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誰是福州人

誰是福州人


多年前在省外工作,常有人問我是哪裡人。

第一反應當然是:福建人。

再追問哪座城市的。

初始常常下意識地答:連江。

連江是個小縣城,放之於中國,沒幾人知曉。

只好又解釋:福州連江。

時間一久,懶得多費唇舌,才習慣自稱福州人。

但這個習慣,回到福州後,又迅速改回去了。

現在,別人問我來處,仍然習慣報稱連江。

後來發現,這個現象非我獨有。

許多來自八縣的人都有這個問題。

福清人自稱福清人

長樂人自稱長樂人。

我們似乎不太習慣稱自己家鄉為“福州”。

這個現象福建省內多有。

如晉江、石獅,離開泉州市也並不自稱“泉州人”,仍然自報家門“晉江人”、“石獅人”;

沙縣人不會稱自己為三明人,武夷山人也極少自稱南平人。

這個情況,一方面固然因為福建多山,各個區域之間相對封閉,甚至到了隔一個村口音便大有不同的地步。籍貫的心理認同範圍也因此比較小;

還有一個原因如晉江、石獅等,與縣域經濟太強,泉州對他們的輻射力不夠有關。

至於福州的八縣,除了上述兩個因素外,恐怕與長久以來的地域歧視不無關係。

我們嘴裡的“福州人”,通常用來指稱福州市區的人。

福州號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其實,福州曾經存在過地域歧視。

這種歧視總體上表現為,市區的市民對八縣人的歧視。

但福州市區之間也存在互相的鄙視鏈。

鼓樓歧視區外所有人,臺江鄙視郊區(後來成了晉安區)的人,他們再一起鄙視八縣人。

如是,便形成了一個以鼓樓為核心的鄙視鏈。

許多年前,鼓樓人到臺江購房簡直是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當年融僑錦江在北江濱這樣的位置,居然吸引了部分鼓樓居民過來,大出所有人的意外,被視為“奇蹟”。

在這樣的氛圍下,以我兒時的經驗,八縣人對福州人作為“城裡人”的存在,沒有多少好感。

我剛進福州工作時,還常常有人將福州人比作上海人。

說上海人看全國人民都是鄉下人,福州人也頗有這種氣勢,只是氣魄小了許多,他們只敢看全市人民,頂多再加上閩東北的人民,都是“鄉下人”。

於是,我們潛意識裡就將自己與“福州人”對立起來。

當然,這個鄙視鏈現在幾乎不存在了

一是福州的外地人口越來越多;

二是八縣的人越來越有錢,如今福州市面上絕大多數的房子都被八縣來的人買走了。

這是“有錢當老大”的時代。

山西煤老闆攻陷京城的樓市,去全國一線城市揮金如土;房地產老闆們身家千億、百億、十億,誰還計較他們的出處?誰還會鄙視他們中的許多人曾經來自農村?

所以,當八縣人民攻陷了福州樓市,誰鄙視誰呢?

鴉片戰爭後,一向被天朝上國視為蠻夷的洋人用堅船利炮炸開了中國的國門,洋大人就反過來鄙視曾經的天朝子民了;

這個時代的鈔票,就是堅船利炮。

誰是福州人


我的朋友馬戶原來家住三坊七巷,頗以自己福州人的身份為榮。

後來,我發現其實他家從他的爺爺開始才遷來福州,他的祖籍也是連江人。

——連江縣長龍鎮,這個濱海縣城為數不多的山裡鄉鎮之一。

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常常稱他為“連江山裡人”,以此氣他,聊以取樂。

我在與馬戶一次又一次的調侃中慢慢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誰才是福州人?

持有福州身份證的人便是福州人麼?

法律上或許如此,實際情況遠為複雜。

我有許多朋友來自五湖四海,都已在福州安家落戶,最久的都二三十年了。

你要問他們:是福州人麼?

他們必定搖頭,順口報出五花八門的來處:東北人、山東人、寧德人……

他們的孩子,大多在福州土生土長,大概算是“福二代”吧。

你再問他們是福州人麼?

回答更復雜,通常是這樣的:

“我是在福州出生長大的,但我爸爸是山東人,我媽媽是湖北人……”。

大概,只有像馬戶那樣,已經是“福三代”了,才會徹底完成對福州的身份認同吧。

如果以身份認同而不是身份證來判定是不是福州人的話,那恐怕改革開放後進入福州的,都不是“福州人”了。

如上所述,要完成身份的心理認同,需要不止一代的漫長時間,而且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

——來福州越久,便越有資格說自己是福州人?

