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行業年終報告之機器人」競爭壓低毛利率 機器人行業持續“燒錢”難

「装备行业年终报告之机器人」竞争压低毛利率 机器人行业持续“烧钱”难

"自強不息 —— 中國工業界的喉舌。"

2018年末將近,這一年對於裝備製造行業來講,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並不為過。對於如工程機械這樣的行業來講,受益基建投資、研發升級、海外訂單增加等因素拉動,企業產銷一路走紅,集體迎來高增長。而如農機行業,受累於國內國際市場形勢惡化,再加上企業自身產品抄襲嚴重,低價惡性競爭頻現,整個行業持續低迷。

機遇與挑戰總是如硬幣的兩面同時並存,但今日的紅火併不保證以後的繁榮,同樣,一時的困境也不代表永久的衰敗。目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趨勢,那麼無論是正在火爆的行業還是進入調整期的行業都需要重新評估自身的發展是不是與高質量相匹配,前行的路還很遠。從本期開始,一版將陸續推出《裝備行業年終報告》,本組報道用數字說話,深入分析了裝備子行業今年的發展狀況,成與敗的原因,通過對比指出了企業發展方向,敬請讀者關注。

2018年10月27日,ABB宣佈將投資1.5億美元在上海康橋新建一座全球領先的機器人工廠,以擴大產能,提升效率,鞏固領先的市場地位。粵港澳大灣區作為著力培育的經濟發展與技術創新核心,正在成為新興產業資源的集聚地。美的集團耗費32億歐元收購德國庫卡後,於今年3月在順德投建了面積達1200畝的智能製造基地。庫卡表示將“拖家帶口”引入數十家上下游合作伙伴。9月8日,國內著名的房地產商——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表示:公司計劃五年內投入800億元在順德打造“機器人谷”。除此之外,“四大家族”中的ABB、發那科、安川均已完成在大灣區的集結。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國內已有機器人產業園30多個;相關企業已達6500多家;擁有機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超過100家。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小米等互聯網企業也紛紛進軍機器人行業。相信對機器人產業領域的投資熱情仍將持續。其實,這種高密度的產業集結,僅僅是全國各地爭相上馬機器人的一個縮影。

市場呈現高速增長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CRIA)與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統計,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繼續增長,全年累計銷售14.1萬臺,同比增長58.1%,增速創歷時新高。其中,國產機器人銷售3.78萬臺,同比增長29.8%;外資機器人銷售10.3萬臺,同比增速71.9%。與上年相比,國產工業機器人銷售增速基本穩定,外資品牌銷售增速明顯加快增速。外資機器人在市場總銷量中的比重為73.2%,比上年提高5.9個百分點。國產工業機器人市場佔有率下降至27%以下,同比降低6個百分點,是5年來的首次下降。

目前,“四大家族”(ABB、庫卡、發那科、安川)為全球主要的工業機器人供應商,佔據全球約50%的市場份額。2017年,ABB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實現營收2242.01億元,淨利潤144.6億元,體量最大。發那科實現營收429.17億元,同比增長29.41%,收入增速最快,實現淨利潤107.5億元,同比增長36.3%。安川電機實現營收264.91億元,同比增長9.51%,實現淨利24.63億元,同比增長97.04%,利潤增速最快。庫卡實現營收267億元,同比增長23.92%,實現淨利6.72億元,同比增長6.09%。

2017年,國內70家概念類機器人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總額達4550.74億元,同比增長35%,淨利潤總額達250億元,同比增長約10%。其中,七家機器人上市公司近年來的營業收入數據(見表一)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埃斯頓、機器人、匯川技術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均超過兩位數。其中埃斯頓以60%居四家公司增速首位。不過,營業收入最大的匯川技術的產值規模,仍不及“四大家族”排末位的安川電機的五分之一。只有遠大智能的營業收入所有統計口徑均為同比下降。

核心部件仍是短板

工業機器人本體發展主要取決於伺服系統、控制器、核心算法、減速機以及應用集成技術的能力。現階段雖然核心零部件國內企業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但與國外產品相比仍存在差距,特別是減速器。

2017年,日本發那科工業機器人產品毛利率為45.2%,研發強度為5.8%;庫卡工業機器人產品毛利率21.7%。從上游的核心零部件自給程度看,在機器人成本構成中,減速器、伺服電機與控制器佔到總成本約70%~80%,其中減速器約佔30%~40%,對於上游零部件的掌控程度影響產品的盈利水平。而日本的納博RV減速器與哈默那科諧波減速器壟斷全球75%市場份額,更像機器人領域事實上的贏家。

