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如果死守,然后姜维从后夹击,蜀国能得救吗?

彪218431606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力排众议,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向蜀汉发动战争。主帅钟会后夺取诸葛绪军队,率领魏国主力攻取汉中,与蜀将姜维、廖化对峙于剑阁。此时,邓艾自率精锐部队偷渡阴平,翻山越岭,凿山开路,行走荒无人烟的700余里山路,最后到达蜀汉腹地,奇袭江油,蜀汉后主刘禅派诸葛瞻固守绵竹。邓艾在绵竹大破诸葛瞻御林军,兵临成都城下。此时,如果刘禅死守成都,姜维从剑阁分兵回援,前后夹击邓艾,也无济于事,很有可能改变不了结果。

下面根据《三国演义》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先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如下。


天时—大势所趋,靠姜维无力回天

蜀汉:诸葛亮经历了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惨败、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本来就比中原落后的益州更加贫穷,尤其是姜维连年北伐中原,劳民伤财,耗干了蜀汉的最后积蓄。姜维的穷兵黩武,引起了刘禅和诸葛瞻的反感,产生了用阎宇取而代之的想法。后来,姜维与宦官黄皓不和,避居沓中屯田,此时,蜀汉君臣、将相不和,蜀汉的统治基础已大大动摇。《三国演义》:

正曰:“陇西有一去处,名曰沓中,此地极其肥壮。 将军何不效武侯屯田之事,奏知天子,前去沓中屯田?

东吴:公元252年,大帝孙权病逝后,幼子孙亮即位,由诸葛恪、孙峻、孙綝内斗不断,大将军诸葛恪、大将吕据、朱异、孙綝相继被杀,孙亮被废,内斗使吴国的综合国力严重削弱。此时的东吴,勉强自保,想要远道救援蜀汉,难度极大。东吴财力、物力、军事等方面和魏国相比,差距太大。

魏国:虽然也经历了高平陵之变、淮南三叛(王凌、毌丘俭文钦之叛及诸葛诞)、夏侯霸叛魏投蜀,未伤根基。恰恰相反,通过这几次平叛,司马家族扫灭了仍忠于曹魏的地方军阀,将大权集中在司马家族的手里。因此,魏国的叛乱不但没有减弱实力,还凝聚了力量,此时,魏国地方掌权者为司马懿一手提携的邓艾、钟会,将全国的军队掌握在司马家族的手里。

在多年的三国纷争中,大部分是弱者蜀汉和东吴主动出击,最强的魏国却在防御,仅有少数几次是魏国进攻,如魏与吴石亭之战、曹爽征伐蜀汉。这得益于三国大谋士贾诩的休养生息之策,建议魏文帝曹丕静观其变,先治理好国家,国富民强再征战。果不其然,经过了多年的休养生息,魏国中原地区人口、经济、军事远远超过了蜀汉和东吴。公元263年,经过四十多年的征战,魏、蜀、吴三国的实力此消彼长,胜利的天平已经投向了魏国,非人力所能干预的。大势所趋,即使刘禅死守成都,姜维从剑阁回防,也改变不了灭亡的命运。


地利—蜀道虽险,突破便可长驱直入

邓艾偷渡阴平后,成都乃是平原,已无险可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只要度过最艰难的那一段路,就是一马平川。秦惠文王平定巴、蜀时,重点在于艰难的蜀道,借道进入蜀地,平定巴、蜀就容易多了。当年刘备也是被益州牧刘璋引狼入室的,最终反客为主,占据了益州。

历史上,京城被围,保卫战取得胜利的凤毛麟角,如战国时期邯郸保卫战、明朝土木堡之变后北京保卫战,一个是魏、楚两国联军与赵军围歼秦军于邯郸城下,另一个是内有于谦坚守,外有各地勤王军队来援。而此时的成都,仅有的七万精锐御林军都被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带着在绵竹拼光了。邓艾大军兵临城下后,成都无兵无将,只剩下老弱病残,是很难守住的。《三国演义》中记载:

瞻亦泣奏曰:“臣父子蒙先帝厚恩、陛下殊遇,虽肝脑涂地,不能补报。愿陛下尽发成都之兵,与臣领去,决一死战。”后主即拨成都兵将七万与瞻。

蜀汉易守难攻,在人们的一般思维中,认为凭借天险,有大将姜维扼守剑阁,魏国来再多的兵将也无济于事,可以高枕无忧。如果魏国打进来,便认为是天意,这么坚固的防备,敌军还从天而降,天要亡蜀,心里防线奔溃了,只能顺应投降。如江油城守将马邈,在东川已丢的情况下,只是略微准备守城战略物资,每天和夫人饮酒享乐,认为魏国攻不破姜维据守的剑阁。即使魏国大军来到,投降便是,毫无身为将帅的守土之责。蜀汉地理位置越好,人们的依赖性越强。


人和—蜀汉内部派系分崩离析,投降派主导朝政

蜀汉有三部分派系组成,有益州本土势力、刘焉刘璋势力、刘备集团外来势力、马超等新附派,而刘备外来集团又分为元老派、荆州派,这还不算南蛮孟获等附属势力。总之,蜀汉内部派系众多,争斗复杂。有利了,大家抢着上,没好处掉脑袋的事,都你推我让。如刘备当年入川之时,就有张松、法正带路党,还有谯周等劝降派,最终兵不血刃入主成都。

后主刘禅主政后期,也是派系林立,如姜维等魏国降将、黄皓等宦官集团、“蜀中孔子”谯周等益州本土投降派、诸葛瞻等荆州二代等。当时姜维、张翼、廖化蜀汉大将都在剑阁与钟会的大军对峙,而诸葛瞻、诸葛尚、张遵、黄崇等二、三代青年将领在绵竹殉国,成都只剩下黄皓、谯周等投降派系。后主刘禅想固守成都,也无将可用,无兵可派。

试想,如果刘禅发动成都军民誓死守卫成都,与成都共存亡,众将士在城楼上浴血奋战,而投降派却打开城门,将邓艾大军放进来。这样,刘禅不但守不住成都,还因此交恶于魏国,城破之后,成都老百姓面临着的就是被洗劫。明朝崇祯皇帝就被宦官卖了,“闯王”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不到三天,守城太监曹化淳、兵部尚书张缙彦相继打开城门,放进闯王大军,致使崇祯梅山上吊。

演义中有官员建议,刘禅弃成都,移驾到南中七郡,凭险自守,暂借蛮兵,抵御邓艾大军。还有更加激进的官员建议投奔盟友东吴,哪有寄人篱下的天子。昭烈皇帝刘备半生都在漂泊,寄人篱下,先后投奔过公孙瓒、吕布、曹操、依附过袁绍、刘表。而当时的情况为各路军阀混战不休,此时刘禅面临的情况是三分天下,没有可以借力打力的机会。

兵微将寡,难以迎敌;不如早弃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险峻,可以自守,就借蛮兵,再来克复未迟。

此时,谯周与上一次劝降益州牧刘璋投降刘备一样,又一次劝降益州的主人刘禅顺应大势,开门投降。如果刘禅不开城门投降,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本土势力很有可能暗中与邓艾大军接触,献城投降。到了那时候,刘禅就是俘虏了,待遇可想而知会有多差。在“人和”这方面,蜀汉比起魏国来,实在是太差了。


结合成都刘禅遇到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即使后主刘禅死守成都,姜维从剑阁分兵回援,两路夹击邓艾大军,能否击败邓艾,转危为安。

首先,刘禅能不能守得住成都,是一个未知数。

在战争初期,姜维面对钟会大军的猛烈进攻,决策失误,丢了汉中,退守剑阁。刘禅为了剑阁万无一失,派遣老将张翼、廖化前去支援,这就造成了成都空虚。刘禅的处境不容乐观,蜀汉后期人才极度缺乏,大将更是稀少,能排得上号的也就是姜维、廖化、董厥,还都在剑阁防御钟会大军,分身乏术。在邓艾犹如天降般到了益州腹地,无将可派,只能出动“名过其实”的诸葛亮独子诸葛瞻前去阻挡邓艾大军。诸葛瞻未听从全军覆没,葬送了成都最后的精锐御林军。

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时,刘禅内无良将精兵,只有宦官黄皓、劝降派谯周,恐怕顷刻间便会有引路党开城投降。因此,刘禅是很难守得住成都的。


