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为何在古稀之年被杀掉?

mtolao


李善长在垂暮之际说了一句话:

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

我年纪大了,等我死后由你们折腾吧!!此时的胡惟庸权势滔天、为所欲为、欲结党谋乱,而李善长极不负责任的一句话又道出怎样的心酸?也是因为这句话为自己的身死埋下祸根。


大明初立,朱元璋在封赏功臣时,朱元璋说李善长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在保障大军后勤的工作上做的极为出色。“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

除了这些,朱元璋还赏赐其两枚免死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即李善长本人凭此铁券,可以赦免两次死罪,其子可以赦免一次。李善长在明政治中心的地位可谓是如日中天,一时无两。可随后李善长陷入胡惟案,被定罪谋反,两块免死铁券终究成了废铁

前后两次提到胡惟庸,就不得不提到浙东党和淮西党的庙堂之争,党争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明朝初期的党争演变的更加激烈壮观,因为造成党争的推动者都是大明浴血奋战、智计百出、功勋卓绝的开国功臣



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第一代表(基本上都是朱元璋的老乡),浙东党以刘伯温为首(文官集团),双方斗得不可开交,你死我活。至于为什么争斗,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都是朱元璋的大臣,非要分出前后入伍秩序,出生高低、地位大小、自然就会有不满和争斗,可当时明朝的政治大佬们没有看透这个东西,前后包括刘伯温、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李善长都倒在这个问题上

胡惟庸作为丞相新贵,是通过李善长的举荐。李善长此前党争中已经让朱元璋很是不满,被逼迫退居二线。此时的胡惟庸带领淮西集团异军突起,把浙东党打压的抬不起头,除去朱元璋后,胡惟庸秉承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睥睨朝野

起初的党争很单纯,就是为了分个高低,你小我大的问题。随后这种党争的性质转变成对皇权的挑衅,朱元璋就不能忍了,没把他放在眼里啊!那么我确信朱元璋在遏制不住这种争夺态势的时候,已经有心事废除丞相制度,准备一揽大权


可惜胡惟庸这个愣头青,完全没有看到前辈们在丞相位置上一一赴死,只是觉得自己胜利的果实是如此诱人。在不断地挑衅中,胡惟庸验证了刘伯温对朱元璋说得那句评价“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完全驾驭不了自己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胡惟庸,开始越权认命人事调动、贪污受贿、排除异己、贪赃枉法。种种举动都让朱元璋看在眼里,恨在心头,胡惟庸也知道自己越玩越大,难以收拾,甚至萌生取朱元璋而代之的想发

他深知自己根基浅薄,为了抗衡朱元璋,他不断拉帮结派,壮大自己。一度想李善长下水,首先,李善长德高望重,又是自己的老领导。其次,李善长有免死铁券,影响力巨大

胡惟庸利用自己的儿女亲家李存义(李善长的弟弟)去游说,于是有了李善长上面那句回话:等我死后,你们折腾吧!


这句话可以看出,李善长不是没有政治智慧,反而他深知朱元璋的厉害,朱元璋对其的重用至敲打,已经让这位老功臣心灰意懒,知道自己斗不过,更别提胡惟庸这等跳梁小丑,所以才有“吾死”后汝为之一说。

但是这“一说”,又是不得不说,因为他深知自己已经和胡惟庸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说不说都难以摆脱干系,朱元璋的大刀已经架起,事后不出所料,胡惟庸被人告发谋反人头落地,前后近三万人受到诛连。而李善长也没能靠着免死铁券保命,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朱元璋的这一刀除了人头不断落地,更是一刀切掉了丞相一位!

参考资料:《明史·李善长传》、《明太祖实录》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我不是易中天


1390年的一天,明朝开国第一功臣、76岁高龄的李善长,及其全家70余口,纷纷人头落地!至今仍令人惊骇!


