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費用20億,除了“燒錢”,在線教育還能做點啥?

營銷費用20億,除了“燒錢”,在線教育還能做點啥?

"這次疫情給所有教育人上了一課。"

從事多年英語培訓的Kitcat創始人黃銳誠對創客時代說到。

營銷費用20億,除了“燒錢”,在線教育還能做點啥?

疫情期間,線下教育被按“暫停鍵”,在線教育卻進入“快進模式”。

據悉,截止到3月11日,作業幫App日活躍用戶數突破4100萬,累計激活用戶數已超8億,旗下App總月活躍用戶數超1.7億。

在此之前,在線教育就經過了幾輪“流量之爭”,但其發展總體來看還是起伏不定。現在海量流量的湧入,使得在線教育迎來發展風口跡象凸顯。

營銷費用20億,除了“燒錢”,在線教育還能做點啥?

燒錢獲客

“在線教育基本上是燒投資人的錢”,黃銳誠對創客時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據網經社“電數寶”投融資數據庫監測顯示,2019年在線教育共有148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達115.6億元,融資事件同比增長38.3%。

有數據統計,學而思、作業幫和猿輔導在2019年暑期大戰中,共投入20億左右營銷費用,招一個正式學員,獲客成本大概在2000—3000元。

簡單來說,這些在線教育就是企業花錢買用戶,為了爭流量,往往一擲千金。

這樣的燒錢速度,如果說頭部企業還可一拼,那些中小型機構只能望而卻步。

疫情期間,不少線下教育機構被迫轉戰線上,但因硬件設備的侷限,缺乏經驗,融資困難等問題,讓轉戰線上顯得困難重重,最終能不能在線上教育分得一杯羹還是無解。

尤其是面對疫情,多數頭部教育機構如學而思、新東方、跟誰學、愛學習、猿輔導等都捐獻了免費直播課,這無疑提高了其在用戶心中的好感度,自然不愁流量。

同時,吸引來客戶之後,如何留住才是關鍵。

營銷費用20億,除了“燒錢”,在線教育還能做點啥?

口碑難鑄

起床後,極不情願地走進直播間,迅速打個卡,讓老師知道自己已經來上課了。之後又扔掉手機,伴隨著老師的講課聲,馬上進入夢鄉。成為一部分學生上網課的現實狀態。

特殊時期,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都讓不少家長接觸到了在線教育。但從一開始,家長和學生的吐槽就不絕於耳:上網課學習效果差。不管是不是自身的問題,這個鍋,在線教育都得背。

“線上教育的體驗感遠不如線下好,老師看不到學生的狀態,無法和學生面對面交流,缺乏課堂的氛圍,學生缺乏自律性,難抵電子產品的誘惑”黃銳誠說,這些問題都是發展線上教育所必須要解決的。

其次,硬件設施也是個不容忽視的難題。猿輔導在其微博上發佈,開課首日平臺當日共湧入500萬用戶,導致網絡擁擠、卡頓,團隊緊急修復。為教育機構提供平臺的釘釘、騰訊等多款軟件也出現卡頓、崩掉的狀態。

“你做的好了,用戶可能不會說什麼,一旦你的用戶體驗感低,完成率低,那往後就很難形成口碑。”黃銳誠談到。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流量來了企業要接得住才行。從長遠來看,短期內流量激增很難說是利還是弊。

營銷費用20億,除了“燒錢”,在線教育還能做點啥?

內容仍為王

黃銳誠認為,在線教育就是以互聯網為載體,進行知識傳播,其本質還是教育。線上營銷得再花哨,終究要回歸教育本身。

儘管,這次疫情給各在線教育機構帶來了井噴式的千億級用戶數量增長,但不同於其他的互聯網產品,在“內容為王”的當下,教學內容的優劣、教學質量的好壞依舊是家長和學生們衡量和選擇機構的標尺。

對於用戶來說,由於學習過程和成果是不可逆的,試錯成本也相對較高,學生幾乎不會花費太多時間去嘗試不同的平臺。家長和學生真正需要的是短期高效的課程,短時間內濃縮大量課程精華,這樣用戶體驗會比較好。

“對於在線教育,到最後真正比拼的還是內容和用戶體驗感。不管現在在線教育有多少流量,必須得把握好內容,提升用戶體驗感,這樣才能得到用戶的認可,流量才會存留。”黃銳誠說到。

疫情之下,在線教育崛起了,但並不代表它將取代線下教育。現階段所做的只是促進了兩者的融合。黃銳誠認為,疫情過後,還是會以線下教育為主,在線教育為輔。

以後在線教育或許會成為一種為大眾普遍接受的教育工具和手段。要想真正在某一天迎來在線教育的黃金時刻,還是那句話:道阻且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