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開國第一文臣李善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殺掉?

mtolao


李善長在垂暮之際說了一句話:

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

我年紀大了,等我死後由你們折騰吧!!此時的胡惟庸權勢滔天、為所欲為、欲結黨謀亂,而李善長極不負責任的一句話又道出怎樣的心酸?也是因為這句話為自己的身死埋下禍根。


大明初立,朱元璋在封賞功臣時,朱元璋說李善長雖然沒有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但在保障大軍後勤的工作上做的極為出色。“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乃授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

除了這些,朱元璋還賞賜其兩枚免死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即李善長本人憑此鐵券,可以赦免兩次死罪,其子可以赦免一次。李善長在明政治中心的地位可謂是如日中天,一時無兩。可隨後李善長陷入胡惟案,被定罪謀反,兩塊免死鐵券終究成了廢鐵

前後兩次提到胡惟庸,就不得不提到浙東黨和淮西黨的廟堂之爭,黨爭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明朝初期的黨爭演變的更加激烈壯觀,因為造成黨爭的推動者都是大明浴血奮戰、智計百出、功勳卓絕的開國功臣



李善長作為淮西集團的第一代表(基本上都是朱元璋的老鄉),浙東黨以劉伯溫為首(文官集團),雙方鬥得不可開交,你死我活。至於為什麼爭鬥,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都是朱元璋的大臣,非要分出前後入伍秩序,出生高低、地位大小、自然就會有不滿和爭鬥,可當時明朝的政治大佬們沒有看透這個東西,前後包括劉伯溫、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李善長都倒在這個問題上

胡惟庸作為丞相新貴,是通過李善長的舉薦。李善長此前黨爭中已經讓朱元璋很是不滿,被逼迫退居二線。此時的胡惟庸帶領淮西集團異軍突起,把浙東黨打壓的抬不起頭,除去朱元璋後,胡惟庸秉承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態睥睨朝野

起初的黨爭很單純,就是為了分個高低,你小我大的問題。隨後這種黨爭的性質轉變成對皇權的挑釁,朱元璋就不能忍了,沒把他放在眼裡啊!那麼我確信朱元璋在遏制不住這種爭奪態勢的時候,已經有心事廢除丞相制度,準備一攬大權


可惜胡惟庸這個愣頭青,完全沒有看到前輩們在丞相位置上一一赴死,只是覺得自己勝利的果實是如此誘人。在不斷地挑釁中,胡惟庸驗證了劉伯溫對朱元璋說得那句評價“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完全駕馭不了自己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胡惟庸,開始越權認命人事調動、貪汙受賄、排除異己、貪贓枉法。種種舉動都讓朱元璋看在眼裡,恨在心頭,胡惟庸也知道自己越玩越大,難以收拾,甚至萌生取朱元璋而代之的想發

他深知自己根基淺薄,為了抗衡朱元璋,他不斷拉幫結派,壯大自己。一度想李善長下水,首先,李善長德高望重,又是自己的老領導。其次,李善長有免死鐵券,影響力巨大

胡惟庸利用自己的兒女親家李存義(李善長的弟弟)去遊說,於是有了李善長上面那句回話:等我死後,你們折騰吧!


這句話可以看出,李善長不是沒有政治智慧,反而他深知朱元璋的厲害,朱元璋對其的重用至敲打,已經讓這位老功臣心灰意懶,知道自己鬥不過,更別提胡惟庸這等跳樑小醜,所以才有“吾死”後汝為之一說。

但是這“一說”,又是不得不說,因為他深知自己已經和胡惟庸有了千絲萬縷的關係,說不說都難以擺脫干係,朱元璋的大刀已經架起,事後不出所料,胡惟庸被人告發謀反人頭落地,前後近三萬人受到誅連。而李善長也沒能靠著免死鐵券保命,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朱元璋的這一刀除了人頭不斷落地,更是一刀切掉了丞相一位!

參考資料:《明史·李善長傳》、《明太祖實錄》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我不是易中天


1390年的一天,明朝開國第一功臣、76歲高齡的李善長,及其全家70餘口,紛紛人頭落地!至今仍令人驚駭!


