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谁是福州人

谁是福州人


多年前在省外工作,常有人问我是哪里人。

第一反应当然是:福建人。

再追问哪座城市的。

初始常常下意识地答:连江。

连江是个小县城,放之于中国,没几人知晓。

只好又解释:福州连江。

时间一久,懒得多费唇舌,才习惯自称福州人。

但这个习惯,回到福州后,又迅速改回去了。

现在,别人问我来处,仍然习惯报称连江。

后来发现,这个现象非我独有。

许多来自八县的人都有这个问题。

福清人自称福清人

长乐人自称长乐人。

我们似乎不太习惯称自己家乡为“福州”。

这个现象福建省内多有。

如晋江、石狮,离开泉州市也并不自称“泉州人”,仍然自报家门“晋江人”、“石狮人”;

沙县人不会称自己为三明人,武夷山人也极少自称南平人。

这个情况,一方面固然因为福建多山,各个区域之间相对封闭,甚至到了隔一个村口音便大有不同的地步。籍贯的心理认同范围也因此比较小;

还有一个原因如晋江、石狮等,与县域经济太强,泉州对他们的辐射力不够有关。

至于福州的八县,除了上述两个因素外,恐怕与长久以来的地域歧视不无关系。

我们嘴里的“福州人”,通常用来指称福州市区的人。

福州号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实,福州曾经存在过地域歧视。

这种歧视总体上表现为,市区的市民对八县人的歧视。

但福州市区之间也存在互相的鄙视链。

鼓楼歧视区外所有人,台江鄙视郊区(后来成了晋安区)的人,他们再一起鄙视八县人。

如是,便形成了一个以鼓楼为核心的鄙视链。

许多年前,鼓楼人到台江购房简直是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当年融侨锦江在北江滨这样的位置,居然吸引了部分鼓楼居民过来,大出所有人的意外,被视为“奇迹”。

在这样的氛围下,以我儿时的经验,八县人对福州人作为“城里人”的存在,没有多少好感。

我刚进福州工作时,还常常有人将福州人比作上海人。

说上海人看全国人民都是乡下人,福州人也颇有这种气势,只是气魄小了许多,他们只敢看全市人民,顶多再加上闽东北的人民,都是“乡下人”。

于是,我们潜意识里就将自己与“福州人”对立起来。

当然,这个鄙视链现在几乎不存在了

一是福州的外地人口越来越多;

二是八县的人越来越有钱,如今福州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房子都被八县来的人买走了。

这是“有钱当老大”的时代。

山西煤老板攻陷京城的楼市,去全国一线城市挥金如土;房地产老板们身家千亿、百亿、十亿,谁还计较他们的出处?谁还会鄙视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经来自农村?

所以,当八县人民攻陷了福州楼市,谁鄙视谁呢?

鸦片战争后,一向被天朝上国视为蛮夷的洋人用坚船利炮炸开了中国的国门,洋大人就反过来鄙视曾经的天朝子民了;

这个时代的钞票,就是坚船利炮。

谁是福州人


我的朋友马户原来家住三坊七巷,颇以自己福州人的身份为荣。

后来,我发现其实他家从他的爷爷开始才迁来福州,他的祖籍也是连江人。

——连江县长龙镇,这个滨海县城为数不多的山里乡镇之一。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常常称他为“连江山里人”,以此气他,聊以取乐。

我在与马户一次又一次的调侃中慢慢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谁才是福州人?

持有福州身份证的人便是福州人么?

法律上或许如此,实际情况远为复杂。

我有许多朋友来自五湖四海,都已在福州安家落户,最久的都二三十年了。

你要问他们:是福州人么?

他们必定摇头,顺口报出五花八门的来处:东北人、山东人、宁德人……

他们的孩子,大多在福州土生土长,大概算是“福二代”吧。

你再问他们是福州人么?

回答更复杂,通常是这样的:

“我是在福州出生长大的,但我爸爸是山东人,我妈妈是湖北人……”。

大概,只有像马户那样,已经是“福三代”了,才会彻底完成对福州的身份认同吧。

如果以身份认同而不是身份证来判定是不是福州人的话,那恐怕改革开放后进入福州的,都不是“福州人”了。

如上所述,要完成身份的心理认同,需要不止一代的漫长时间,而且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

——来福州越久,便越有资格说自己是福州人?