那么,为什么李善长明明都已退休了、一大把年纪了,还被杀?真相令人震惊!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丞相,朱元璋的股肱重臣,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淮西勋贵的No.1,爵至韩国公,与汤和、徐达、刘伯温、常遇春等共为大明王朝开国实际最高功臣。


功勋卓著的李善长,明明都已经告老退休了,本应安享天伦之乐,为何又会在古稀之年被杀掉?且听峰子哥慢慢说来。


李善长,被朱元璋不止一次赞为“在世萧何”。


在朱元璋最势微的时候,李善长投奔而来,属于朱元璋集团的元老级人物,一直负责军队的粮饷器械供应,角色至关重要,成为前线将士风扫残云的“发动机”。

特别注意一点,历史上的李善长,并不像影视剧中演的那样无能,实际上为了衬托刘伯温而被导演矮化或丑化。


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他是有眼光的,从最初就决定跟随弱小的朱元璋打天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


不及如此,李善长还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善于辞令。不过清朝重臣张廷玉评价:“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意思是外表宽和,实则内心刻薄。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


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明朝开国六公爵,是指为明朝开国立下大功,建国后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公爵的六名功臣。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李善长位居开国六公之首,被赐免死铁券(2块)!

峰子哥提醒诸位一点,汤和也封了公爵,不过汤和是洪武十一年才被封为信国公的,所以并不在最初封的“明朝开国六公爵”之列。


汤和这个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死后,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明朝开国六公爵,并没有被世人神化的刘伯温,刘基只被朱元璋封了一个伯爵——诚意伯。按照明朝大臣爵位由高至低:公、侯、伯。就爵位而言,刘伯温与李善长等开国六公爵,差两个级别,俸禄待遇也是差别较大的。


李善长最后退下来,扶植高徒胡惟庸上了相位,本已完美上岸,之所在古稀之年被杀,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党争激烈,演变成威胁皇权。


以李善长、胡惟庸为代表的淮西党,与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党,相互争斗,起初只是党争,后来演变成威胁皇权的地步。


李善长虽然退下来,但并没有闲着,他想通过扶植胡惟庸,来遥控朝政。

李善长和胡惟庸还通过结亲,建立紧密关系,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就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但李善长免于被株连。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李善长的弟弟及侄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明太祖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而李善长却没有表示感谢,太祖因而积恨在心。


二是包庇胡惟庸,隔岸观火,祸从口出。


胡惟庸一伙势力意欲图谋大事,曾亲自找退休的李善长商议,李善长开始很惊骇,后来居然说:“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我已经老了,等我死之后,你们再去干吧!)


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能说么?这话缺乏政治智慧的胡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不是找死么?


随后又有人告发李善长包庇胡惟庸,隔岸观火,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三是功高震主,还不检点,犯了帝忌。


朱元璋以微末之身得江山,十分不易,所以当上皇帝后,对骄兵悍将本就疑心重重,害怕自己死后,朱家子孙镇不住这些元老功勋,而李善长曾作为开国丞相、文官之首,首屈一指,德高望重,门生故旧遍布,纵然辞相依然影响力巨大。


而且李善长还是个“不检点”的皇亲国戚,平时屡屡违制,犯了帝忌,杀他只是朱元璋长久心中愤恨的爆发。

有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放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李善长和朱元璋在创业时,也曾是一对和谐君臣,形影不离,是同甘共苦的战友,可是当人一旦获得了高位,获得了权力,就会像着了魔一样,迷失相遇时的初心。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一段话亲评李善长:


“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


后来,一个成了九尊至尊,一个成了开国丞相,都是权势赫赫,但二人却渐行渐远,再也找不回那份初心和信任。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权力是催人疯狂的春药,也是催人毁灭的毒药。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羽被追责,朱元璋将已76岁高龄的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70余口,一并处死。血流成河,令人深思!


峰子奇观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杀了许多开国功臣。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有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的蓝玉、左丞相,封韩国公李善长、丞相胡惟庸等。为何已经年近古稀的李善长仍逃不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命运呢?

最初,朱元璋在诛杀了胡惟庸后碍于李善长过去的功劳而一直隐忍不发。一天,朱元璋对他说:“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李善长听后叩头称善。洪武四年(1371)正月,李善长以疾致仕。说明朱元璋还是讲情面想要放李善长一马的,而李善长自己也懂得其中玄机。

那么为何李善长已已经七十七岁的时候还是被杀了呢。

第一,因为他这时还“耄不检下”,一点也不检点,铺张浪费的还要扩建自己的府邸,结果被有心人告发给了最厌恶腐败的朱元璋,朱元璋大怒!