那麼,為什麼李善長明明都已退休了、一大把年紀了,還被殺?真相令人震驚!

李善長,是明朝開國丞相,朱元璋的股肱重臣,被譽為“明朝開國第一文臣”,淮西勳貴的No.1,爵至韓國公,與湯和、徐達、劉伯溫、常遇春等共為大明王朝開國實際最高功臣。


功勳卓著的李善長,明明都已經告老退休了,本應安享天倫之樂,為何又會在古稀之年被殺掉?且聽峰子哥慢慢說來。


李善長,被朱元璋不止一次贊為“在世蕭何”。


在朱元璋最勢微的時候,李善長投奔而來,屬於朱元璋集團的元老級人物,一直負責軍隊的糧餉器械供應,角色至關重要,成為前線將士風掃殘雲的“發動機”。

特別注意一點,歷史上的李善長,並不像影視劇中演的那樣無能,實際上為了襯托劉伯溫而被導演矮化或醜化。


李善長從小就喜愛讀書,有智慧和謀略,通曉法家學說。他是有眼光的,從最初就決定跟隨弱小的朱元璋打天下,給朱元璋出謀劃策,並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


不及如此,李善長還通曉典故,裁決事務非常迅速,又善於辭令。不過清朝重臣張廷玉評價:“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意思是外表寬和,實則內心刻薄。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


朱元璋授李善長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並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


明朝開國六公爵,是指為明朝開國立下大功,建國後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公爵的六名功臣。他們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李善長位居開國六公之首,被賜免死鐵券(2塊)!

峰子哥提醒諸位一點,湯和也封了公爵,不過湯和是洪武十一年才被封為信國公的,所以並不在最初封的“明朝開國六公爵”之列。


湯和這個人“為人謹慎,沉敏多智”,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還鄉,賜第鳳陽。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是少數明初開國功臣能得以善終者。死後,追封東甌王,諡號“襄武”。


明朝開國六公爵,並沒有被世人神化的劉伯溫,劉基只被朱元璋封了一個伯爵——誠意伯。按照明朝大臣爵位由高至低:公、侯、伯。就爵位而言,劉伯溫與李善長等開國六公爵,差兩個級別,俸祿待遇也是差別較大的。


李善長最後退下來,扶植高徒胡惟庸上了相位,本已完美上岸,之所在古稀之年被殺,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黨爭激烈,演變成威脅皇權。


以李善長、胡惟庸為代表的淮西黨,與劉伯溫為代表的浙東黨,相互爭鬥,起初只是黨爭,後來演變成威脅皇權的地步。


李善長雖然退下來,但並沒有閒著,他想通過扶植胡惟庸,來遙控朝政。

李善長和胡惟庸還通過結親,建立緊密關係,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之子李佑,就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受牽連而處死者甚多,但李善長免於被株連。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發李存義父子(李善長的弟弟及侄子)實為胡惟庸的黨羽,明太祖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而李善長卻沒有表示感謝,太祖因而積恨在心。


二是包庇胡惟庸,隔岸觀火,禍從口出。


胡惟庸一夥勢力意欲圖謀大事,曾親自找退休的李善長商議,李善長開始很驚駭,後來居然說:“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我已經老了,等我死之後,你們再去幹吧!)


這種大逆不道的話能說麼?這話缺乏政治智慧的胡話,傳到朱元璋耳朵裡,不是找死麼?


隨後又有人告發李善長包庇胡惟庸,隔岸觀火,說:“將軍藍玉率軍出塞,到捕魚兒海時,俘獲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績,李善長卻匿而不報。”


三是功高震主,還不檢點,犯了帝忌。


朱元璋以微末之身得江山,十分不易,所以當上皇帝后,對驕兵悍將本就疑心重重,害怕自己死後,朱家子孫鎮不住這些元老功勳,而李善長曾作為開國丞相、文官之首,首屈一指,德高望重,門生故舊遍佈,縱然辭相依然影響力巨大。


