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瓦崗大佬是怎樣煉成的?看農民起義專業戶李密的上位之路

自隋煬帝即位以來,修東都,建長城,開運河,大興土木;為了滿足自己無窮無盡的慾望,他多次下江都,雲遊四方,極盡奢華之能事;三徵高麗,更是置天下百姓的生死於不顧,將帝國的兵力、民力、國力耗費殆盡。直到隋朝末年,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於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一時間百姓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社會矛盾的激化也越發嚴重,暴亂接踵而來。


瓦崗大佬是怎樣煉成的?看農民起義專業戶李密的上位之路

李密


而在那場農民起義的風暴中,有一個人,可以說是資深的農民起義者,從楊玄感到後來的瓦崗寨,從軍師到大佬,到處都有他的身影,李密的故事可謂是隋唐的傳奇。但他的身上仍然存在著許多謎底等待我們去揭開,李密是如何走上起義之路的?李密的瓦崗軍又是如何覆滅的?他自己又為何落了個身死的下場?這些謎底就讓我們一一去揭開。

1.從牛角掛書到義軍智囊

李密,字玄邃,陝西人。說起李密的家世,不得不說是十分的顯赫,他的曾祖父是北周八柱國之一的李弼,他的父親李寬則是隋朝的上柱國、蒲山公,這樣的家世,在當時可謂名重一時。

有著這樣的家庭背景,李密的前途可謂光明一片,早年便憑藉祖上的功績當上了宮裡的御前侍衛,可沒想到皇宮也是一個看臉的地方,李密就因楊廣的一句“個小兒視瞻異常,勿令宿衛”,丟了官職。李密也只好聽從“君世素貴,當以才學顯,何事三衛間哉”

的建議,開始發奮讀書,並拜入名士包愷的門下,學習《史記》、《漢書》以及各類兵書。

有時候歷史就是這麼的神奇,一次偶遇,一次相識,一次相交,兩個歷史人物所引發的蝴蝶效應,就可能搖撼一個國家的根基,可要說故事的開始,還得從一個典故說起。

李密在求學期間,曾在一次騎牛訪客途中,將一冊《漢書》掛於牛角之上,一手拉著系牛的革帶,另一手持書閱讀,整個人端坐於牛背上,旁若無人,渾然忘我,這時宰相楊素乘馬瞧見,趕上前去,並與其攀談起來,交談之後愈發覺得李密見識深遠,懷有大才。回家後,便對兒子楊玄感說:“吾觀李密識度,汝等不及。”聽罷,楊玄感便主動與李密交好,兩人也成了莫逆之交。


瓦崗大佬是怎樣煉成的?看農民起義專業戶李密的上位之路

李密“牛角掛書”


隋末年間,學有所成的李密本以為自己出人頭地的機會來了,可沒想到隋煬帝對自己的才華自負異常,知識分子在他的眼裡根本就不值一提,他所需要的只是那些能給他編書、頌德的死板學士,而不是李密這種熟讀兵書,胸有謀略的人。

才華滿腹卻無處可用,熟讀兵法卻無人能識,內心的鬱悶與日俱增,接下來路在何方,一直折磨得李密夜不能寐,飯不能食,他的腦中不斷回想著自己的出路在哪裡。當官被楊廣給炒了,這條路是沒指望了,歸隱呢,自己懷才不遇,心裡始終不甘心,思來想去,又恰逢自己的好兄弟楊玄感“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擁眾造反,毫無著落的李密,也就被逼到了造反這條路上。

公元613年,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很快就拉起一支十幾萬人的隊伍,而李密的加入,更是如虎添翼,隨後便提出了謀取天下的上、中、下三策。按照李密的謀劃,上策是趁著隋煬帝東征高句麗之時,率眾北上,長驅入薊,抄了楊廣的後路,使其退無歸路,不戰而擒;中策是率兵西進,出其不意,佔領長安,然後據守險要,天下便可徐徐圖之;而下策才是集中兵力,襲擊洛陽,以洛陽為中心,號召四方起兵響應。