其次,即使刘禅能守得住成都,姜维分兵回援,剑阁谁来守,谁去救援?即使刘禅守得住成都,姜维从剑阁分兵回援,那派谁去救援呢?邓艾和钟会都是和姜维同级别的对手,如果姜维自己去救援成都,剑阁很难抵挡住钟会大军的猛烈进攻;如果派遣别人去救援成都,能是邓艾的对手吗?这就是两难的问题,姜维分身乏术啊,想当年,诸葛亮和司马懿棋逢对手,一对一,现在是一对二,两面作战,蜀汉几乎没赢的可能性。

三国第一猛将吕布,虎牢关败于刘、关、张,长安败于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濮阳败于曹操手下许褚、典韦等六员大将。楚汉相争中的西楚霸王项羽也是败于刘邦和韩信的两面夹击。因此,个人再厉害,以一敌多,也不是对手。姜维遇到的情况就和项羽是一样的,他无论是对上邓艾,还是钟会,都不落下风,在两人的夹击之下,只能仰天长叹。

正是因为阳平关、汉中丢失,剑阁危在旦夕,张翼、廖化和董厥才前去助姜维一臂之力。如果姜维回援成都,剑阁与钟会大军相持的局面便会打破,钟会大军长驱直入,与邓艾军队合击姜维的军队,蜀汉还是避免不了亡国的命运。


再次即使两路夹击,击退邓艾,守住成都,长安司马昭还有十万大军虎视眈眈。

司马昭为了灭蜀,顶着魏国满朝文武的反对压力,倾全国之力,发动了灭蜀之战。如果失败,自己的权威会受到挑战,后果不堪设想。吴国太傅诸葛恪率领大军攻击魏国,惨败而归,权势一落千丈,被孙峻所杀,魏国前大将军曹爽好大喜功,发动灭蜀之战,因准备不充分,不明蜀地地形,大败而归。而现在轮到自己了,司马昭如果失败,毫无疑问,诸葛恪和曹爽就是自己的前车之鉴,如果胜利,那就是天大的功劳,晋封为王,加九锡。

因此,蜀汉即使抗住了魏国的这次进攻,司马昭也会继续发动第二次灭蜀之战。蜀汉诸葛亮和姜维多次北伐中原,劳民伤财,劳而无功,已经禁不起任何战乱了。之前,战争在魏国境内,蜀汉老百姓受到的战乱还不是特别大,而这次,战火燃烧到了蜀汉本土,有战争,就有伤亡,最终受害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经过这次战争,蜀汉的大军损失惨重,如诸葛瞻在绵竹损失了七万精锐御林军。如果司马昭率领十万大军再次进攻蜀汉,蜀汉拿什么来抵抗。《三国演义》:

会接书,书中言:“吾恐司徒收艾不下,自屯兵于长安。相见在近,以此先报。


有人说,蜀汉还有南中七郡,那是南蛮地带,蜀汉强盛时,尚可服从管束,此时,南蛮少数民族是不会为蜀汉尽忠的。还有人说,可以依靠盟友东吴,你如果实力相当时,就是盟友,如果面临亡国时,东吴还会伸出援手吗?那时东吴肯定会趁火打劫,瓜分蜀汉。

因此,从三国鼎立四十年来,由于各国政策的不同,“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蜀汉与魏国相比,哪一方面也处于劣势。姜维的能力相较当年的丞相诸葛亮相差甚远,做不到力挽狂澜,即使诸葛孔明复生,也回天乏术。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题主问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死守,然后姜维从后夹击,蜀汉能否得救,这个又要看是演义还是历史了。

如果是三国演义,那么蜀汉是有可能得救的。毕竟演义中,成都还有一万守军,而且姜维用兵水平本来就略胜邓艾。刘禅如果不投降,坚守成都,是可能击溃邓艾的。

但在历史上,等邓艾杀奔成都时,基本已经没救了。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下当时双方的战略格局和兵力分布。263年曹魏大举南征前,蜀汉的全国的兵力是十万人左右。这十万人包括了沓中的姜维军团、汉中驻军、成都驻军、南中驻军和东部永安驻军,以及各地驻军等。而魏军出动了18万大军,包括钟会主力10余万,邓艾和诸葛绪各3万多。

