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拒绝欺凌”——从5个维度解析欧洲中世纪妇女的生存状况

“拒绝欺凌”——从5个维度解析欧洲中世纪妇女的生存状况

妇女之中有战士有画家,也有诗人。 ——马克·吐温

正如马克吐温所讲,女人,作为这个世界上独特而又不可或缺的群体,一直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重要角色。

女人孕育了生命,并将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抚养子嗣的重任中,不可谓不伟大。

时至今日,由于人类对自我认知的提升,女人们也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顶梁柱,同男人一样,她们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爱戴。

但是,要知道,在中世纪近1000年的尘封岁月里,女人们的日子却远远无法和今天相比,她们甚至无法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

那么,女人们究竟是如何渡过这段悠悠岁月的?她们又是如何为自己的命运而挣扎的?

本期内容或许有你想要的答案。

“拒绝欺凌”——从5个维度解析欧洲中世纪妇女的生存状况

首先,要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确下欧洲中世纪的时间划分,如下图所示。

“拒绝欺凌”——从5个维度解析欧洲中世纪妇女的生存状况

第一阶段是中世纪早期,欧洲文明在这一时期主要还是受到了罗马以及希腊文化的影响,在社会结构中,女性充当了家庭主要劳动力和繁衍工具,地位低下。

在第二阶段中,由于宗教的限制,女性的权利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反而愈加被妖魔化,成为了一切疾病的“根源”,沦为社会权势的附属品和灾祸的“替罪羊”。

但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文艺复兴早期,由于“圣母玛利亚崇拜”的日益流行,以及宫廷爱情和骑士精神概念的发展,妇女权利在中世纪晚期达到了顶峰。

下面,我们将从“态度”,“权利”,“地位”,“贡献”以及“角色”5个维度,来解析上述3个阶段中,女人们所发生的切实变化和真实状况。

态度

首先,世俗观念对女人态度的首次转变源于宗教上流行的“圣母玛利亚崇拜”。但这一过程其实也经历了非常坎坷的路程。

早在公元431年,教会就在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宣布女人“玛丽”为上帝之母。

这是继圣经里“夏娃”导致人类从伊甸园恩典中堕落后,女性形象首次得到了正面认可。

然而,事出反常必有妖。宗教官员并非只是为了同情女性而做出的这个决定——他们巧妙地运用了二分法,一方面承认“夏娃”导致了人类灵魂的堕落,另一方面又认为圣母玛利亚的儿子“耶稣”已经赎回了这种堕落,是全人类的大救星。

“拒绝欺凌”——从5个维度解析欧洲中世纪妇女的生存状况

所以,教会实际上只是想借用圣母“玛丽”的故事,来光辉耶稣的事迹而已,早期妇女的地位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她们既是邪恶的诱惑者,也是童贞女神,只不过这两种说法在宗教官员的口中都成了歌颂上帝的法宝。

在这一时期,大多数地区在法律上承认女性是男性的伴侣、助手,却没有给予女性应有的社会地位,女人完全沦为了教会布道的背景和服务男性的工具。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文艺复兴早期——随着世俗观念逐渐向“人类”本身转变,女性才有了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并经常出现在艺术家和文学家的作品中。

“拒绝欺凌”——从5个维度解析欧洲中世纪妇女的生存状况

权利

在整个中世纪,下层妇女主要以面包师、酿酒师、挤奶女工、酒吧女工、工匠、织布工,或者佃农为职业。

封建制度规定土地只属于上帝,是上帝把它租给了佃户,而且他几乎控制着农奴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婚丧嫁娶——通常,教会会代表上帝决定一个女孩该嫁给谁,而不是女孩的父母或她自己。(因为农奴的女儿被认为是上帝的财产,就像她的父亲和母亲一样)

女孩结婚后,她的丈夫实际控制了她的全部利益,并对她的行为负责。因此,在中世纪早期的法律事务中,有关女人的字眼很被难到,基本上都是男人们在打官司。

这也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即“如果一个女人犯罪了,那么连同他的男人也会被判刑。”

而且,当时绝大多数农妇在生活和死亡时是完全没有记录的,所以底层妇女的生活可谓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拒绝欺凌”——从5个维度解析欧洲中世纪妇女的生存状况

究其原因,还是源于中世纪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导致很少有人能够超越自己出生时的地位。

再加上中世纪早期没有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所以一个女人要想在没有结婚的情况下改善自己的处境,唯一的希望就是进入修道院。

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大多数女性选择这条路线是为了接受教育来改变命运,但如果真的走向了这条路,那么她们肯定会后悔。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中世纪早期,修女们是通过记忆而不是书本知识来学习祷告的,就连西班牙最著名的女牧师恩德(公元10世纪),也很可能是个文盲。

而且这个时期就算是贵族妇女,也依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她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是通过《时祷书》(《book of hours》)来学习宗教知识的。

“拒绝欺凌”——从5个维度解析欧洲中世纪妇女的生存状况

《book of hours》

时祷书是中世纪基督教徒的祈祷书。每一本时祷书的手稿都非常独特,但是大多数都包含相似的文本,祷告和诗篇集合,而且通常会带有精美的装饰,甚至有些替富有顾客制作的时祷书还能用“豪华”两个字来形容。

地位

在中世纪第三阶段,也就是公元1300-1500年,商贸的发展为女人们提供了更多转变的机会。

在此期间,西班牙和法国相继出现中产阶级,因为商人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能够在政治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

