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用记者良知书写“扛鼎之作”

用记者良知书写“扛鼎之作”

桂慧樵是中国水运报社的一名老同志、老记者,虽年逾古稀,仍活跃在新闻第一线,成为全国新闻记者的一面旗帜。

30多年来,桂慧樵发表优秀新闻稿件近4000千篇,其中,30多篇得到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批转,6篇获时任总理批示,他还为为船民讨薪1.8亿元,成为船民心中的“保护神”。他情系长江,高度关注长江上各种“疑难杂症”,在国内引发一次次的冲击波:他报道的“长江梗阻”,牵动国家拨款50亿治理;“剑”指长江上建隧道比建桥好,推动“长江第一隧”的落地;“拳”打三峡旅游垄断经营,促使三峡大坝免门票赚人气;关注鳗苗、麋鹿、白鳍豚等长江沿线濒危物种,奋战在保护长江生态最前沿……他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长江上最敏感的新闻天线”“新闻专业户”“平民钦差”和“长江生态文明的守望者”。

新闻记者这种职业,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得像桂慧樵一样出类拔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作为一名行业新闻工作者,他为何能写就如此众多的“扛鼎之作”呢?

关于如何做一名好记者,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的回答是: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个好记者。惟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很显然,桂慧樵是后者,他热爱新闻工作,而且心甘情愿地去吃苦,而最为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时刻铭记着记者良知。

对于良知,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它不仅是个人是非之心的体现,更是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记者良知体现在桂慧樵身上,在于:他有着一股积极进取、勤思笃学的开拓精神;一股敢讲真话、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一股不辱使命、一心为民的服务精神;一股励志勤奋、永不生锈的奋斗精神;一股不畏强权、敢于亮剑的献身精神。只有像他那样,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行业,才能写好、写活、写出更有温度的新闻作品;只有像他那样,凭着一股风雨不折腰的执着和勇气,不放弃任何一条线索,才能让真相浮出水面、问题得以解决;只有像他那样,勤奋学习,永不懈怠,才能让我们笔触成为最锋利的武器,让我们的文字成为人民最好的发声筒。

记者良知,首先离不开理论的导航,新闻采访要上接天线,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在花繁柳茂处拨得开,在雨骤风狂时立得定,牢牢锁住思想的制高点;记者良知,还离不开价值的锚定,新闻要做的是“人心工作”,以科学的见解影响人、以正确的判断引导人,才能在人的头脑里搞好建设、凝聚人心,从而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记者良知,也离不开独到的见解,这需要我们触摸社会的脉搏、拨开纷纭的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跳脱思维的惯性,在聆听时代、观察时代、把握时代中,形成明晰的洞见、独到的创见、卓著的远见;记者良知,更离不开专业的景深,全媒体时代面对全社会“知识水位”的提高,记者要加强学习,既成为杂家,也成为专家,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分析、判断,才能真正有说服力、有引导力。

我们记者,要以桂慧樵为榜样,传承桂慧樵新闻精神,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一名新时代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记者,为我们这个时代、国家和社会抒写出动人的篇章!

(作者系中国水运报社董事长、党委书记、社长 施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