如果这样,便难怪有歧视链的产生。

先来的歧视后来的,后来的歧视还没来的。

如同老兵欺负新兵,老员工欺负新员工,监狱里老囚犯歧视新囚犯,宫里老太监歧视新太监一般。

但按照这个逻辑,再老的福州人心里都是发虚的。

因为他们并不是这片土地最古老的主人。

谁是福州人

福州所有汉人都是外来的。

中原汉人规模化迁闽有据可查的经历了汉代至五代十国共上千年时间。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入闽:

1、亡命者——在中原犯了事,混不下去,逃过来的。如汉景帝时七国之乱,吴国太子刘驹就逃到福州来了;

2、驻闽将士——如三国孙权时将领黄兴,便迁居福州罗源凤山;

3、流放犯——从孙吴至五代的宋、齐,福建都是流放罪人及其家属之地。如三国后期吴国内乱,吴景帝孙休将之前的吴主孙亮罢为候官侯,让孙亮去候官(即福州)封地,孙亮半路自杀,但他的夫人还是来到了福州。后来的吴主孙皓即位,也把宗室前辈以及跟废太子有关的人,全部流放到福州;

4、

来避乱的——这就更多了。中原地区一治一乱,迭相循环。每逢乱世,便有大批汉人逃到福建这片不被天朝重视的蛮荒之地,如福州人耳熟能详的“永嘉八姓入闽”。

5、仕宦者——历朝历代来福州当官的,有些便在此安家落户了。

6、王审知入闽——从河南到福建,这又是一大波文武官员将士小吏,随迁到闽,很大一部分便落籍福州。

——这便是目前福州的汉人能追溯到的最早的几个来源了。

显然,也都是外来户。

当然,外来户也有人先来后到。

于是汉代迁入的可以歧视三国迁入的,三国迁入的可以歧视晋朝迁入的,晋朝迁入的歧视唐朝迁入的……

真是五十步歧视一百步,人类一歧视,上帝就发笑。

而在此之前,福州是有土著的。

按如此歧视法,所有的福州汉人都应该被土著们歧视的。

谁是福州人


福州民间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真正的福州土著是一种白肤白发白成一团的人。

我在福建师大读书时,学校里有一位职工便是这样的人,常有福州籍同学在背后指指点点说,这才是福州真正的土著。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那样白成一团的人,是白化病人,不是福州人。

于是又有人说疍(音“蛋”)民才是福州土著。

疍民生活于闽江中下游和福州沿海一带,终生漂泊于水上,以船为家。

关于疍民的起源,众说纷纭。但主流意见他们就是闽越族的后裔。

汉初福建为闽越国,都东冶(即福州)。

这个国家太能折腾了。先把东瓯国(温州一带)打得受不了,弃国迁入江淮。又调头去打位于广东的南越国。

折腾得终于连汉武帝都看不下去了,派四路大军灭了闽越,将闽越族人大多迁入江淮。

剩下的一部分便流落到水上——他们便是疍民的先祖。

按理,这部分古老的福州人应该鄙视所有后来者吧?

恰恰相反。

疍民历来被陆居的汉人歧视,清政府甚至将疍民与妓女、乞丐一道划入“贱民”。据旧志载,陆上的福州人“视之如奴隶”。

我小的时候,还常听老人说起疍民。只是民间称为“曲蹄仔”,语气尽是轻蔑。

曲蹄仔本身就是对疍民的丑化称呼。

据说疍民因长年生活船上,需要腿脚微曲用力才能在摇晃的船板上立足,同时船舱矮小,行卧腿脚都不得伸直,久而久之,习惯于腿脚弯曲不舒,因而被贬伸为“曲蹄仔”。

——将腿称为蹄,可见视之如畜牲。

——这个现存最早的福州人没有任何先发优势,反而被后来的汉人压迫几达两千年之久。

当然,闽越人也不是最早的福州人。他们是战国初期,越国灭亡后,越族人入闽,与闽中土著古闽人结合的一个新族群。

古闽人才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福州土著,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姑且认为他们就是5000年前昙石山人的后裔。

所以,我们去闽侯参观昙石山博物馆的时候,面对远古先辈,应该要带着求鄙视的心态去?

不过,从疍民的处境来看,以先来后到来确立鄙视链位置也是不成立的。

那么,是不是以族群人口的多寡来确立鄙视链?多数人鄙视少数人?

好像也不对,自古以来,作为多数人的平民从来都在作为少数人的当权者或者有钱人面前低下一等。

更何况,当年以鼓楼人为鄙视链最顶端,层层鄙视下去的时候,好像也是最底层的八县农民人口更多。

想来想去只有一种解释——谁占有这片土地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谁就占据鄙视链更高的位置。

汉人占有了福州所有的土地山海,所以可以鄙视疍民;

福州人占有了福州的城市资源,所以可以鄙视乡下的八县人;

老福州人因为土生土长,耕耘日久,比起新福州人,可以在这座城市占有和调动更好的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所以鄙视新福州人。

一旦新福州人强势进入,可以与老福州人在资源和机会方面公平竞争,这种鄙视链将不复存在。

于是,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八县人掌握的财富逐渐超过老福州人,拥有和调动资源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可见,一座城市吸纳外来人才,首先是城市资源和机会的公平分配。

公平开放才叫有容乃大。

啥是福州人?

还是如我的好朋友江老湿所说:来了都是福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