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沈儿峪大战:定西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

在定西和榆中之间,有一个不太为人所注意的山沟———车道岭。今天这里安静详和,可是在六百多年前的1370年,这里是金戈铁马的战场。许多专家通过查阅史籍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这里就是明军征战陇上的重要战场———沈儿峪。1370年的沈儿峪大战成为明军控制甘肃的决定性战斗,获胜的明军掌握了攻略甘肃的主动权。


沈儿峪大战:定西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

元末明初,明军攻克甘肃的战斗波折不小,从洪武二年到洪武四年,明军主力先后三次进军甘肃,最后在沈儿峪彻底击败元军残余主力后,才彻底攻占甘肃。
  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将徐达率领大军北伐元政权,顺利攻克大都北京后,随即将进攻的主要目标定在追击逃亡漠北的元顺帝和扫平西北方李思齐、王保保等元军残余集团。
  据《明史纪事本末》等记载,当时元军残余主力分为四部分:忽答驻扎在山西大同一带;扩廊帖木儿(王保保)先后占据山西、甘肃,纳哈出占据内蒙哲里木盟一带;失刺军占据甘肃的武威等地。


沈儿峪大战:定西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


这四个元军残余势力,“引弓之士不下百万,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还拥有大批的牛羊、武器装备,战争潜力非常巨大。


扩廊帖木儿 (?—1375),本名王保保。沈丘(今安徽临泉)人。中书平章察罕帖木儿之甥、养子。初随养父镇压农民起义军,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至正二十一年(1361),受命攻东平,收降红巾军首领田丰、王士诚。次年,察罕帖木儿被王士诚等刺杀后,袭父职,拜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代总父兵。举兵破益都,杀田丰、王士诚,继取莒州,平山东。屡与驻守大同之中书平章孛罗帖木儿构兵,争夺晋、冀之权。二十四年(1364),孛罗帖木儿以恃权跋扈被罢,不听命,举兵犯大都(今北京),胁迫顺帝复其职。次年,扩廓受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命攻取大同,并进兵京城讨孛罗,使顺帝杀孛罗,以功进中书左丞相,封河南王,总天下兵马,代皇太子统兵镇压起义军。以李思齐恃功不肯统属,相互攻杀,置诏谕不顾。二十七年(1267),罢职,解兵权,分其所领诸军由诸将代领,立抚军院,由皇太子总制天下兵马。次年,因诛杀朝廷所置官吏,被削夺爵邑、旋以明军北伐,复官爵,统兵南下迎战明军,寻自平阳退守太原。元都陷落后,在明军进逼下,率众奔甘肃。后拥兵塞上,屡扰西北边地。是元末比较有名的地方实力派。


沈儿峪大战:定西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

扩廊帖木儿对元顺帝忠心耿耿,连朱元璋都称赞他。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大宴众将领时突然问大家:“天下奇男子谁也?”众人都回答说:“常遇春是也。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也。”太祖笑着说:“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见《明史·扩廓帖木儿传》)又据姚明的《清溪暇笔》载,在太祖夸赞王保保为天下奇男子后,“其后民间凡遇有微劳自矜者则诮之曰“尝西边拿得王保保来耶”至今遂成谚语。”也就是说,王保保不仅在明朝廷威名赫赫,在民间也是家喻户晓。当时如果有人作了一点小事就很骄傲的话,可以用“尝西边拿得王保保来耶”这一谚语来讽刺(意思是,这点事算什么,有本事到西边把王保保抓来)。王保保在明朝初年可谓威名显赫,在明太祖的心目中甚至超过了开国第二名将常遇春。


元王朝是从蒙古高原上崛起的王国,元太祖成吉思汗几乎是白手起家,依靠过人的才智,短短几十年内就成为世界为之颤抖的人物。因而,朱元璋非常害怕元顺帝及其后来者,会像成吉思汗一样在短短的时间内再次崛起。

沈儿峪大战:定西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

  故此,攻克大都后,朱元璋立即决定兵分两路乘胜追剿元军残余势力。明军主帅徐达率一路出西安,主要目标是攻占定西、临洮等地,追击盘踞甘肃一带的扩廊帖木儿、李思齐等人;另一路从居庸关出发继续追击逃亡漠北的元顺帝。出西安的明军,于洪武二年三月攻占凤翔府,将盘踞关中的元将李思齐击败。李思齐一退数百里,逃到甘肃临洮,观望明军进攻方向,同时摆出进入青藏高原的架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