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小米和格力的“戰爭”全面升級

小米和格力的“戰爭”全面升級

導語:這是是董大姐贏?還是她口中的“小偷”小米會贏?


2019年12月董明珠稱“美的和小米之間的合作是小偷+小偷”,空調老對手之間言語不善正常,但似乎董大姐和雷軍的火氣也越來越大了。


背後的邏輯其實很清楚,格力和小米的摩擦可能要升級了。


雷軍和董明珠的“10億賭約”大家都知道,當時雷軍說,“如果小米五年營收超過格力,希望董明珠賠償1塊錢”,董大姐直接把賭注提升到10億元,把火拱起來,要先聲奪人,知道背景是啥嗎?2013年,小米已經在做生態鏈,未來產品會滲透到空調領域,兩家公司最終必然上戰場拼刺刀!


這次董明珠說小米是“小偷”,我們照例還是來看看背景,2019年上半年小米在“小家電”領域已經超過了格力(小米IoT業務收入270億元,而格力生活電器收入256億元)。而格力要實現董大姐下一個五年翻番計劃,多元化(冰洗和小家電)必須得發揮更大作用。


小米和格力的邊界正在變得模糊,從手機到空調的互相滲透,到冰箱、洗衣機及小家電全面摩擦,兩家公司的戰鬥將愈演愈烈,下一個時代誰主沉浮?本文將從核心模式、領導者、戰略、短板與改進幾個層面分析。


01.投資生態鏈與捆綁經銷商


兩家公司最大的不同體現在經營哲學。


小米除了少數“連接”屬性更強的硬件,比如手機、電視、路由器等自己做以外,其他絕大多數產品讓投資的生態鏈公司做,小米提供產品定義、工業設計、供應鏈、渠道等方面的賦能。


兩方關係更多是合作,小米投資而不控股,保證創業團隊的積極性;而且創業公司可以有自己獨立的產品,超脫於小米低利潤率體系之外。


截止2019年三季度小米投資超過280家公司,其中美股上市的雲米(NASDAQ:VIOT)、華米科技(NYSE:HMI),馬上登陸科創板的石頭科技是其中佼佼者。


格力主要是自己幹,空調就不說了;做抽油煙機、淨水機、空氣淨化器等小家電的大松是子公司;2019年3月在河南洛陽打造的冰洗生產基地,其中做冰箱的晶弘也是子公司。


這麼多年穩坐國內空調龍頭地位,格力對於經銷商的捆綁值得大書特書。


格力特色的經銷制度,先打款後發貨,淡季打款提貨等,將庫存轉移至渠道緩解自身資金壓力,再比如通過年終返利制度(幹得好有返利,但下一年才結算)綁定經銷商,來獲得出貨量的極大增長,進而提升規模效應。


空調這個單品上我更看好格力,規模效應擺在那,小米無力撼動。但從核心的發展模式上來看,整個智能硬件多元化的層面,小米應該更強。品類繁多,戰線太長,一家企業很難贏下生態鏈集團軍。


02.創業者和企業家


雷總是成功的創業者,總能把一攤事給支稜起來。金山軟件和小米都是非常好的公司,但總感覺缺乏那種捨我其誰,成為行業龍頭的王者之氣。


你看金山軟件的幾個業務:


WPS是仿微軟office軟件,實在是搞不清楚利潤3個億業務分拆到科創板能值710億元;

做遊戲的西山居是一家好公司,但近來沒看到很亮眼的東西,還是“劍俠”“仙劍”那一套不斷複製出新版;

金山雲在雲計算IAAS這個規模為王的行業排名後幾位,基本上是陪太子讀書了。


小米呢,智能手機有華為、OPPO、vivo、蘋果這幾個強大競爭對手;目前在智能家居領域保持頭部;IoT領域雖然生態鏈競爭力強大,技術更強,但規模上還是與美的集團有差距(2019上半年消費電器收入584億元)。


典型的創業者就是這樣,要征服的領域太多,但似乎總是離行業領先存在一段距離。我雖然看好小米的IoT業務,但前有美的規模,後有華為追趕,客觀的說IoT能否能笑傲江湖還需時間驗證。