而且李善長還是個“不檢點”的皇親國戚,平時屢屢違制,犯了帝忌,殺他只是朱元璋長久心中憤恨的爆發。

有一句話叫:不忘初心,放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李善長和朱元璋在創業時,也曾是一對和諧君臣,形影不離,是同甘共苦的戰友,可是當人一旦獲得了高位,獲得了權力,就會像著了魔一樣,迷失相遇時的初心。


明朝立國之初,朱元璋一段話親評李善長:


“朕起自草莽間,提三尺劍,率眾數千,在群雄的夾縫中奮鬥,此時李善長來謁軍門,傾心協謀,一齊渡過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間,練兵數十萬,東征西伐,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


後來,一個成了九尊至尊,一個成了開國丞相,都是權勢赫赫,但二人卻漸行漸遠,再也找不回那份初心和信任。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權力是催人瘋狂的春藥,也是催人毀滅的毒藥。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羽被追責,朱元璋將已76歲高齡的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70餘口,一併處死。血流成河,令人深思!


峰子奇觀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殺了許多開國功臣。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有官拜大將軍,封涼國公的藍玉、左丞相,封韓國公李善長、丞相胡惟庸等。為何已經年近古稀的李善長仍逃不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命運呢?

最初,朱元璋在誅殺了胡惟庸後礙於李善長過去的功勞而一直隱忍不發。一天,朱元璋對他說:“人之一心,極艱檢點,心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則百事皆廢,所以常自檢點,凡事必求至當。今每遇齋戒,必思齊整心志,對越神明。”李善長聽後叩頭稱善。洪武四年(1371)正月,李善長以疾致仕。說明朱元璋還是講情面想要放李善長一馬的,而李善長自己也懂得其中玄機。

那麼為何李善長已已經七十七歲的時候還是被殺了呢。

第一,因為他這時還“耄不檢下”,一點也不檢點,鋪張浪費的還要擴建自己的府邸,結果被有心人告發給了最厭惡腐敗的朱元璋,朱元璋大怒!

第二,當朱元璋下令有罪的首都人要去守邊時,李善長又數次請託,要朱元璋免去他親近的人丁斌,一點也不知道給領導留面子!

第三,於是朱元璋勃然大怒,先嚴刑逼供丁斌,查出丁斌原在胡惟庸家辦過事,知道李存義等和胡惟庸相互勾結的情況,更有和胡惟庸“通倭”,“私通蒙古”有關。

這時,朱元璋不能忍了,你李善長鋪張享樂屬於個人問題,我忍。你李善長不聽我命令,不給我面子我知道可以忍,但是你對我不忠,有人造反你觀風,這就觸了朱元璋的逆鱗了。

最後,被朱元璋稱為“在世蕭何”的李善長以胡黨獲罪,謂其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心懷兩端,大逆不道,連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一律處死。

伴君如伴虎,其實不假!有一句話叫: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真的很有道理!





紅繞歷史


因為他沒有了敬畏之心,尤其對他這樣的開國功勳來說,憑藉著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勞以及戰友關係,讓他漸漸對朱元璋失去了那麼一絲應該時刻銘記於心的敬畏和警惕。

《明史·李善長傳》是怎麼評價他的?——“貴富極,意稍驕,帝始微厭之。”

李善長的禍端——性格

李善長早期實際上是非常受到朱元璋的器重和信任的,朱元璋巡遊汴梁時,把朝中政務交予李善長處理,並授予他酌情審視,不必請示的特權。


甚至朱元璋還特別授予李善長兩塊免死鐵劵,意即讓李善長可以擁有兩次赦免死罪的機會,他的兒子有一次。這種殊榮可以說極為的恩寵,也說明早期朱元璋對待李善長的態度是十分喜歡和信任的,甚至可以容忍他有可能犯下死罪的過錯。

這在後來的胡惟庸案中也得到了體現。

但是這也讓李善長漸漸的持寵而嬌,性格變得越來越放肆大膽,臂如早期在和劉伯溫的鬥爭中,李善長強勢的性格讓劉伯溫不得不暫避鋒芒,因此順勢脫離了官場,卻也保全了自己。

而這時候的李善長開始激發了朱元璋的反感之心。

臂如在朱元璋生病期間,李善長也不聞不問,及至後來胡惟庸謀反一案中,李善長也受到朱元璋的保全,赦免他的死罪,但是李善長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居然沒有到朱元璋那裡謝恩。

