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千古奇景,祖孫四代皆禪讓做太上皇,難道都不願做皇帝?

序言:

1125年,做了25年皇帝的宋徽宗宣佈退位,做太上皇;

1162年,做了35年皇帝的宋高宗宣佈退位,做太上皇;

1189年,做了27年皇帝的宋孝宗宣佈退位,做太上皇;

1194年,做了5年皇帝的宋光宗宣佈退位,做太上皇。

難道這祖孫四代都不願當皇帝?都退位做太上皇,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千古奇景,祖孫四代皆禪讓做太上皇,難道都不願做皇帝?

南宋形勢圖

一、宋徽宗退位做太上皇的原因解析

(一)金人南侵,大敵臨近

在宋徽宗統治後期,其一心要建立蓋世功業,完成祖宗未繼事業,因此“聯金滅遼”。但遼朝滅亡後,金人的鐵騎並未止於北方土地,而是馬不停蹄南下攻宋。

金軍的行軍速度極快,剛剛收復不到三年的燕京城也很快淪陷。宋徽宗做皇帝二十餘年,一直生活在歌舞昇平之中,即便是“聯金滅遼”,戰場也是在遙遠的北方,不需要皇帝深陷戰場。然而,金軍鐵騎南下,攻城略地迅猛,戰場皆在宋境,隨時有可能打到汴京城下,這是宋徽宗皇帝幾十年都未曾應對過的事情,此等頭痛之事,他自然不想處理。因此,他需要找一個人來處理國家戰事,而且需要名正言順,天下信服,那麼就只能退位為太上皇。

1125年12月25日,宋徽宗皇帝宣佈內禪,他選擇用道君皇帝來稱呼退位後的自己。

有想要傳達的一個信息就是:他將進入生命的新階段,道教信仰從此成為他的重要身份特徵,並佔據他更多的時間。或許他想當然地認為,一旦別人接管了這場危機,他就可以在優雅的宮觀庭院中過上平靜舒適的生活,同時還有大量的書籍、道士等陪侍,開始過非常愜意的生活。

綜上所述:宋徽宗將金人南侵看作是一場巨大的危機,而過慣了詩詞歌賦、鶯歌燕舞生活的他無心也無能來處理這場危機,想將危機轉交給繼任者來處理,他繼續享受優雅的生活,這便是他退位最主要的原因。

千古奇景,祖孫四代皆禪讓做太上皇,難道都不願做皇帝?

宋徽宗

(二)準備在東南另立朝廷

起初,宋徽宗皇帝只打算奉皇太子趙桓為開封牧,負責駐守京師,而他則欲效法唐明皇幸蜀故事,唐朝安史之亂中,京城雖失守,但李唐因唐玄宗遷蜀,而得以延續國祚。因此,有臣僚建議往蜀地或者東南避難。

1126年正月初四,“靖康元年正月己巳,詣亳州太清宮,行恭謝禮,遂幸鎮江府。”宋徽宗皇帝逃離處在危險中的京師,率領後宮妃嬪以及一眾親信,如:童貫、蔡攸等輩,儼然要在東南自立小朝廷。

據當時的官員汪藻所書,徽宗小朝廷在鎮江自行頒佈法令,任命官員,重新調遣援兵,截留東南地區的勤王物資,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雖有誇大其詞之嫌,但亦非空穴來風,因為宋欽宗繼位不到一個月,就對徽宗親信進行了大清洗。

“貶太傅致仕王黼為崇信軍節度副使,安置永州。”

“賜翊衛大夫、安德軍承宣使李彥死,並籍其家。”

“放寧遠軍節度使朱勔歸田裡。”

“貶少保、淮南節度使梁師成為彰化軍節度副使,行及八角鎮,賜死。”

宋徽宗皇帝的權力被架空,一旦返回京師,他將處於宋欽宗的監視之下。所以,欽宗皇帝派李綱迎他回宮之時,徽宗皇帝一直猶豫不決,甚是擔心。以致於李綱回京之時,徽宗皇帝交給他一封手詔,上面寫道:

“公輔助皇帝,捍城,守宗社有大功,若能調和父子間,使無疑阻,當書青史,垂名萬世。”

宋徽宗與宋欽宗之間確實有了非常大的隔閡,大到徽宗皇帝都不敢輕易回京。可見,宋徽宗居留在東南鎮江,就是不肯大權旁落,早有另立小朝廷之意,這也是宋徽宗退位的如意算盤,由京城的朝廷負責對外打戰,他這個東南的小朝廷負責花天酒地、繼續瀟灑。

千古奇景,祖孫四代皆禪讓做太上皇,難道都不願做皇帝?

