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業難甩虧損 擺脫“燒錢”後淘票票何時回血

阿里影業難甩虧損 擺脫“燒錢”後淘票票何時回血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盧曉 見習記者 何青漢 北京報道

今年10月份以來,中國電影市場票房一路飄紅,繼國慶檔票房創歷史新高後,近期上映的《少年的你》開畫7天便實現票房破8億。仔細觀察則發現,這部電影的聯合出品方中,阿里影業和貓眼的身影均在其中。

去年國慶檔,在線票務平臺的“票補禁令”正式生效。一年過去,擺脫燒錢的電影票務平臺紛紛轉型,將觸角甚至電影產業鏈的上下游,在《少年的你》出品發行過程中,淘票票和貓眼兩大頭部觀影決策平臺都發揮了作用。

後票補時代,背靠阿里巴巴的淘票票與貓眼的競爭仍在上演,最終誰會坐上觀影決策平臺的頭把交椅仍不得而知。

在線票務平臺蠻荒生長

在線票務平臺的發展離不開票補的出現,中國電影觀眾在線選座的習慣也始於票補。在早期電影票務市場,格瓦拉最早推出在線選座功能,然而到了2014年,隨著資本的湧入,票務平臺進入“燒錢”搶市場的飛速發展期,市場格局也從此改變。

2014年,阿里巴巴旗下淘寶電影(淘票票前身)成立,同年騰訊成立微影時代,次年脫胎於美團的貓眼獨立。互聯網劇公司的進入也將“補貼搶流量”的打法帶入到電影票務領域,2014年,貓眼獲得電影《心花路放》聯合發行權後,在當年國慶檔掀起一場“9.9元看電影的熱潮”,票補時代正式啟幕。最為激烈的時候,格瓦拉曾推出App端首單電影立減5元的優惠,貓眼則曾推出新用戶首單1元看電影的優惠。

票補大戰加速了行業的洗牌,背後無資本加持的平臺相繼出局,電影票務平臺也進入了整合期。2016年,淘寶電影正式更名在淘票票,同年貓眼引入光線傳媒作為戰略投資人,騰訊則居於幕後。2017年,貓眼相繼合併微影與格瓦拉,並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伙伴。在線票務市場淘票票和貓眼雙寡頭格局形成。

票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電影觀眾的觀影習慣,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在線電影票務比例已經接近了80%,線上票務平臺成為觀眾觀影購票的主要方式。與此同時,貓眼和淘票票兩家市場份額綜合接近7成。

但在另一方面,電影市場秩序一定程度上被擾亂,直到去年票補禁令的實施。2018年10月1日起,相關部門發文要求停止一切線上票補,包括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但不包含影院線下售票。歷經四年蠻荒成長的在線票務市場也進入“後票補時代”。

後票補時代的流量爭奪

“取消票補對減輕片方和平臺的負擔有好處。同檔期電影的票補軍備競賽,已經形成了一種惡性競爭;因為票補的存在,部分公司使用低價票預售來操控院線排片,這樣的行為極大的擾亂了正常的秩序。”對於後票補時代的到來,淘票票方面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票補取消後產生了新的問題,即便擺脫了“燒錢”,但在線票務平臺如何掙錢?“在網售票行業幾年的飛速發展下,票補已經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頭部平臺也佔據了流量入口,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則是如何保持流量入口以及流量的變現。”長期觀察電影行業人士對記者分析道。

淘票票所採取的戰略是與阿里系的生態協同打通,更多的則是與阿里影業的“綁定”,藉助淘寶、支付寶等App的引流優勢。相比之下,登陸港股的貓眼流量入口則“受制於人”。記者梳理發現,目前貓眼有貓眼App、格瓦拉App,微信錢包、QQ錢包、美團App和大眾點評App六大流量入口,其中微信錢包和QQ錢包為騰訊向貓眼開放的獨家流量入口。然而數據顯示,貓眼月活用戶中來自美團與微信及QQ渠道的佔比超過九成,自有流量不足。

“依賴外部流量並不如自有流量穩固,同時中國在線電影票務市場趨於飽和,票務收入佔6成的貓眼還面臨著對手的蠶食。”前述觀察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道。僅以國慶檔為例,數據顯示,國慶檔期間淘票票的啟動次數和使用時長分別為294.5萬次和37.3萬小時,貓眼則為167.1萬次和11.2萬小時。

但在市場份額上貓眼依然佔據優勢,記者綜合多家數據得出,目前貓眼仍佔據著接近六成的市場份額。去年年初,阿里影業董事長樊路遠曾表示,2018年淘票票的目標是年內成為中國電影行業最大的在線票務平臺。就目前來看,淘票票的目標仍未完成,對於市場和流量的競爭仍將繼續。

淘票票是否扭虧?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在線票務平臺市場滲透率已超過86%,相對於尋找增量,平臺更多的則是對於存量市場的爭奪和深耕。在總體增長接近天花板之後,如何藉助存量盈利,是平臺方下一步要考慮的問題。

今年8月份,貓眼發佈了2019年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貓眼上半年總收入19.846億元,同比增長4.7%;經調整淨利為3.804億元人民幣,淨利潤則為2.574億元人民幣。這也是貓眼上市後首度盈利。

對於淘票票的盈利狀況,淘票票方面則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不方便透露”。不過,從阿里影業財報中可以看到,10月18日,阿里影業也發佈了上半年財年的盈警公告,稱阿里影業在報告期內歸母淨利潤為虧損3.7-4億元,而去年同期虧損為1.26億元,虧損同比擴大。

實際上,去年同期票補仍是在線票務平臺燒錢的方向,虧損在所難免。而在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6個月期間的報告期內,票補已經大幅降溫,市場費用的減少並未帶來虧損的收窄。阿里方面的解釋則是虧損源於“對早期歷史股權投資項目計提了減值撥備1.05億元,以及錄得匯兌收益大幅減少人民幣1.1億元。”

據瞭解,目前阿里影業主營業務分為互聯網宣發、內容製作,綜合開發三大板塊,其中互聯網宣發收入佔據整個阿里影業收入81.2%,此業務則主要有淘票票主導。

實際上,此前淘票票的持續補貼一直是阿里影業虧損的原因之一,在票補取消後,其互聯網宣發業務也實現了全年盈利。阿里影業財報顯示,2019財年(截至2019年3月31日)互聯網宣發業務獲得收入24.64億元,同比增長13%,首次實現了全年盈利。

相較於貓眼超過六成收入來源於票務銷售,淘票票則將自身定位於電影“新基礎設施”,通過互聯網宣發業務實現營收。“面向C端,淘票票是用戶觀影決策平臺,擁有海量用戶觀影決策數據;對B端,淘票票同時具有線上線下雙向宣發和營銷能力,C端用戶體驗和B端宣發服務,兩者相輔相成。”淘票票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說道。

但不可否認的是,阿里影業仍處於虧損之中,將C端流量面向B端業務的互聯網宣發模式增長可期,但能否帶動阿里影業整體扭虧為盈仍需要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