這讓朱元璋很不滿意。


禍端根源——包庇胡惟庸,隔岸觀火

晚年的李善長神智昏庸,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都表現的讓人錯愕,胡惟庸謀反一案中,李善長也牽連其中。

當時胡惟庸準備謀反,就派了楊文裕去勸說李善長,說事成之後許給他淮西土地為王,李善長聽說胡惟庸準備謀反以後,雖然感到很驚訝,但是也沒有阻止,反而擔憂他準備的不夠充分。

後來胡惟庸,以及他的弟弟李存義都曾去勸說李善長,他雖然明面上沒有表示同意,但是也採取了默許的態度,說: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其實就是默許了胡惟庸等人的行為,否則他為什麼不向朱元璋檢舉,或者規勸胡惟庸呢?誰都知道謀反是大罪,何況李善長這種位極人臣的開國元勳,他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

但是,在胡惟庸謀反一案最初的時候,李善長並沒有受到牽連,反而是在幾年後才被人揭發出來,這事還是李存義自己親自說出來的。

最要命的是藍玉曾經捕獲胡惟庸和沙漠使者私通的封績,但是李善長沒有上報這件事,這也為後來定他的罪提供了口實。

而這時恰好有天象異變,言災禍將從臣子中起,於是李善長順理成章的就被朱元璋問罪殺死。


小評

關於李善長的死向來有種他是冤死的說法,這個說法也有他的道理,因為李善長並沒有實際參與到謀反之中,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他也間接參與到了胡惟庸一案。

他對胡惟庸採取的包庇、默許的態度最終為自己留下了禍端,擊碎了朱元璋對他的最後信任,這也是李善長晚節不保,自毀根基的昏庸之處。

再加上持寵而嬌,也讓朱元璋對他漸漸不滿,老話說的好“功高震主”這話是有它的道理的,張良,劉伯溫等人都善於審視奪度,急流勇退,所以最終都保全了自己。

可見,李善長的死也有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畢竟朱元璋曾經對他多番忍讓,也屬十分難得了。


圍爐談史


首先我們知道李善長是被朱元璋殺掉的,而早期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中,幾乎都被朱元璋已各種理由殺光了,34位開國功臣中只有4位得以生老病死。所以李善長被殺並不意外。下面我們可以具體分析一下。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朱元璋最開始生活貧苦,一路拼殺,好不容易坐上皇位,當然要坐穩了。有句話叫做功高震主,先前跟隨自己的那些開國功臣一個個都大權在握,作為皇帝的朱元璋當然不放心他們,於是就利用各種理由削弱他們的勢力,一步步處死他們。


站在李善長的角度:自己從最開始跟隨朱元璋開始時便兢兢業業,作為下屬,努力為朱元璋排憂解。因此也深受朱元璋器重。不僅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還讓他位極人臣。可以說作為大臣,李善長達到了鼎峰。雖然也有一些缺點,好妒忌,仗著自己功勞大有些胡作非為,但是罪不至死,朱元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沒有一開始就處死他。但是直到出現胡惟庸案。

胡惟庸也是位極人臣,此時李善長已退休在家。胡惟庸被告謀反,並與外族合謀叛亂。並與李善長之間有書信來往。這點是朱元璋絕對不能忍受的,即使案件沒有明明白白,胡惟庸也被處死了。雖然當時李善長逃過一劫,但是過後,朱元璋難消心頭之火,把李善長一家也滿門抄斬了。一代人臣,古稀之年也落得不得善終的下場。



喜歡歷史的你,認為呢??