如果這樣,便難怪有歧視鏈的產生。

先來的歧視後來的,後來的歧視還沒來的。

如同老兵欺負新兵,老員工欺負新員工,監獄裡老囚犯歧視新囚犯,宮裡老太監歧視新太監一般。

但按照這個邏輯,再老的福州人心裡都是發虛的。

因為他們並不是這片土地最古老的主人。

誰是福州人

福州所有漢人都是外來的。

中原漢人規模化遷閩有據可查的經歷了漢代至五代十國共上千年時間。

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入閩:

1、亡命者——在中原犯了事,混不下去,逃過來的。如漢景帝時七國之亂,吳國太子劉駒就逃到福州來了;

2、駐閩將士——如三國孫權時將領黃興,便遷居福州羅源鳳山;

3、流放犯——從孫吳至五代的宋、齊,福建都是流放罪人及其家屬之地。如三國後期吳國內亂,吳景帝孫休將之前的吳主孫亮罷為候官侯,讓孫亮去候官(即福州)封地,孫亮半路自殺,但他的夫人還是來到了福州。後來的吳主孫皓即位,也把宗室前輩以及跟廢太子有關的人,全部流放到福州;

4、

來避亂的——這就更多了。中原地區一治一亂,迭相循環。每逢亂世,便有大批漢人逃到福建這片不被天朝重視的蠻荒之地,如福州人耳熟能詳的“永嘉八姓入閩”。

5、仕宦者——歷朝歷代來福州當官的,有些便在此安家落戶了。

6、王審知入閩——從河南到福建,這又是一大波文武官員將士小吏,隨遷到閩,很大一部分便落籍福州。

——這便是目前福州的漢人能追溯到的最早的幾個來源了。

顯然,也都是外來戶。

當然,外來戶也有人先來後到。

於是漢代遷入的可以歧視三國遷入的,三國遷入的可以歧視晉朝遷入的,晉朝遷入的歧視唐朝遷入的……

真是五十步歧視一百步,人類一歧視,上帝就發笑。

而在此之前,福州是有土著的。

按如此歧視法,所有的福州漢人都應該被土著們歧視的。

誰是福州人


福州民間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真正的福州土著是一種白膚白髮白成一團的人。

我在福建師大讀書時,學校裡有一位職工便是這樣的人,常有福州籍同學在背後指指點點說,這才是福州真正的土著。

這當然是無稽之談,那樣白成一團的人,是白化病人,不是福州人。

於是又有人說疍(音“蛋”)民才是福州土著。

疍民生活於閩江中下游和福州沿海一帶,終生漂泊於水上,以船為家。

關於疍民的起源,眾說紛紜。但主流意見他們就是閩越族的後裔。

漢初福建為閩越國,都東冶(即福州)。

這個國家太能折騰了。先把東甌國(溫州一帶)打得受不了,棄國遷入江淮。又調頭去打位於廣東的南越國。

折騰得終於連漢武帝都看不下去了,派四路大軍滅了閩越,將閩越族人大多遷入江淮。

剩下的一部分便流落到水上——他們便是疍民的先祖。

按理,這部分古老的福州人應該鄙視所有後來者吧?

恰恰相反。

疍民歷來被陸居的漢人歧視,清政府甚至將疍民與妓女、乞丐一道劃入“賤民”。據舊志載,陸上的福州人“視之如奴隸”。

我小的時候,還常聽老人說起疍民。只是民間稱為“曲蹄仔”,語氣盡是輕蔑。

曲蹄仔本身就是對疍民的醜化稱呼。

據說疍民因長年生活船上,需要腿腳微曲用力才能在搖晃的船板上立足,同時船艙矮小,行臥腿腳都不得伸直,久而久之,習慣於腿腳彎曲不舒,因而被貶伸為“曲蹄仔”。

——將腿稱為蹄,可見視之如畜牲。

——這個現存最早的福州人沒有任何先發優勢,反而被後來的漢人壓迫幾達兩千年之久。

當然,閩越人也不是最早的福州人。他們是戰國初期,越國滅亡後,越族人入閩,與閩中土著古閩人結合的一個新族群。

古閩人才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福州土著,在沒有其他證據的情況下,我們姑且認為他們就是5000年前曇石山人的後裔。

所以,我們去閩侯參觀曇石山博物館的時候,面對遠古先輩,應該要帶著求鄙視的心態去?

不過,從疍民的處境來看,以先來後到來確立鄙視鏈位置也是不成立的。

那麼,是不是以族群人口的多寡來確立鄙視鏈?多數人鄙視少數人?

好像也不對,自古以來,作為多數人的平民從來都在作為少數人的當權者或者有錢人面前低下一等。

更何況,當年以鼓樓人為鄙視鏈最頂端,層層鄙視下去的時候,好像也是最底層的八縣農民人口更多。

想來想去只有一種解釋——誰佔有這片土地更多的資源和機會,誰就佔據鄙視鏈更高的位置。

漢人佔有了福州所有的土地山海,所以可以鄙視疍民;

福州人佔有了福州的城市資源,所以可以鄙視鄉下的八縣人;

老福州人因為土生土長,耕耘日久,比起新福州人,可以在這座城市佔有和調動更好的資源,擁有更多的機會,所以鄙視新福州人。

一旦新福州人強勢進入,可以與老福州人在資源和機會方面公平競爭,這種鄙視鏈將不復存在。

於是,隨著城鄉差距的縮小,八縣人掌握的財富逐漸超過老福州人,擁有和調動資源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可見,一座城市吸納外來人才,首先是城市資源和機會的公平分配。

公平開放才叫有容乃大。

啥是福州人?

還是如我的好朋友江老溼所說:來了都是福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