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大唐帝國的西方前線——安西四鎮

安西四鎮,指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區設置,由安西都護府統轄的四個軍鎮,在歷史上存在了一個半世紀。

大唐帝國的西方前線——安西四鎮

640年8月唐滅高昌國,9月置安西都護府於西州交河城(今吐魯番西交河故城遺址),管理西域地區軍政事務。

648年,唐軍進駐龜茲國後,將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國都城(今庫車),同時在龜茲、焉耆(今焉耆西南)、于闐(今和田西南)、疏勒(今喀什)四城修築城堡,建置軍鎮,由安西都護兼統,故簡稱安西四鎮。

大唐帝國的西方前線——安西四鎮

貞觀以後,安西四鎮時置時罷,軍鎮也有所變動。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根據當時的西域形勢,罷四鎮,安西都護府也遷回西州。

顯慶2年(657年),唐政府平定了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的叛亂。次年,安西都護府又遷回龜茲城,四鎮隨之恢復。咸亨元年(670年)4月,吐蕃攻陷龜茲撥換城(今溫宿),四鎮再罷。

上元元年(674年),安西四鎮復歸於唐朝。儀鳳3年(678年),吐蕃進佔安西四鎮。次年,崔知辯擊吐蕃,唐朝佔安西四鎮。同年改元調露元年,唐安撫大使裴行儉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副大使、安西都護王方翼在碎葉水旁的碎葉置鎮築城以代焉耆。故從此時起,安西四鎮為碎葉、龜茲、于闐、疏勒。

大唐帝國的西方前線——安西四鎮

垂拱二年(686),武則天在平定徐敬業之亂以後有意籠絡人心,顯示其“ 務在仁不在廣,務在養不在殺,將以息邊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故下令放棄安西四鎮。687年-689年,吐蕃趁機進佔安西四鎮。

692年,唐武威軍總管王孝傑等率軍擊破吐蕃,收復四鎮。在接受安西四鎮幾度失陷的教訓後,唐政府為鞏固西疆的邊防,遣軍2.4萬人常駐四鎮,從此安西四鎮的形勢穩定下來。

開元6年(718年),唐玄宗任命湯嘉惠為四鎮節度經略使,從此四鎮由專設的節度使統領。四鎮節度使或稱磧西節度使。節度使常駐安西府城龜茲,由安西都護兼領,又稱安西節度使。7年,湯嘉惠建議以焉耆鎮代替碎葉鎮,故開元7年以後的安西四鎮又是龜茲、于闐、焉耆、疏勒。

大唐帝國的西方前線——安西四鎮

安史之亂後,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乘虛陸續佔領隴右、河西諸州,安西四鎮與朝廷的通道中斷,然而,四鎮留守軍隊仍堅守各鎮。不久,北庭及安西四鎮相繼陷於吐蕃。

9世紀中葉,回鶻據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鎮。唐安西四鎮在歷史上存在了一個半世紀,它對於唐朝政府撫慰西突厥,保護中西陸上交通要道,鞏固唐的西北邊防,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