同时,中世纪的公会也受到了来自中产阶级崛起的冲击,广大劳动妇女终于有了出头之日——新资产阶级的妇女可以在一个特定的行业中与丈夫和父亲一起工作,并且可以在后两者死后接替男性担任行业的领导人。

不过,由于妇女作为”廉价劳动力”是封建制度中早已确立的一个概念,妇女被认为是合法的“非实体”,所以可以比男人少发工资,这种制度一直被公会延续了下来。

虽然女性赚的钱还远不及男人,但是她们在法理上的保障却愈加明显——在这一时期,许多妇女的名字已经出现在了正式的法律文件或文献记载中,这与中世纪早期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升)

在贵族中,妇女地位的提升也同样明显。

女人们不再必须像以前那样,接受父辈们安排的婚姻——只要她们手中握有自己的土地,就可以为自己挑选如意郎君,有些时候甚至可以让男方甘愿“入赘”来追随女性。(可以参考《权力的游戏》中,小指头投靠鹰巢城的例子)

“拒绝欺凌”——从5个维度解析欧洲中世纪妇女的生存状况

贡献

在中世纪第二阶段,也就是公元1000-1300年这段时间,随着人们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愈加强烈,贵族妇女得到了更多的权利,有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流行文化对女性的看法。

“拒绝欺凌”——从5个维度解析欧洲中世纪妇女的生存状况

Eleanor of Aquitaine

例如,这个时代最有权势的两个女人——阿奎坦的埃莉诺(Eleanor of Aquitaine,公元1122-1204年)和她的女儿,香槟伯爵夫人玛丽(公元1145-1198年),就利用宫廷爱情以及骑士精神,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埃莉诺是中世纪最有权势的政治人物之一,从公元1137年一直到公元1152年,她一直都是法国路易七世(公元1137-1180年)的妻子,但由于天性烂漫,深爱埃莉诺的路易七世始终无法得到她的芳心。

后来,埃莉诺遇到了年轻英俊的诺曼底公爵亨利二世,在一番困苦的寻爱之旅后,他们终于得到了主教的认可。

于是在公元1154年,她与亨利二世顺利完婚,成为了英格兰的王后。后来,埃莉诺和她的女性追随者们一起参加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而且一路上赞助了不少艺术家,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赞助人。

例如,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特洛伊就是埃莉诺和女儿赞助的,他的亚瑟王传奇使宫廷爱情和骑士精神的概念得到了普及。

这也造成了一种现象:以前,女人是男人或其子嗣的财产,但在12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传播下,贵族们普遍接受了一种绅士而优雅的骑士精神,从而扭转了之前的局面。

正如学者诺曼·坎托所观察到的,这些作品对中世纪欧洲的贵族阶层产生了戏剧性的影响:

浪漫主义诗人倡导尊重女性的绅士行为,增强了女性的尊严,使她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人。

“拒绝欺凌”——从5个维度解析欧洲中世纪妇女的生存状况

Eleanor of Aquitaine

当然,埃莉诺和女儿的贡献远不至此,她们还携手发明了“爱情法庭”这个理念。

据史料记载,爱情法庭是专门为了讨论有关浪漫爱情和男女关系问题而召开的。在讨论和辩解的过程中,人们会对“浪漫爱情是否可以存在于婚姻中,哪个更糟”以及"失去一个爱人是否会不忠”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拒绝欺凌”——从5个维度解析欧洲中世纪妇女的生存状况

凯特琳·徒利

然而,无论是浪漫文学作品还是“爱情法庭”,它们都与中世纪的经济社会风气相结合,赋予了上层和中产阶级妇女更多的尊重和平等——妇女在丈夫死后或被召去参战时,总是有责任接管他的财务事务,这种做法在中世纪后期很普遍。(可以参考《权力的游戏》中,凯特琳·徒利在丈夫史塔克死后接管了家族事务。)

社会角色

纵观中世纪的三个阶段,其实女性的社会角色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从一开始的社会底层劳动力,到最后的中产阶级掌门人,女性正经历着一个非凡的过渡时期。

人们不再以生育机器和低端劳动力来对待妇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对尊重和平等的态度。

例如,修女们早在公元10世纪左右就开始照搬手稿,到了公元1274年就有了女抄写员,而且在公元14世纪,参与书籍制作的妇女也越来越多,女性得到教育的机会正在增加。

“拒绝欺凌”——从5个维度解析欧洲中世纪妇女的生存状况

Beguines

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

始于13世纪法国的贝居安修会( Beguines),就依靠其尊重和平等的核心理念,很快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

贝居安人都是虔诚的妇女,她们生活在贫困但秩序良好的社区中,她们不是正式的修女,因此可以随时离开这个团体。

这些妇女通过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来照顾彼此和周围的社区,借此避开公会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这在中世纪早期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

“拒绝欺凌”——从5个维度解析欧洲中世纪妇女的生存状况

结论

其实,从上述5个维度中,我们不难看出妇女的力量从中世纪早期到晚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从最初父权制制度下的完全附属品,转变为可以拥有相对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女人们通过自身的不懈反抗以及勤劳,为自己赢得了一片天空。尽管时代依然存在着局限性,但是作为一个曾被视为“商品”和附属品的阶层来说,这种转变无疑是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