宋徽宗

二、宋高宗退位原因解析

(一)對戰爭的恐懼

宋高宗趙構從19歲開始,便一直生活在戰爭中。1126年,年僅19歲的趙構被派去與金議和,作為人質。在金營,多次受到金人的威脅、恐嚇,皆不為所動,可知,年輕的康王趙構尚有熱血氣節。

自1127年5月登基伊始,趙構便成了流亡朝廷唯一的中心,為保全這一國祚,多次逃跑,甚至還躲避到了海上。1129年,又遭內亂,苗劉兵變,逼其退位,差一點喪命。

同一年,金人南下,宋高宗因此喪失了生育能力,這一切都讓趙構產生了恐懼。尤其是知曉了父母兄弟們亡國之後的遭遇後,趙構更是畏金如虎,生怕步金人後塵,成為階下囚。故其不惜一切代價要與金議和,即便是殺掉主戰派大將岳飛,折損自身名譽也在所不辭。

以建炎三年為例:正月初,趙構避禍揚州;二月便逃奔到鎮江府,然後相繼逃亡常州、平江府、秀州,直到該月:

“壬戌,駐蹕杭州。”

一個月內多次逃亡,車馬勞頓,人困馬乏,其恐金情緒可想而知。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發動南侵,高宗皇帝雖然下詔親征,但是對戰爭的恐懼,讓他的親征看起來也多有滑稽可笑之處。在完顏亮死後不久,宋金將展開新一輪的爭鬥之時,對戰爭恐懼的宋高宗趙構選擇退位。

千古奇景,祖孫四代皆禪讓做太上皇,難道都不願做皇帝?

宋高宗

(二)對生育無望

趙構本有一子,在1129年的“苗劉之變”中,被兩人立為傀儡皇帝。但是在兵變過後,趙構一直對這個兒子態度不好,見到皇子就想到了自己在叛軍手底下屈辱的生活。

兵變後不久,趙構的這唯一皇子就夭折了。“建炎三年七月,丁亥,皇太子薨,諡元懿。”趙構原本以為,這個皇太子不過是他將來眾多皇子中的一個,他正年輕氣盛,一定會生下很多的皇子。

趙構如何也沒有想到,其後一直沒有生育。在群臣的提議下,趙構只得下詔“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

紹興二年(1132年)五月,趙構選擇太祖一脈的兩個伯字輩的男童在皇宮收養,這一收養就養了三十年,趙構一直未將這兩人立為皇子。直到三十年後的紹興三十年(1160年),

趙構在自己54歲之時,才對生育不報太大希望,立兩人為皇子。

“二月癸酉,立為皇子,更名瑋。甲戌,詔下。丙子,制授寧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王。”

兩年後,趙構對自己的生育完全絕望,立建王為皇太子,並在幾天後正式禪讓。

說到底,就是因為趙構經過幾十年的等待,已經對自己的生育完全喪失了希望,才心灰意冷,將皇位禪讓出去。

千古奇景,祖孫四代皆禪讓做太上皇,難道都不願做皇帝?

宋高宗趙構

三、宋孝宗禪讓的原因解析

(一)守孝道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享年80歲的太上皇趙構駕崩,廟號“高宗”。高宗死後,孝宗嚎哭欲絕,痛不欲生。宋代按照儒家禮制,皇帝要服孝27天,然而宋孝宗為厚報高宗養育之恩,表示“大恩難報,情所未忍”的孝心,堅持按照古制,服喪三年。

一面是軍國大事,一面是為父守喪,孝宗皇帝感到精神多有不怠。因此,決心讓皇太子暫時參決政事,自己卻要全心全意遵儒家禮制,守喪三年。

淳熙十五年(1188年)末,宋孝宗就打定主意禪讓退位,對宰執們說:這些日子以來,處理朝廷政事感覺很是疲倦,準備退位給皇太子,以便退居休養,服喪盡孝。

因此,宋高宗禪讓退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服喪盡孝”

千古奇景,祖孫四代皆禪讓做太上皇,難道都不願做皇帝?