雖然目前國內機器人領域高燒難退,但學術研究、基礎技術尚待突破。業內人士指出,由於對機器人的一哄而上,產業惡性競爭顯現,導致毛利率持續下降,產業集中度低下。此外,由於行業尚無統一標準,也無政策補貼,整個機器人行業的前期研發都處於“燒錢”階段,變現壓力較大(見表二)。

在七家企業中,新時代、匯川技術、華昌達、遠大智能等四家公司的營業毛利率逐年下滑。在七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構成中,毛利率超過45%的機器人零部件及本體僅有匯川技術的變頻器為46.72%(佔主營收入47.96%)、運動控制為45.72%(佔主營收入19.55%)、控制技術產品為48.01%(佔主營收入5.18%)。可見關鍵部件核心技術對附加值的決定性影響。

業內人士指出,在國內搞基礎研究很艱難,其中資金是最大制約因素,如果沒有持續的資金支持,企業層面的技術研發只能是零打碎敲。此時,考慮到風險資本的逐利性,國家的引導基金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由於國內企業與“四大家族”在技術上存在的差距,使國產品牌更多停留在系統集成應用層面,技術含量低、利潤微薄,造成高端產業低端化的現象(見表三)。

數據顯示:博實股份、機器人和匯川技術是統計口徑中營業利潤率均能保持兩位數的公司,其中匯川技術利潤率均保持在20%以上;新時達、華昌達和遠大智能的利潤率則持續下降。正可謂冰火兩重天。

買技術能維持多久

在全球範圍內,產業以獲取核心技術以及核心製造資源的併購活動頻繁進行。對於國內機器人產業來說亦是如此。不過,隨著外部環境所發生的變化,“買來主義”或許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2017年6月,博實股份公告稱,控股子公司哈爾濱博奧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完成收購奧地利法人企業P&P Industrietechnik GmbH100%股權。P&P Industrietechnik GmbH主營業務是工廠及其設施的規劃、建設、工程設計、設備組裝、設備的調試運營及監管以及提供工廠的各個系統,諸如電控、管路、自動化、熱處理設施。

2017年9月,埃斯頓公告稱,擬簽署股權收購協議,出資886.9萬歐元,收購德國M.A.i.公司50.01%股權,並對剩餘股份有優先收購權。M.A.i.公司主要業務為提供以機器人應用為基礎的高度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裝配和測試生產線。

2017年4月,埃斯頓公告稱,擬通過全資子公司使用900萬美元收購美國高科技公司Barrett Technolo-gy30%股權。Barrett是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高科技公司,由麻省理工大學(MIT)人工智能試驗室衍生發展而來,專注於微型伺服驅動器和人機協作智能機器人研究與製造。

2018年1月31日,新松機器人公告稱,以1040億韓元(約合6.4億元人民幣)收購韓國新星(SHINSUNG)自動化業務設立的公司80%股權。

應該說,機器人產業的競爭力是由綜合技術發展水平所決定,是衡量國家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標誌。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有助於推動中國製造業的提質增效,對於促進中國裝備工業能級提升,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具有重要意義。不過,國內發展機器人這一高新技術產業時,在模式上與發展傳統產業並無區別。目前,國內的機器人系統集成商普遍規模較小,年產值不高,更多的則是希望通過收購舉措在業務構成中植入機器人概念,以謀求“概念溢價”。

如果說,產業真正形成競爭優勢,需要系統創新能力整體持續提升的話,那麼,眼下能將孤立、分散、單薄的產業相對優質資源進行聯通與整合似乎也是必要的。

表一 七家機器人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2015~2018前三季度)

「装备行业年终报告之机器人」竞争压低毛利率 机器人行业持续“烧钱”难

表二 七家機器人上市公司營業毛利率(2016~2018上半年)

「装备行业年终报告之机器人」竞争压低毛利率 机器人行业持续“烧钱”难

表三 七家機器人上市公司營業利潤率(2015~2018前三季度)

「装备行业年终报告之机器人」竞争压低毛利率 机器人行业持续“烧钱”难
  • 聯繫我們(新聞中心):010-68325610


「装备行业年终报告之机器人」竞争压低毛利率 机器人行业持续“烧钱”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