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雪豹》里面周卫国用手枪改冲锋枪是真的存在的吗?现实中可以改吗?

折腾旅行


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周卫国并没有把手枪改为冲锋枪使用,而是将驳壳枪换了的弹容量大的弹夹,加了个枪托而已。换句话来说,驳壳枪本来就具有连发射击的能力,是一把典型的冲锋手枪,冲锋手枪和冲锋枪本质上是不同的,题主可能将其混为一谈了。

驳壳枪是中国人心中引以为豪的手枪,其实驳壳枪只是它的小名,它的大名叫做毛瑟C96手枪,是1895年德国毛瑟兵工厂的费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空闲时间设计出的,驳壳枪不仅能够实现自动装填和待击,还可以连发,它有150米的射程和每分钟40到120发的战斗射速,弹容量十发。所以此枪在战场上优势很大,可以说毛瑟C96手枪在当时算是手枪中的佼佼者了。但是它在欧洲并没有成为制式武器,因为它太鸡肋了,当做手枪用外形和重量又偏大,和步枪相比威力又太小,当时德国军队本来想用毛瑟C96的,但在与卢格P08手枪竞争中败下阵来。自此,驳壳枪在欧洲人的眼里成了窝囊废武器。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了十年的武器禁运,从步枪子弹到大炮都在禁运之列。但是当时中国军阀混战,各路军阀为了搞到武器,也是下了血本,而中国的战争对近战的火力需求很大,但是中国薄弱的军工生产能力又无法为部队提供大量的冲锋枪及弹药。毛瑟C96手枪恰好可以弥补中国军队火力不足,又不在禁运之内,所以成了各路军阀的首选武器。而毛瑟兵工厂对驳壳枪进行了改良,如毛瑟M1916式9毫米驳壳枪、毛瑟M1932式7.63毫米冲锋手枪(712式)等,这些驳壳枪基本上在中国兵工厂得到复制。

在《雪豹》中,周卫国用的就是712式,使用的20发大容量可拆式弹夹,后面还可以加上一个固定枪托,作为卡宾枪来用,可以提高精准度,但是硬是要拿它当冲锋枪用,是不行的,因为在全自动模式下是很难控制射击的。


兵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周卫国用的是盒子炮,20发装弹,可以全自动射击。

但全自动射击很难控制,有经验的枪手多采用水平带一些角度的扫射,进行扇面射击。

其实,这种盒子炮本来就是配有枪托的,是可以当做卡宾枪使用的。

如果不安装枪托,其实这种盒子炮就是一种冲锋手枪。

但你说把盒子炮当做冲锋枪用,可行不可行?

当然是不可行的了。

冲锋手枪和冲锋枪不是一回事,射击有本质的不同。

冲锋手枪仍然以单发射击为主,只是具有全自动扫射的功能,目的是用于近距离的短促火力压制。

因为手枪的枪管短,没有枪托,装弹少,根本没有办法和冲锋枪相比。

如果冲锋手枪和冲锋枪对战,绝对是死翘翘的。

退一步说,即便抛去技术环节不谈,冲锋枪强调扫射时候的精度和火力压制性,就要能够控制剧烈震动的枪声。因为冲锋枪较重,有枪托,所有有经验的冲锋枪射手还是没问题的。

但盒子炮这种,你根本就控制不住。全自动射击也只能一次扫射几发子弹,上来就是一梭子20发,子弹绝对飞到姥姥家去了。

中国在朝鲜战争之前装备了至少50万支盒子炮,但朝鲜战争中后期就淘汰了。

为啥?