第二,当朱元璋下令有罪的首都人要去守边时,李善长又数次请托,要朱元璋免去他亲近的人丁斌,一点也不知道给领导留面子!

第三,于是朱元璋勃然大怒,先严刑逼供丁斌,查出丁斌原在胡惟庸家办过事,知道李存义等和胡惟庸相互勾结的情况,更有和胡惟庸“通倭”,“私通蒙古”有关。

这时,朱元璋不能忍了,你李善长铺张享乐属于个人问题,我忍。你李善长不听我命令,不给我面子我知道可以忍,但是你对我不忠,有人造反你观风,这就触了朱元璋的逆鳞了。

最后,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的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谓其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

伴君如伴虎,其实不假!有一句话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真的很有道理!





红绕历史


因为他没有了敬畏之心,尤其对他这样的开国功勋来说,凭借着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劳以及战友关系,让他渐渐对朱元璋失去了那么一丝应该时刻铭记于心的敬畏和警惕。

《明史·李善长传》是怎么评价他的?——“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

李善长的祸端——性格

李善长早期实际上是非常受到朱元璋的器重和信任的,朱元璋巡游汴梁时,把朝中政务交予李善长处理,并授予他酌情审视,不必请示的特权。


甚至朱元璋还特别授予李善长两块免死铁劵,意即让李善长可以拥有两次赦免死罪的机会,他的儿子有一次。这种殊荣可以说极为的恩宠,也说明早期朱元璋对待李善长的态度是十分喜欢和信任的,甚至可以容忍他有可能犯下死罪的过错。

这在后来的胡惟庸案中也得到了体现。

但是这也让李善长渐渐的持宠而娇,性格变得越来越放肆大胆,臂如早期在和刘伯温的斗争中,李善长强势的性格让刘伯温不得不暂避锋芒,因此顺势脱离了官场,却也保全了自己。

而这时候的李善长开始激发了朱元璋的反感之心。

臂如在朱元璋生病期间,李善长也不闻不问,及至后来胡惟庸谋反一案中,李善长也受到朱元璋的保全,赦免他的死罪,但是李善长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没有到朱元璋那里谢恩。

这让朱元璋很不满意。


祸端根源——包庇胡惟庸,隔岸观火

晚年的李善长神智昏庸,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表现的让人错愕,胡惟庸谋反一案中,李善长也牵连其中。

当时胡惟庸准备谋反,就派了杨文裕去劝说李善长,说事成之后许给他淮西土地为王,李善长听说胡惟庸准备谋反以后,虽然感到很惊讶,但是也没有阻止,反而担忧他准备的不够充分。

后来胡惟庸,以及他的弟弟李存义都曾去劝说李善长,他虽然明面上没有表示同意,但是也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说: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其实就是默许了胡惟庸等人的行为,否则他为什么不向朱元璋检举,或者规劝胡惟庸呢?谁都知道谋反是大罪,何况李善长这种位极人臣的开国元勋,他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

但是,在胡惟庸谋反一案最初的时候,李善长并没有受到牵连,反而是在几年后才被人揭发出来,这事还是李存义自己亲自说出来的。

最要命的是蓝玉曾经捕获胡惟庸和沙漠使者私通的封绩,但是李善长没有上报这件事,这也为后来定他的罪提供了口实。

而这时恰好有天象异变,言灾祸将从臣子中起,于是李善长顺理成章的就被朱元璋问罪杀死。


小评

关于李善长的死向来有种他是冤死的说法,这个说法也有他的道理,因为李善长并没有实际参与到谋反之中,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也间接参与到了胡惟庸一案。

他对胡惟庸采取的包庇、默许的态度最终为自己留下了祸端,击碎了朱元璋对他的最后信任,这也是李善长晚节不保,自毁根基的昏庸之处。

再加上持宠而娇,也让朱元璋对他渐渐不满,老话说的好“功高震主”这话是有它的道理的,张良,刘伯温等人都善于审视夺度,急流勇退,所以最终都保全了自己。

可见,李善长的死也有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毕竟朱元璋曾经对他多番忍让,也属十分难得了。