在前期战斗中,姜维遭到邓艾和诸葛绪两军夹击,虽然通过神走位摆脱羁绊,但同时钟会也乘机夺取了蜀汉的门户汉中,姜维只能退守剑阁。

此后,钟会吞并了诸葛绪的兵力,而邓艾则率领本部从阴平小路抄袭蜀汉腹地。注意,有人认为邓艾只带了2000人偷越阴平,实际上2000人是演义中的“先头部队”。按历史上,邓艾进入蜀汉腹地的兵力是2万人左右。江油守将马邈投降,邓艾获得了一个立足点。

这时候蜀汉最后的希望是诸葛瞻率领的成都军团,兵力和邓艾相当。但诸葛瞻拒绝了“紧急出动占据要隘”的建议,最后与邓艾决战于绵竹,大败覆灭。邓艾随即兵临成都。

蜀汉战前全国兵力只有十万,汉中损失和被困的至少有两万人左右,诸葛瞻在绵竹又损失了至少两万人左右。姜维的主力部队大约是四五万人。这么算,蜀汉其余各地的总兵力也就只有不到两万人。其中还包括南中守军、东部守军等。成都的守军可能只有几千这个量级,而且都是被挑剩下的渣渣了。面对邓艾的两万精兵,要守住比较难。

更难的在于,就算刘禅能守住成都,但姜维的四五万主力却被钟会的十余万大军堵在剑阁。如果姜维回援,剑阁兵力一分散,可能就被钟会突破。如果带回来的兵力少,打不赢邓艾。实际上邓艾只需要占领蜀汉几个城池,掠夺蜀汉腹地粮草,和姜维打成相持战,那么蜀汉自己就得慢慢崩溃。

所以,两面夹击之说,在诸葛瞻覆灭前还存在可能,诸葛瞻覆灭后是没什么指望了。


巴山夜雨涮锅


邓艾偷渡阴平,直接导致原本蜀、魏双方对峙的局面变得异常复杂。那么邓艾真的有把握能够迫降成都吗?未必。如果在邓艾围困成都时姜维从后面夹击,那么邓艾必败。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先看当时的战争态势,钟会率领十万大军入汉中后,绕过汉城、乐城直扑剑门关,此时被千里急行军奔赴过来的姜维所阻挡,双方对峙于剑门关。剑门关虽然是险关,但是山势连绵几百公里,想要守住还是需要很多兵力的。

当时双方的兵力布置是这样的,钟会原本率领十万大军,其中围困汉城、乐城留下了一万大军,只剩下了九万人。后钟会以畏敌不前的罪名夺了诸葛绪的兵权,获得三万魏军,于是钟会增兵至十二万人。

姜维率领蜀兵主力滞留沓中时兵力为五万左右,后刘禅派张翼、廖化支援姜维,带过去兵力约为一万人,后双方合军据守剑门关,总兵力达到六万人左右。因此,总体来说,姜维以1:2的兵力劣势,凭借剑门天险守住了通往蜀中的唯一门户。

这时,邓艾提出一个新的破蜀方案,这个方案与后来发生的情况不完全一致,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看下图,经汉中入蜀有下面几个地方可守,剑门关、江油(涪附近)、涪县、绵竹。剑门关是最重要的,这个众人皆知。其次就是距离剑门关以西约一百里的涪(不是涪县),即靠近江油这个地方。换句话说,虽然阴平很难通过,但是其实蜀兵还是有防备的,在江油这个地方就驻留有蜀兵,邓艾的计划就是打江油的主意。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邓艾计划的核心就是夺取江油,因为江油立剑阁很近,既可以防守阴平山,也可以支援剑阁。但是因为阴平山很险,所以驻兵很少,这是个极易突破的点。一旦江油突破,那么姜维必然来援,这样剑阁天险就有机可乘了。

邓艾的计划到这里其实已经结束了,但是后期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也出乎所有人意料。邓艾率军经过艰难行军抵达江油,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没有一丝抵抗。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邓艾通过马邈了解到蜀汉的兵力布置状况和实情,这才是最要命的。

于是邓艾没有按照原计划向东行进,从背后偷袭防守剑门关的蜀军,配合钟会的十万大军夺关,而是直接南下,抢夺涪县。为什么呢?两个原因,一个是邓艾想独吞军功,因为此时邓艾知道蜀国守卫成都的士兵不多了,自己带领的士兵很有希望独自完成灭蜀的重任。其二、而且此时蜀军也在诸葛瞻的率领下抢占涪县,过了涪县就是平原地带,蜀军将无险可守。因此,邓艾率兵快速进军,直接击溃了诸葛瞻的前部探哨。