即便最垃圾的苏制冲锋枪,也可以轻松压垮盒子炮。

所以,周卫国用盒子炮当做冲锋枪用,原则上当然可以,但实战是没法打的。

又是编剧的异想天开。

萨沙求求这些编剧,写稿子之前向我咨询咨询吧。我不要钱,只要留几个女演员的微信号给我即可。


萨沙


毛瑟C96是抗战中使用最多的一把手枪,普及率非常高,基层军官几乎是人手一把,这把枪来到中国之后,中国人将这把枪发扬光大。驳壳枪几乎可以说是抗战军人的一个代表,苏军的是波波沙冲锋枪,美军的是加兰德步枪,英军的李恩菲尔德,而中国则是大名鼎鼎的“二十响”。

很多时候,人们对毛瑟C96的认知就是一把普通的手枪,然而,这把手枪的设计之初就不是一个自卫手枪,而是偏重于进攻,射速425米/秒。但是这把枪在国外基本上是没有好评,主要原因是后坐力太大。而这把枪来到中国后,聪明的中国人将这把枪的优势彻底发挥出来,枪口跳动的问题也被解决。

在抗战中,驳壳枪在近战中火力优势很明显,射程威力足够用,射速够用。在淞沪战场上,国军就有专门的手枪队参与战斗,大名鼎鼎的二十九军大刀队,也是每人配备一只二十响。

毛瑟C96不光只有一支枪,它的另外一个绰号叫盒子炮,和其他手枪不同,其他手枪都是放在枪套里,而毛瑟C96是放在盒子里,原装的都是有盒子的,这个盒子不是做别的用的,就是为了装在上面当枪托使用的。装上枪托之后的毛瑟C96,抵肩射击精准度更高。

毛瑟C96不光有十发的弹匣,还有一个二十发的弹匣,也就是那个比较长的弹匣,二十响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这把枪在中国是非常受欢迎的,以至于八十年代还能看到这把枪的身影。


军武文斋


当然可以这么改啊,而且这么改是有原型的。


毛瑟C96手枪是德国毛瑟公司在19世纪末研发出来的一款手枪。和某些连维基都不看的所谓“创作者”所描述的不同的是,毛瑟C96系列手枪在欧洲曾经也有过大量装备,只不过当时的摄像技术不够发达,加上手枪主要作为二线部队的装备,所以说很少被报道出来。


发射9mm手枪弹的毛瑟手枪


在一战时期,德国陆军曾一次性订购了整整十五万支毛瑟C96,其中超过90%都在战争结束之前被交付给军队。这批手枪在德国陆军内又被编号为“Red 9”,发射的是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而并非常见的7.63mm毛瑟手枪弹。在二战时期,德国空军也采购过近万支毛瑟M30(C96的一个衍生型号)手枪。


被德军采购的“Red 9”毛瑟手枪,发射的是9mm手枪弹


除开德国之外,奥匈帝国也曾经购买过五万支标准型号的毛瑟C96手枪。在一战时期,当时欧洲各国军队的交战方式主要是堑壕战,特别缺乏单兵自动武器。而毛瑟C96系列手枪的出现,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毛瑟手枪采用的是固定弹仓供弹,而不是像M712一样,采用的是可拆卸弹匣供弹


在处决沙俄最后一个皇帝——罗曼诺夫家族时,处刑者也使用的是毛瑟手枪。由此看来,毛瑟手枪在欧洲应用的极广才是,绝对不是像某些“XX领域创作者”那些说的,在欧洲一点儿都不被看好。


“战术化”之后的毛瑟手枪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和我军的装备和战法都基本处于一战时期的水平,所以说毛瑟C96系列手枪在我军中特别流行。把木制枪盒装在手枪握把上当做卡宾枪或者冲锋枪用,这点是毛瑟公司出厂就这么设定的,所以也算不上我们独特的创造。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巴西还把一些毛瑟手枪改造为了PASAM冲锋枪,在枪管不变的情况下加装了一个木制握把。由此可见,把手枪改成冲锋枪是完全可行的。


巴西的PASAM冲锋枪


我是战甲装研菌,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


战甲装研菌


其实该剧中的是毛瑟M712冲锋手枪,本身就是具备自动发射能力的,并不存在在毛瑟手枪基础上进行自行改动的行为。


德国毛瑟手枪推出之后,在欧洲受到冷遇,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但是后来出口到中国后,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主要就是因为该枪的火力强大,而且造型威猛,一亮出来就很有震慑力,一度成为了很多军阀的最爱,中国国内也有大量的仿制型号。