可缺少戰略思維的楊玄感卻取其下策,率兵圍攻東都洛陽。之後的事兒就眾所周知了,楊玄感在率軍圍困洛陽後不久,楊廣的東征軍也從高句麗撤出,回師中原,面對隋軍的反包圍,楊玄感倉皇而逃。直到八月一日,楊玄感於閿鄉兵敗被殺,而李密也被抓歸案,隨後李密用黃金賄賂押送官員,乘機逃脫,投入了其他義軍的懷抱。

其實當我們細細想來,李密的第一次造反以失敗而告終,也是必然。一方面,李密的謀劃或多或少都有紙上談兵之嫌,就拿李密說的上策和中策來看,就算高句麗沒有勇氣一路追擊隋軍,就以楊玄感這些既缺乏訓練又無武器裝備的烏合之眾,如何能夠抵擋得住東撤下來的隋軍;就算楊玄感能佔領關中,據險而守,可他能夠抵擋得住宇文述、來護兒、衛文昇等狠人的連番進攻嗎?所以說,李密的這些謀劃有很大的水分。

另一方面,要從楊玄感義軍的人員結構來說了,楊玄感是開國功勳楊素之子,後擔任禮部尚書的重職,說到底,楊玄感就是一名官二代,可後來隨著韓擒虎之子韓世咢、觀王楊雄之子楊恭道、來護兒之子來淵、虞世基之子虞柔等一大批功勳二代的加入,一時間政治影響力可謂大的驚人,但說到底這些人也就是撐撐門面而已,不可能發揮什麼實際作用,所以以這樣一群毫無建樹,只靠祖上蒙蔭的紈絝子弟,如何能夠推翻隋朝的統治呢?

所以說,人和人是有差距的,就如李密一般,他的才學,他的謀略在數年之後,將在帝國的內部爆發出不可估量的威力,直至“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給了隋朝更加致命的一擊。

2.瓦崗大佬的煉成之路

從追捕中逃脫的李密,本以為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從此能夠過上安穩的生活,可沒想到,理想是彩色的,現實是灰色的,全國通緝,圖上有影,任何一個公開的行業都無法從事,想要餬口,就只能繼續在造反圈裡混了。

他先是投奔了平原郡的義軍首領郝孝德,可郝孝德對他“不甚禮之”。隨後,李密又投到齊郡的義軍首領王薄的帳下,沒承想王薄也是如此,就這樣懷才不遇的李密就像一隻漂浮不定的扁舟,飄啊飄,後來迫於生計,只能避居淮陽,隱姓埋名,以教書度日。

在教書期間,李密時常因懷才不遇而抑鬱寡歡,所謂“金風蕩初節,玉露凋晚林。此夕窮途士,鬱陶傷寸心。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吏。一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諡。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

公元616年十月,在顛沛流離中,絕望的李密在摯友王伯當的薦引下,投靠了翟讓的瓦崗軍。


瓦崗大佬是怎樣煉成的?看農民起義專業戶李密的上位之路

現實生活中的“瓦崗寨”


與之前一樣,起初,翟讓對李密不以為然,可這次李密吸取了教訓,他先幫著翟讓收編了崗附近的多股義軍,擴大了瓦崗軍的勢力。

之後李密便向翟讓建議:當今主昏於上,人怨於下,銳兵盡於遼東,和親絕於突厥,方乃巡遊揚、越,委棄京都,此亦劉、項奮起之會,以足下之雄才大略,士馬精勇,席捲二京,誅暴滅虐,則隋氏之不足亡也。”

利用大興和洛陽守備空虛,從而釜底抽薪,成就大業,計策倒是好計策,可在翟讓看來“吾儕群盜,旦夕偷生草間,君之言者,非吾所及也。”,聽完翟讓的解釋,李密的心頓時涼了半截,在這個群雄並起的時代,像翟讓這種胸無大志的井底之蛙,最終也只能不進則退,自取敗亡。想到這裡,李密的心裡,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翟讓的目光如此短淺,何不取而代之?”