也是邓艾运气好,诸葛瞻在快要抵达涪县时率兵返回,驻扎在绵竹城外,列阵等待。邓艾没有客气,第一次冲击蜀军失败,第二次自己亲自擂鼓鼓舞战士,终于击溃蜀军,顺便斩了诸葛瞻,自此成都近在眼前。

那么就如同题目问的那样,此时如果姜维率一部分蜀军返回,而刘禅坚守成都,蜀国能得救吗?答案是能。为什么呢?

此时成都内守军不到一万人,而姜维能抽调回来的士兵也不会超过两万人,如此少的兵力如何抵挡邓艾虎视眈眈的大军呢?况且剑门关离成都约有四百余里,时间也成问题。

其实此时的成都不是在单独作战,只要刘禅能够团结成都众官员和士兵,坚守城池,那么就有希望。在成都的南方,霍戈已经准备好了镇守南中四郡的士兵前来增援。在江州,也有罗宪率兵走在增援的路上。

此时成都之外的重镇雒城还没有失守(当年庞统就是死于攻击雒城,可见雒城之坚固),东吴的丁封、孙异也在救援的路上。因此只要争取时间,一旦邓艾的军队在成都城外受挫,而姜维和霍戈等军的援军到达,到时邓艾就会变成瓮中之鳖。

很可惜的是,得到诸葛瞻兵败的消息后,蜀国一片大乱,军民都丧失了抵抗的信心。而在朝中,主降派占了上风,于是在谯周的极力说服下,蜀国上下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投降。

刘禅投降时,姜维尚领着几万蜀军在艰难奋战,而霍戈也匆匆忙忙的走在支援路上,东吴的援军也正马不停蹄的赶路,然而一切都没有刘禅的速度快,刘禅不但自己投降了,也亲自写下诏书让四周边疆将士就地投降,不得抵抗,至此,蜀汉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灭绝。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此时刘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姜维在剑门关坚守,姜维一定会派一部分士兵回援。而霍戈也带着南中四郡的援军前来增员,吴国丁封、孙异也正马不停蹄的赶往川蜀。因此,如果此时刘禅坚守,邓艾必败。可惜,刘禅和谯周等大臣没有军人的骨气和勇气,将刘备亲手创建的蜀国拱手送人,可悲可叹!


每日趣评


一,刘禅如果死守,不用姜维从后夹击,邓艾就必败无疑!

1,城内有兵有粮。

2,兵粮再少,能少过邓艾吗?

二,这件事,是我怀疑刘禅“既昏且庸”的一个原因:

1,近期,网上有人持这样的观点:诸葛摄政,威振朝野,因而刘禅无为,装昏卖庸…其实这是明哲保身之策,而这正表明刘禅“既明且哲”…

2,我不同意这个观点。邓艾偷袭之前,诸葛已亡,姜维戍边,刘禅是有皇权的…即便掣肘于姜维,但拼死一战,仍作安乐皇帝,总比缚手而降,去作阶下之囚,要好过万分吧?

三,蜀之亡,亡于刘禅之昏庸;

而刘禅之昏庸,源于诸葛之长期摄政而不还政;

同时,为了打击潜在的政敌,诸葛事巨细,统揽总管,没有为刘禅打造一个辅政班底;

如此,

邓艾一个“千里偷袭”,

刘禅只有一个“如之奈何”?

谯周便来一个“降曹降孙”?

蜀汉只落了个“国亡君虏”…

如此君臣,千古难遇?!


六福雅士


如果刘禅死守成都,然后,姜维从后夹击,蜀国还有救吗?