而德国原厂也没有放弃对该枪的改进,该枪本身是可以加装枪套作为枪托当做卡宾枪使用的,所以具有很不错的改进潜力。此后,在先前的毛瑟手枪基础上,增加了快慢机,并且增大了弹匣容量,这就是能够自动射击的毛瑟M712冲锋手枪,再加上枪托之后确实是可以作为冲锋枪使用的。



在片中,周卫国及其属下很多时候使用毛瑟手枪时,都是加上枪托作为卡宾枪使用的,有时也以自动模式作为冲锋枪使用。普通的毛瑟手枪也是可以进行改装的,主要就是将内部的枪机等结构进行更换,就可以作为冲锋枪使用了。




战壕


当然可以这么改啊,而且这么改是有原型的。

毛瑟C96手枪是德国毛瑟公司在19世纪末研发出来的一款手枪。和某些连维基都不看的所谓“创作者”所描述的不同的是,毛瑟C96系列手枪在欧洲曾经也有过大量装备,只不过当时的摄像技术不够发达,加上手枪主要作为二线部队的装备,所以说很少被报道出来。

发射9mm手枪弹的毛瑟手枪

在一战时期,德国陆军曾一次性订购了整整十五万支毛瑟C96,其中超过90%都在战争结束之前被交付给军队。这批手枪在德国陆军内又被编号为“Red 9”,发射的是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而并非常见的7.63mm毛瑟手枪弹。在二战时期,德国空军也采购过近万支毛瑟M30(C96的一个衍生型号)手枪。

被德军采购的“Red 9”毛瑟手枪,发射的是9mm手枪弹

除开德国之外,奥匈帝国也曾经购买过五万支标准型号的毛瑟C96手枪。在一战时期,当时欧洲各国军队的交战方式主要是堑壕战,特别缺乏单兵自动武器。而毛瑟C96系列手枪的出现,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毛瑟手枪采用的是固定弹仓供弹,而不是像M712一样,采用的是可拆卸弹匣供弹

在处决沙俄最后一个皇帝——罗曼诺夫家族时,处刑者也使用的是毛瑟手枪。由此看来,毛瑟手枪在欧洲应用的极广才是,绝对不是像某些“XX领域创作者”那些说的,在欧洲一点儿都不被看好。

“战术化”之后的毛瑟手枪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和我军的装备和战法都基本处于一战时期的水平,所以说毛瑟C96系列手枪在我军中特别流行。把木制枪盒装在手枪握把上当做卡宾枪或者冲锋枪用,这点是毛瑟公司出厂就这么设定的,所以也算不上我们独特的创造。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巴西还把一些毛瑟手枪改造为了PASAM冲锋枪,在枪管不变的情况下加装了一个木制握把。由此可见,把手枪改成冲锋枪是完全可行的。

巴西的PASAM冲锋枪








游戏人超超


我是凡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周卫国用的手枪改冲锋枪是真实存在的,现实中也有这样使用的,在中国叫盒子炮,或者驳壳枪,其实他是德国毛瑟军用手枪,可上供弹,也可使用长弹夹,短弹夹,设计初就是可以变成冲锋枪使用,又叫冲锋手枪,一般军用手枪都是皮质枪套,而这款却是木质枪套,就是为了组装后当做枪托,来抵消后坐力,但是在德国并没有大量使用,因为德国手枪有撸格,冲锋枪有P系列,而且作为手枪,他后坐力太大,枪口上跳打不到人,作为冲锋枪射程又不足,对于德国来说完全是鸡肋般的存在。

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由于不可能大量列装冲锋枪,所以这款手枪可以弥补火力密度被大量仿制,而且中国在使用的时候用技巧把枪口上跳的毛病变成了优势,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枪口上跳,打不到人,好的,那我把枪横过来拿着,枪口依旧上跳,但是因为我是横着拿,那么上跳变成了横跳,打的是一个面,双枪李向阳的剧照中就可以看到李向阳的枪是斜着拿的