有些事要做到看似很難,但並非不可能,雖然,比武力,自己不是翟讓的對手,可要是耍心機和謀略,瓦崗寨可謂無人能敵,對此,李密制定了詳細而周密的“兩步走”計劃。

第一步——智取為主,輿論先行。遍觀古今,古人多迷信,就像陳勝吳廣起義時的各種讖言一樣,李密事先找了一個叫李玄英的托兒,讓他一邊唱著《桃李章》,一邊宣揚著“李密當得天下”的讖語,讓一幫大老粗信以為真。除了對下層軍士的忽悠,李密還對上層領導進行了忽悠,為此李密將翟讓的軍師賈雄忽悠到自己的陣營裡,在賈雄持續的影響下,翟讓對李密更是器重,言聽計從。

就這樣,經過一番處心積慮的炒作,李密的知名度和人氣迅速攀升,成了瓦崗寨的明星人物。

於是李密就開始實施第二步——建立戰功,樹立威望。

這次他向翟讓提出了擴張計劃:今兵眾既多,糧無所出,若曠日持久,則人馬困弊,大敵一臨,死亡無日矣!未若直取滎陽,休兵館穀,待士勇馬肥,然後與人爭利。”

翟讓當即採納了這一建議,在李密的指揮下,瓦崗軍主動出擊,攻克了滎陽附近的許多縣邑,煬帝聞訊,便命驍將張須陀前來討伐。

公元616年十月,滎陽之戰打響了,李密利用張須陀的驕兵心理,設下埋伏,最終將張須陀斬於陣中。經此一戰,瓦崗上下對李密可謂佩服的五體投地,而翟讓也為李密建立了“蒲山公營”,隨後,李密嚴飭軍紀,整頓部隊,攻陷城池,獲取了大量財物、糧草和物資,勢頭更勝於往昔。

此刻,李密的威望、軍功、才能都已居於翟讓之上,儼然已是瓦崗寨的領袖人物。然而,李密並不滿足於此,他要向那頭把交椅進發。

公元617年二月,李密又向翟讓提出了“偷襲洛倉,佔取東都”的計劃。翟讓依計行事,率領精兵佔領了洛口倉,隨之開倉放糧,使得瓦崗軍聲勢大振,部眾也發展到了十萬之多。

聽說洛倉被攻佔,越王楊侗大為恐慌,急令虎賁郎將劉長恭、光祿少卿房崱率領兩萬五千人馬討伐李密。

面對著如烏合之眾一般的瓦崗軍,劉長恭本以為能夠一戰滅之,可沒想到卻打了自己的臉,二月十一日,在李密的親自指揮之下,瓦崗軍在石子河大敗隋軍。大勝後,李密的影響力也達到了頂點,經過翟讓的提議,眾人一致推舉李密為盟主,尊號魏公。


瓦崗大佬是怎樣煉成的?看農民起義專業戶李密的上位之路

瓦崗軍第一任首領——翟讓


公元617年二月十九日,李密選擇良辰吉日,設壇即位,改年號為永平元年,並設立“三司”、“六衛”,對手下部眾也各有任命。

自此趙魏以南、江淮以北的義軍紛紛響應李密,接受李密的領導,而李密盡數授爵,設立《百營名冊》,操縱各部,就這樣,李密完成了自己的上位之路,成了天下“反隋”事業的大佬。

3.覆滅與身死

隋末年間,瓦崗寨是一個烏托邦的聖地,天下豪傑集聚於此,共同殺豪強、除惡霸、拯救蒼生,建立太平盛世。然而“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任何事物都有一個興衰的過程,就連瓦崗寨也無一例外,曾經風生水起的瓦崗寨也在內亂之中,走向了歷史的盡頭。