这是有可能的。以前读过这段故事的分析,有的说邓艾杀到成都城下,只不过两千人马,刘禅为啥不抵抗就投降?有的说,邓艾把主力留在从阴平过来的各个寨子里,这其实都是不对的。实际上邓艾滚下摩天岭后,只带两千人打下江油城,然后就派人把各个营寨的人马全部接应到江油城,全军三万余人参与了与诸葛瞻的决战。看三国演义一百一十七回: 【 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试想,如果邓艾只两千多人,刘禅给诸葛瞻是七万大军,诸葛瞻再无能,也不可能被两千人打败。



按记载,邓艾是在距成都还有一段的雒城,遇到刘禅派出的张绍等人,接受投降的。如刘禅死守成都,肯定对成都城防,城内兵力等有一定了解,邓艾虽然取胜,但经长途跋涉,又与诸葛瞻血战,可以说是疲惫之师,刘禅做出死守决定,一定程度能够鼓舞人心士气,



但因为长期萎靡,仅仅这还不够,应再来加强动作:一是公布黄皓罪行,立即斩首示众;二是刘禅上城,亲临守城一线,鼓舞民心士气;三是重奖守城军民;四是下诏召集临近郡县勤王兵马,紧急驰援成都。若此,在皇帝带头,都城城防,勤王兵马,受奖勇士的共同作用下,坚守到姜维回援是可能的。经历一番浴火重生,刘禅会相对疏远黄皓之类小人,蜀国国运会有所好转,延续至少十多年问题不大。(1:30)


流誉后


邓艾率少数人马奇袭阴平道,这不是简单的军事冒险,而是事先经过周密盘算的,《三国志》记载,邓艾事先向司马昭报告了自己的设想:

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也就是说,姜维回救与不回救,这两种可能邓艾都已经想到了,如果姜维回救,钟会在剑阁就可能得手,到时结果是一样的。

当然,如果诸葛亮还在,以他的智慧以及对蜀军绝对的控制力,也有破解此两难境遇的可能,比如死守涪城、成都,从剑阁分一部分人马回救,另一部人马利用剑阁天险死守,只要上下一心快速解决邓艾所部,仍能化危为安。

但是,现在的姜维不是昔日的诸葛武侯,他的威望和控制能力均不够,而他去守剑阁,也是刚刚从沓中赶来的,加上信息传递需要相当长时间,即使有一线战机也会被错过。

而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成都的蜀汉大臣中大部分人都主张投降,这并不奇怪,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人陆续死去,蜀中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改变,当权的虽然先后有蒋琬等“外来户”,但益州本土派的力量无疑越来越大。

在三国,几乎所有的本土派都排斥战争,袁绍手下的沮授、田丰,曹操手下的陈宫,刘表手下的蒯越、蔡瑁,他们想得最多的只是自身利益,他们都是“地头蛇”,谁来称王对他们来说都一样,官照当、钱照拿,你不断发动对外战争给他们增加负担,他们已经够烦的了,要让他们危难关头作拼死抵抗,那是不可能的。

以谯周等人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厌恶战争、希望投降,邓艾突然“神兵天降”,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天大的福音,可以说这一天他们盼望很久了,他们一定会跑到刘禅面前吓唬他,刘禅即便想打下去,手里也没有什么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姜维第一时间获知信息回兵来救,即使剑阁短时间内不被敌人攻破,蜀汉也是没有希望的。


南门太守


死守怕也是守不住的。

首先姜维那边的兵力是不敢动的。他要以几万疲惫之师(从凉州到汉中再到剑阁),在剑阁抵御钟会的十余万伐蜀主力部队。姜维这边的压力是很大的,能抵御钟会就不错了,无法救援成都。

另外,成都等地可能都是毫无战备的。当时钟会在做伐蜀准备时,姜维已经提醒过刘禅了,让朝廷加紧阳安关口、阴平桥头的防备。但刘禅、黄皓根本没当回事,他们认为魏军根本打不过来。

几十年来,蜀国都没有遭遇过外敌入侵了(一直都是蜀国打魏国),所以魏国君臣、百姓对战争都是毫无防备。在战备不足、城墙不固、粮草不足的情况下,成都等地是很难守住的。

而且邓艾很快就突入蜀国腹地,进入成都平原了。这里都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邓艾军可以纵情奔驰,各地都守不住,只能投降。邓艾可以获得足够的补给,长期打下去都不怕。


有人说邓艾灭蜀只有几千兵力,实际上远远不止。邓艾手里是有3万多兵力的,而且这是一只打败过姜维的精锐之师。邓艾负责堵截姜维归路,一路上没有什么战损。后来偷渡阴平,只是路难走,伤亡也不大。到江由之后,蜀军守将马邈直接投降了,又补充了一定的兵力、粮草。邓艾手里有一两万兵力是没问题的。而且后续还可以继续派援军。