像电视剧中的那种拿法是有的,当时87.88等德械师装备的德械装备,也是按照德国的训练方式进行的,在20发弹夹下是可以当做冲锋枪使用,弥补火力密度的。而且因为有了枪托,又可以保证射击稳定性,但是射程的问题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更多是近战遭遇战中使用。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时候很烦的凡人


《雪豹》是国内知名度仅次于《亮剑》的抗战剧,许多卫视每年都在非黄金时间播放,照样有大批的人追剧,可见这两部连续剧在国内观众心目中有较高的地位。

尽管剧中的鬼子似乎有点智障,男主角周卫国又料事如神,军事技能超众,从凇沪会战中,打掉鬼子的炮兵阵地,识破扮成国军的鬼子,以及回头反杀追击日军的种种情节,很难让人感觉国军是在节节败退,实际上和抗战神剧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但并不妨碍观众对其喜爱。

剧中周卫国曾使用过德制毛瑟C-96军用手枪,国内称其为驳壳枪,使用那种10发弹仓供弹的手枪;至于改装的20发弹匣供弹的俗称盒子炮或20响等。

这两把毛瑟军用手枪,都配有木壳枪托,因此江南人又称木壳枪,其木壳枪托和手枪底部可连接在一起,战时抵肩射击,不仅射击精度高,而且射程远,有效距离可达150米,事实上就是一把冲锋手枪。

周卫国是将毛瑟C-96军用手枪当作冲锋手枪使用,而不是冲锋枪,现实中,毛瑟手枪没有改成冲锋枪的成功案例,只是连接枪托,当作冲锋手枪使用而已。

其中,10发弹仓供弹的毛瑟手枪,即便抵肩射击,也只是单发射击,无法自动射击;只有20发弹匣供弹,改进型毛瑟军用手枪,才能连发自动射击,两者必须区别开来。

冲锋手枪和冲锋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把不同类型的枪械,不能搞混淆了,冲锋枪其火力都在冲锋手枪之上,由于枪管较长,因此射击精度也在冲锋手枪之上。

冲锋手枪,实际上就是自动手枪的另外一种称呼,也有国家的军队称其为突击手枪,最早也曾称为机关手枪,就是可全自动射击的手枪,这类手枪装备品种即便在全球都是屈指可数的,一般手枪都是单发射击的。

此类枪械枪管都比冲锋枪短,重量也比冲锋枪轻,但却要比一般的手枪重,经常配有附加肩托,用来抵肩射击,尽管不是冲锋枪,但却具备了冲锋枪的基本性能。


国平军史


装上枪托(枪盒)的712快慢机,配上20发弹匣,本身就是一支冲锋枪,不是改,而是发挥了他本来具备的功能。


天马流星拳1120


这个问题要放在特定的情况下看。《雪豹》里周卫国要组建一支特种部队。这支部队不是攻坚作战部队,而是用来突袭,渗透,暗杀,斩首的特殊部队。因此不需要射程远杀伤力高的步枪和机枪。需要的是方便携带,火力压制力强的武器。卡宾枪和冲锋枪是最合适这个部队的。但是当时中国造不出来,日军也没配发。所以周卫国看中了德国原产的毛瑟手枪。这种枪设计出来就是当做冲锋手枪来用的,能装20发的弹匣,实现20连发。与枪配套的枪匣可以卡在枪柄上当枪托,以此来实现抵肩射击增加精准度。所以说并不是改造。用这种枪去和冲锋枪,卡宾枪对抗当然是以卵击石,但是面对当时普遍装备三八大盖的日军,在近距离作战中还是能够取得一些优势的。当然了,毛瑟手枪即便是加装枪托和长弹匣,跟当时的主流冲锋枪,哪怕是和斯登这种粗制滥造的冲锋枪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的。但是中国军队当时实在是造不出来,也没办法从日军手中缴获,所以也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