围炉谈史


首先我们知道李善长是被朱元璋杀掉的,而早期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中,几乎都被朱元璋已各种理由杀光了,34位开国功臣中只有4位得以生老病死。所以李善长被杀并不意外。下面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朱元璋最开始生活贫苦,一路拼杀,好不容易坐上皇位,当然要坐稳了。有句话叫做功高震主,先前跟随自己的那些开国功臣一个个都大权在握,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当然不放心他们,于是就利用各种理由削弱他们的势力,一步步处死他们。


站在李善长的角度:自己从最开始跟随朱元璋开始时便兢兢业业,作为下属,努力为朱元璋排忧解。因此也深受朱元璋器重。不仅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还让他位极人臣。可以说作为大臣,李善长达到了鼎峰。虽然也有一些缺点,好妒忌,仗着自己功劳大有些胡作非为,但是罪不至死,朱元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一开始就处死他。但是直到出现胡惟庸案。

胡惟庸也是位极人臣,此时李善长已退休在家。胡惟庸被告谋反,并与外族合谋叛乱。并与李善长之间有书信来往。这点是朱元璋绝对不能忍受的,即使案件没有明明白白,胡惟庸也被处死了。虽然当时李善长逃过一劫,但是过后,朱元璋难消心头之火,把李善长一家也满门抄斩了。一代人臣,古稀之年也落得不得善终的下场。



喜欢历史的你,认为呢??


一缕枫叶子


李善长的死,正应了那句永远不会过时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鸟飞尽,良弓藏。

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李善长,在他四十岁那年,他走对了最重要的一步棋:投靠了当时名不经传的朱重八。这步棋让他从此走上了为臣者的巅峰。



在大明一朝,没有哪个大臣能够做到李善长这个地步:位列“开国六公”之首(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和郑国公常茂),朱元璋不仅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琪,而且把大明朝第一个丹书铁券赐给了李善长,可以是恩宠之至。

不过这块丹书铁券也最终让他满门抄斩的“催命符”。

大明王朝建立以后,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善长逐渐骄横跋扈起来,在朝中大肆排除异己,建立起当时最庞大的官僚组织,淮西派。后来继任的丞相胡惟庸正是出自于淮西派。

可是这对于皇帝朱元璋来说,是个不好的兆头。朝中一旦形成一股势力,这对皇权是起制约作用的。朱元璋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内心早已有芥蒂。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一家因胡惟庸一案的牵连,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及其一家七十多口人被满门抄斩。而之前所谓的丹书铁劵,就成了一张废纸!


为什么时隔十年后,才说李善长牵扯到胡惟庸谋反一案呢?

其实李善长是否真的谋反,朱元璋心里很清楚,朝中那些摇旗呐喊的大臣们也清楚。七十六岁的李善长,即使是十年前,也已经六十六岁了,他谋反图什么?

他的死,正是朱元璋下达的命令,而下面的大臣们就是执行者。

朱元璋给李善长定的最重要的罪名就是:

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表面上看,是洪武二十三年,一件李善长为自家亲戚丁斌求情的事情引起的。当时,朱元璋命御史彻查丁斌一案,这不查不要紧,一查就查出了惊天大案:遭受酷刑的丁斌竟然指控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在洪武十三年,曾经与胡惟庸有过勾结谋反之事。

在抓捕李存义之后,李存义也供出了所有的罪行,包括他的哥哥李善长。据他交代,胡惟庸通敌之事,李善长都知道。胡惟庸谋反之时,曾经去拉拢过李善长,不过遭到李善长拒绝。而拒绝的理由就是: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正是这十个字,和李善长带来了灭门惨祸。

你这句话什么意思?不仅没有举报胡惟庸谋反,反而持支持态度,明显是在观望局势。这比谋反还罪加一等。于是朱元璋再也不容忍李善长。在朱元璋的暗示下,朝廷中的大臣们纷纷落井下石,一大片弹劾李善长的奏折铺在了朱元璋的桌案上。

很显然,李善长难逃一死。

虽然朱元璋知道李善长没必要去谋反,但他知道李善长一定要死。对于李善长来说,他只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