一縷楓葉子


李善長的死,正應了那句永遠不會過時的話:狡兔死,走狗烹;鳥飛盡,良弓藏。

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李善長,在他四十歲那年,他走對了最重要的一步棋:投靠了當時名不經傳的朱重八。這步棋讓他從此走上了為臣者的巔峰。



在大明一朝,沒有哪個大臣能夠做到李善長這個地步:位列“開國六公”之首(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和鄭國公常茂),朱元璋不僅自己的長女臨安公主下嫁給李善長的兒子李琪,而且把大明朝第一個丹書鐵券賜給了李善長,可以是恩寵之至。

不過這塊丹書鐵券也最終讓他滿門抄斬的“催命符”。

大明王朝建立以後,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李善長逐漸驕橫跋扈起來,在朝中大肆排除異己,建立起當時最龐大的官僚組織,淮西派。後來繼任的丞相胡惟庸正是出自於淮西派。

可是這對於皇帝朱元璋來說,是個不好的兆頭。朝中一旦形成一股勢力,這對皇權是起制約作用的。朱元璋雖然表面上不動聲色,其實內心早已有芥蒂。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一家因胡惟庸一案的牽連,已經七十六歲的李善長及其一家七十多口人被滿門抄斬。而之前所謂的丹書鐵劵,就成了一張廢紙!


為什麼時隔十年後,才說李善長牽扯到胡惟庸謀反一案呢?

其實李善長是否真的謀反,朱元璋心裡很清楚,朝中那些搖旗吶喊的大臣們也清楚。七十六歲的李善長,即使是十年前,也已經六十六歲了,他謀反圖什麼?

他的死,正是朱元璋下達的命令,而下面的大臣們就是執行者。

朱元璋給李善長定的最重要的罪名就是:

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

表面上看,是洪武二十三年,一件李善長為自家親戚丁斌求情的事情引起的。當時,朱元璋命御史徹查丁斌一案,這不查不要緊,一查就查出了驚天大案:遭受酷刑的丁斌竟然指控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在洪武十三年,曾經與胡惟庸有過勾結謀反之事。

在抓捕李存義之後,李存義也供出了所有的罪行,包括他的哥哥李善長。據他交代,胡惟庸通敵之事,李善長都知道。胡惟庸謀反之時,曾經去拉攏過李善長,不過遭到李善長拒絕。而拒絕的理由就是: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正是這十個字,和李善長帶來了滅門慘禍。

你這句話什麼意思?不僅沒有舉報胡惟庸謀反,反而持支持態度,明顯是在觀望局勢。這比謀反還罪加一等。於是朱元璋再也不容忍李善長。在朱元璋的暗示下,朝廷中的大臣們紛紛落井下石,一大片彈劾李善長的奏摺鋪在了朱元璋的桌案上。

很顯然,李善長難逃一死。

雖然朱元璋知道李善長沒必要去謀反,但他知道李善長一定要死。對於李善長來說,他只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


青史回聲


因為李善長居功自傲,並且還牽扯到胡惟庸謀反案。

古稀之年的李善長雖暮年,便作為淮西集團的文臣頭子,且經營多年,所以其影響力是十分巨大的,門下勢力更是遍佈天下,這是朱元璋最為擔心的,因為他後繼的人肯定是震不住這些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他們必然威脅朝廷的朱家的統治,在朱元璋看來,保有死人最安全,所以李善長在古稀之年依然被殺掉。


嶽劍


貪戀權勢、以權謀私、不知進退、恃寵而驕…朱元璋給了他太多太多次機會,他卻沒有珍惜。

李善長的模板是蕭何,朱元璋也確實把李善長當做自己的蕭何。李善長是在朱元璋打滁州時投奔而來,最初朱元璋讓他管理文史書籍。後來李善長時常給朱元璋出謀劃策,就成為朱元璋的參謀。

此後,李善長一直作為朱元璋管家的角色存在,朱元璋對李善長也極為信任。朱元璋為太平興國翼大元帥的時候,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朱元璋為江南行中書省平章,任命李善長為參議。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任命李善長兼領府司馬,晉升為行省參知政事。朱元璋稱吳王時,任命李善長為右相國。後來朱元璋即帝位,追封自己祖先及冊立后妃、太子、諸王,都用李善長擔任大禮使。朱元璋設置東宮官屬,又用李善長任太子少師。

