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1年負債16億,花式“燒錢”的淘集集終於把自己玩涼了

1年負債16億,花式“燒錢”的淘集集終於把自己玩涼了

1年負債16億,花式“燒錢”的淘集集終於把自己玩涼了


​淘集集徹底涼涼了!


日前,淘集集歷時三個多月的併購重組以失敗告終,回天乏術只能正式宣佈破產。從資本寵兒到負債累累,CEO張正平用“已盡力未盡責”六個字強行為這場花式“燒錢”的遊戲畫上了休止符。


1年負債16億,花式“燒錢”的淘集集終於把自己玩涼了


雖說淘集集“創業未半中道崩殂”,但是人家過去一年卻戰績輝煌。上線運營2個月,日活突破500萬;4個月,市場估值2.42億美元;1年,用戶量級達到1.36億。


不過,這個曾經號稱“比拼多多還下沉”的社交電商平臺,顯然沒有拼多多那麼“幸運”,僅僅一年就負債高達16億。


如果說資金鍊斷裂只是壓垮淘集集的最後一根稻草,那麼誰才是“害死”這位下沉新貴的“元兇”呢?


1年負債16億,花式“燒錢”的淘集集終於把自己玩涼了


淘集集的折戟,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或許就是在錯誤的時間點以“人民幣玩家”的身份上線。


早前幾年,“燒錢”搶佔市場這一招,確實是互聯網企業起家的經典套路。從滴滴、美團、餓了麼,到瑞幸、拼多多,眾多的人民幣玩家已經證明這個方法切實可行。


不過,經歷了2018的資本寒冬之後,金主們對於互聯網企業的投資也越來越理性。與其打一場曠日持久的“燒錢戰”,不如做一些保守投放更合時宜。


於是,企圖複製前輩們成功模式的淘集集,即便趕上了投資的末班車,卻只坐了一站就到達終點被迫下來了。


1年負債16億,花式“燒錢”的淘集集終於把自己玩涼了


從平臺上線到宣告破產,淘集集幾乎一直在使用“以補貼換取流量”的運作模式。


用戶註冊即可獲得現金紅包,邀請好友下單,還能獲得數額不等的返現紅包。這套電商平臺慣用的“分銷返利”手段,讓淘集集在短時間內迅速累積了大量用戶。


但是,這種簡單粗暴的藉助人口紅利,用現金“購買”用戶的方式所帶來的後患也是無窮的。


1年負債16億,花式“燒錢”的淘集集終於把自己玩涼了


以淘集集拖欠供應商貨款的情況來看,用戶的付款和投資方的資金,基本都被他們挪用來補貼新用戶。當規模擴張趕不上燒錢的速度時,這種激進的方式就很難讓讓公司維持長久的運轉了。


畢竟,沒有燒不完的錢,也沒有不見頂的流量。在融資窗口收窄的現狀下,一旦出現資金鍊的斷裂,那對企業來說基本就宣判了“死刑”。電商平臺靠著燒錢成功變為“拼多多”的只是少數,大部分企業還是淪為了淘集集。


專注於盲目“撒幣”遊戲的淘集集,也並沒有考慮到用戶後續存留、轉化的問題。調查顯示,淘集集與拼多多的用戶重合度高達55%,在同質化的“補貼+低價”運營模式下,只要留不住用戶,燒再多的錢也白搭。


1年負債16億,花式“燒錢”的淘集集終於把自己玩涼了


另外,“便宜無好貨”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懂。當商品的售價遠遠低於成本價時,質量自然就很難有保證。


淘集集上動輒就1元拼團、一折購買的活動,體現了燒錢力度的同時,也折射出產品質量的隱患。


雖然平臺主打“下沉市場”,但並不代表用戶群體的接受程度就“無下限”。當用戶連復購都很難做到時,更別提對於品牌的忠誠度了。再加上售後服務等環節的不完善,也造成大量的用戶流失,這就讓前期的燒錢行為變得毫無意義。


1年負債16億,花式“燒錢”的淘集集終於把自己玩涼了


作為社交型電商,淘集集花式砸錢的浮誇表象之下,掩蓋的是商業模式創新的匱乏。


與拼多多等軟件高度重合的運營模式,讓用戶無法體驗到新鮮感。即便是處於被視為當下風口的下沉市場,也並沒有體現出太強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多數用戶只薅完一波羊毛就棄用的尷尬局面。


除此之外,恰逢資本寒冬,電商行業的馬太效應表現的越發明顯。頭部電商獲得更多融資一定是必然結果,新興平臺在短期內或許很難嶄露頭角。所以,淘集集並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1年負債16億,花式“燒錢”的淘集集終於把自己玩涼了


雖然淘集集慘敗了,但這並不代表著社交電商模式的失敗。對於下沉市場的用戶來說,這種模式甚至成為了他們日常社交的新方式。


當用戶有了“砍價之交”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完成了跨平臺的引流。不可置否,流量對於電商平臺的發展至關重要,而淘集集只是錯在了圈佔用戶之後沒有更好的完成存留工作。


前期投資燒錢也是同理,錯不在送補貼的方法本身,而在於用戶存留數量不到位導致無法為平臺“造血”,以及對資本能夠持續“輸血”這事抱有過高的幻想。


所以,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未來社交電商想要做好下沉市場,只靠盲目燒錢是不可能“燒”出明天的。


1年負債16億,花式“燒錢”的淘集集終於把自己玩涼了



1年負債16億,花式“燒錢”的淘集集終於把自己玩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