公元617年四月,李密率軍攻佔了隋朝的另一糧倉——回洛倉,並對東都洛陽實行了有效包圍。眼看著東都唾手可得,李密發佈了討隋檄文,歷數隋煬帝

“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十大罪狀。

可沒想到,自四月開始,李密的數十萬大軍將洛陽圍攻數月,卻依然一無所獲,就連身邊的謀士柴孝和也及時向李密提出了先進攻大興的建議,可李密卻固執地要先攻下洛陽城,也正是李密的這次選擇,不僅讓他走上了楊玄感的老路,也讓瓦崗軍深陷入洛陽圍城的泥沼之中,徹底地走向了衰落。

就在李密對洛陽圍城的同時,以王世充為首的十萬隋朝援軍也已在東都完成了集結。從九月開始,李密的部隊就和王世充的聯軍開始了雙方的大混戰,在這場交戰中,李密總是勝少敗多,無奈之下,李密只得率軍渡過洛水,退往月城,在王世充的窮追不捨下,李密用了“圍魏救趙”的險招,才暫時解了月城之圍。

而在此時,一場嚴重的內亂來到了李密的身前,而挑起這場內亂的就是瓦崗寨的創始者——翟讓,原因便是隨著瓦崗軍的壯大,翟讓及其親信對權力的慾望也一天天增長起來,或許在眾人“天子汝當自為,奈何與人!”的勸說下,翟讓也動了奪權的心思,但翟讓還是太嫩了,其實當風言風語傳入李密的耳朵裡時,李密就決定先下手為強了。

公元617年十一月十一日,一場“鴻門宴”將翟讓、其兄翟弘及其侄翟摩等人,全部設計殺死。雖說之後,李密便掌握了義軍的最高權力,但“勿傷同類,兔死狐悲”之感籠罩在每個人的頭頂,離心離德已是必然,這也成為瓦崗從全盛走向衰落的一個轉折點。


瓦崗大佬是怎樣煉成的?看農民起義專業戶李密的上位之路

瓦崗內亂


誅殺翟讓之後,李密和王世充的混戰仍在繼續,直到公元617年十二月,李密和王世充的河邊決戰打響了,最終,王世充帶著殘部,潰散而逃,雖說這次瓦崗軍這次佔據了主動,但敗亡的危機卻在底下悄悄醞釀。

公元618年三月,江都事變發生,楊廣被殺,整個隋朝的權力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越王楊侗被立為帝,面對來勢洶洶的宇文化及,楊侗無奈之下,選擇和李密聯手對抗宇文化及的進攻,於是雙方在童山展開大戰,最終“二拳難敵四手”的宇文化及敗退,李密的實力更是大減,而隨著偃師之役的慘敗,李密被迫寄於李淵的籬下。

為了能早日脫離李淵的控制,李密便主動請命前往關東招撫舊部,可脫離了李淵的控制後,便一不做二不休,將李淵的使者殺死,就這樣一邊跑一邊招兵買馬,直到公元618年十二月三十日,當李密逃至熊耳山的時候,被唐朝的將領盛彥師斬殺,年僅三十七歲。


瓦崗大佬是怎樣煉成的?看農民起義專業戶李密的上位之路

李密的傳奇一生


當我們熟讀隋唐的這一段歷史,我們在歷史中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李密,看到了一個充滿矛盾的李密,從死攻洛陽開始,李密個人身上的矛盾就被無限放大,放棄洛陽,西進關中,或許是害怕軍中內訌,或許是害怕喪失手中的權力,所以明知洛陽的危險,西進的明智,可他卻寧願陷入到矛盾之中。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我們也在歷史中看到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李密,從前半生遭遇起義失敗,東躲西藏,顛沛流離的悲苦,到後半生帶領著瓦崗軍和無數英雄豪傑爭霸天下,李密給了渴望美好生活的百姓一點希望,也給後人帶來了無數的嚮往和追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