朱元璋稱帝后封李善長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排在徐達常遇春之前,為開國六國公之首。

以上種種說明,朱元璋對李善長頗為倚重。

可是李善長仗著自己功勞大,漸漸恃寵而驕。朱元璋生病,十天不上朝,李善長居然不去問候,他的兒子、朱元璋的女婿李祺也六天不去問候,可以想見他們一家有多嬌縱。這事最終以朱元璋罰他俸祿收場,作為一個小小的警告。


李善長的倒臺始於胡惟庸。胡惟庸由李善長一手提拔,結果胡當上右丞相後,基本上屬於無法無天,極度猖狂。胡惟庸倒臺,與胡惟庸過從甚密的李善長按理來說很難不受牽連,可是朱元璋還是放了他,他的弟弟被告發為胡惟庸黨羽,朱元璋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也免除了死罪。可以說朱元璋對李善長已經仁至義盡了。

此時如果李善長嗅覺足夠靈敏的話,功成身退告老還鄉,估計也能全身而退。可惜李善長不願意退,他貪戀權勢。

李善長家裡建豪宅,從湯和那裡借300人來施工,湯和可不傻,把這事兒偷偷告訴了朱元璋。後來他親戚惹事獲罪,被流放邊疆。李善長不但不支持秉公辦理,還多次向朱元璋求情,請他赦免自己的親戚。

朱元璋終於忍無可忍,向李善長舉起了屠刀。


史海拾遺


李善長是明朝開國功臣,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功勞非常大,朱元璋都說他是自己的蕭何。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以李善長在奪取天下中保障後勤供給之功,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並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



李善長外表寬厚溫和,其實內心嫉妒,待人苛刻,這為他後來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

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女兒臨安公主下嫁李善長的兒子李祺,李家的恩寵達到了頂峰。李善長也開始“飄”了。

他恃寵自縱,在朱元璋生病,半個月都不能上朝的時候,作為太師、丞相的李善長居然都不問候一聲。駙馬李祺也和老爸一樣,對岳父的病置若罔聞。這一次朱元璋只被削了李善長的年祿一千八百石,算是警告一下,但說明兩人的親密關係開始有了裂隙。



早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謀反”案發,有人在朱元璋面前打李善長的小報告說“太僕寺丞李存義,善長之弟,惟庸之婿父也,以親故往來惟庸家,惟庸令存義陰說善長同起”,就是說胡惟庸讓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拉攏李善長參與謀反,李善長不但不揭發,還參與到密謀。群臣強烈要求逮捕李善長,朱元璋想起當年與李善長的革命友誼,放過了李善長。

朱元璋對李善長表現出令人不解的“大度”,不過是出於他自身的政治考量。胡案是洪武年間的第一個大案,此時的朱元璋還處在剷除荊棘的摸索階段,還在營造一種寬和的政治態勢。為了加強皇帝耳目,朱元璋特地設立了錦衣衛,刺探文武百官的言行。李善長是錦衣衛照顧的第一重點人。胡惟庸案後,李善長平靜了數年,只不過朱元璋還沒有準備好而已。



洪武十八年,李存義和胡惟庸的事又被老賬重提,朱元璋對李善長家人的處理還是輕描淡寫。李存義、李佑父子發配崇明島,李善長毫髮無損。但是李善長在這種關鍵時刻腦子短路,表現得就好像家啥也沒發生。這種倚老賣老擺譜的行為徹底觸怒了朱元璋。

如果李善長還有一點敬畏之心,也不會落得後來的下場。他太高估自己了,太高估自己和朱元璋的關係了,太小看朱元璋的魄力了。

洪武十九年,明州衛指揮林賢被人舉報通倭,此案再一次牽扯到胡惟庸和李善長。胡惟庸已經死了,該怎麼處置李善長呢?