青史回声


因为李善长居功自傲,并且还牵扯到胡惟庸谋反案。

古稀之年的李善长虽暮年,便作为淮西集团的文臣头子,且经营多年,所以其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门下势力更是遍布天下,这是朱元璋最为担心的,因为他后继的人肯定是震不住这些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他们必然威胁朝廷的朱家的统治,在朱元璋看来,保有死人最安全,所以李善长在古稀之年依然被杀掉。


岳剑


贪恋权势、以权谋私、不知进退、恃宠而骄…朱元璋给了他太多太多次机会,他却没有珍惜。

李善长的模板是萧何,朱元璋也确实把李善长当做自己的萧何。李善长是在朱元璋打滁州时投奔而来,最初朱元璋让他管理文史书籍。后来李善长时常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就成为朱元璋的参谋。

此后,李善长一直作为朱元璋管家的角色存在,朱元璋对李善长也极为信任。朱元璋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的时候,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朱元璋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任命李善长为参议。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命李善长兼领府司马,晋升为行省参知政事。朱元璋称吴王时,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后来朱元璋即帝位,追封自己祖先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都用李善长担任大礼使。朱元璋设置东宫官属,又用李善长任太子少师。

朱元璋称帝后封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排在徐达常遇春之前,为开国六国公之首。

以上种种说明,朱元璋对李善长颇为倚重。

可是李善长仗着自己功劳大,渐渐恃宠而骄。朱元璋生病,十天不上朝,李善长居然不去问候,他的儿子、朱元璋的女婿李祺也六天不去问候,可以想见他们一家有多娇纵。这事最终以朱元璋罚他俸禄收场,作为一个小小的警告。


李善长的倒台始于胡惟庸。胡惟庸由李善长一手提拔,结果胡当上右丞相后,基本上属于无法无天,极度猖狂。胡惟庸倒台,与胡惟庸过从甚密的李善长按理来说很难不受牵连,可是朱元璋还是放了他,他的弟弟被告发为胡惟庸党羽,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也免除了死罪。可以说朱元璋对李善长已经仁至义尽了。

此时如果李善长嗅觉足够灵敏的话,功成身退告老还乡,估计也能全身而退。可惜李善长不愿意退,他贪恋权势。

李善长家里建豪宅,从汤和那里借300人来施工,汤和可不傻,把这事儿偷偷告诉了朱元璋。后来他亲戚惹事获罪,被流放边疆。李善长不但不支持秉公办理,还多次向朱元璋求情,请他赦免自己的亲戚。

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向李善长举起了屠刀。


史海拾遗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功臣,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功劳非常大,朱元璋都说他是自己的萧何。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以李善长在夺取天下中保障后勤供给之功,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其实内心嫉妒,待人苛刻,这为他后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女儿临安公主下嫁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李家的恩宠达到了顶峰。李善长也开始“飘”了。

他恃宠自纵,在朱元璋生病,半个月都不能上朝的时候,作为太师、丞相的李善长居然都不问候一声。驸马李祺也和老爸一样,对岳父的病置若罔闻。这一次朱元璋只被削了李善长的年禄一千八百石,算是警告一下,但说明两人的亲密关系开始有了裂隙。



早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案发,有人在朱元璋面前打李善长的小报告说“太仆寺丞李存义,善长之弟,惟庸之婿父也,以亲故往来惟庸家,惟庸令存义阴说善长同起”,就是说胡惟庸让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拉拢李善长参与谋反,李善长不但不揭发,还参与到密谋。群臣强烈要求逮捕李善长,朱元璋想起当年与李善长的革命友谊,放过了李善长。

朱元璋对李善长表现出令人不解的“大度”,不过是出于他自身的政治考量。胡案是洪武年间的第一个大案,此时的朱元璋还处在铲除荆棘的摸索阶段,还在营造一种宽和的政治态势。为了加强皇帝耳目,朱元璋特地设立了锦衣卫,刺探文武百官的言行。李善长是锦衣卫照顾的第一重点人。胡惟庸案后,李善长平静了数年,只不过朱元璋还没有准备好而已。



洪武十八年,李存义和胡惟庸的事又被老账重提,朱元璋对李善长家人的处理还是轻描淡写。李存义、李佑父子发配崇明岛,李善长毫发无损。但是李善长在这种关键时刻脑子短路,表现得就好像家啥也没发生。这种倚老卖老摆谱的行为彻底触怒了朱元璋。

如果李善长还有一点敬畏之心,也不会落得后来的下场。他太高估自己了,太高估自己和朱元璋的关系了,太小看朱元璋的魄力了。

洪武十九年,明州卫指挥林贤被人举报通倭,此案再一次牵扯到胡惟庸和李善长。胡惟庸已经死了,该怎么处置李善长呢?