而董大姐呢是傳統的企業家,把一件事件幹好,幹到極致再想其它。2007年擔任總裁之後,格力電器股價開始起飛(此前橫盤十年),到今天格力空調市佔率37%,大概相當於華為在中國手機市場的地位!另外兩家,美的空調市佔率為22%,海爾為10%。


小米和格力的邊界逐漸重合,也就是說最終的行業空間是相同的,只是模式不同,相關品類各有優勢,誰能領導取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從雷軍和董明珠個人能力的角度上,我感覺從領導力上董大姐要強一些,但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


勝負還是要看兩家的戰略、各自短板等情況。


03.小米的戰略和格力的戰略


所謂戰略,即擊敗現有及潛在競爭者的計劃。它抽象描述了一個公司在市場上正在或期望扮演的角色,以及這樣的角色能夠長期穩定創造價值的關鍵原因。


小米的戰略是AIoT,用人工智能賦能物聯網設備;格力的戰略是“多元化、科技型、全球工業集團”。


如何分析兩者競爭力大小?我們可以圍繞戰略構架中最重要的三根軸——在那兒競爭、如何競爭、合適競爭——來進行思考。


“在哪裡競爭”涉及顧客、產品、地理區域、渠道、垂直整合程度;

“如何競爭”涉及為顧客提供的價值方案,防止客服被競爭者搶走,建立與主要供應、分銷商良好關係;

“何時競爭”涉及何時進入或退出一個市場,基礎設施投資,施行創造性舉措等。


小米AIoT戰略的驅動路由是“如何競爭”→“何時競爭”→“在哪裡競爭”,它一開始就提供“萬物聯網”的整體價值方案,施行完全開放的創新舉措壯大生態,垂直整合不同參與方,進而為顧客帶來優秀體驗的產品。


格力“多元化、科技型、全球工業集團”戰略的驅動是“在哪裡競爭”。多元化是產品層面,多元而沒看到較強的協同;科技化也是說的產品,沒有那麼清晰;全球化是渠道層面,把空調機多元產品銷往更多市場。


毫無疑問,戰略理念上小米是領先的,且領先很多。就看高瓴這個科技界的伯克希爾進來後,能不能對格力帶來方法論的升級。


戰略還是一些時日才見效果,對於投資而言,還要觀察各自短板以及未來相應的預期。


04.智能手機與公司治理的預期


小米短板是智能手機,2019年智能手機板塊壓制小米的估值。


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小米手機單月新增份額一直在14%上下波動;2019年10月,小米份額只剩9.9%。其間華為被“助攻”,以及新機mate30熱銷,蘋果新機iPhone11爆的流油的原因固然存在,但小米智能手機高端出擊不利也很現實,小米9不太行。


最近華為受困251,以及小米發佈超便宜的5G手機(k30,5G版一月開售),一定程度扭轉小米智能手機板塊不行的預期,小米股價也跟著小漲了一波。但這塊不能高興太早,最終還得看市場認可度,5G手機K30,高端的小米10和MIX4,2020年上半年可能見分曉,目前還不明朗。


格力短板則是公司治理,董大姐不少次股東會把股東訓得跟小雞似的,去年突然不分紅也沒有深入溝通。對於投資者來說,白電雙雄都很好,但投資格力的可預期性差了些,這是格力估值一直比美的估值低個20%~30%的原因。


高瓴入股格力,可能會讓後者公司治理層面有很大改觀,這比小米智能手機板塊的翻身更可預期。


05.下一個時代誰主沉浮?


比較了半天到底結論是什麼呢,到底哪些方面決定未來勝負?


引用《毛選》,“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或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與發展”,也就是說解決主要矛盾,就能解決問題。


過去稀缺時代,家電的主要矛盾是“價格和品質”,又想便宜又想好,誰的規模效應大成本低誰厲害。


今天這個科技時代,家電的主要矛盾我認為是“個人的懶惰與家電不夠智能的矛盾”,誰能給人們提供更便捷美好的生活誰厲害。


如是,在對科技時代家電主要矛盾點的解決上,AIoT的小米可能比科技型的格力要更好。


下一個十年,你覺得小米和格力誰更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