宋孝宗

(二)認為皇太子有能力理政

宋孝宗相當重視對皇太子的培養,東宮講學官都是一時名臣,如尤袤、楊萬里等。

經過十幾年的培養,皇太子熟讀經史,孝宗這才感覺這個“英武類己”之子,愈發出類拔萃。

1187年,高宗駕崩後,處在悲痛中的孝宗皇帝,漸感政事處理費力,於是讓皇太子監國,參決政務。

“皇太子可令參決庶務,以內東門司為議事堂。”

淳熙十五年(1188年)正月二日,皇太子正式開議事堂。自此,皇太子有了參決政務之權。

“自是,間日與輔臣公裳系鞋相見,內外除擢,自館職、部刺史以上乃以聞。”

幾天以後,孝宗就興奮的對大臣們說:皇太子參決政務沒幾天,已熟知一切事務,從今天起,每逢朕御內殿,令皇太子侍立。

可見,孝宗皇帝對皇太子參決政務的表現還是相當滿意的,也證明自己這麼多年的苦心栽培,終於沒有白費,皇太子果真“英武類己”。

因此,孝宗皇帝認為皇太子已完全具備理政能力,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和教育,皇太子已堪當大任。因此,孝宗才禪讓給皇太子,史稱“宋光宗”。

(三)中興無望,心灰意冷

宋孝宗是南宋最著名的中興之主,也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孝宗繼位後,一改高宗朝被動挨打的局面,改為主動出擊。繼位次年,1163年春,便下令:

“以布衣李信甫為兵部員外郎,齋蠟書間道往中原,招豪傑之據有州郡者,許以封王世襲。”

然後起用抗戰派大臣張浚,議出師北伐。

雖初有大勝,但金主完顏雍穩固皇位後,南宋軍隊便未能再向前前進一步,金宋兩國處於軍事均勢的局面,誰都不能打垮誰。

張浚的輕易北伐,不僅未能收復失地,反而使紹興以來“所積之財,掃地無餘。”被迫與金國簽訂“隆興和議”。

自此後,雖“欲有為而不克”,年事已高,軍事不興,金國不衰,中興早已無望。在此情況下,自然有心灰意冷之感。此種“心灰意冷”之感加之高宗死後的悲痛相結合,讓宋孝宗更有了倦怠之感,故傳位於皇太子。

千古奇景,祖孫四代皆禪讓做太上皇,難道都不願做皇帝?

北伐

四、宋光宗讓位原因解析

宋光宗的禪讓是這祖孫四代的一個特例,因為他非自願禪讓。

宋孝宗禪讓於宋光宗,便是看重其“英武類己”,有理政能力。誰知,宋光宗繼位後的表現,讓人大吃一驚,他的性格發生了扭曲,在做皇太子的時候,宋孝宗督導甚嚴,一日都不許嬉戲,又有後宮郭氏驕橫跋扈,繼位後不久,遭遇心愛的女人黃貴妃被郭氏殺死,以致精神失常,患了嚴重的精神病。

宋孝宗退位後,居於重華宮中,照禮制,光宗皇帝每月都要幾次去朝拜,特別是在太上皇生日會慶節那一天,必須要到場慶賀。但患有精神病的光宗,早已不顧禮制,漸漸地不去重華宮朝拜,一次、兩次不去也就罷了,多次不去,群臣便坐立不住了。宋朝以孝治天下,連皇帝都不遵循人倫孝禮,天下人何以效之?

故史書中大量出現這樣的記載:

“太學生汪安仁等二百一十八人上書,請朝重華,皆不報。”

“侍從入對,請朝重華宮。”

“秘書省官請朝重華宮。”等等。

甚至在太上皇宋孝宗患病期間,群臣請光宗皇帝前去看望,也未獲得准許。

甚至紹熙五年六月,太上皇駕崩,光宗皇帝都沒有去重華宮看望一次,即便是在普遍百姓家,此種情況亦被看作是“不孝”,何況是在帝王之家。

太上皇死後,群臣再請光宗主持孝宗葬禮,盡孝子之道:丞相、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等重臣“力請帝朝重華宮,皇子嘉王亦泣以請,不聽。”

針對此,群臣請太皇太后吳氏垂簾,主持祭奠禮,光宗因行為失群臣之心,太皇太后廢掉光宗,立嘉王為帝,史稱“宋寧宗”。

千古奇景,祖孫四代皆禪讓做太上皇,難道都不願做皇帝?

宋光宗

綜上所述:這四位帝王都有禪讓之舉,在歷史上實屬罕見。從秦到清,任何一個朝代都未出現過連續幾代帝王禪讓的情況,故此乃千古奇觀。

每一位帝王禪讓的原因都不盡相同。如宋高宗,其在金軍戰火中開創了南宋王朝,但出乎意料的是,其對金人之恐懼,已深入骨髓。在金人再次南侵,戰事再起,加之對自己生育完全不報希望的情況下,選擇退位。而宋光宗所幸是被迫禪讓,因此,這四位皇帝退位的原因各有特點。

總之,這四位皇帝退位的原因都與當時的具體環境有關,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幅奇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