朱元璋在得知李善长与林贤案有牵连时,“泣不成声”,他思虑再三,只将李善长的侄子李佑、李伸下狱,再一次放过了李善长。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不知道是不是患了老年痴呆,他在作死的路上飞奔得更快了。

这一年,李善长想建造府宅,私自向信国公汤和借士兵三百人,帮忙建设。

也许李善长还将汤和当做当年的老兄弟,可汤和作为仅有的几位洪武清洗中的幸存者,早已将这份战友情抛弃。为了自己的将来,汤和义无反顾的举报了。

在任何朝代,私自运用军队都是了不得的大罪,任你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更何况遇到的是朱元璋。

。”

李善长平时为人“多忮刻”,与同志们关系不太好,这一下大家群起攻之。当年胡惟庸谋反,李善长知情不报的事又被摆了出来,甚至说李善长自己也“反状甚明”,大臣们纷纷上书朱元璋,要求严惩李善长。

恰好此时李善长的亲戚丁斌因为其他案件被抓,在狱中他向李善长伸出了最后一截绞索。

丁斌交待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曾经劝说李善长与胡惟庸谋反,胡惟庸许诺事成之后,封李善长为淮西王。李善长“意稍动之”,不但没有检举,反而说“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这就给李善长坐实了“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



加上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北征时,在捕鱼儿海抓到一个奸细叫封绩,胡惟庸通过这个人勾结元朝旧势力,请北元派兵作为自己谋反的外应。而正是李善长私自放了这个奸细。这足以证明李善长与胡惟庸企图勾结北元反叛。

于是,朱元璋下令,将李善长(除驸马外)全家统统诛杀。

探索李善长被杀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明史》中的六个字就很够了,那就是“贵富极,意稍骄”。

正是好日子过够了,仗着自己的功劳,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了,才导致了这位大明第一功臣之死。


历史漫谈君


一个人出身草根,想逆袭至中华皇帝的至高宝座,仅凭一个人的努力,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一群开国功臣的辅佐。

可我们纵观古今,阅历中华上下5000年,不难得到一个震惊的事实:历代开国功臣者,难有得以善终者。其地位越高者,死法往往也便越凄惨,在明朝时期更有株连十族者!不可位置不惨。




走兽尽,鸟弓藏!为何皇帝会诛杀这些有李善长。

1-臣子有僭越之心

野心,人恒有之。

作为跟随皇帝一步步打下天下的大臣!没有两把刷子在这乱世之中早被人刺成刺猬了。而他们在被封官加爵之后,尽管常人看来已经享尽了荣华富贵。可对于他们来说未必如此。人的欲壑总是难填的,当皇帝能够封赏的全部封赏完了。那么还能拿什么来满足他们的野心呢?难道连皇位也要封出去吗?

这时臣子的僭越之心已有之。

古时秦可卿导致贾家抄家的原因。最根本还是那一副棺材板的逾越以及葬礼的超规格!古时棺材板的规章制度都是有规定的,正如春秋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多一鼎都是僭越,会迎来君王的不爽。而秦可卿的棺材板最多用上等杉木也便足矣,何以使用君王的规格。僭越之礼,最终也招致了贾家的灭亡。

皇帝不是傻瓜。能够成为天下之主,都是腹黑学的大佬。常言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想要永远根除祸患,只能先杀死功臣。死人是没办法从地里爬出来夺权的。

