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牛肉》:汪曾祺

《牛肉》:汪曾祺

我一輩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昆明的牛肉館的特別處是隻賣牛肉一樣,——外帶米飯、酒,不賣別的菜餚。這樣的牛肉館,據我所知,有三家。有一家在大西門外鳳翥街,因為離西南聯大很近,我們常去。我是由這家“學會”吃牛肉的。一家在小東門。而以小西門外馬家牛肉館為最大。樓上樓下,幾十張桌子。牛肉館的牛肉是分門別類地賣的。最常見的是湯片和冷片。白牛肉切薄片,澆滾燙的清湯,為湯片。冷片也是同樣旋切的薄片,但整齊地碼在盤子裡,蘸甜醬油吃,(甜醬油為昆明所特有)。湯片、冷片皆極酥軟,而不散碎。聽說切湯片冷片的肉是整個一邊牛蒸熟了的,我有點不相信:哪裡有這樣大的蒸籠,這樣大的鍋呢?但切片的牛肉確是很大的大塊的。牛肉這樣酥軟,火候是要很足。有人告訴我,得蒸(或煮?)一整夜。其次是“紅燒”。“紅燒”不是別的地方加了醬油悶煮的紅燒牛肉,也是清湯的,不過大概牛肉曾用紅粬染過,故肉呈胭脂紅色。“紅燒”是切成小塊的。這不用牛身的“好”肉,如胸肉腿肉,帶一些“筋頭巴腦”,和湯、冷片相較,別是一種滋味。還有幾種牛身上的特別部位,也分開賣。卻都有代用的別名,不“會”吃的人聽不懂,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如牛肚叫“領肝”;牛舌叫“撩青”。很多地方賣舌頭都諱言“舌”字,因為“舌”與“蝕”同音。無錫陸稿薦賣豬舌改叫“賺頭”。廣東飯館把牛舌叫“牛脷”其實本是“牛利”,只是加了一個肉月偏旁,以示這是肉食。這都是反“蝕”之意而用之,討個吉利。把舌頭叫成“撩青”,別處沒有聽說過。稍想一下,是有道理的。牛吃青草,都是用舌頭撩進嘴裡的。這一別稱很形象,但是太費解了。牛肉館還有牛大筋賣。我有一次同一個女同學去吃馬家牛肉館,她問我:“這是什麼?”我實在不好回答。我在昆明吃過不少次牛大筋,只是因為它好吃,不是為了壯陽。“領肝”、“撩青”、“大筋”都是帶湯的。牛肉館不賣炒菜。上牛肉館其實主要是來喝湯的,——湯好。

《牛肉》:汪曾祺

昆明牛肉館用的牛都是小黃牛,老牛、廢牛是不用的。

吃一次牛肉館是花不了多少錢的,比一般小飯館便宜,也好吃,實惠。

馬家牛肉館常有人託一搪瓷茶盤來賣小菜,蕌頭、醃蒜、醃姜、糟辣椒……有七八樣。兩三分錢即可買一小碟,極開胃。

馬家牛肉店不知還有沒有?如果沒有了,就太可惜了。

昆明還有牛乾巴,乃將牛肉切成長條,醃製晾乾。小飯館有炒牛乾巴賣。這東西據說生吃也行。馬鍋頭上路,總要帶牛乾巴,用刀削成薄片,酒飯均宜。

《牛肉》:汪曾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