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每個“拖延症”的孩子背後,總有一個事無鉅細的媽媽

作者|川媽

孩子有了責任感,才會有時間觀念

每個“拖延症”的孩子背後,總有一個事無鉅細的媽媽

急脾氣的媽媽遇到“拖延症”孩子,是個什麼滋味?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體會。

朋友每天都會被她兒子小J憋的不行,小宇宙時不時就爆炸。

我勸她:“孩子有自己的節奏、自己的時間概念,帶孩子出門要像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她立馬打斷我:“停!這些道理我都明白。但小J的磨嘰已經遠遠超過了這些,他就是“拖延症”!”

“上學出門,已經三番四次告訴他快來不及了。他依然慢吞吞地穿鞋子,揉來揉去半天,腳還是半隻在鞋裡、半隻在鞋外。”

“收拾玩具,那個磨洋工啊,活像是給地主打工。收一個玩具,休息3分鐘,5分鐘之後就跑的沒影了。”

“我就納悶了,向來雷厲風行、時間觀念極強的我,怎麼會有一個這麼拖泥帶水、膩膩歪歪的兒子?!”

後來,我告訴她,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人格教育》書中的一句話

“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鉅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她一下子就釋然了,“我就是那個'事無鉅細、整理收拾'的人啊!”

“小J上學穿鞋磨磨嘰嘰的時候,我經常幫他穿鞋;他收拾玩具半個小時沒弄完,我經常把他打發走,自己收了。”

就是如此,如果在孩子眼裡,這些根本不是他的事情,他為什麼要做?反正他不做,總會有人(他老媽)來做,自然就能拖就拖嘍。

所以,改正孩子真正的“拖延症”,要從培養他的責任感開始。只有他先認識到這是他應該或必須做的事情,是他的責任,時間觀念的培養才有基礎。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試試這5招

每個“拖延症”的孩子背後,總有一個事無鉅細的媽媽

但孩子的責任感不是生來就有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對偶故事法”就發現,兒童的責任判斷需要經歷一個從他律再到自律的過程。

也就是說,當孩子年紀較小時,還不能準確地理解“責任”的意義,需要藉助外界比如父母或老師的“要求”才能履行責任。當他長大了,可以獨立判斷不負責任的後果,就不再是因為懼怕成人的權威而是自覺地選擇承擔責任。

那在孩子完全自律之前,我們如何培養他的責任感?蒐集大量國內外的研究資料(可能是職業習慣,我更喜歡鑽研專家學者的文章和著作),結合我的一些小經驗,我整理一些方法和技巧,分享給大家~

1. 別太勤快,把孩子的責任還給他們

“懶媽養出勤快孩子”,這句話真的有些道理。

經常聽到有些“勤快”爸媽對孩子說:“別的事情你都不用做,好好學習就行。”有時候他們甚至會把書本翻好、鉛筆擺好,等著孩子來做作業。孩子做完作業、起身就走,留給爸媽收拾書包。

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會表現出“拖延症”的現象,因為他認為那些事不是他的責任。

2. 鼓勵+表揚,百試不爽的良方

國外某項研究發現,對於3-4歲的孩子,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並在他完成後及時表揚,可以促進孩子責任感的培養。

之前,小川把橡皮泥放進模具裡製作蛋糕,怎麼也拿不出來。我沒有在第一時間幫助他,要求他自己想辦法。最後,他還真的想出辦法了,用另一塊橡皮泥把模具裡的橡皮泥粘出來了。當時我立馬狠狠地表揚了他。後來他在學校教其他小朋友這樣做,也得到了老師的大力表揚。

就是在這樣一次次小小的“鼓勵+表揚”中,孩子漸漸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

3.佈置任務+覆盤,試錯中的成長

國外那項研究同時還發現,對於5-6歲的孩子,給他們佈置任務、從錯誤的行為中總結經驗更能培養其責任感。比如,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

我很能體會很多媽媽的心情,不是捨不得孩子幹活,而是讓他們動手,後果可能很嚴重、我們可能更累。

但是,孩子的成長從來都是試錯的過程,給他犯錯的機會,告訴他正確的方式,慢慢地他就能夠獨擋一面。

4. 適當的懲罰,也是必須的手段

愛的教育也必須有適當的懲罰,這是我一直堅持的原則。小川不收拾玩具的時候,我就會罰他少看一集的動畫片。並且清清楚楚地告訴他,這是他不承擔責任的後果。

5. 民主的氛圍,給孩子發言權

即使現階段是我們“他律”孩子的責任感,也不能完全剝奪孩子的發言權。

某項研究就發現,民主的父母有利於孩子責任感的培養,而專治的父母不利於孩子責任感的培養。

爸媽在給孩子佈置任務比如家務工作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先進行選擇,這樣年齡小一點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優待,而青春期的孩子則會覺得大人是尊重他們。

每個“拖延症”的孩子背後,總有一個事無鉅細的媽媽



mom看世界: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臺發佈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