2功高震主!皇权不稳

功臣之所以是功臣,是因为他们立下的赫赫战功被世人所惊仰。例如韩信在亥下之战之战时一举歼灭楚军,奠定了刘邦的皇权基础,而在此之前,刘邦几乎什么都没有做。

刘邦曾经说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见萧何本人的能力之强,他和韩信两人一主外一扶内。可谓是刘邦政权的双壁。在两位不世出的天才之光的照应下,刘邦便显得可有可无了,甚至韩信如果是私心大一些,完全可以佣兵自立为王。刘邦对之也无可奈何。就算韩信不自立,佣立他人为王,刘邦也是无可奈何。这种情况一直是刘邦的心病。哪怕他黄袍加身,登基为皇,众人齐呼万岁时也没有减少。

古时大将在军中常常拥有很高的威信,许多士兵往往只知道将军,而不知道皇帝。虽说皇帝是发给他们军饷的人。可是作战期间指挥三军运筹为握,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是将军,可以说是将军使士兵免于死于非命,在这种情况下,士兵自然对将军唯命是从。秦时王简如此,汉时韩信如此。明朝时徐达亦是如此,识想将军的威信如此之大,皇帝在皇位上如何能做的安稳。

比如说赵匡义本人便是前朝武将出身,登基为皇,以史为鉴,后世皇帝,如朱元璋对成子赶尽杀绝之事,也便是情理之中了。

3子孙不才,御下无能

古人云:御人之道,在以德而不以术,以道而不以谋,以礼而不以权。

做人做事不锋芒毕露,不狂妄,藏起不断滋生的骄气,不骄不躁,韬光养晦。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有一颗谦虚谨慎的心,都是不轻易把自己的实力暴露出来的人。

这一点,历代的开国皇帝做的很好。将军再强,没有明主也不过是一介莽夫,说的再明白一些,也就是一个土匪头子。谋臣再强,不遇明主也也只能归于归隐山林。一群人能够聚集到一起,一起干中国历史上风险最大,收益也最大的投资——造反,说白了还是离不开作为主心骨的开国皇帝。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文韬武略。手下的程咬金等一众大臣对其是心服口服。又如宋太祖赵匡胤,武将出身,追随者皆是军中的部下,威严不言而喻,让他们往东自然不敢向西。可开国皇帝是枭雄,你不能指望他的后世子孙也全都是枭雄,就算优良基因能够遗传。继位的皇子恐怕也无法镇住那些居功自傲的功臣。

皇帝,皇帝说到底还是家天下。肥水不流外人田,开国皇帝怎么能让自己的子孙被那些倚老卖老的功臣欺负到头上。既然继位的皇子无法根除功臣那便由自己动刀,哪怕落个诛杀功臣的千古骂名,也好过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他们夺了去。

从这一点上看,开国皇帝到有些古代英雄的身影。用自己的手斩断他们的罪孽,不惜为世人所谩骂,也要让自己的子孙存活下去。

这一点朱元璋做的最好,也最绝。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可见。开国功臣会被诛杀,很大原因也是与继位的皇子无老子的雄韬伟略,无法承担大任有关。

4 猜疑心重

如果说前三点还是任何皇帝的苦衷。这第四点一定是个人原因。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性格天真,有的人诚信,有的人爱耍心计,当然就有人爱猜疑他人,

皇帝天下只有一位,当真是孤家寡人。位高权重的人,往往会有人想把他从高位上拉下来,看着他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样子,而皇帝正因为如此,才会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放心,起猜疑之心。吃饭时会有专门的人亲自试毒,出行时使用的,轿子会用真假虚实的方法使刺客难以判断,妃子侍寝也是会要求全裸进宫。可以说皇帝对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会放全心,更何况是手握重权的大臣呢。而朱元璋的猜忌心又是出了名的那种。这一点从他手下的锦衣卫便可以看出。

明初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锦衣卫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明初两代皇帝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锦衣卫自带法庭和监狱功能,提供审查、拷问、关押、处决一条龙服务,皇帝看谁不爽,锦衣卫就去怼死谁,他们办案残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一旦被盯上,就算不死,不!死也许才是最好的解脱。

古今天下只有一种人可以与其同患难,而不可以一起共富贵,那便是皇帝。真正的孤家寡人,往往都只是自己一人。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排除异己,唯我独尊。

正因为李善长分了他的权,阻了他的道,才会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当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