邓艾这支部队可以说是魏国最能打的军队。蜀军只能依靠地形挡住它。但邓艾军已经进入成都平原了,这种情况下它就是无敌的。蜀军只有姜维部能与邓艾一战。像成都的卫戍部队,战斗经验不足,不是邓艾的对手。

成都周围估计也就一两万兵力。死守的话,也就只能守住成都一个地方。等邓艾把成都平原其它地方都占领了,等魏国援军到了,成都还是守不住。


国史拾遗


邓艾偷渡阴平,刘禅如果死守,姜维回防,我觉得蜀国当时还有一线生机,但后来也会灭亡。

从当时的局势来分析,邓艾大军越过崇山峻岭,到达绵竹。前来迎战的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瞻这个人,平日里深得刘禅喜爱,是刘禅的女婿,也是个忠臣。由于诸葛亮的关系,蜀地的百姓看到诸葛瞻便会想起诸葛亮,因此也深受百姓爱戴。这样一个人,蜀国自然是对他寄予了厚望的。可惜,他没本事。正如诸葛亮之前的预测“诸葛瞻小时候聪明,大了就不能有大才了”。诸葛瞻没有辜负诸葛亮的一番预言,竟然放弃了绵竹城池,直接和邓艾进行了一场正面交锋,结果果不其然,全军覆没,诸葛瞻战死。要知道,诸葛瞻这波人马只是一支寻常的军队,可能比一般军队还弱一些,反观邓艾,精锐之师,士气正盛,野战只有兵败一条路可以走。诸葛瞻要是坚守不战,帮姜维赢得时间,邓艾的生死就全看钟会的了。

等到邓艾过了绵竹,成都的兵力已十分有限,但是能不能守呢?我觉得完全没有问题。魏军几万人马,蜀军几千,但是有成都这座坚城,还有可支三年的粮草,单单防守是完全足够的。当年刘备攻打成都,兵力比邓艾多,黄权也有把握守上一阵的,所以刘禅守一段时间没问题。

再来看姜维,和钟会十几万大军对峙剑阁。要是姜维兵马不动,钟会大军肯定过不来。剑阁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古以来就不是一句空话。而姜维一旦救援成都,邓艾就是腹背受敌了,除了回头离开成都去面对姜维大军,没有其他别的选择,此时的局面显然是邓艾占了下风。而钟会此时如果能够及时破了剑阁,进军成都,则蜀国仍然是一叶扁舟,没有胜算。

至于之前我说的一线生机,就是邓艾和钟会向来不和,都想立这一大功,钟会很有可能坐看邓艾和姜维恶战一场,到时候一切就不好说了。姜维赢了便可以收缩兵力,坚壁清野,拖住钟会一段时间,等待吴国的救援和动向,这样蜀国就能避免这次危机。

但从两国的国力和发展上看,魏国越来越强盛,蜀国越来越贫弱,魏国人才辈出,蜀国则是人才凋零,旷日持久,蜀国最终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而遇上刘禅这个君主,则是加速了蜀国的灭亡了。


蜉蝣在尘埃


我认为有这个可能。虽然历史不能假设,现在就拿当时的情况来假设一下吧。

第一成都在刘璋时候成为益州首府。公元214年刘备拿下成都至公元263年,蜀汉经营五十年。固若金汤,非邓艾旦夕之间能破的。(阿斗儿子北地王刘谌就曾讲: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这时候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的努力,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去见先帝了。但是阿斗并未听进去。刘谌和妻子在昭烈庙自杀殉国)

第二邓艾翻山越岭而来,疲惫不堪。道路艰难,带不了大型攻城器械。(三国志邓艾传: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从段话就知邓艾军疲惫不堪,而且面临断粮。而且在绵竹跟蜀汉将领诸葛瞻大战还败了。而钟会十余万大军给姜维堵在剑阁。(三国志钟会传: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三国志姜维传:姜维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钟会都因粮尽准备退军了。)姜维听到诸葛瞻败,立马率军回救成都。钟会率军前进。我认为钟会邓艾虽然有十五万大军,但没有粮草的军队尽早会土崩瓦解。像官渡之战,曹操烧了乌巢的粮草,袁绍大军溃败。姜维以为阿斗会坚守或奔南中,结果是投降。