朱元璋在得知李善長與林賢案有牽連時,“泣不成聲”,他思慮再三,只將李善長的侄子李佑、李伸下獄,再一次放過了李善長。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已經七十七歲,不知道是不是患了老年痴呆,他在作死的路上飛奔得更快了。

這一年,李善長想建造府宅,私自向信國公湯和借士兵三百人,幫忙建設。

也許李善長還將湯和當做當年的老兄弟,可湯和作為僅有的幾位洪武清洗中的倖存者,早已將這份戰友情拋棄。為了自己的將來,湯和義無反顧的舉報了。

在任何朝代,私自運用軍隊都是了不得的大罪,任你渾身是嘴也說不清楚。更何況遇到的是朱元璋。

。”

李善長平時為人“多忮刻”,與同志們關係不太好,這一下大家群起攻之。當年胡惟庸謀反,李善長知情不報的事又被擺了出來,甚至說李善長自己也“反狀甚明”,大臣們紛紛上書朱元璋,要求嚴懲李善長。

恰好此時李善長的親戚丁斌因為其他案件被抓,在獄中他向李善長伸出了最後一截絞索。

丁斌交待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曾經勸說李善長與胡惟庸謀反,胡惟庸許諾事成之後,封李善長為淮西王。李善長“意稍動之”,不但沒有檢舉,反而說“我死之後,你們好自為之”。這就給李善長坐實了“徘徊觀望,心懷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



加上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北征時,在捕魚兒海抓到一個奸細叫封績,胡惟庸通過這個人勾結元朝舊勢力,請北元派兵作為自己謀反的外應。而正是李善長私自放了這個奸細。這足以證明李善長與胡惟庸企圖勾結北元反叛。

於是,朱元璋下令,將李善長(除駙馬外)全家統統誅殺。

探索李善長被殺的根本原因,我認為《明史》中的六個字就很夠了,那就是“貴富極,意稍驕”。

正是好日子過夠了,仗著自己的功勞,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了,才導致了這位大明第一功臣之死。


歷史漫談君


一個人出身草根,想逆襲至中華皇帝的至高寶座,僅憑一個人的努力,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一群開國功臣的輔佐。

可我們縱觀古今,閱歷中華上下5000年,不難得到一個震驚的事實:歷代開國功臣者,難有得以善終者。其地位越高者,死法往往也便越悽慘,在明朝時期更有株連十族者!不可位置不慘。




走獸盡,鳥弓藏!為何皇帝會誅殺這些有李善長。

1-臣子有僭越之心

野心,人恆有之。

作為跟隨皇帝一步步打下天下的大臣!沒有兩把刷子在這亂世之中早被人刺成刺蝟了。而他們在被封官加爵之後,儘管常人看來已經享盡了榮華富貴。可對於他們來說未必如此。人的欲壑總是難填的,當皇帝能夠封賞的全部封賞完了。那麼還能拿什麼來滿足他們的野心呢?難道連皇位也要封出去嗎?

這時臣子的僭越之心已有之。

古時秦可卿導致賈家抄家的原因。最根本還是那一副棺材板的逾越以及葬禮的超規格!古時棺材板的規章制度都是有規定的,正如春秋時期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多一鼎都是僭越,會迎來君王的不爽。而秦可卿的棺材板最多用上等杉木也便足矣,何以使用君王的規格。僭越之禮,最終也招致了賈家的滅亡。

皇帝不是傻瓜。能夠成為天下之主,都是腹黑學的大佬。常言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想要永遠根除禍患,只能先殺死功臣。死人是沒辦法從地裡爬出來奪權的。

2功高震主!皇權不穩

功臣之所以是功臣,是因為他們立下的赫赫戰功被世人所驚仰。例如韓信在亥下之戰之戰時一舉殲滅楚軍,奠定了劉邦的皇權基礎,而在此之前,劉邦幾乎什麼都沒有做。

劉邦曾經說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可見蕭何本人的能力之強,他和韓信兩人一主外一扶內。可謂是劉邦政權的雙壁。在兩位不世出的天才之光的照應下,劉邦便顯得可有可無了,甚至韓信如果是私心大一些,完全可以傭兵自立為王。劉邦對之也無可奈何。就算韓信不自立,傭立他人為王,劉邦也是無可奈何。這種情況一直是劉邦的心病。哪怕他黃袍加身,登基為皇,眾人齊呼萬歲時也沒有減少。

