,防止东捻军进入山东和河南的东部,最好能把东捻军围在运河和沙河之间。最后严查户口,切断百姓和东捻军的联系。曾国藩的意图,也就是力争东捻军成为孤军,不断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使得他们孤立无援、粮草匮乏。

曾国藩灭掉了太平天国,却为何搞不定捻军?

捻军分布图

姜还是老的辣,曾剃头果然名不虚传有点本事。但是曾国藩的部队却在随后屡战屡败,无力阻挡东捻军的攻势。1866年9月,东捻军突破颍河上游的开封、朱仙镇之间的鲁河防线,两路人马胜利在河南中牟附近会师。就这样,曾国藩苦心经营长达一年的千里河防被摧毁了,他的剿捻行动正式宣告失败。

就在这个时候,曾国藩的政敌们纷纷起来攻击他,清廷也屡次下旨叱责他。他心力交瘁,终于病倒,向清廷请求辞职。清廷并未挽留他,却直接委任李鸿章为新任钦差大臣,主持围剿东捻军的大业。后来,李鸿章依然采用老师曾国藩的战术,却很快击溃了东捻军的主力,赖文光兵败被俘,很快被杀。

曾国藩灭掉了太平天国,却为何搞不定捻军?

捻军与清军作战图

却说西捻军以张宗禹为主帅,和赖文光的东捻军分兵后一度杀入陕西。后来西捻军一直打到北京郊外的卢沟桥,以吸引围攻东捻军的清军主力回撤。1868年,东捻军覆灭于江苏扬州,西捻军南撤来到山东和河北交界的地方。不久,西捻军的主力被李鸿章包围于茌平南镇,全军覆没,张宗禹跳河失踪。

就这样,曾经浩浩荡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老捻军、西捻军、东捻军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曾国藩曾经灭掉了更为强大的太平军,却为何搞不定东捻军。同样的职务、同样的军队、同样的战术,为何曾国藩黯然下台,学生李鸿章却功成名就?难道,真的是老师曾国藩技不如人吗?

曾国藩灭掉了太平天国,却为何搞不定捻军?

捻军与清军作战

我却不这么认为,曾国藩之所以失败,主要有以下的原因:1东捻军机动灵活,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有便宜就来,见势不对就跑,实在难以对付。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为此头疼。2曾国藩遇到的阻力太大,束缚太多,朝廷也不信任他。3部下阳奉阴违,尤其是淮军,只认李鸿章为主子。

据说,参战官兵有不少人在战前纷纷请假,不愿意去寒冷的北方,也不愿意继续去卖命。清军内部或者骄傲轻敌,或者腐化堕落,战斗力愈发下降,谁敢指望这支部队能去打仗,尤其是打胜仗。李鸿章的淮军还好,但是曾国藩根本指挥不动他们。李鸿章来到前线后,他们才纷纷俯首帖耳、士气有所提升。

曾国藩灭掉了太平天国,却为何搞不定捻军?

捻军遗址

我以为,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团体,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借鉴下曾国藩围剿东捻军的经验和教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必须时刻有危机感,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取得进步。另外,精诚团结,万众一心,一个团体才能战无不胜。居安思危而且团结一致的团体或者政权,必然能永立不败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