第三蜀汉军队主力尚在,并未损失很大,还可一战。地盘大多撑握在蜀手上。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率领的五万主力。右将军阎宇正率大约五千人从永安赶来。(留两千人给罗宪守永安)南中七郡的部队也尚未调动。南中都督霍弋曾上书阿斗要率军入成都勤王。阿斗以备敌既定不许。汉中诸城并未失,汉城乐城各五千人马守城。钟会强攻不破,留下军队围城。(直到阿斗投降才开城)还撑握在蜀汉手里的有:汉嘉郡,蜀郡(邓艾在广汉郡,阿斗就投降。蜀郡有户口五万,两户来一个壮丁也有两万人马)江阳郡,犍为郡(刘备北征汉中时,李严率五千郡兵扑灭造反)巴郡,巴东郡,涪陵郡,巴西郡,南中七郡,共有十五个郡。丢了阴平武都广汉梓潼汉中(也算丢吧)丢了五个郡。

第四阿斗虽然喜欢寻欢作乐,做事偶尔有点昏。但阿斗并不残暴。将士也愿意为之奋战。(三国志姜维传: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三国演议:吾等死战,何故先降。怒而拔刀砍石。

蜀汉投降后,消息传到南中。有人劝霍弋也早点投降吧。霍拒绝,并说:未知主上安危,若魏以初待主上降之不尽益。若主上危辱,吾将死战不降。一年后阿斗去了洛阳,魏国封阿斗为安乐公。霍弋看到魏国并没有加害阿斗,还封了爵位。这才率南中六郡(有时七个郡)上表投降。霍弋的父亲是霍峻,霍家也算对得起刘备了。


小鸿哥


平心而论,难度很大

邓艾偷渡阴平,翻越700里山路,攻克江油,又在绵竹关击败诸葛瞻,杀至成都城下时,所剩官兵只剩2000多人,因此,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刘禅向2000多魏军投降,是无比懦弱的行为,但实际上情况并不是这样。


当时邓艾杀至成都城下时,2000多人只是先头部队,邓艾偷渡阴平,目的就是要打通一条可以直接通往成都的道路,因此其率所部3万兵马出发时后,沿途不断地留下兵马开凿道路,架设桥梁,为后续大部队可能的进军做准备, 因此邓艾到达成都城下时,他自己的主力部队实际上仍在阴平山路里修筑道路,主力尚未折损,而阴平道路打通,正在剑阁与姜维对峙的钟会的17万兵马,随时也可以绕道,从阴平山路杀至成都城下,在这种情况下姜维所坚守的剑阁, 只会成为一道毫无意义的马其诺防线。

简单的来说就是,由于蜀国长期的战争消耗,蜀国的军队只剩下三部分,姜维的军队,防守东面东吴和南中的边防部队,还有留守成都的军队,由于边防部队要防备东吴和南中的蛮族,根本难以调动,成都的军队在绵竹关一战中损耗殆尽,蜀国真正能动用的机动部队只剩下姜维的5万兵马,但这5万人却被钟会的17万大军拖在剑阁,难以移动。


当邓艾抵达成都城下时,刘禅如果选择坚守,并且让姜维南下回援,邓艾丝毫不担心他会被夹击,一方面前方的成都已没有精锐力量,都在绵竹关一战中损失殆尽,另一方面,就算姜维南下救援,邓艾留守在阴平山路的主力部队也可以随时顺着山路杀至成都城下,姜维仍然难以形成优势,重要的是姜维一旦南下,剑阁将无法抵抗钟会的17万大军的进攻,一旦剑阁失守,17万魏军南下,姜维的5万兵马,将会遭到魏军20万军队的前后围攻,其结果可想而知。就算剑阁能够守住,在阴平山路打通的情况下,钟会随时也可以绕山路而来,姜维仍然无法形成优势。

其实最现实的问题是经过几十年的战争消耗,蜀国早已支撑不起一场大战,在蜀国后期,蜀国再调集全国所有青壮年的情况下,也只能凑出10万兵马,而魏国最后讨伐蜀国时,仅动用的正规军就高达20万,而且还没有伤到魏国的国体,在这样的环境下蜀国与魏国的争斗早已呈现的实力不对等的局面,灭亡,实际上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