古時大將在軍中常常擁有很高的威信,許多士兵往往只知道將軍,而不知道皇帝。雖說皇帝是發給他們軍餉的人。可是作戰期間指揮三軍運籌為握,決勝千里之外的人是將軍,可以說是將軍使士兵免於死於非命,在這種情況下,士兵自然對將軍唯命是從。秦時王簡如此,漢時韓信如此。明朝時徐達亦是如此,識想將軍的威信如此之大,皇帝在皇位上如何能做的安穩。

比如說趙匡義本人便是前朝武將出身,登基為皇,以史為鑑,後世皇帝,如朱元璋對成子趕盡殺絕之事,也便是情理之中了。

3子孫不才,御下無能

古人云:御人之道,在以德而不以術,以道而不以謀,以禮而不以權。

做人做事不鋒芒畢露,不狂妄,藏起不斷滋生的驕氣,不驕不躁,韜光養晦。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有一顆謙虛謹慎的心,都是不輕易把自己的實力暴露出來的人。

這一點,歷代的開國皇帝做的很好。將軍再強,沒有明主也不過是一介莽夫,說的再明白一些,也就是一個土匪頭子。謀臣再強,不遇明主也也只能歸於歸隱山林。一群人能夠聚集到一起,一起幹中國歷史上風險最大,收益也最大的投資——造反,說白了還是離不開作為主心骨的開國皇帝。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文韜武略。手下的程咬金等一眾大臣對其是心服口服。又如宋太祖趙匡胤,武將出身,追隨者皆是軍中的部下,威嚴不言而喻,讓他們往東自然不敢向西。可開國皇帝是梟雄,你不能指望他的後世子孫也全都是梟雄,就算優良基因能夠遺傳。繼位的皇子恐怕也無法鎮住那些居功自傲的功臣。

皇帝,皇帝說到底還是家天下。肥水不流外人田,開國皇帝怎麼能讓自己的子孫被那些倚老賣老的功臣欺負到頭上。既然繼位的皇子無法根除功臣那便由自己動刀,哪怕落個誅殺功臣的千古罵名,也好過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他們奪了去。

從這一點上看,開國皇帝到有些古代英雄的身影。用自己的手斬斷他們的罪孽,不惜為世人所謾罵,也要讓自己的子孫存活下去。

這一點朱元璋做的最好,也最絕。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時稱“胡獄”。


可見。開國功臣會被誅殺,很大原因也是與繼位的皇子無老子的雄韜偉略,無法承擔大任有關。

4 猜疑心重

如果說前三點還是任何皇帝的苦衷。這第四點一定是個人原因。

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性格天真,有的人誠信,有的人愛耍心計,當然就有人愛猜疑他人,

皇帝天下只有一位,當真是孤家寡人。位高權重的人,往往會有人想把他從高位上拉下來,看著他在社會底層掙扎的樣子,而皇帝正因為如此,才會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不放心,起猜疑之心。吃飯時會有專門的人親自試毒,出行時使用的,轎子會用真假虛實的方法使刺客難以判斷,妃子侍寢也是會要求全裸進宮。可以說皇帝對於身邊的每一個人都不會放全心,更何況是手握重權的大臣呢。而朱元璋的猜忌心又是出了名的那種。這一點從他手下的錦衣衛便可以看出。

明初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錦衣衛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燬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明成祖時,錦衣衛又得以恢復,並由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明初兩代皇帝重用錦衣衛,其後,有明一代,此弊終難去矣。

錦衣衛自帶法庭和監獄功能,提供審查、拷問、關押、處決一條龍服務,皇帝看誰不爽,錦衣衛就去懟死誰,他們辦案殘暴,製造的冤假錯案不勝枚舉,一旦被盯上,就算不死,不!死也許才是最好的解脫。

古今天下只有一種人可以與其同患難,而不可以一起共富貴,那便是皇帝。真正的孤家寡人,往往都只是自己一人。位於權力金字塔的頂端,排除異己,唯我獨尊。

正因為李善長分了他的權,阻了他的道,才會一個接一個地死去,當真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